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机器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辅助教学用机器人设备。
背景技术:2.机器人是自动控制机器的俗称,自动控制机器包括一切模拟人类行为或思想与模拟其他生物的机械。狭义上对机器人的定义还有很多分类法及争议,有些电脑程序甚至也被称为机器人。在当代工业中,机器人指能自动执行任务的人造机器装置,用以取代或协助人类工作。理想中的高仿真机器人是高级整合控制论、机械电子、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材料学和仿生学的产物,目前科学界正在向此方向研究开发。即机器人本体,其臂部一般采用空间开链连杆机构,其中的运动副常称为关节,关节个数通常即为机器人的自由度数。但是,现有的机器人底盘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一些缺陷,例如,当机器人爬行履带在不平整的平台上运动时,机器人震动较大会产生噪音,影响教学效果。
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辅助教学用机器人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辅助教学用机器人设备,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关于机器人在不平整的平台上运动时,因为震动产生噪音,从而影响教学效果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辅助教学用机器人设备,包括机器人本体、行走履带、传动箱体、连接部与缓冲盘,所述行走履带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行走履带分别设置于传动箱体的两侧;所述传动箱体与缓冲盘之间通过连接部连接;所述机器人本体设置于缓冲盘内部;
7.所述缓冲盘顶部与机器人本体之间设置有第一缓冲组件与第二缓冲组件,且所述第一缓冲组件与第二缓冲组件之间成夹角设置。
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缓冲组件设置有若干组,且若干组第一缓冲组件均匀设置于缓冲盘顶部与机器人本体之间。
9.进一步的,每组所述第一缓冲组件均包括设置于缓冲盘顶部的第一凹槽与机器人本体底部的第一缓冲杆,且所述第一凹槽与第一缓冲杆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凹槽的内部均设置有若干个导向杆,且若干个导向杆平均分布于第一凹槽内的四周;每个所述导向杆上均套设有第一弹簧,且所有第一弹簧之间通过支撑板相互连接;所述第一缓冲杆设置于支撑板上。
10.进一步的,每个所述导向杆顶部均设置有限位块。
11.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板设置于每个第一弹簧顶部。
12.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缓冲组件设置有若干组,且若干组第二缓冲组件分别设置于机器人本体底部的各顶点处。
13.进一步的,每组所述第二缓冲组件均包括设置于缓冲盘上的第二凹槽,且第二凹槽与机器人本体的顶点相对于;所述第二凹槽内设置有第二缓冲杆,且所述第二缓冲杆与
第二凹槽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5.本设备中的第一缓冲组件与第二缓冲组件的设置,能够防止机器人本体因为在不平整的平台上运动而因为震动产生噪音,从而影响教学效果的情况出现。
附图说明
16.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
17.在附图中:
18.图1是本发明中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本发明中的a处放大图;
20.图3是本发明中的b处放大图。
21.图中:1、机器人本体;2、行走履带;3、传动箱体;4、连接部;5、缓冲盘;7、第一凹槽;8、支撑板;9、限位块;10、导向杆;11、第一弹簧;12、第一缓冲杆;13、第二缓冲杆;14、第二凹槽;15、第二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3.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24.如图所示,
25.辅助教学用机器人设备,包括机器人本体1、行走履带2、传动箱体3、连接部4与缓冲盘5,所述行走履带2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行走履带2分别设置于传动箱体3的两侧,传动箱体3分别给位于两侧的行走履带2提供动力;所述传动箱体3与缓冲盘5之间通过连接部4连接;所述机器人本体1设置于缓冲盘5内部,缓冲盘5为顶部开口结构(剖视图为u型结构);行走履带2、传动箱体3、连接部4与缓冲盘5之间的连接方式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26.所述缓冲盘5顶部与机器人本体1之间设置有第一缓冲组件与第二缓冲组件,且所述第一缓冲组件与第二缓冲组件之间成夹角设置。
2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缓冲组件设置有若干组,且若干组第一缓冲组件均匀设置于缓冲盘5顶部与机器人本体1之间。
