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摄影电影 专利正文
像载体单元和具备该像载体单元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1-23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像载体单元和具备该像载体单元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等图像形成装置,特别是涉及包括承载静电潜像的像载体的像载体单元以及具备该像载体单元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2.在利用电子照相方式的以往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已均匀带电的像载体上形成静电潜像,将该静电潜像显影为调色剂像,并将图像形成在纸张(记录介质)上。
3.这样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像载体单元,为了使像载体表面带电的电荷保持为规定量,所述像载体单元具有用于使滞留在像载体主体上的电荷释放到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部的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像载体变形、能稳定地保持像载体向大地的接地状态、且能够抑制制造成本增加的像载体单元。
5.本发明提供一种像载体单元,其包括:圆筒状的像载体,在外周面形成感光层,两端具有开口部;非导电性的凸缘部件,固定在所述像载体的两端上,具有嵌入所述像载体的所述开口部中的插入部和沿着所述像载体旋转中心的通孔;轴部件,插入到所述凸缘部件的所述通孔中;以及接地部件,固定在所述凸缘部件上,将所述像载体和所述轴部件电连接,所述接地部件具有:第一底板部,固定在所述插入部的嵌入方向的顶端部上;以及一对板簧部,从所述第一底板部借助第一弯曲部,向所述嵌入方向立起,与垂直于所述嵌入方向的所述像载体的径向相对,所述第一底板部具备第一凸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以朝向所述通孔接近所述轴部件的方式延伸,并与所述轴部件电连接,所述板簧部具有:第一弹簧片,从所述第一弯曲部向所述嵌入方向延伸;以及第二弹簧片,从所述第一弹簧片的顶端借助第二弯曲部向所述像载体的径向外侧折回,以接近所述第一底板部的方式向与所述嵌入方向相反方向延伸,插入到所述像载体之前的各所述板簧部的所述第二弯曲部彼此的间隔比所述像载体的内径小,所述第二弹簧片的顶端部彼此的间隔比所述像载体的内径大。
6.另外,本发明提供具备如上所述的像载体单元的图像形成装置。
7.按照本发明的像载体单元,凸缘部件借助板簧部与像载体的内周面接触。板簧部在第一弯曲部和第二弯曲部折回,能够将该第一弯曲部以及第二弯曲部作为支点弹性变形。这样,由于通过能够弹性变形的板簧部,接地部件和像载体的内圆周面接触,所以当将凸缘部件嵌入到像载体中时,像载体的内周面从接地部件的板簧部受到的按压力比较弱,因而能够抑制像载体的变形。
8.另外,由于插入到像载体之前的各板簧部的第二弯曲部彼此的间隔比像载体的内径小,所以当将凸缘部件嵌入到像载体中时,不需使用特殊的工具就能够将接地部件插入到像载体的内部。因此,能够抑制装配性变差,从而能够抑制制造成本的增加。
9.并且,板簧部具有借助第一弯曲部折回的第一弹簧片、以及借助第二弯曲部折回
的第二弹簧片,能够使因板簧部的弹性变形产生的影响分散到第一弯曲部和第二弯曲部两处。因此,第一底板部难以受到板簧部的弹性变形的影响,从而难以弯曲。由此,能够稳定地保持像载体向大地的接地状态。
10.因此,可以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像载体的变形、能稳定地保持像载体向大地的接地状态且抑制制造成本增加的像载体单元。
11.另外,按照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图像质量变差且能够抑制制造成本增加的图像形成装置。
附图说明
12.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简要结构的断面图。
