首页 > 摄影电影 专利正文
发光模组和面状光源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1-23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发光模组和面状光源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发光模组和面状光源。


背景技术:

2.将发光二极管等发光元件与导光板进行组合的发光模组例如广泛应用于液晶显示器的背光等面状光源中。例如,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61929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背光装置,具有:led基板,其设有反射片和多个发光二极管;扩散板,其与led基板对置。
3.现有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6192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6.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7.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光模组和面状光源,能够实现薄型化,并且使导光板的下表面侧的反射率提高。
8.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9.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案,发光模组具备:光源;导光板,其对来自所述光源的光进行导光,并且具备上表面和所述上表面的相反侧的下表面;第一光反射性部件,其配置在所述导光板的所述下表面侧;第二光反射性部件,其配置在所述第一光反射性部件的下表面侧。所述第一光反射性部件包含第一树脂部件和折射率比所述第一树脂部件低的第一反射体。所述第二光反射性部件包含第二树脂部件和折射率比所述第二树脂部件高的第二反射体。
10.发明的效果
11.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实现薄型化、并且使导光板的下表面侧的反射率提高的发光模组和面状光源。
附图说明
12.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示意性俯视图。
13.图2是图1的ii-ii线处的示意性剖视图。
14.图3a是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第一光反射性部件的示意性剖视图。
15.图3b是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第二光反射性部件的示意性剖视图。
16.图4a是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光源的示意性剖视图。
17.图4b是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光源的示意性剖视图。
18.图4c是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光源的示意性剖视图。
19.图5是表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制造方法的示意性剖视图。
20.图6是表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制造方法的示意性剖视图。
21.图7是表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制造方法的示意性剖视图。
22.图8是表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制造方法的示意性剖视图。
23.图9是表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制造方法的示意性剖视图。
24.图10是表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制造方法的示意性剖视图。
25.图11是表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制造方法的示意性剖视图。
26.图12是表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制造方法的示意性剖视图。
27.图13是表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制造方法的示意性剖视图。
28.图14是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一部分的示意性剖视图。
29.图15是本发明又一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一部分的示意性剖视图。
30.图16是表示针对三个试验样品的各波长的反射率的测量结果的曲线图。
31.附图标记说明
