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属于煤气脱硫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脱硫转化塔进口管道扰流装置。
背景技术:2.就目前的高炉煤气精脱硫技术而言,催化转化的效率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煤气偏流是影响转化率的重要因素。由于转化塔区为高压侧煤气,大量的高炉煤气通过入口高速涌入转化塔,导致煤气直吹地带转化剂稀薄,大量煤气通过稀薄地带逃逸,导致转化效率低,甚至失效。
技术实现要素:3.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脱硫转化塔进口管道扰流装置,旨在在煤气流量较大的时候,对煤气进行扰流,进而保证煤气在转化塔内的分布均匀,提高转化效率。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脱硫转化塔进口管道扰流装置,包括:
5.环状的固定框,用于与进口管道的端部固接;
6.第一扰流组件,固设于所述固定框,所述第一扰流组件具有多个绕所述固定框的轴线呈放射状均匀分布的第一扰流板;
7.第二扰流组件,转动连接于所述固定框并位于所述第一扰流组件远离进口管道的一侧,所述第二扰流组件具有多个绕所述固定框的轴线呈放射状均匀分布的第二扰流板,所述第二扰流板的数量与所述第一扰流板的数量相同,且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扰流板之间的夹角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扰流板之间的夹角相同;以及
8.控制变形组件,用于固定所述第二扰流组件转动;
9.所述第一扰流板和所述第二扰流板之间具有在所述固定框的径向面上的投影相互重叠的第一状态,以及在所述固定框的径向面上的投影交替分布的第二状态。
1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固定框包括:
11.外环支架,所述外环支架上具有开口朝向第一轴端的卡槽,所述卡槽用于与进口管道的端部插接;
12.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穿过所述外环支架的轴线,且两端分别固接于所述外环支架,所述第二扰流组件与所述连接杆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扰流板的两端分别固接于所述连接杆和所述外环支架;以及
13.多个紧固件,贯穿所述卡槽的侧壁设置,并绕所述外环支架的轴线均匀分布,所述紧固件能沿所述外环支架的径向移动,并抵接于进口管道的外周面。
14.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杆上分布有多个透气孔,所述透气孔沿所述外环支架的轴向贯穿所述连接杆。
1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控制变形组件为控制电机,所述控制电机的机体固设于所述固定框,所述控制电机的输出轴连接于所述第二扰流组件。
16.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扰流板的板面与所述固定框的径向面之间呈夹角设置,所述第二扰流板的板面与所述固定框的径向面之间呈夹角设置,且所述第一扰流板相对于所述固定框的径向面的倾斜方向和所述第二扰流板相对于所述固定框的径向面的倾斜方向相反。
17.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扰流组件通过转轴转动连接于所述连接杆,所述转轴为筒状,以形成容纳腔,所述控制变形组件包括:
18.卡接件,所述第二扰流组件上具有与所述卡接件配合的卡接孔,所述卡接件可随所述第二扰流组件同步转动;以及
19.弹性件,设于所述容纳腔内,并分别与所述卡接件和所述连接杆连接,所述弹性件被配置有使所述第二扰流板维持第一状态的预紧力。
20.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扰流组件还包括:
21.固定块,与所述转轴固接,所述第二扰流板的一端均固接于所述固定块,所述卡接孔设于所述固定块,所述卡接孔与所述卡接件为齿状配合。
22.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框上还具有朝向第二轴端开口的滑槽,所述第二轴端为所述第一轴端的相对端,所述第二扰流板的另一端朝向所述固定框延伸形成有导向杆,所述导向杆与所述滑槽滑动配合。
23.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滑槽内设有阻隔板,相邻两个阻隔板之间形成滑道,所述滑道与所述导向杆一一对应设置。