13.图2是图1中的图像形成部pa附近的放大图。
14.图3是表示鼓单元40a的立体图。
15.图4是表示沿轴部件53a的中心切断鼓单元40a的一端侧的断面的立体图。
16.图5a是沿轴部件53a、53b切断鼓单元40a的断面图。
17.图5b是沿图5a的a-a断面线切断鼓单元40a的断面图。
18.图6是表示卡合部64附近的放大断面图。
19.图7a是表示凸缘部件51a嵌入到鼓主体50之前的状态的断面图。
20.图7b是表示凸缘部件51a嵌入到鼓主体50之后的状态的断面图。
21.图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鼓单元40a的鼓主体50的另一端部周边的断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首先,使用图1~图7,对第一实施方式的鼓单元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简要结构的断面图,图2是图1中的图像形成部pa附近的放大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图像形成装置100由四连串列式的彩色打印机构成,所述彩色打印机并列配置有与不同的四种颜色(品红色、青色、黄色、黑色)对应的四个感光鼓1a、1b、1c、1d,来进行图像形成。
23.在图像形成装置100的装置主体内,在图1中从左侧依次设置有四个图像形成部pa、pb、pc、pd。上述图像形成部pa~pd与不同的四色(品红、青、黄和黑)的图像对应设置,分别通过带电、曝光、显影和转印各工序依次形成品红、青、黄和黑的图像。
24.在这些图像形成部pa~pd中,分别配置有承载各种颜色的可视像(调色剂像)的感光鼓1a~1d。此外,将图1中绕逆时针方向转动的中间转印带8设置成与各图像形成部pa~pd相邻。
25.转印调色剂像的纸张p被收容在配置于图像形成装置100内的下部的纸盒16内。纸张p通过供纸辊12a和对准辊对12b向二次转印辊9输送。纸张p通过供纸辊12a和对准辊对12b向二次转印辊9输送。中间转印带8采用感应体树脂制的薄片体,主要采用无接缝(无缝)的带。由带驱动马达(未图示)以与感光鼓1a~1d相同的线速度驱动中间转印带8和二次转印辊9进行转动。另外,刮板状的带清洁器19配置在二次转印辊9的下游。带清洁器19去除残留在中间转印带8的表面的调色剂等。
26.接着,对图像形成部pa~pd进行说明。以下,对图像形成部pa进行详细说明,由于
图像形成部pb~pd的结构与图像形成部pa的结构基本相同,所以省略了说明。如图2所示,在感光鼓1a的周围,沿鼓转动方向(图2的顺时针方向)配置有带电装置2a、显影装置3a和清洁装置7a,并且隔着中间转印带8配置有一次转印辊6a。
27.带电装置2a具有带电辊21和带电清洁辊23。带电辊21与感光鼓1a接触,对鼓表面施加带电偏压。带电清洁辊23清洁带电辊21。显影装置3a具有两根搅拌输送部件25和磁辊27(显影辊)。搅拌输送部件25由螺旋式搅拌输送器和螺旋式供给输送器构成。磁辊27与感光鼓1a相对配置,向感光鼓1a表面的感光层供给调色剂。显影装置3a通过使磁辊27的表面承载的双组分显影剂(磁刷)与感光鼓1a表面接触,将静电潜像显影为调色剂像。
28.清洁装置7a具有滑动摩擦辊30、清洁刮板31和回收螺旋杆33。滑动摩擦辊30以规定的压力与感光鼓1a压力接触。滑动摩擦辊30由鼓清洁电动机(未图示)驱动在与感光鼓1a的抵接面上向同一方向旋转。滑动摩擦辊30的线速度被控制为比感光鼓1a的线速度快(这里是1.2倍)。
29.此外,感光鼓1a、带电装置2a、清洁装置7a被单元化。另外,在各图像形成部pa~pd中,把由感光鼓1a~1d、带电装置2a~2d、清洁装置7a~7d组成的单元,以下称为鼓单元40a~40d。
30.下面,对图像形成装置100中的图像形成步骤进行说明。若从个人计算机等上位装置输入图像数据,则首先由带电装置2a~2d使感光鼓1a~1d的表面均匀带电。接着由曝光单元5根据图像数据照射光,在各感光鼓1a~1d上形成和图像数据对应的静电潜像。显影装置3a~3d中分别填充有规定量的包含品红色、青色、黄色和黑色各种颜色的调色剂的双组分显影剂。