32.10导光板;13贯通孔;14划分槽;20光源;21发光元件;24覆盖部件;25第二透光性部件;26第二光调节部件;41第一光反射性部件;41a第一树脂部件;41b第一反射体;42第二光反射性部件;42a第二树脂部件;42b第二反射体;43第三光反射性部件;50绝缘基材;53第一配线层;54第二配线层;60导电部件;71粘接部件;80第一透光性部件;90第一光调节部件;100发光模组;200配线基板;300面状光源;301发光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33.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各附图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因而存在各部件的比例、间隔或位置关系等有所夸张、部件的一部分图示被省略、或作为剖视图使用了只表示剖切面的断面图的情况。需要说明的是,各附图中,对于相同构成标注了相同的附图标记。
34.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300的示意性俯视图。图1表示对面状光源300的发光面进行观察的俯视图。在图1中,将相对于面状光源300的发光面平行且相互正交的两个方向作为x方向和y方向。面状光源300例如具有包含沿x方向延伸的两个边和沿y方向延伸的两个边的四边形外形。
35.面状光源300可以具有一个或多个光源20。在面状光源300具有多个光源20的情况下,各光源20之间由划分槽14进行划分。将由该划分槽14划分的一个区域作为发光区域301。一个发光区域301例如能够成为局部调光的驱动单位。并且,可以在由划分槽14划分的一个发光区域301配置多个光源20。
36.图1例示的是具备划分为两行三列的六个发光区域301的面状光源300。需要说明的是,构成面状光源300的发光区域301的数量不限于图1所示的数量。并且,面状光源300也可以具有一个光源20,在该情况下,一个面状光源300具有一个发光区域301。并且,通过排列多个面状光源300,能够成为面积更大的面状光源装置。
37.图2是图1的ii-ii线处的示意性剖视图。面状光源300具有发光模组100和配线基板200。
38.发光模组100具备导光板10、光源20、第一光反射性部件41、第二光反射性部件42、第三光反射性部件43、第一透光性部件80以及第一光调节部件90。
39.来自光源20的光被导光板10导光,导光板10相对于光源20发出的光具有透光性。
光源20具有发光元件21。光源20发出的光至少包含发光元件21发出的光。例如,在光源20包含荧光体的情况下,光源20发出的光也包含荧光体发出的光。导光板10相对于来自光源20的光的透射率例如优选为80%以上,更优选的是90%以上。
40.作为导光板10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丙烯酸、聚碳酸酯、环状聚烯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聚酯等热塑性树脂,环氧或有机硅等热固性树脂,或者玻璃等。
41.导光板10具有成为面状光源300的发光面的上表面11和上表面11的相反侧的下表面12。并且,导光板10具有孔部。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孔部是从上表面11贯通至下表面12的贯通孔13。
42.导光板10的厚度例如优选为200μm以上且800μm以下。导光板10在其厚度方向上可以由单层构成,也可以由多层的层叠体构成。在导光板10由层叠体构成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各层之间配置透光性的粘接部件。层叠体的各层可以使用不同类型的主材。作为粘接部件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丙烯酸、聚碳酸酯、环状聚烯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聚酯等热塑性树脂,环氧或有机硅等热固性树脂。
43.如图1所示,贯通孔13在俯视中例如可以为圆形。并且,贯通孔13在俯视中例如可以为椭圆、三角形、四边形、六边形或八边形等多边形。
44.在导光板10形成有在俯视时至少包围一个光源20的划分槽14。如图1所示,优选导光板10具有由在x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的划分槽14和在y方向上延伸的划分槽14构成的格子状的划分槽14。
45.图2例示的是从导光板10的上表面11贯通至下表面12、且到达第一光反射性部件41的划分槽14。划分槽14可以是在导光板10的上表面11侧具有开口、底部未抵达下表面12的有底槽。在该情况下,划分槽14的底部越接近下表面12越为优选。或者,划分槽14可以是在下表面12侧具有开口、底部未抵达上表面11的有底槽。
46.在划分槽14内可以配置第三光反射性部件43。在图2中,虽然第三光反射性部件43以其上表面成为平坦的面的方式填充在划分槽14内,但例如第三光反射性部件43的上表面也可以为凹状或凸状的曲面。并且,第三光反射性部件43可以层状地覆盖划分槽14的内侧面的至少一部分,在划分槽14内的一部分形成有空间。作为上述第三光反射性部件43,例如能够使用含有光扩散剂的树脂部件。作为光扩散剂,例如能够举出tio2粒子。除此之外,作为光扩散剂,能够举出nb2o5、batio3、ta2o5、zr2o3、zno、y2o3、al2o3、mgo或baso4等粒子。并且,作为第三光反射性部件43,例如可以使用al或ag等金属部件。并且,可以使整个划分槽14内为空气。
47.并且,在导光板10的上表面11,为了减少辉度不均,例如可以在辉度较低的区域具有凸部和/或凹部。
48.第三光反射性部件43对相邻的发光区域301之间的导光进行抑制。例如对从发光状态的发光区域301向非发光状态的发光区域301的导光进行限制。由此,能够进行以各自的发光区域301为驱动单位的局部调光。