24.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阻隔板与所述滑槽的侧壁接触的两侧面上分别设有挤压件,所述阻隔板通过所述挤压件卡接固定于所述滑槽内。
25.本技术实施例中,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提供的脱硫转化塔进口管道扰流装置在煤气流量较小的时候,由于第一扰流板和第二扰流板重叠,不会对煤气进行过渡的扰流,从而使得煤气转化所需的时间减小,还能保证较高的转化率,提高转化效率;当煤气流量较大的时候,第一扰流板和第二扰流板沿固定框的周向交替分布,对煤气实现充分的扰流,进而使得煤气不将转化剂吹散,保证煤气均匀的进入转化塔的各个位置,充分的与转化塔内的转化剂接触,提高转化效率。
附图说明
26.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脱硫转化塔进口管道扰流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27.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脱硫转化塔进口管道扰流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8.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脱硫转化塔进口管道扰流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29.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脱硫转化塔进口管道扰流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30.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脱硫转化塔进口管道扰流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31.附图标记说明:
32.10
‑
固定框;11
‑
外环支架;111
‑
卡槽;112
‑
滑槽;12
‑
连接杆;121
‑
透气孔;13
‑
紧固件;14
‑
转轴;141
‑
容纳腔;15
‑
阻隔板;151
‑
挤压件;
33.20
‑
第一扰流组件;21
‑
第一扰流板;
34.30
‑
第二扰流组件;31
‑
第二扰流板;32
‑
固定块;33
‑
导向杆;
35.40
‑
控制变形组件;41
‑
控制电机;42
‑
卡接件;43
‑
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36.为了使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37.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5,现对本发明提供的脱硫转化塔进口管道扰流装置进行说明。所述脱硫转化塔进口管道扰流装置,包括环形的固定框10、第一扰流组件20、第二扰流组件20以及控制变形组件40,固定框10用于与进口管道的端部固接;第一扰流组件20固设于固定框10,第一扰流组件20具有多个绕固定框10的轴线呈放射状均匀分布的第一扰流板21;第二扰流组件20转动连接于固定框10并位于第一扰流组件20远离进口管道的一侧,第二扰流组件20具有多个绕固定框10的轴线呈放射状均匀分布的第二扰流板31,第二扰流板31的数量与第一扰流板21的数量相同,且相邻两个第一扰流板21之间的夹角与相邻两个第二扰流板31之间的夹角相同;控制变形组件40用于固定第二扰流组件20转动;第一扰流板21和第二扰流板31之间具有在固定框10的径向面上的透镜相互重叠的第一状态,以及在固定框10的径向面上的投影交替分布的第二状态。
38.需要说明的是,煤气流量未超出预设值的时候,控制变形组件40使第二扰流组件20固定,维持与第一扰流板21的重叠状态,即第一状态;煤气流量超出预设值的时候,控制变形组件40解除对第二扰流组件20的固定,第二扰流组件30可旋转,使得第二扰流板31与第一扰流板21沿固定框10的周向交替分布,相邻的第一扰流板21和第二扰流板31之间形成供煤气通过的扰流通道,即第二状态。
39.本实施例提供的脱硫转化塔进口管道扰流装置,在使用的时候,将固定框10固定在转化塔进口管道上,当煤气流量较小的时候,第一扰流板21和第二扰流板31重叠,保持第一状态,对煤气的扰流效果较小,可供煤气进行转化塔内与转化剂充分接触,保证转化效率;当煤气流量较大的时候,控制变形组件40解除对第二扰流组件20的固定,第二扰流组件20可旋转,第二扰流组件20旋转后,第二扰流板31与第一扰流板21不再重叠,从而实现第二扰流板31与第一扰流板21沿固定框10的周向交替分布,从第一状态切换为第二状态,增加扰流效果,保证煤气进入转化塔不集中在入口区域,充分的与转化剂接触,实现转化。