31.另外,当因后述的调色剂像的形成、使各显影装置3a~3d内填充的双组分显影剂中的调色剂的比例低于规定值时,从容器4a~4d分别向各显影装置3a~3d补充显影剂。所述显影剂中的调色剂由显影装置3a~3d供给到感光鼓1a~1d上,通过静电附着,形成和利用曝光单元5的曝光形成的静电潜像对应的调色剂像。
32.并且,利用一次转印辊6a~6d对一次转印辊6a~6d和感光鼓1a~1d之间赋予规定的转印电压。这样,感光鼓1a~1d上的品红、青、黄和黑的调色剂像被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8上。之后,为了继续进行新的静电潜像的形成,由清洁装置7a~7d除去残留在感光鼓1a~1d表面上的调色剂。
33.当伴随带驱动电动机(未图示)使驱动辊11转动,中间转印带8开始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则收容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主体下部的纸盒16内的纸张p由对准辊对12b在规定的时机向与中间转印带8相邻设置的二次转印辊9和中间转印带8的夹缝部(二次转印夹缝部)输送。并且,在夹缝部中全彩色图像被二次转印到纸张p上。转印有调色剂像的纸张p向定影装置13输送。
34.输送到定影装置13的纸张p,在通过定影辊对13a的夹缝部(定影夹缝部)时被加热和加压,调色剂像被定影在纸张p的表面,形成规定的全彩色图像。形成有全彩色图像的纸张p直接(或者由分路部14分到翻转输送通道18,在双面形成图像后)由排出辊对15排出到出纸盘17上。
35.另外,只要能够恰当地设定感光鼓1a~1d和中间转印带8的旋转方向以及纸张p的输送通道,就可以适当改变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主体内部的布局。例如,当然可以将感光鼓
1a~1d和中间转印带8的旋转方向设为与本实施方式相反,并且将鼓单元40a~40d与显影装置3a~3d的位置关系设为和本实施方式相反,并与之配合设定纸张p的输送通道。
36.下面,对鼓单元40a详细地进行说明。图3是表示鼓单元40a的立体图。另外,关于鼓单元40b~40d,由于基本上和鼓单元40a结构相同故省略说明。如图3所示,鼓单元40a具有单元外壳41。单元外壳41保持感光鼓1a、带电装置2a以及清洁装置7a。以感光鼓1a的旋转中心为轴的轴部件53a从鼓单元40a的一端侧(图3的右前侧)突出。
37.另外,清洁装置7a的调色剂排出部43从鼓单元40a的一端侧(图3的右前侧)突出。由清洁装置7a从感光鼓1a的表面回收的废弃调色剂,利用回收螺旋杆33(参照图2)的旋转从调色剂排出部43排出,并向显影剂回收容器(未图示)输送。
38.图4是表示沿轴部件53a的中心切断鼓单元40a的一端侧的断面的立体图。图5a是沿轴部件53a、53b切断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鼓单元40a的断面图。图5b是沿图5a的a-a断面线切断鼓单元40a的断面图。图6是表示设置在接地部件58上的卡合部64附近的放大断面图。此外,由于鼓单元40a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的基本构造是通用的,所以对通用之处,只对一端侧进行说明,对另一端侧省略说明。对于另一端侧,只对与一端侧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39.如图4、图5a、图5b所示,感光鼓1a具有鼓主体50(像载体)、凸缘部件51a、51b以及轴部件53a、53b。鼓主体50为两端形成开口部52的中空圆筒状。鼓主体50是在铝制的鼓状毛坯管的外周面层叠感光层。作为感光层,能够使用例如利用有机光传导体的有机感光层(opc)、和通过硅烷气体等蒸镀等制膜的非晶态硅感光层等无机感光层。
40.凸缘部件51a、51b是由树脂等非导电性部件形成的圆柱状的部件。凸缘部件51a、51b分别在鼓主体50的轴向的两端各配置1个。具体地说,凸缘部件51a配置在一端侧(图示右侧),凸缘部件51b配置在另一端侧(图示左侧)。凸缘部件51a、51b具有嵌入到形成于鼓主体50的两端的开口部52中的插入部54,并形成有沿鼓主体50的中心轴贯穿的通孔49。插入部54的外径比鼓主体50的内径稍大。凸缘部件51a、51b通过将插入部54压入到开口部52中,固定到鼓主体50上。插入部54具有从通孔49的开口边缘立起的加强筋55。在插入部54的嵌入方向的端部,设置有向嵌入方向突出的多个固定用凸起56。