49.在导光板10的下表面12侧配置有第一光反射性部件41。第一光反射性部件41例如由粘接部件71粘接在导光板10的下表面12。粘接部件71例如能够举出环氧树脂、丙烯酸树脂或烯烃树脂等。
50.在第一光反射性部件41的下表面侧配置有第二光反射性部件42。例如,第二光反
射性部件42粘接在第一光反射性部件41的下表面。
51.第一光反射性部件41经由粘接部件71从导光板10的下表面12遍及光源20的下表面地对置配置。即,第一光反射性部件41封堵导光板10的贯通孔13的下表面12侧的开口。第二光反射性部件42与第一光反射性部件41的整个下表面对置配置。第二光反射性部件42也可以与第一光反射性部件41的下表面的一部分对置配置。例如,第二光反射性部件42为了在发光区域301内与光源20的距离相对较远而优选在辉度趋于降低的部分(例如与俯视中的发光区域301的角部对应的部分)进行配置。
52.第一光反射性部件41和第二光反射性部件42配置在配线基板200与导光板10的下表面12之间。
53.第二光反射性部件42的厚度可以比第一光反射性部件41的厚度薄。例如,第一光反射性部件41的厚度为20μm以上且300μm以下,优选为40μm以上且250μm以下。并且,第二光反射性部件42的厚度为10μm以上且150μm以下,优选为20μm以上且100μm以下。
54.图3a是第一光反射性部件41的示意性剖视图。
55.第一光反射性部件41包含第一树脂部件41a和折射率比第一树脂部件41a低的第一反射体41b。第一树脂部件41a相对于光源20发出的光具有透光性,例如可以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树脂、烯烃树脂、丙烯酸树脂、有机硅树脂、聚氨酯树脂或环氧树脂等树脂部件。第一反射体41b例如为气泡。除此之外,作为第一反射体41b,例如能够使用二氧化硅、中空二氧化硅、caf2或mgf2等。
56.图3b是第二光反射性部件42的示意性剖视图。
57.第二光反射性部件42包含第二树脂部件42a和折射率比第二树脂部件42a高的第二反射体42b。第二树脂部件42a的折射率比第一光反射性部件41的第一树脂部件41a低。第二树脂部件42a相对于光源20发出的光具有透光性,例如为丙烯酸树脂、有机硅树脂、聚氨酯树脂或环氧树脂等树脂部件。第二反射体42b例如为tio2粒子。除此之外,作为第二反射体42b,例如能够使用nb2o5、batio3、ta2o5、zr2o3、zno、y2o3、al2o3、mgo或baso4等粒子。
58.并且,优选第二光反射性部件42为相对于25℃至100℃的温度变化而弹性模量的变化较小的部件。例如,优选第二光反射性部件42的弹性模量的变化相对于25℃时的弹性模量在60℃时为60%以下、在100℃时为80%以下。特别优选为100℃时的第二光反射性部件42的弹性模量为10000pa以上且50000pa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000pa以上且40000pa以下。由此,通过例如在对图12所示的孔401内配置的导电膏进行固化时的加热,能够抑制第二光反射性部件42的位置相对于第一光反射性部件41偏移,并且抑制在已固化的导电膏(第一导电部61)产生裂纹。
59.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树脂部件41a、第一反射体41b、第二树脂部件42a或第二反射体42b的折射率例如能够由阿贝折射仪等进行测量或根据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等确定的成分进行推测。并且,第一树脂部件41a或第二树脂部件42a的折射率例如也可以通过将第一树脂部件41a或第二树脂部件42a配置在具有特定的折射率的液体(下面称为折射液)内,由光学显微镜观察第一树脂部件41a或第二树脂部件42a与折射液有无界面来进行推测。即,第一树脂部件41a或第二树脂部件42a的折射率在与折射液的界面不可见(或难以看到)的情况下,推测与折射液的折射率接近。并且,在第一树脂部件41a、第一反射体41b、第二树脂部件42a或第二反射体42b为在市面上销售的商品的情况下,上述折
射率能够使用目录标注值。
60.光源20在导光板10的贯通孔13内的第一光反射性部件41上,经由粘接部件71进行配置。
61.图4a是光源20的一个例子的示意性剖视图。
62.光源20可以为发光元件单体,也可以具有在发光元件中组合有波长转换部件等光学部件的构造。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a所示,光源20包含发光元件21、电极23、覆盖部件24、第二透光性部件25以及第二光调节部件26。并且,光源20根据所期望的配光,可以不包含第二光调节部件26。例如,可以在第二透光性部件25上不配置第二光调节部件26,换言之,由第二透光性部件25的上表面构成光源20的上表面。
63.发光元件21包含半导体层叠体22。半导体层叠体22例如包含蓝宝石或氮化镓等支承基板、在支承基板上配置的n型半导体层和p型半导体层、夹在上述层之间的发光层、与n型半导体层和p型半导体层分别电连接的n侧电极和p侧电极。需要说明的是,半导体层叠体22可以使用除去了支承基板的半导体层叠体。并且,作为发光层的构造,可以为双异质构造,也可以为单量子阱构造(sqw)那样具有单一活性层的构造,或如多量子阱构造(mqw)那样具有凑到一起的活性层群的构造。发光层能够发出可见光或紫外光。作为可见光,发光层能够发出蓝色至红色的光。作为包含上述发光层的半导体层叠体22,例如能够保护in
x
alyga
1-x-y