4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提供的脱硫转化塔进口管道扰流装置在煤气流量较小的时候,由于第一扰流板21和第二扰流板31重叠,不会对煤气进行过渡的扰流,从而使得煤气转化所需的时间减小,还能保证较高的转化率,提高转化效率;当煤气流量较大的时候,第一扰流板21和第二扰流板31沿固定框10的周向交替分布,对煤气实现充分的扰流,进而使得煤气不将转化剂吹散,保证煤气均匀的进入转化塔的各个位置,充分的与转化塔内的转化剂接触,提高转化效率。
41.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固定框10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可以采用如图1至图5所示结构。参见图1至图5,固定框10包括外环支架11、连接杆12以及多个紧固件13,外环支架11上具有开口朝向第一轴端的卡槽111,卡槽111用于与进口管道的端部插接;连接杆12穿过外环支架11的轴线,且两端分别固接于外环支架11,第二扰流组件30与连接杆12转动连接,第一扰流板21的两端分别固接于连接杆12和外环支架11;多个紧固件13贯穿卡槽111的侧壁设置,并绕外环支架11的轴线均匀分布,紧固件13能沿外环支架11的径向移动,并抵接于进口管道的外周面。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轴端即靠近进口管道的一轴端,在安装的时候,先将
外环支架11的卡槽111与进口管道的轮廓对齐,并使得进口管道的端口插入卡槽111内,随后通过调节紧固件13,使得紧固件13伸入卡槽111内的一端抵接于进口管道的外壁,从而实现对进口管道的固定。该方式实现固定框10与进口管道的连接,方便对固定框10的安装与拆卸,从而在不使用或需要清理的时候可拆卸下来进行存放或清理。
42.可选的,卡槽111的槽宽比进口管道的壁厚要大,然后通过拧紧紧固件13进行固定即可,从而可以保证适应不同直径规格或厚度的进口管道。
43.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紧固件13的可选实施方式为螺栓或定位销,当紧固件13为螺栓的时候,通过拧转螺栓实现对进口管道的固定;当紧固件13为定位销的时候,通过大力敲击定位销实现对进口管道的固定。
44.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连接杆12的一种改进实施方式可以采用如图1及图4所示结构。参见图1及图4,连接杆12上分布有多个透气孔121,透气孔121沿外环支架11的轴向贯穿连接杆12。通过设置透气孔121,不仅能在煤气经过的时候再次起到分流扰流的作用,还能减少煤气经过时的阻力,保证煤气的流动量,保证煤气的处理效率。
45.需要说明的是,透气孔121沿外环支架11的轴线贯穿连接杆12,并不代表透气孔121的轴线与外环支架11的轴线平行,透气孔121的轴线与外环支架11轴线也可以为交叉状态,但是透气孔121仍然贯穿连接杆12。
46.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变形控制组件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可以采用如图2所示结构。参见图2,控制变形组件40为控制电机41,控制电机41的机体固设于固定框10,控制电机41的输出轴连接于第二扰流组件30。控制电机41的输出轴与固定框10的轴线重合,控制电机41可以固定在连接杆12上,其输出轴与第二扰流组件20直接连接。当煤气的流量较小的时候,控制电机41处于停机状态,则控制电机41的输出轴不会转动,进而实现了第二扰流组件20的固定;当煤气流量较大的时候,控制电机41开启,输出轴转动带动第二扰流组件20转动一定的角度后停机,此时第二扰流板31与第一扰流板21沿固定框10的周向交替分布,增大对煤气的扰流作用。
47.通过控制电机41控制第二扰流组件20的旋转与固定,方便控制,代替了手动控制,降低劳动强度。
48.具体地,控制电机41的开启与关闭通过远程的遥控进行控制;为了替代人工控制使控制电机41自动启闭,还能在固定框10的内圈安装气体流量监控器,使得气体流量监控器与控制电机41通讯连接,进而在监测到煤气的流量到达预设值的时候,开启控制电机41带动第二扰流组件20旋转。