41.轴部件53a、53b由金属材料形成。轴部件53a、53b由设置在单元外壳41上的轴承73支撑成可旋转(参照图5a、图5b)。轴部件53a、53b分别配置在鼓主体50的两端。具体地说,轴部件53a配置在一端侧(图示右侧),轴部件53b配置在另一端侧(图示左侧)。
42.轴部件53a、53b的外径与凸缘部件51a、51b的通孔49的内径相同或比通孔49的内径稍大。轴部件53a、53b通过压入到凸缘部件51a、51b的通孔49中固定到凸缘部件51a、51b上。即,轴部件53a、53b可旋转地支撑凸缘部件51a、51b。
43.设置在鼓主体50的另一端侧的轴部件53b与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主体部上的接地机构(未图示的金属框架等)连接而接地。
44.如图5b所示,在鼓主体50的一端侧的轴部件53a的附近,设置有基板部74。基板部74配置在单元外壳41内,控制感光鼓1a的旋转速度等。
45.如图4、图5a所示,在鼓主体50和凸缘部件51a、51b之间,配置由金属等导电性材料构成的接地部件58。接地部件58具有第一底板部59和一对板簧部60。
46.第一底板部59形成为圆盘状,与插入部54的嵌入方向的端部相抵接。第一底板部59具有一对卡合部64和一对第一凸起部61。在第一底板部59的中央形成有沿着鼓主体50的
中心轴贯通的卡合孔57a。
47.一对卡合部64将卡合孔57a夹在中间,沿径向对置(另一个卡合部64未图示)。如图6所示,卡合部64具有贯穿第一底板部59的矩形的通孔65和从通孔65的边缘部立起的、与卡合孔57a的周向对置的一对卡合片66。各卡合片66是矩形板状体。卡合片66从通孔65的边缘部,边倾斜边沿嵌入方向(图6的上方)延伸。
48.图6的虚线部分表示接地部件58固定到插入部54上之前的状态的卡合片66。在接地部件58固定到插入部54上之前的状态下,卡合片66的前端部彼此的间隔比固定用凸起56的外径小。当将接地部件58固定到插入部54上时,将固定用凸起56插入到卡合部64的通孔65中。此时,固定用凸起56插入到一对卡合片66之间,以使一对卡合片66扩张。一对卡合片66与固定用凸起56的外周面接触,利用复原力按压,使其夹着固定用凸起56。因此,固定用凸起56变为防脱的状态。
49.返回图5a、图5b,一对第一凸起部61将卡合孔57a夹在中间,沿径向对置。第一凸起部61具有从卡合孔57a的开口边缘沿嵌入方向立起的矩形板状的立壁部62、和从立壁部62的顶端向卡合孔57a的中央折回的矩形板状的折回部63。立壁部62与插入部54的加强筋55的外周面沿径向对置。折回部63与加强筋55的端面沿嵌入方向对置。
50.如图5b所示,配置在鼓单元40a的另一端侧(图中左侧)的接地部件58的折回部63的顶端与轴部件53b的外周面接触。
51.另一方面,配置在鼓主体50的一端侧(图中右侧)的接地部件58的折回部63的顶端与轴部件53a的外周面隔开规定的间隔。折回部63的顶端和轴部件53a的最接近的位置的间隔l1,比基板部74和轴部件53a最接近的位置的间隔l2小。
52.如图5a、图5b所示,板簧部60从第一底板部59的外周边缘沿嵌入方向(鼓主体50的轴向内侧)立起。一对板簧部60沿径向对置。板簧部60具有第一弹簧片67和第二弹簧片68。
53.第一弹簧片67是在第一底板部59的外周边缘借助第一弯曲部69连接的矩形板状体。第一弹簧片67从第一底板部59借助第一弯曲部69向径向的内侧折回。换句话说,第一弹簧片67随着从第一弯曲部69朝向插入方向,逐渐靠近径向的内侧地延伸。第一弹簧片67成为以第一弯曲部69为支点,能够沿径向弹性变形的板簧。
54.第二弹簧片68是借助第二弯曲部70,与第一弹簧片67的顶端连接的矩形板状体。第二弹簧片68借助第二弯曲部70向径向外侧折回。换句话说,第二弹簧片68随着从第二弯曲部70朝向与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随着接近第一底板部59),逐渐靠近径向外侧地延伸。第二弹簧片68成为以第二弯曲部70为支点能够沿径向弹性变形的板簧。第二弹簧片68的顶端设置有随着接近第一底板部59逐渐向径向外侧延伸的第一接触片71。