n(0≤x、0≤y、x+y≤1)。半导体层叠体22可以包含至少一个上述能够发光的发光层。例如,半导体层叠体22可以是在n型半导体层与p型半导体层之间包含一个以上发光层的构造,也可以是依次包含n型半导体层、发光层和p型半导体层的构造重复层叠多次的构造。在半导体层叠体22包含多个发光层的情况下,可以包含发光峰值波长不同的发光层,也可以包含发光峰值波长相同的发光层。需要说明的是,所谓的发光峰值波长相同可以具有数nm程度的差异。作为发光峰值波长的组合,能够适当地进行选择。例如,在半导体层叠体22包含两个发光层的情况下,可以以蓝色光与蓝色光、绿色光与绿色光、红色光与红色光、紫外光与紫外光、蓝色光与绿色光、蓝色光与红色光、或绿色光与红色光等组合来选择发光层。并且,各发光层可以包含发光峰值波长不同的多个活性层,也可以包含发光峰值波长相同的多个活性层。
64.第二透光性部件25覆盖发光元件21的上表面和侧面。第二透光性部件25具有保护发光元件20并且根据向第二透光性部件25添加的例子来进行波长转换和光扩散等功能。具体而言,第二透光性部件25含有透光性树脂,可以进一步含有荧光体。作为透光性树脂,例如能够使用有机硅树脂或环氧树脂等。并且,作为荧光体,能够使用钇/铝/石榴石类荧光体(例如y3(al,ga)5o
12
:ce)、镥/铝/石榴石类荧光体(例如lu3(al,ga)5o
12
:ce)、铽/铝/石榴石类荧光体(例如tb3(al,ga)5o
12
:ce)、cca类荧光体(例如ca
10
(po4)6c
l2
:eu)、sae类荧光体(例如sr4al
14o25
:eu)、氯硅酸盐类荧光体(例如ca8mgsi4o
16cl2
:eu)、β型塞隆类荧光体(例如(si,al)3(o,n)4:eu)、α型塞隆类荧光体(例如mz(si,al)
12
(o,n)
16
:eu(其中,0<z≤2,m为li、mg、ca、y和除了la和ce之外的镧系元素))、sla类荧光体(例如srlial3n4:eu)、casn类荧光体(例如caalsin3:eu)或scasn类荧光体(例如(sr,ca)alsin3:eu)等氮化物类荧光体,ksf类荧光体(例如k2sif6:mn)、ksaf类荧光体(例如k2(si,al)f6:mn)或mgf类荧光体(例如3.5mgo
·
0.5mgf2·
geo2:mn)等氟化物类荧光体,具有钙钛矿构造的荧光体(例如cspb(f,cl,br,i)3)或量子点荧光体(例如cdse、inp、agins2或aginse2)等。作为向第二透光性部件25添加的荧
光体,可以使用一种荧光体,也可以使用多种荧光体。
65.覆盖部件24至少配置在发光元件21的下表面。覆盖部件24使与发光元件21电连接的电极23的表面(图4a中的下表面)从覆盖部件24露出配置。覆盖部件24在覆盖发光元件21的侧面的第二透光性部件25的下表面也进行配置。
66.覆盖部件24相对于光源20发出的光具有反射性。覆盖部件24例如为含有光扩散剂的树脂部件。具体而言,覆盖部件24是含有由tio2、sio2、al2o3、zno或玻璃等粒子形成的光扩散剂的、有机硅树脂、环氧树脂或丙烯酸树脂。并且,覆盖部件24也可以为无机部件。
67.第二光调节部件26配置在第二透光性部件25的上表面,对从第二透光性部件25的上表面射出的光的量和射出方向进行控制。第二光调节部件26相对于光源20发出的光具有反射性和透光性。从第二透光性部件25的上表面射出的光的一部分由第二光调节部件26反射,另一部分则透过第二光调节部件26。第二光调节部件26的透射率例如优选为1%以上且5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以上且30%以下。由此,能够使光源20正上方的辉度降低,使辉度在面状光源300的面内差异降低。第二光调节部件26可以由透光性树脂以及在透光性树脂中含有的光扩散剂等构成。透光性树脂例如为有机硅树脂、环氧树脂或丙烯酸树脂。光扩散剂例如能够举出tio2、sio2、al2o3、zno或玻璃等粒子。第二光调节部件26例如可以为al或ag等金属部件、或者电介质多层膜。并且,第二光调节部件26也可以为无机部件。
68.另外,也可以将含有上述荧光体的片状波长转换部件(以下称为波长转换片)配置在面状光源300上。波长转换片吸收来自光源20的蓝色光的一部分而发出黄色光、绿色光和/或红色光,能够成为射出白色光的面状光源。例如能够对发出蓝色光的光源与含有可发出黄色光的荧光体的波长转换片组合来得到白色光。除此之外,可以将发出蓝色光的光源与含有红色荧光体和绿色荧光体的波长转换片进行组合。另外,可以将发出蓝色光的光源与多个波长转换片进行组合。作为多个波长转换片,例如能够选择含有可发出红色光的荧光体的波长转换片、以及含有可发出绿色光的荧光体的波长转换片。并且,可以将具有发出蓝色光的发光元件和含有可发出红色光的荧光体的透光性部件的光源与含有可发出绿色光的荧光体的波长转换片进行组合。
69.如图2所示,在导光板10的贯通孔13内配置有第一透光性部件80。第一透光性部件80相对于光源20发出的光具有透光性,例如能够使用与导光板10的材料相同的树脂、或与导光板10的材料的折射率差较小的树脂。
70.第一透光性部件80配置在光源20的侧面与贯通孔13的侧面之间。此时,优选在光源20的侧面与第一透光性部件80之间、以及贯通孔13的侧面与第一透光性部件80之间不形成空气层等空间的方式配置第一透光性部件80。由此,能够容易地将来自光源20的光在导光板10内进行导光。
71.第一透光性部件80覆盖光源20的上表面(在该例子中为第二光调节部件26的上表面)。第一透光性部件80的上表面可以为平坦的面。另外,第一透光性部件80的上表面可以是凹状或凸状的曲面。
72.配线基板200具备绝缘基材50、在绝缘基材50的一方的表面配置的第一配线层53、在绝缘基材50的另一方的表面配置的第二配线层54、导电部件60。
