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五金工具 专利正文
一种适用于高处作业的新型扳手携带工具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24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适用于高处作业的新型扳手携带工具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属于高空作业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高处作业的新型扳手携带工具。


背景技术:

2.现今高处作业是电力输变电工作中常见的作业方式,在不便于使用吊车的情况下,只能由作业人员正确穿戴并使用全方位安全带独自高处作业,传统技术是将工具放入工具包中,穿戴工具包进行高处作业,但目前的工具包占用空间大且较臃肿,不利于作业人员流畅作业,缺少固定工具的结构,难以实现工具的稳定放置。
3.目前,专利号为cn201920871017.2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可携带工具的衣服,包括衣服本体,所述衣服本体上设有衣领,所述衣服本体中间位置设有拉链,所述衣服本体两侧设有工具套,两个所述工具套下方分别设有固定口袋,所述衣服本体上前侧、后侧设有两组固定块,每组所述固定块之间设有滑带,所述衣服本体后侧设有若干置物袋,所述置物袋与两个滑带滑动连接,所述置物袋上设有固定件,所述置物袋通过固定件与滑带可拆卸连接,所述衣服本体上设有若干通气孔,该衣服在衣服本体上设有两个固定口袋和工具套可以收纳工具,而设在滑带上的置物袋也可进行工具收纳,且置物袋可在滑带上滑动,既可滑至衣服本体前侧方便工具的拿取放置,又可滑至衣服本体后侧进行固定,不会使用户外运动人员的正常行动,但目前的工具包占用空间大且较臃肿,不利于作业人员流畅作业,缺少固定工具的结构,难以实现工具的稳定放置。
4.因此,针对上述的目前的工具包占用空间大且较臃肿,不利于作业人员流畅作业,缺少固定工具的结构,难以实现工具的稳定放置的问题,亟需得到解决,以减少工具包无用的面积,实现作业人员的流畅作业,工具包具备固定工具的结构,实现工具的稳定放置。


技术实现要素:

5.(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6.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高处作业的新型扳手携带工具,该扳手携带工具旨在解决现有的工具包占用空间大且较臃肿,不利于作业人员流畅作业,缺少固定工具的结构,难以实现工具的稳定放置的技术问题。
7.(2)技术方案
8.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这样一种适用于高处作业的新型扳手携带工具,该扳手携带工具包括腰带、固定安装于所述腰带外壁的自粘带毛面和尼龙布带;所述尼龙布带外壁固定安装有工具外壳,所述尼龙布带外壁固定安装有自粘带勾面,所述尼龙布带包裹于自粘带毛面上,所述自粘带勾面与自粘带毛面相适配,所述工具外壳内壁活动设置有第一轴承本体、第二轴承本体、第四轴承本体和第五轴承本体,所述工具外壳的外壁固定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内壁活动设置有第三轴承本体,所述工具外壳的外壁固定安装有第一拉簧、第二拉簧、第三拉簧和第四拉簧。
9.使用本技术方案的扳手携带工具时,当需要把扳手放入工具时,手用力将扳手从
两对轴承相切之处往近身体侧推进,此时,第一轴承本体与第二轴承本体向外侧运动,第一轴承支柱向外侧运动,第一拉簧与第二拉簧同时受力形变,第三轴承本体沿滑槽向外侧运动,第四轴承本体与第五轴承本体向外侧运动,第二轴承支柱向外侧运动,第三拉簧与第四拉簧同时受力形变,第三轴承本体沿滑槽向外侧运动,当扳手穿过两对轴承,稳定放入工具时,第一拉簧、第二拉簧、第三拉簧、第四拉簧从形变中恢复,此时,第一轴承本体与第三轴承本体相切,在拉簧的作用下,第一轴承本体与第三轴承本体有相向的微作用力,同时第二轴承本体与第五轴承本体相切,在拉簧的作用下,第二轴承本体与第五轴承本体有相向的微作用力。