55.图5a的双点划线所示的部分表示凸缘部件51b嵌入到鼓主体50之前的状态的接地部件58。在该状态下的第二弯曲部70彼此的间隔l3比鼓主体50的内径l4小。另外,在相同状态下,第二弹簧片68的顶端部(第一接触片71)彼此的间隔l5比鼓主体50的内径l4大。
56.如图4、图5b所示,板簧部60形成有从板簧部60的嵌入方向的顶端向第一底板部59延伸的狭缝72。狭缝72从板簧部60的顶端即位于第一弹簧片67与第二弹簧片68的边界部的第二弹簧片68的顶端部附近,经过第二弯曲部70、第二弹簧片68以及第一弹簧片67,接近第一底板部59地对板簧部60切口而形成。
57.下面,边参照图7a、图7b,边对凸缘部件51a嵌入到鼓主体50时的各部分的动作详
细地进行说明。图7a是表示凸缘部件51a嵌入到鼓主体50之前的状态的断面图。图7b是表示凸缘部件51a嵌入到鼓主体50之后的状态的断面图。图7b的双点划线部分是表示在凸缘部件51a嵌入后的接地部件58上重叠显示图7a的状态下的接地部件58的图。
58.在将凸缘部件51a嵌入到鼓主体50的开口部52中时,首先将接地部件58插入到鼓主体50的内部。当接地部件58插入到鼓主体50内部的规定的位置时,鼓主体50的嵌入方向的端部与第二弹簧片68接触。当从该状态进一步插入接地部件58时,一对板簧部60向径向内侧弹性变形。即,第二弹簧片68以第二弯曲部70为支点沿径向弹性变形。另外,第一弹簧片67也以第一弯曲部69为支点沿径向弹性变形。当从该状态进一步插入接地部件58、将凸缘部件51a的插入部54压入鼓主体50的开口部52中时,凸缘部件51a被固定在鼓主体50的端部。在凸缘部件51a固定在鼓主体50的端部上的状态下,第二弹簧片68比第一弹簧片67更大地弹性变形。
59.这样,当凸缘部件51a、51b嵌入到鼓主体50的开口部52中时,板簧部60向径向的内侧弹性变形,同时第一接触片71与鼓主体50的内周面接触。因此,鼓主体50受到的来自接地部件58的按压力变得比较弱,从而能够抑制鼓主体50的变形。由此,能够抑制图像质量变差。
60.另外,如上所述,在凸缘部件51a、51b嵌入到鼓主体50之前的状态下,板簧部60与第二弯曲部70彼此的间隔l3比鼓主体50的内径l4小。并且,由于通过第一弹簧片67以及第二弹簧片68与鼓主体50的开口部52的端部接触而弹性变形,所以当将接地部件58插入到鼓主体50的内部时,不需要使用特别的工具等。因此,能够抑制鼓单元40a的装配性变差。
61.另外,板簧部60在第一弯曲部69以及第二弯曲部70两处弹性变形。因此,板簧部60的变形的影响被分散到第一弯曲部69和第二弯曲部70两处,与第一弯曲部69邻接的第一底板部59难以受到板簧部60的变形的影响。并且,如上所述,在凸缘部件51a固定到鼓主体50的端部上的状态下,第二弹簧片68比第一弹簧片67更大地弹性变形。因此,第一底板部59更难以受到第一弹簧片67的弹性变形的影响,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第一底板部59的第一弯曲部69附近的变形。因此,轴部件53a、53b和接地部件58能够维持稳定的导通状态。
62.其中,一般来说,鼓单元40a~40d在图像形成装置100的维护作业时等因用户触碰,由于静电等,有时会无意地被赋予电荷。如果该静电流向设置在鼓单元40a~40d上的基板部74,则有可能导致基板部74的破损。
63.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在以往的鼓单元中,在与鼓主体相对的位置配置,作为上述电荷的去除部件的针状导电性部件(避雷针)。针状导电性部件与图像形成装置所具备的接地机构连接而接地。由于滞留在鼓单元上的静电被放电到该针状导电性部件上,因此能够抑制基板部的破损。但是,这种以往的鼓单元需要用于另外设置针状导电性部件的结构,导致制造成本增加。
64.而本发明的鼓单元40a如上所述,接地部件58的第一接触片71与鼓主体50的内周面接触。另外,在鼓单元40a的另一端侧中,接地部件58的第一凸起部61的折回部63的顶端和轴部件53b接触。接地部件58和轴部件53b都由导电性材料形成,鼓主体50借助接地部件58与另一端侧的轴部件53b电连接。因此,鼓主体50借助接地部件58、另一端侧的轴部件53b而接地。
65.另外,折回部63的顶端和一端侧的轴部件53a最接近的位置的间隔l1,比基板部74