73.配线基板200可以进一步具有第一绝缘层52和第二绝缘层51。第一绝缘层52覆盖绝缘基材50中配置有第一配线层53的表面的一部分和第一配线层53的一部分。第二绝缘层
51覆盖绝缘基材50中配置有第二配线层54的表面和第二配线层54。第二光反射性部件42配置在第二绝缘层51上。
74.导电部件60包含第一导电部61和第二导电部62。第一导电部61贯穿粘接部件71、第一光反射性部件41、第二光反射性部件42、第二绝缘层51和绝缘基材50。第一导电部61在面状光源300的厚度方向上处于在光源20的电极23的下方重叠的位置,与电极23连接。
75.第二导电部62配置在绝缘基材50中从第一绝缘层52露出的面,覆盖第一配线层53的一部分。第二导电部62与第一导电部61和第一配线层53连接。因此,光源20的电极23经由导电部件60的第一导电部61和第二导电部62与第二配线层53电连接。
76.第一配线层53和第二配线层54在面状光源300中除图2所示的剖面部分之外的部分相互电连接。例如,由贯穿绝缘基材50的配线连接第一配线层53和第二配线层54。
77.绝缘基材50、第一绝缘层52和第二绝缘层51例如可以含有聚酰亚胺、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树脂。第一配线层53和第二配线层54例如可以含有铜或铝等金属。导电部件60例如为向粘合剂树脂中分散有导电性填料的导电膏。导电部件60例如可以含有铜或银等金属作为填料。填料为粒子状或薄片状。
78.第一光调节部件90至少配置在第一透光性部件80上。第一光调节部件90相对于光源20发出的光具有反射性和透光性。第一光调节部件90可以由透光性树脂和在透光性树脂中分散而包含的光扩散剂等构成。透光性树脂例如为有机硅树脂、环氧树脂或丙烯酸树脂。光扩散剂例如可以举出tio2、sio2、al2o3、zno或玻璃等粒子。并且,第一光调节部件90也可以是无机部件。另外,第一光调节部件90可以配置为覆盖第一透光性部件80的上表面的全部或一部分。
79.如图1所示,第一光调节部件90配置在俯视时与光源20重叠的位置。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第一光调节部件90是俯视时比四边形的光源20大的四边形。第一光调节部件90可以在俯视中为圆形、三角形、六边形或八边形等形状。如图2所示,第一光调节部件90也可以延伸至第一透光性部件80的上表面及其周边的导光板10的上表面11上。
80.并且,第一光调节部件90除了在俯视时配置在与光源20重叠的位置之外,为了减少辉度不均,也分散在导光板10的上表面11中辉度较高的区域。例如,第一光调节部件90可以分散在划分槽14的附近,更具体而言,沿划分槽14分散。
81.在第一光调节部件90与光源20的第二光调节部件26之间配置有第一透光性部件80的一部分。第一透光性部件80的相对于光源20发出的光的透射率比第二光调节部件26和第一光调节部件90高。第一透光性部件80相对于光源20发出的光的透射率在100%以下的范围内,可以为第二光调节部件26的透射率和第一光调节部件90的透射率的2倍以上且100倍以下。
82.第二光调节部件26使向光源20的正上方射出的光的一部分反射、使另一部分透过。由此,在面状光源300的各发光区域301,能够抑制光源20正上方区域的辉度比其它区域的辉度极端地增高。也就是说,能够减少从由划分槽14划分的一个发光区域301射出的光的辉度不均。第一光调节部件90的厚度优选为0.005mm以上且0.2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01mm以上且0.075mm以下。并且,作为第一光调节部件90的反射率,优选设定为比光源20的第二光调节部件26反射率低,相对于来自光源20的光,例如优选为20%以上且9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0%以上且85%以下。
83.并且,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在第二光调节部件26与第一光调节部件90之间存在透射率比上述第二光调节部件26和第一光调节部件90高的第一透光性部件80的一部分。从光源20射出的光、以及由光源20周边的第一光反射性部件41反射的光等在第二光调节部件26与第一光调节部件90之间的第一透光性部件80中导光。由此,光源20的正上方区域不会过度变亮,并且也不会过度变暗,其结果是,能够减少发光区域301的发光面内的辉度不均。
84.在导光板10的下表面12侧配置的第一光反射性部件41使在导光板10内导光且朝向下表面12侧的光向面状光源300的发光面即上表面11侧反射,使从上表面11取出的光的辉度提高。
85.在第一光反射性部件41与上表面11之间的区域,反复进行在第一光反射性部件41与上表面11的全反射,并且来自光源20的光在导光板10内向划分槽14被导光。将朝向上表面11的光的一部分从上表面11向导光板10的外部取出。
86.如参照图3a所述,第一光反射性部件41包含透光性的第一树脂部件41a和折射率比第一树脂部件41a低的第一反射体41b。因此,向第一树脂部件41a中入射的光容易在第一树脂部件41a与第一反射体41b的界面发生全反射。利用上述第一光反射性部件41中的全反射,能够容易地使光从光源20导光至更远的区域。即使光源20与各发光区域301的端部(划分槽14)之间的距离变长,也容易使光在发光区域301的整个区域导光。这能够减少发光面(上表面11)内的辉度不均。并且,有助于减少在导光板10中配置的光源20的数量。
87.优选使第一树脂部件41a与第一反射体41b的折射率差大,作为第一反射体41b,特别优选为气泡(空气)。