10.优选地,所述第一轴承本体下端固定安装有第一轴承支柱,所述第一轴承支柱下端与第二轴承本体的上端相连接。第一轴承支柱的外壁与工具外壳相连接,第一轴承支柱的设置提高了第一轴承本体的稳定性。
11.优选地,所述第三轴承本体与第一轴承支柱相连,所述第一轴承本体与第二轴承本体均固定于第一轴承支柱上。第一轴承本体和第二轴承本体均固定于第一轴承支柱上的设置提高了第一轴承本体和第二轴承本体放置时的稳定性。
12.优选地,所述第四轴承本体下端固定安装有第二轴承支柱,所述第二轴承支柱下端与第五轴承本体上端相连接。第二轴承支柱的外壁与工具外壳相连接,第二轴承支柱的设置提高了第四轴承本体和第五轴承本体的稳定性。
13.优选地,所述第三轴承本体与第二轴承支柱相连,所述第四轴承本体与第五轴承本体均固定于第二轴承支柱上。第四轴承本体与第五轴承本体均固定于第二轴承支柱上的设置提高了第四轴承本体和第五轴承本体放置的稳定性。
14.优选地,所述第一拉簧和第二拉簧的一端与第一轴承支柱相连,所述第三拉簧和第四拉簧的一端与第二轴承支柱相连。第一拉簧和第二拉簧的设置提高了第一轴承支柱放置时的稳定性。
15.优选地,所述第三轴承本体分设为四个,所述滑槽分设为四个,所述第三轴承本体嵌入滑槽中,所述第三轴承本体与滑槽相适配。当需要把扳手放入工具外壳中时,手用力将扳手从两对轴承相切之处往近身体侧推进,此时,第一轴承本体与第二轴承本体向外侧运动,第一轴承支柱向外侧运动,第一拉簧与第二拉簧同时受力形变,第三轴承本体沿滑槽向外侧运动,第四轴承本体与第五轴承本体向外侧运动,第二轴承支柱向外侧运动,第三拉簧与第四拉簧同时受力形变,第三轴承本体沿滑槽向外侧运动。
16.优选地,所述尼龙布带上下两端贯穿开设有对称的通孔,所述通孔内壁活动安装有线绳,所述线绳的一端固定安装有挂钩。将线绳系设在通孔处,将挂钩挂在工作人员衣服上的相应位置可提高该装置放置时的稳定性。
17.(3)有益效果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的扳手携带工具利用自粘带毛面和尼龙布带上自粘袋勾面的粘黏作用,可将尼龙布带快速粘黏到皮带上,从而实现工具外壳快速固定在皮带上,当需要把扳手放入工具外壳中时,手用力将扳手从两对轴承相切之处往近身体侧推进,此时,第一轴承本体与第二轴承本体向外侧运动,第一轴承支柱向外侧运动,第一拉簧与第二拉簧同时受力形变,此时第三轴承本体沿滑槽向外侧运动,第四轴承本体与第五轴承本体向外侧运动,第二轴承支柱向外侧运动,第三拉簧与第四拉簧同时
受力形变,第三轴承本体沿滑槽向外侧运动,从而实现将扳手稳定置于工具外壳中。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发明扳手携带工具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发明扳手携带工具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内部结构正视剖面图;
21.图3为本发明扳手携带工具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俯视底面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本发明扳手携带工具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尼龙布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3.附图中的标记为:1、腰带;2、自粘带毛面;3、尼龙布带;4、工具外壳;5、第一轴承本体;6、第二轴承本体;7、第一轴承支柱;8、第二轴承支柱;9、滑槽;10、第三轴承本体;11、第一拉簧;12、第二拉簧;13、第四轴承本体;14、第五轴承本体;15、第三拉簧;16、第四拉簧;17、自粘带勾面;18、通孔;19、线绳;20、挂钩。
具体实施方式
