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雾化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加热器及包含该加热器的电子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2.电子雾化装置具有安全、方便、健康和环保的诸多优点,由此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并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电子雾化装置包括电源组件和加热体,电源组件对发热器供电,发热器将电能转化为热能,电子雾化装置内的雾化介质吸收热能后转化为用户可供抽吸的气溶胶。对于传统的加热器,通常将加热膜附着在绝缘基体的表面,但是,加热膜容易与绝缘基体出现虚接、剥落或浮起等质量缺陷,从而影响加热器和电子雾化装置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加热器的使用寿命。
4.一种加热器,包括包括加热体和两个电极体,两个所述电极体相互间隔设置,所述加热体包括连接在所述电极体之间的至少两个加热单元,所述至少两个加热单元沿所述电极体的长度方向相互间隔设置而通过电极形成至少两个并联电路。
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加热单元具有在垂直于所述加热器长度方向间隔排列的正面和背面,所述正面和所述背面均分别与所述电极体的表面平齐。
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绝缘体,两个所述电极体、及所述至少两个加热单元之间形成有间隙,至少部分所述绝缘体填充在所述间隙中,所述绝缘体分别与所述正面和所述背面平齐。
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绝缘体包括连接在所述电极体端部的尖刺部,所述尖刺部具有连接所述电极体的固定端和远离所述电极体的自由端,所述尖刺部的横截面尺寸从所述固定端指向所述自由端的方向减小。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体包括连接在两个所述电极体端部之间的尖端加热单元,所述尖端加热单元具有连接所述电极体的固定端和远离所述电极体的自由端,所述尖端加热单元的横截面尺寸从所述固定端指向所述自由端的方向减小。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单元与所述电极体一体成型或焊接连接。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极体具有位于其长度方向上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用于跟电连接件电性连接,靠近所述第二端的加热单元之间的间隔距离小于靠近所述第一端的加热单元之间的间隔距离。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器为片状结构或柱状结构,且所述加热器的厚度为0.3mm至3mm。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单元为多孔结构或实心结构。
13.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包括上述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器。
14.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一个技术效果是:由于多个形成并联电路的加热单元直接连接在电极体之间,使得加热器具有足够的连接强度,可以很好地防止加热单元与电极体相互脱离从而提高影响加热器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15.图1为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加热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加热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图2所示加热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加热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5为图4所示加热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21.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内”、“外”、“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22.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包括电源组件和加热器10,加热器10包括加热体100和电极体200,电极体20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电极体200相互间隔设置。加热体100包括至少两个加热单元110,对于单个加热单元110,该加热单元110的一端与其中一个电极体200连接,加热单元110的另一端与另外一个电极体200连接,即加热单元110连接在两个电极体200之间,相邻两个加热单元110沿电极体200的长度方向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电源组件上的引线等电连接件与电极体200的端部电性连接,以便电源组件对整个加热器10进行供电。
23.加热单元110的电阻率大于电极体200的电阻率,当对电极体200通电时,电极体200相对加热体100产生的热量可以忽略不计,可以理解为电极体200具有导电功能而不具有发热功能。加热单元110可以采用电流率较高的合金、金属间化合物(例如fesi、fesi2、fesi3等)、半导体(batio3)、矿石(赤铁矿、钛铁矿等)、金属陶瓷(al2o3/ni、zro2/fe等)、导电红外陶瓷(sic等)等材料制成。电极体200可以采用电阻率相对较低的铜、镍、铁、钢、铝或该五者的混合物,或者采用碳化钛、硼化钛、氮化钛、硅化钼或该四者的混合物。当加热体100通电产生热量时,可以将雾化介质雾化形成可供用户抽吸的气溶胶,雾化介质实质为一种气溶胶生成基质,雾化介质可以为固态的烟支或者液态的油液。至少两个加热单元110通过电极形成至少两个并联电路,即加热单元110通过电极与电源组件内的电池电性连接以形成电路,以便电池对加热单元110供电,例如,鉴于每个加热单元110分别连接在两个电极体200之间,可以使得各个加热单元110相互并联而形成多个并联电路。
24.加热单元110与电极体200一体成型连接,例如将用于电极体200的粉末和用于形