88.越增厚第一光反射性部件41,则抑制光透过第一光反射性部件41并向发光模组100的下方泄漏的效果越高。向发光模组100的下方泄漏的光不会从上表面11取出而成为损耗。但是,增厚第一光反射性部件41则会妨碍发光模组100薄型化。
89.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光反射性部件41的下表面侧配置第二光反射性部件42。如参照图3b所述,第二光反射性部件42包含透光第二树脂部件42a和折射率比第二树脂部件42a高的第二反射体42b。向第二树脂部件42a中入射的光在第二反射体42b发生散乱反射,能够抑制光向发光模组100的下方的泄漏。即,通过对反射特性不同的第一光反射性部件41与第二光反射性部件42进行组合,能够确保导光板10内的导光性,并且抑制光向发光模组100的下方泄漏,使来自上表面11的光取出效率提高。
90.并且,通过抑制光向发光模组100的下方泄漏,能够抑制配线基板200的劣化。
91.优选使第二树脂部件42a与第二反射体42b的折射率差大,作为第二反射体42b,特别优选为氧化钛。
92.并且,优选第二光反射性部件42的第二树脂部件42a的折射率比第一光反射性部件41的第一树脂部件41a的折射率低。由此,在光从第一树脂部件41a向第二树脂部件42a入射时,容易在第一树脂部件41a与第二树脂部件42a的界面发生全反射,能够进一步抑制光向发光模组100的下方泄漏。并且,当第二树脂部件42a的折射率较低时,则由此与折射率高的第二反射体42b的折射率差增大,更容易发生散乱反射。
93.导光板10内光的导光主要由第一光反射性部件41承担,第二光反射性部件42只要能够抑制光向下方泄漏即可,因而第二光反射性部件42的厚度可以比第一光反射性部件41的厚度薄。
94.图16是表示针对三个试验样品的各波长的反射率的测量结果的曲线图。
95.实线表示针对第一试验样品的测量结果。第一试验样品具有在玻璃基板上经由含有tio2粒子的丙烯酸树脂层、层叠了含有气泡的pet树脂层的构造。第一试验样品是包含玻璃基板、含有tio2粒子的丙烯酸树脂层、含有气泡的pet树脂层的三层层叠体。含有气泡的pet树脂层对应于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光反射性部件,含有tio2粒子的丙烯酸树脂层对应于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光反射性部件。含有气泡的pet树脂层的厚度为50μm,含有tio2粒子的丙烯酸树脂层的厚度为40μm。
96.虚线表示针对第二试验样品的测量结果。第二试验样品具有在玻璃基板上经由不含有tio2粒子等光扩散剂的丙烯酸树脂层、层叠了含有气泡的pet树脂层的构造。第二试验样品是包含玻璃基板、不含有光扩散剂的丙烯酸树脂层、以及含有气泡的pet树脂层的三层层叠体。第二试验样品的含有气泡的pet树脂层的厚度为188μm,比第一试验样品的含有气泡的pet树脂层的厚度厚。第二试验样品的不含有光扩散剂的丙烯酸树脂层的厚度为25μm。
97.点线表示针对第三试验样品的测量结果。第三试验样品是与第二试验样品相同的三层层叠体,含有气泡的pet树脂层的厚度与第二试验样品不同。第三试验样品的含有气泡的pet树脂层的厚度与第一试验样品的含有气泡的pet树脂层的厚度相同,为50μm。
98.第一试验样品的玻璃基板上的两层的总厚度比第二试验样品的玻璃基板上的两层的总厚度薄。另外,第一试验样品的玻璃基板上的两层的总厚度比第二试验样品的含有气泡的pet树脂层的一层的厚度薄。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第二以及第三试验样品中玻璃基板的厚度相同。并且,第一、第二以及第三试验样品使用(日本)村上色彩技术研究所的高速分光光度计cms-35sp从含有气泡的pet树脂层侧对各波长的反射率进行了测量。
99.根据图16的测量结果,在与本实施方式的构成对应的第一试验样品中,无论含有气泡的pet树脂层的厚度是否比第二试验样品薄,通过在含有气泡的pet树脂层之下形成含有tio2粒子的丙烯酸树脂层,在大约430nm以上、650nm以下的波长带中,能够得到与第二试验样品同等或比第二试验样品高的反射率。
100.在第三试验样品中,越靠近长波长侧的光,则反射率越低,与此相对,在第一试验样品中,即使为长波长侧的光,反射率的降低也较小。
101.例如,在试图通过将能够发出蓝色光的发光元件与黄色荧光体和红色荧光体进行组合来得到能够发出白色光的光源的情况下,与第三试验样品相比,第一试验样品能够增加所反射的黄色光和红色光。因此,在第一试验样品中,能够由比第三试验样品少的荧光体量得到与第三试验样品相同的白色光,因而能够减少荧光体的成本。并且,例如在将包含能够发出蓝色光的发光层、以及波长比上述光长的例如能够发出绿色光的发光层的一个发光元件应用于光源的情况下,与第三试验样品相比,第一试验样品能够增加所反射的绿色光。因此,在第一试验样品中,能够抑制绿色光的量相对于蓝色光减少,因而能够减少成为面状光源时的颜色不均。
102.当在图1中使以x方向为行方向、以y方向为列方向时,图1所示的面状光源300具有被划分为两行三列的六个发光区域301。在上述第一试验样品的条件下试制的具有划分为五行五列的二十五个发光区域的面状光源和在上述第三试验样品的条件下试制的、同样具有划分为五行五列的二十五个发光区域的面状光源中对辉度进行测量并进行比较。其结果是,能够得到在第一试验样品的条件下试制的面状光源的辉度比在第三试验样品的条件下
试制的面状光源的辉度高约7.7%左右的结果。根据图16所示的反射率的测量结果可知,第一试验样品与第三试验样品的反射率的差为1%~2%左右,但当为面状光源时,该反射率之差会成为更大的辉度差而造成影响。