24.本具体实施方式是一种适用于高处作业的新型扳手携带工具,其整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其内部结构正视剖面图如图2所示,该扳手携带工具包括腰带1、固定安装于腰带1外壁的自粘带毛面2和尼龙布带3;尼龙布带3外壁固定安装有工具外壳4,尼龙布带3外壁固定安装有自粘带勾面17,尼龙布带3包裹于自粘带毛面2上,自粘带勾面17与自粘带毛面2相适配,工具外壳4内壁活动设置有第一轴承本体5、第二轴承本体6、第四轴承本体13和第五轴承本体14,工具外壳4的外壁固定开设有滑槽9,滑槽9内壁活动设置有第三轴承本体10,工具外壳4的外壁固定安装有第一拉簧11、第二拉簧12、第三拉簧15和第四拉簧16。
25.为了实现对扳手的稳定放置,第一轴承本体5下端固定安装有第一轴承支柱7,第一轴承支柱7下端与第二轴承本体6的上端相连接,第三轴承本体10与第一轴承支柱7相连,第一轴承本体5与第二轴承本体6均固定于第一轴承支柱7上,第四轴承本体13下端固定安装有第二轴承支柱8,第二轴承支柱8下端与第五轴承本体14上端相连接,第三轴承本体10与第二轴承支柱8相连,第四轴承本体13与第五轴承本体14均固定于第二轴承支柱8上,第一拉簧11和第二拉簧12的一端与第一轴承支柱7相连,第三拉簧15和第四拉簧16的一端与第二轴承支柱8相连,第三轴承本体10分设为四个,滑槽9分设为四个,第三轴承本体10嵌入滑槽9中,第三轴承本体10与滑槽9相适配。当扳手穿过两对轴承,稳定放入工具时,第一拉簧11、第二拉簧12、第三拉簧15、第四拉簧16从形变中恢复,此时,第一轴承本体5与第四轴承本体13相切,在拉簧的作用下,第一轴承本体5与第四轴承本体13有相向的微作用力,同时第二轴承本体6与第五轴承本体14相切,在拉簧的作用下,第二轴承本体6与第五轴承本体14有相向的微作用力,从而实现扳手的稳定放置。
26.为了实现尼龙布带3的稳定放置,尼龙布带3上下两端贯穿开设有对称的通孔18,通孔18内壁活动安装有线绳19,线绳19的一端固定安装有挂钩20。将线绳19系在通孔18上,将挂钩20挂在工作人员的衣服上,即可实现尼龙布带3的稳定放置。
27.该扳手携带工具俯视底面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其尼龙布带3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
28.使用本技术方案的扳手携带工具时,当需要把扳手放入工具时,手用力将扳手从两对轴承相切之处往近身体侧推进,此时,第一轴承本体5与第二轴承本体6向外侧运动,第
一轴承支柱7向外侧运动,第一拉簧11与第二拉簧12同时受力形变,第三轴承本体10沿滑槽9向外侧运动,第四轴承本体13与第五轴承本体14向外侧运动,第二轴承支柱8向外侧运动,第三拉簧15与第四拉簧16同时受力形变,第三轴承本体10沿滑槽9向外侧运动,当扳手穿过两对轴承,稳定放入工具时,第一拉簧11、第二拉簧12、第三拉簧15、第四拉簧16从形变中恢复,此时,第一轴承本体5与第四轴承本体13相切,在拉簧的作用下,第一轴承本体5与第四轴承本体13有相向的微作用力,同时第二轴承本体6与第五轴承本体14相切,在拉簧的作用下,第二轴承本体6与第五轴承本体14有相向的微作用力,当需要把扳手从工具中取出时,手用力将扳手从两对轴承相切之处往远身体侧推出,此时,第一轴承本体5与第二轴承本体6向外侧运动,第一轴承支柱7向外侧运动,第一拉簧11与第二拉簧12受力形变,第三轴承本体10沿滑槽9向外侧运动,第四轴承本体13与第五轴承本体14向外侧运动,第二轴承支柱8向外侧运动,第三拉簧15与第四拉簧16同时受力形变,第三轴承本体10沿滑槽9向外侧运动,扳手从工具取出后,第一拉簧11、第二拉簧12、第三拉簧15和第四拉簧16从形变中恢复,此时,第一轴承本体5与第四轴承本体13相切,在拉簧的作用下,第一轴承本体5与第四轴承本体13有相向的微作用力,第二轴承本体6与第五轴承本体14相切,在拉簧的作用下,第二轴承本体6与第五轴承本体14有相向的微作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