成加热单元110的粉末放置在模具中,通过对上述粉末进行加压以使粉末压实,即通过粉体模压成型的方式形成加热器10的毛坯,然后将加热器10的毛坯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烧结即可形成加热器10的成品。再如加热单元110采用注射成型,将成型后的加热单元110放置在模具的型腔中,然后将液态的电极体200材料注入型腔,冷却后即可得到一体成型的加热器10。当然,加热单元110与电极体200可以采用分体焊接的方式连接成型。上述一体成型和分体焊接的连接方式都能使得加热器10具有足够的连接强度,可以很好地防止加热单元110与电极体200相互脱离而影响加热器10的使用寿命。
25.参阅图2和图3,加热单元110具有正面111、背面112、顶面113和底面114,以垂直于加热器10的长度延伸方向为参考方向,该参考方向可以为加热器10的厚度方向,正面111和背面112两者沿该参考方向间隔设置而朝向相反。顶面113和底面114两者沿加热器1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而朝向相反,顶面113连接在正面111和背面112的上端之间,底面114连接在正面111和背面112的下端之间。正面111和背面112两者均分别与每个电极体200沿上述参考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表面平齐。当加热器10插置在固态的雾化介质中时,可以使得正面111和背面112同时接触雾化介质,使得正面111和背面112上产生的热量快速传递至雾化介质,从而提高加热速度和能量的利用率。
26.对于传统将加热膜附着在绝缘基体上的加热器,仅加热膜的一个表面(例如正面)形成产生热量的加热面,使得加热面的面积较小,导致加热器为“面加热”模式。因此,对于固态的雾化介质,由于加热器插置在雾化介质中,与远离加热面附近的雾化介质相比较,加热面附近的雾化介质因吸收热量相对较多而形成局部高温,使得雾化介质雾化产生的气溶胶具有焦味,影响用户抽吸口感和身体健康。同时单位时间内雾化介质的雾化量较小,从而影响气溶胶的浓度。
27.而对于上述实施例中的加热器10,加热单元110的正面111、背面112、顶面113和底面114四个表面均为可以产生热量的加热面,如此可以提高加热单元110的加热面积。上述四个表面在三维空间内呈立体分布而使得加热器10为“体加热”模式,因此,当加热器10插置在固态的雾化介质中时,靠近正面111和远离正面111(即靠近背面112)的雾化介质有均等的机会吸收热量形成相等的温度,从而避免雾化介质出现局部高温以产生焦味。由于加热器10为加热面积较大的“体加热”模式,可以提高单位时间内雾化介质的雾化量而提高气溶胶的浓度。
28.参阅图2和图3,当加热器10用于加热固态的雾化介质时,为提高加热器10的刚度,以便加热器10快速插入固态的雾化介质中,加热器10还可以包括绝缘体300,绝缘体300可以采用绝缘陶瓷或玻璃材料制成。具体而言,两个电极体200之间、至少两个加热单元110之间以及电极体200与加热单元110之间具有间隙11,至少部分绝缘体300填充在间隙11中。因此,通过设置绝缘体300,可以防止加热器10在插入雾化介质的过程中产生弯曲或折断。同时,加热单元110的正面111和背面112两者均分别跟绝缘体300沿上述参考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表面平齐,当加热器10插置在固态的雾化介质中时,却把加热单元110的正面111和背面112同时接触雾化介质,提高加热速度和能量的利用率。
29.参阅图2和图3,电极体200具有位于其长度方向上的第一端221和第二端222,第一端221用于和引线等电连接件电性连接。绝缘体300还包括与电极体200的第二端222连接的尖刺部310,尖刺部310具有连接电极体200的固定端311和远离电极体200的自由端312,尖
刺部310的横截面尺寸a沿从固定端311指向自由端312的方向逐渐减小。由此可以使得尖刺部310大致呈锐利的锥角结构,以便加热器10快速插置在固态的雾化介质中。参阅图1,在其他实施例中,对于固态的雾化介质,加热器10也可以不设置绝缘体300,此时,加热体100包括尖端加热单元120,尖端加热单元120连接在电极体200的第二端222之间,尖端加热单元120具有连接电极体200的固定端121和远离电极体200的自由端122,尖端加热单元120的横截面尺寸b沿从固定端121指向自由端122的方向逐渐减小。由此也可以使得尖端加热单元120大致呈锐利的锥角结构,以便加热器10快速插置在固态的雾化介质中。
30.参阅图1,鉴于各个加热单元110相互间隔设置而形成并联电路,可以改变加热单元110之间的间隔距离而调整疏密程度,显然,对于整个加热器10,当某一区域的加热单元110间隔较小而越密时,则该区域的加热单元110的数量越多,单位时间内该区域产生的热量较多。反之,当某一区域的加热单元110间隔较大而越疏时,则该区域的加热单元110的数量越少,单位时间内该区域产生的热量较少。例如,电极体200具有位于其长度方向上的第一端221和第二端222,第一端221用于跟电源组件的电连接件电性连接,靠近第二端222的加热单元110之间的间隔距离h小于靠近第一端221的加热单元110之间的间隔距离h。从而使得加热器10靠近第二端222的区域在单位时间内产生相对较多的热量,而加热器10靠近第一端221的区域在单位时间内产生相对较少的热量。因此,通过对加热单元110的疏密程度进行调整,可以有效改变加热器10的热场分布。同时,也可以对加热单元110的电阻值进行调整以改变加热的热场分布,加热单元110电阻值的调整可以通过改变其厚度或宽度来实现,例如加热单元110的厚度或宽度较大时,加热单元110的电阻值越小。并且,加热器10各区域的热场分布可以通过调整加热单元110的疏密程度来实现,故与传统加热膜附着在绝缘基体上的加热器10相比较,可以降低对单个加热单元110电阻值的精度要求,使得加热器10加工的工艺窗口增大,生产良率提高。
31.对于填充有绝缘体300的加热器10的制作,可以首先通过粉体模压成型的方式将加热单元110和电极体200形成第一毛坯体,然后将第一毛坯体放入至模具的型腔中,将绝缘体300的粉末加入至该型腔中并进行加热,使得第一毛坯体与绝缘体300粉末通过粉体模压成型的方式连接形成第二毛坯体。最后将第二毛坯进行烧结,从而形成加热器10的成品。
32.对于固态的雾化介质,通常需要将加热器10插置在该雾化介质中,故加热器10可以包括绝缘体300。当然,在电极体200和加热单元110具有足够刚度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绝缘体300的设置。同时,加热单元110为实心结构,即加热单元110内并不具有大量的微孔而形成较小的孔隙率。对于液态的雾化介质,由于加热器10无需插置在液体的雾化介质中,故加热器10通常省略绝缘体300的设置。并且,加热单元110为多孔结构,即加热单元110内具有大量的微孔而形成较大的孔隙率,使得加热单元110对液体的雾化介质具有良好的传输和缓存功能,以便加热单元110对浸润在其上的雾化介质进行有效雾化,防止加热单元110因雾化介质传输速度较慢而产生干烧以形成焦味。
33.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器10可以为如图2所示扁平的片状结构,也可以为如图4和图5所示较为方正的柱状结构。加热器10厚度的取值可以为0.3mm至3mm,例如厚度的具体取值可为0.3mm、1mm或3mm等。
34.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
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35.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