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烟草加工 专利正文
加热均匀的雾化组件及雾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20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加热均匀的雾化组件及雾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雾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加热均匀的雾化组件及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2.在一些将液体加热雾化吸食的产品中,例如电子烟或雾化器等等,雾化组件的类型包括:螺旋状发热体和平面金属片通过蚀刻后形成的网状发热体。螺旋状发热体通常是发热丝以螺旋方式缠绕在导液棉上形成,存在热量分布不均匀、发热面积小、发热体与导液棉接触面积小等缺点,造成雾化面小、烟雾量小,用户体验较差。网状发热体中,平面金属网主要由片状金属通过蚀刻工艺镂空成,整体的镂空部是均匀分布的,这种结构随着加热过程的进行中间区域由于热传导和热辐射的作用热量会比较集中,出现积碳及烧棉现象,影响整个雾化组件的寿命。
3.综上,目前的雾化组件中发热体普遍存在发热不均匀、发热区域发热量不好调控、使用一致性较差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发热体进行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加热均匀的雾化组件及具有该雾化组件的雾化装置。
5.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加热均匀的雾化组件,包括相间隔设置的两根电极引脚、连接在两根所述电极引脚之间的发热单元;
6.所述发热单元包括镂空状的第一发热部以及两个镂空状的第二发热部;两个所述第二发热部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发热部一侧与对应的所述电极引脚之间;
7.所述第一发热部的发热面积、镂空面积和/或镂空间距大于所述第二发热部的发热面积、镂空面积和/或镂空间距。
8.优选地,所述发热单元为网格镂空状的发热片。
9.优选地,所述第一发热部中网格之间的发热边框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发热部中网格之间的发热边框的宽度。
10.优选地,所述第一发热部中网格的数量少于所述第二发热部中网格的数量,使得所述第一发热部的发热边框少于所述第二发热部的发热边框。
11.优选地,所述第一发热部中网格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发热部中网格的尺寸。
12.优选地,所述发热单元至少由若干间隔的发热条多弯折或波浪状连接在两根所述电极引脚之间形成。
13.优选地,所述第一发热部中,由发热条弯折形成的镂空部的镂空间距大于所述第二发热部中发热条弯折形成的镂空部的镂空间距。
14.优选地,所述发热单元中,发热条弯折形成的镂空部的镂空间距自所述第一发热部到所述第二发热部逐渐减小。
15.优选地,所述发热单元中,发热条的宽度自所述第一发热部到所述第二发热部逐
渐减小。
16.优选地,所述第一发热部包括至少两条上下相间隔排布并分别横向非直线延伸的第一发热边框、至少一个竖向连接在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发热边框之间的第一连接筋;
17.所述第二发热部包括至少两条上下相间隔排布并分别横向非直线延伸的第二发热边框、至少一个竖向连接在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发热边框之间的第二连接筋;所述第二发热边框与所述第一发热边框一一对应相接;
18.所述第一发热边框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发热边框的宽度。
19.优选地,所述第一发热边框在横向上呈弯折或波浪状延伸;所述第二发热边框在横向上呈弯折或波浪状延伸。
20.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雾化装置,包括以上任一项所述的雾化组件。
21.优选地,所述雾化装置还包括用于吸附液体的导液棉;
22.所述雾化组件卷绕形成环状结构,所述雾化组件的两根电极引脚相靠近且相绝缘;所述导液棉包覆在所述环状结构的外周。
23.优选地,所述雾化装置还包括用于吸附液体的导液棉;
24.所述雾化组件卷绕在所述导液棉的外周,所述雾化组件的两根电极引脚在所述导液棉的外周相靠近且相绝缘。
25.本实用新型的雾化组件,对发热单元的中间部分进行改进,使中间部分发热速度减慢、热量分散,从而保证在整个加热过程中雾化组件热量均匀,解决传统雾化组件易糊芯、易积碳、寿命短的问题。
附图说明
26.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27.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雾化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雾化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9.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雾化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0.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雾化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1.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雾化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2.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雾化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3.