49.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扰流板21和第二扰流板31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可以采用如图1、图2及图4所示结构。参见图1、图2及图4,第一扰流板21的板面与固定框10的径向面之间呈夹角设置,第二扰流板31的板面与固定框10的径向面之间呈夹角设置,且第一扰流板21相对于固定框10的径向面的倾斜方向和第二扰流板31相对于固定框10的径向面的倾斜方向相反。第一扰流板21和第二扰流板31沿固定框10的周向交替分布的时候,第一扰流板21的板面和其中一个相邻的第二扰流板31的板面相对,当煤气接触第一扰流板21的板面和第二扰流板31的板面时,分别被导流至不同的方位,提高扰流效果。
50.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控制变形组件40的一种替换实施方式可以采用如图5所示结构。参见图5,第二扰流组件30通过转轴14转动连接于连接杆12,转轴14为筒状,以形成容
纳腔141,控制变形组件40包括卡接件42以及弹性件43,第二扰流组件20上具有与卡接件42配合的卡接孔,卡接件42可随第二扰流组件30同步转动;弹性件43设于容纳腔141内,并分别与卡接件42和连接杆12连接,弹性件43被配置有使第二扰流板31维持第一状态的预紧力。可选的,弹性件43为扭簧,当煤气的流量较小的时候,煤气的流动施加在第二扰流板31上的力使得第二扰流板31具有一个待旋转的趋势,但是由于弹性件43的预紧力较大,因此第二扰流板31维持在第一状态;当煤气的流量较大的时候,煤气的流动施加在第二扰流板31上的力克服了弹性件43上的预紧力,第二扰流板31开始旋转,此时第二扰流板31与第一扰流板21不再重叠,并在固定框10的周向上交替分布,实现对煤气的扰流效果增强;当煤气的流量从大变小的时候,弹性件43带动第二扰流板31自动回转恢复至第一状态。
51.通过卡接件42与弹性件43的配合,实现对第二扰流组件20的自动固定和解除固定,相比于控制电机41成本更低,并且也不需要人工参与,方便使用;转轴14与第二扰流组件30固定连接,转轴14与连接杆12转动连接,转轴14可在固定框10的轴向上对第二扰流组件30进行限位,防止第二扰流组件30旋转的时候来回窜动。
52.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二扰流组件20的一种改进实施方式可以采用如图1至图5所示结构。参见图1至图5,第二扰流组件20还包括固定块32,固定块32与转轴14固接,第二扰流板31的一端均固接于固定块32,卡接孔设于固定块32,卡接孔与卡接件42为齿状配合。通过固定块32实现与卡接件42的配合,不需要与第二扰流板31之间有结构的交叉,制造更加方便;并且卡接件42与固定块32为齿状配合,使得第二扰流组件30和卡接件42之间的配合更加稳定,进而保证第二扰流组件30的旋转过程也更加平稳,减少磨损,延长使用寿命。
53.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固定框10的一种改进实施方式可以采用如图2及图5所示结构。参见图2及图5,固定框10上还具有朝向第二轴端开口的滑槽112,第二轴端为第一轴端的相对端,第二扰流板31的另一端朝向固定框10延伸形成有导向杆33,导向杆33与滑槽112滑动配合。在控制电机41或煤气带动第二扰流组件20转动的时候,由于导向杆33在滑槽112内的滑动,为导向杆33提供导向,同时为第二扰流组件20的旋转也提供了导向,提高第二扰流组件20旋转时的稳定性。
54.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固定框10的一种改进实施方式可以采用如图1、图3及图4所示结构。参见图1、图3及图4,滑槽112内设有阻隔板15,相邻两个阻隔板15之间形成滑道,滑槽112与导向杆33一一对应设置。通过设置阻隔板15,当第二扰流板31转动至一定的位置时,导向杆33与阻隔板15接触,此时第二扰流组件30为第二状态,阻隔板15阻碍第二扰流板31的继续旋转。阻隔板15可限制第二扰流板31的形成,方便在控制电机41驱动的时候观察转动的位置并停止;也方便根据滑道的长度选择弹性件43的规格,并且在弹性件43失效的时候,阻隔板15也可以保证第二扰流组件30能维持在第二状态,防止一直旋转造成损坏。
55.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阻隔板15的一种改进实施方式可以采用如图1、图3及图4所示结构。参见图1、图3及图4,阻隔板15与滑槽112的侧壁接触的两侧面上分别设有挤压件151,阻隔板15通过挤压件151卡接固定于滑槽112内。可选的,挤压件151可以为橡胶块,当阻隔板15放入滑槽112内的时候,橡胶块分别挤压在滑槽112的两个侧壁,实现阻隔板15在滑槽112内的固定;当需要拆除的时候,可大力拉拽阻隔板15,即可取出;通过设置挤压件151方便阻隔板15的安装与拆卸,还方便更换阻隔板15的位置,从而改变控制第二扰流组件20的旋转角度范围。
56.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