103.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实现发光模组100薄型化,并且使导光板10的下表面12侧的反射率提高。由此,能够提高来自导光板10的上表面11的光取出效率。
104.第一光反射性部件41从导光板10的下表面12遍及光源20的下表面地对置配置,第二光反射性部件42与第一光反射性部件41的整个下表面对置配置。即,在配置有光源20的贯通孔13的底面也配置有第一光反射性部件41和第二光反射性部件42。由此,能够减少光源20之下和附近区域的光吸收。
105.接着,参照图5至图13对面状光源30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106.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300的制造方法具有准备图5所示的构造体200’的工序。构造体200’为在所述配线基板200上形成导电部件60之前的构造体。
107.如图6所示,在构造体200’上配置层叠片40而形成构造体400。层叠片40包含在构造体200’的第二绝缘层51上配置的第二光反射性部件42、在第二光反射性部件42上配置的第一光反射性部件41以及在第一光反射性部件41上配置的粘接部件71。
108.如图7所示,在构造体400上形成孔401。孔401贯穿粘接部件71、第一光反射性部件41、第二光反射性部件42、第二绝缘层51和绝缘基材50。例如,利用钻头形成孔401。或者也可以通过冲孔加工、激光加工来形成孔401。并且,也可以通过购买分别形成有孔的粘接部件71、第一光反射性部件41、第二光反射性部件42、第二绝缘层51和绝缘基材50(在绝缘基材50上贴合有第一绝缘层52、第一配线层53以及第二配线层54)而对它们进行贴合,从而形成连续贯通了粘接部件71、第一光反射性部件41、第二光反射性部件42、第二绝缘层51和绝缘基材50的孔401。或者可以预先购买形成有孔401的构造体400来进行准备。
109.如图8所示,在形成有孔401的构造体400上配置导光板10。导光板10的下表面12与粘接部件71粘接。在导光板10形成有贯通孔13,使贯通孔13位于与孔401重合的位置。
110.如图9所示,在贯通孔13内配置光源20。光源20的下表面即覆盖部件24的下表面与在贯通孔13内露出的第一光反射性部件41的上表面粘接。光源20的电极23定位在孔401。电极23的下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在孔401中露出。
111.如图10所示,在配置了光源20后,在贯通孔13内形成透光性部件81。透光性部件81形成在光源20的侧面与贯通孔13的内侧面之间。例如,将液状的透光性树脂向贯通孔13内供给后使其固化,由此形成透光性部件81。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使透光性树脂固化时加热的温度,优选为30℃以上且15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40℃以上且130℃以下。光源20的侧面由透光性部件81覆盖,光源20的上表面在贯通孔13内从透光性部件81露出。
112.如图11所示,在贯通孔13内形成了透光性部件81之后,在导光板10形成划分槽14。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划分槽14贯穿导光板10而抵达构造体400的一部分。例如,通过切割加工来形成划分槽14。由于光源20的侧面与贯通孔13的内侧面之间的间隙被透光性部件81掩埋,因而能够防止划分槽14的切割碎屑进入该间隙。
113.在形成了划分槽14后,在孔401内形成第一导电部61。如图12所示,在构造体400位于比导光板10和光源20更靠近上方的状态下,向孔401内供给例如导电膏。通过使导电膏固化,形成与光源20的电极23连接的第一导电部61。此外,在绝缘基材50的形成有第一配线层
53的表面上形成第二导电部62,以与第一配线层53和第一导电部61连接。例如,在将导电膏向绝缘基材50的表面上供给之后,使其固化,由此形成第二导电部62。例如,第一导电部61和第二导电部62通过相同的工序一体形成。此时,由于光源20已经与粘接部件71粘接,因而导电膏不会进入光源20的下表面与粘接部件71之间。由此,能够防止通过了导电膏的电极23之间短路。
114.在形成了导电部件60后,在贯通孔13内的光源20之上和透光性部件81之上形成图13所示的透光性部件82。由此,贯通孔13被由透光性部件81和透光性部件82形成的第一透光性部件80掩埋。
115.例如,在将液状的透光性树脂向贯通孔13内供给后,使其固化,由此形成透光性部件82。此时,使荧光体83在透光性树脂中分散,能够进行色调校正。
116.例如,在图12的状态下,通过导电部件60向发光元件21供给电流,使发光元件21发光。被该发光元件21发出的光激发,在第二透光性部件25中含有的荧光体发光。即,光源20发出的光的颜色是发光元件21发出的光的颜色与荧光体发出的光的颜色的混合色,对该光源20的光的色度进行测量。根据该色度的测量结果,通过在透光性部件82中混入适当量的荧光体83,能够对成为目标的色度进行校正。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0所示的工序中,可以在贯通孔13内形成透光性部件81时,将用于色度校正的荧光体混入透光性部件81中。
117.如图2所示,在贯通孔13内被第一透光性部件80掩埋后,在划分槽14内形成第三光反射性部件43。进一步在第一透光性部件80上形成第一光调节部件90。第三光反射性部件43和第一光调节部件90可以由相同的材料同时形成。第三光反射性部件43和第一光调节部件90例如可以通过印刷、喷墨来形成。