和轴部件53a的最接近的位置的间隔l2小。因此,假设轴部件53a带电时,与基板部74相比,其电荷优先向折回部63放电。并且,如上所述,鼓主体50接地。因此,从轴部件53a放电到折回部63的电荷经由另一端的轴部件53b,从鼓主体50向大地释放。因此,能够抑制电流从另一端侧的轴部件53b流向基板部74而损坏基板部74。
66.下面,边参照图8边对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鼓单元40a进行说明。图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鼓单元40a的鼓主体50的一端部周边的断面图。
67.如图8所示,磁辊27对着鼓主体50。磁辊27的两端设置有环状的间隙形成部件75。间隙形成部件75的外周面抵接到位于鼓主体50的外周面上的感光层76外侧的非图像形成区域77上。间隙形成部件75以使鼓主体50和磁辊27之间形成规定的间隙(空隙)的方式将磁辊27与鼓主体50隔开。
68.鼓主体50和一端侧的轴部件53a之间配置有由金属等导电性材料形成的接地板78。接地板78具有第二底板部79、一对第二接触片80以及一对第二凸起部81。
69.第二底板部79与凸缘部件51a的嵌入方向的端部抵接。在第二底板部79的中央形成有卡合孔57b,轴部件53a以及凸缘部件51a的加强筋55插入该卡合孔57b。
70.各第二凸起部81将卡合孔57b夹在中间,沿径向对置。第二凸起部81从第二底板部79沿嵌入方向立起,接近轴部件53a地延伸。第二凸起部81的顶端与轴部件53a的最接近的位置的间隔l6,比基板部74与轴部件53a最接近的位置的间隔l2(参照图5b)更近。
71.第二接触片80从第二底板部79的外周边缘向鼓主体50的内周面延伸。各第二接触片80将卡合孔57b夹在中间,沿径向排列。第二接触片80的顶端在与鼓主体50的轴向的非图像形成区域77重叠且与间隙形成部件75不重叠的位置,与鼓主体50的内周面接触。
72.第二接触片80的顶端彼此的间隔在接地板78插入鼓主体50之前的状态下,比鼓主体50的内径大。因此,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凸缘部件51a嵌入到鼓主体50的状态下,鼓主体50被第二接触片80用比较强的力按压。此处,如上所述,鼓主体50的内周面与第二接触片80的接触位置位于与轴向的非图像形成区域77重叠,并且与间隙形成部件75不重叠的位置。因此,即使在该接触位置,鼓主体50由于受到来自第二接触片80的按压力而变形,也难以对感光层76带来影响。另外,由于是与间隙形成部件75不重叠的位置,也难以对鼓主体50的旋转产生影响。因此,能够抑制图像质量变差。
73.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例如,本发明不限于图1所示的彩色打印机,也可以应用在黑白打印机、黑白及彩色复印机、数码复合机(兼备复印、传真、扫描等各功能,也称mfp(multi function peripheral))等其他的图像形成装置上。
74.另外,基板部74配置在轴部件53a的附近,但是,即使其配置位置不在单元外壳41上,例如在图像形成装置100的主体部也可以。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轴部件53a与基板部74的最接近的位置的间隔l2,比轴部件53a与接地部件58的最接近的位置的间隔l1,或者轴部件53a与接地板78的最接近的位置的间隔l6大。
75.另外,也可以采用如下的结构:将轴部件53a、53b的外径设定为与凸缘部件51a、51b的通孔49的内径相等,或比通孔49的内径稍小,在轴部件53a、53b的外周面与通孔49的内周面之间涂覆粘接剂,将轴部件53a、53b和凸缘部件51a、51b固定。
76.另外,如上所述,凸缘部51a、51b可以不采用固定到轴部件53a、53b上的结构,而采
用将插入到通孔49中的轴部件53a、53b作为支承轴,可旋转地设置的结构。此时,轴部件53a、53b相对于单元外壳41固定。
77.本发明可用于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上的像载体单元。利用本发明,能够提供抑制图像质量变差并且抑制制造成本增加的像载体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