28.进一步的,每组所述第一缓冲组件均包括设置于缓冲盘5顶部的第一凹槽7与机器人本体1底部的第一缓冲杆12,且所述第一凹槽7与第一缓冲杆12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凹槽7的内部均设置有若干个导向杆10,且若干个导向杆10平均分布于第一凹槽7内的四周;每个所述导向杆10上均套设有第一弹簧11,且所有第一弹簧11之间通过支撑板8相互连接;所述第一缓冲杆12设置于支撑板8上。
29.进一步的,每个所述导向杆10顶部均设置有限位块9。
30.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板8设置于每个第一弹簧11顶部。
31.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缓冲组件设置有若干组,且若干组第二缓冲组件分别设置于机器人本体1底部的各顶点处。
32.进一步的,每组所述第二缓冲组件均包括设置于缓冲盘5上的第二凹槽14,且第二凹槽14与机器人本体1的顶点相对于;所述第二凹槽14内设置有第二缓冲杆13,且所述第二缓冲杆13与第二凹槽14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15。
33.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1.辅助教学用机器人设备,包括机器人本体(1)、行走履带(2)、传动箱体(3)、连接部(4)与缓冲盘(5),所述行走履带(2)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行走履带(2)分别设置于传动箱体(3)的两侧;所述传动箱体(3)与缓冲盘(5)之间通过连接部(4)连接;所述机器人本体(1)设置于缓冲盘(5)内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盘(5)顶部与机器人本体(1)之间设置有第一缓冲组件与第二缓冲组件,且所述第一缓冲组件与第二缓冲组件之间成夹角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助教学用机器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冲组件设置有若干组,且若干组第一缓冲组件均匀设置于缓冲盘(5)顶部与机器人本体(1)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辅助教学用机器人设备,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第一缓冲组件均包括设置于缓冲盘(5)顶部的第一凹槽(7)与机器人本体(1)底部的第一缓冲杆(12),且所述第一凹槽(7)与第一缓冲杆(12)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凹槽(7)的内部均设置有若干个导向杆(10),且若干个导向杆(10)平均分布于第一凹槽(7)内的四周;每个所述导向杆(10)上均套设有第一弹簧(11),且所有第一弹簧(11)之间通过支撑板(8)相互连接;所述第一缓冲杆(12)设置于支撑板(8)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辅助教学用机器人设备,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导向杆(10)顶部均设置有限位块(9)。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辅助教学用机器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8)设置于每个第一弹簧(11)顶部。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辅助教学用机器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缓冲组件设置有若干组,且若干组第二缓冲组件分别设置于机器人本体(1)底部的各顶点处。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辅助教学用机器人设备,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第二缓冲组件均包括设置于缓冲盘(5)上的第二凹槽(14),且第二凹槽(14)与机器人本体(1)的顶点相对于;所述第二凹槽(14)内设置有第二缓冲杆(13),且所述第二缓冲杆(13)与第二凹槽(14)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15)。
技术总结本发明涉及机器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辅助教学用机器人设备,包括机器人本体、行走履带、传动箱体、连接部与缓冲盘,所述行走履带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行走履带分别设置于传动箱体的两侧;所述传动箱体与缓冲盘之间通过连接部连接;所述机器人本体设置于缓冲盘内部;所述缓冲盘顶部与机器人本体之间设置有第一缓冲组件与第二缓冲组件,且所述第一缓冲组件与第二缓冲组件之间成夹角设置;所述第一缓冲组件设置有若干组,且若干组第一缓冲组件均匀设置于缓冲盘顶部与机器人本体之间。本设备中的第一缓冲组件与第二缓冲组件的设置,能够防止机器人本体因为在不平整的平台上运动而因为震动产生噪音,从而影响教学效果的情况出现。从而影响教学效果的情况出现。从而影响教学效果的情况出现。
技术研发人员:张安佶 向康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张安佶
技术研发日:2021.12.09
技术公布日:2022/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