118.图4b是光源的另一例子的示意性剖视图。
119.覆盖部件24覆盖发光元件21的半导体层叠体22的侧面和下表面。在半导体层叠体22的上表面上配置有第二透光性部件25。在覆盖半导体层叠体22的侧面的覆盖部件24上也配置有第二透光性部件25。在第二透光性部件25上配置有第二光调节部件26。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光调节部件26可以根据所期望的配光而不配置在第二透光性部件25上。
120.图4c是光源的另一例子的示意性剖视图。
121.图4c所示的光源不包含所述第二透光性部件25和覆盖部件24而包含发光元件21和在发光元件21的上表面配置的第二光调节部件26。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光调节部件26可以根据所期望的配光而不配置在发光元件21的上表面。
122.图14是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一部分的示意性剖视图。图14表示面状光源中配置有光源20的部分及其周边部分的剖面。
123.导光板10具有向下表面12侧开口的剖面为凹形状的有底孔部15。孔部15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圆锥台状的空间,例如也可以为四棱锥台状和六棱锥台状等多棱锥台状的空间。光源20配置在上述孔部15内。在孔部15的内侧面与光源20的侧面之间配置有光反射性部件45。光反射性部件45例如是包含光扩散剂的树脂部件。
124.在导光板10的上表面11侧,在与孔部15对置的位置形成有凹部16。凹部16例如能够举出圆锥状、四棱锥状、六棱锥状等多棱锥形等的凹部、以及圆锥台状、四棱锥台状和六棱锥台状等多棱锥台状的凹部等。并且,在该凹部16配置有第一光调节部件46。第一光调节部件46与前述第一光调节部件90同样地构成。
125.与前述实施方式相同,在导光板10的下表面12侧配置有第一光反射性部件41,在第一光反射性部件41的下表面侧配置有第二光反射性部件42。
126.在导光板10的下表面12的光源20的周边区域、以及光反射性部件45的下表面配置有光反射性部件44。光反射性部件44例如为含有光扩散剂的树脂部件。
127.光源20的电极23与配线基板210的配线层56连接。配线基板210包含绝缘基材55和在绝缘基材55上形成的配线层56。第一光反射性部件41和第二光反射性部件42配置在配线基板210与导光板10的下表面12之间。
128.在图14所示的面状光源中,通过对反射特性不同的第一光反射性部件41与第二光反射性部件42进行组合,能够确保导光板10内的导光性,并且抑制光向导光板10的下方泄漏,提高来自上表面11的光取出效率。
129.图15是本发明又一实施方式的面状光源的一部分的示意性剖视图。
130.该面状光源为边缘型面状光源,光源20与导光板10的端面17对置配置。导光板10的端面17是来自光源20的光入射的光入射面,光源20的光出射面20a与导光板10的端面17对置。
131.光源20和导光板10配置在壳体500内。在光源20与壳体500的底壁501之间配置有配线基板220,光源20安装在配线基板220上。
132.导光板10的下表面12与壳体500的底壁501对置,在导光板10的下表面12与壳体500的底壁501之间配置有前述第一光反射性部件41和第二光反射性部件42。在导光板10的下表面12侧配置有第一光反射性部件41,在第一光反射性部件41的下表面侧配置有第二光反射性部件42。
133.在图15所示的面状光源中,通过使反射特性不同的第一光反射性部件41与第二光反射性部件42进行组合,能够确保导光板10内的导光性,并且抑制光向导光板10的下方泄漏,提高来自上表面11的光取出效率。
134.在如上所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可以将反射率比第一光反射性部件41高的第二光反射性部件42配置在第一光反射性部件41的下表面侧,例如能够使用金属膜、电介质多层膜等作为第二光反射性部件42。
135.并且,可以使用空气层作为相当于导光板10的导光部件。
136.在前述面状光源300的制造方法中,可以在图7所示的构造体400的孔401内形成第一导电部61后,在构造体400上配置导光板10,进一步在导光板10的贯通孔13内配置光源20。之后,继续在贯通孔13内形成透光性部件81的工序、在导光板10形成划分槽14的工序以及形成第二导电部62的工序等。
137.并且,在前述面状光源300的制造方法中,可以在图9所示的构造体400的孔401内形成第一导电部61后,在贯通孔13内配置第一透光性部件80以覆盖光源20。在该情况下,在导光板10形成划分槽14的工序例如可以在图8所示的构造体400上配置导光板之后、在图9所示的导光板10的贯通孔13内配置光源20之前进行。第一透光性部件80可以由多个透光性部件81,82构成,也可以由单层的透光性部件构成。需要说明的是,单层的透光性部件例如可以含有上述荧光体和光扩散剂等。
138.以上参照具体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具体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通过适当地进行设计变更而能
够实施的所有方案只要包含本发明的主旨,均属于本发明的范围内。除此之外,在本发明的思想范畴内,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想到各种变更例和修正例,并且上述变更例和修正例也属于本发明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