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的雾化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4.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雾化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35.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雾化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6.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37.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雾化组件1,包括相间隔设置的两根电极引脚10、连接在两根电极引脚10之间的发热单元20。
38.两根电极引脚10分别作为正极引脚和负极引脚,用于连接电源(如电池等)。发热单元20可导电,通过电极引脚10连接电源后通电发热。电极引脚10可具有相接的两端,发热
单元20连接在两个电极引脚10的一端之间,两根电极引脚10的另一端相对发热单元20向同一侧方向延伸以连接电源。
39.其中,发热单元20整体呈镂空状,进一步包括镂空状的第一发热部21以及两个镂空状的第二发热部22。第一发热部21位于发热单元20的中部,两个第二发热部22分别连接在第一发热部21一侧与对应的电极引脚10之间。
40.第一发热部21的发热面积、镂空面积和/或镂空间距大于第二发热部22的发热面积、镂空面积和/或镂空间距,使得在通电发热后,第一发热部21的发热量小于第二发热部22的发热量,热量分散,避免出现积碳及烧棉现象。
41.本实施例中,发热单元20为网格镂空状的发热片,其中网格分布在第一发热部21和第二发热部22中,网格可以是如图1中所示的多边形网格,还可以是圆形、椭圆形等各种形状的网格。
42.特别地,在网格规律排布且大致相同的情况下,第一发热部21中网格之间的发热边框211的宽度d1大于第二发热部22中网格之间的发热边框221的宽度d2,这样第一发热部21的发热面积大于第二发热部22的发热面积,在相同的通电条件下,发热面积越大,电阻越小,发热速度慢,发热量小,进而使得第一发热部21的发热量小于第二发热部22的发热量,随着加热过程的进行,由于热传导和热辐射的作用,第一发热部21与第二发热部22的发热量趋于相等,起到均匀雾化的作用。
43.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雾化组件1,包括相间隔设置的两根电极引脚10、连接在两根电极引脚10之间的发热单元20。两根电极引脚10分别作为正极引脚和负极引脚,用于连接电源(如电池等)。发热单元20可导电,通过电极引脚10连接电源后通电发热。
44.发热单元20整体呈镂空状,包括镂空状的第一发热部21以及两个镂空状的第二发热部22。第一发热部21位于发热单元20的中部,两个第二发热部22分别连接在第一发热部21一侧与对应的电极引脚10之间。
45.第一发热部21的发热面积、镂空面积和/或镂空间距大于第二发热部22的发热面积、镂空面积和/或镂空间距,使得在通电发热后,第一发热部21的发热量小于第二发热部22的发热量,热量分散,避免出现积碳及烧棉现象。
46.发热单元20为网格镂空状的发热片,其中网格分布在第一发热部21和第二发热部22中,网格可以是如图2中所示的多边形网格,还可以是圆形、椭圆形等其他形状的网格。
47.本实施例中,第一发热部21中网格210的数量少于第二发热部22中网格220的数量,在第一发热部21和第二发热部22整体面积相同的情况下,第一发热部21的发热边框211数量上少于第二发热部22的发热边框221,因此第一发热部21的发热量小于第二发热部22发热量,随着加热过程的进行,由于热传导和热辐射的作用,第一发热部21与第二发热部22的发热量趋于相等,起到均匀雾化的作用。
48.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雾化组件1,包括相间隔设置的两根电极引脚10、连接在两根电极引脚10之间的发热单元20。两根电极引脚10分别作为正极引脚和负极引脚,用于连接电源(如电池等)。发热单元20可导电,通过电极引脚10连接电源后通电发热。
49.发热单元20整体呈镂空状,包括镂空状的第一发热部21以及两个镂空状的第二发
热部22。第一发热部21位于发热单元20的中部,两个第二发热部22分别连接在第一发热部21一侧与对应的电极引脚10之间。
50.第一发热部21的发热面积、镂空面积和/或镂空间距大于第二发热部22的发热面积、镂空面积和/或镂空间距,使得在通电发热后,第一发热部21的发热量小于第二发热部22的发热量,热量分散,避免出现积碳及烧棉现象。
51.发热单元20为网格镂空状的发热片,其中网格分布在第一发热部21和第二发热部22中,网格可以是如图3中所示的多边形网格,还可以是圆形、椭圆形等其他形状的网格。
52.本实施例中,第一发热部21中网格210的尺寸大于第二发热部22中网格220的尺寸,使得第一发热部21的镂空间距和镂空面积大于第二发热部22的镂空间距和镂空面积,第一发热部21中的构成网格210的边框较于第二发热部22的构成网格220的边框分散,这样第一发热部21的发热量也较为分散,从而温度也较低。随着加热过程的进行,由于热传导和热辐射的作用,第一发热部21与第二发热部22的发热量趋于相等,起到均匀雾化的作用。
53.上述的第一至第三实施例的雾化组件1中,通过网格的设置,第一发热部21和第二发热部22各自可以由多个横向延伸并弯折的发热条(也可称发热线路)以及若干连接在上下相邻的发热条之间的竖向连接筋形成。第一发热部21和第二发热部22的发热条在横向上可以连接为一体,如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例和图3所示的第三实施例,也可以在横向上错开,如图2所示的第二实施例。
54.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雾化组件1,包括相间隔设置的两根电极引脚10、连接在两根电极引脚10之间的发热单元20。
55.两根电极引脚10分别作为正极引脚和负极引脚,用于连接电源(如电池等)。发热单元20可导电,通过电极引脚10连接电源后通电发热。电极引脚10可具有相接的两端,发热单元20连接在两个电极引脚10的一端之间,两根电极引脚10的另一端向同一侧方向延伸以连接电源。
56.其中,发热单元20整体呈镂空状,进一步包括镂空状的第一发热部21以及两个镂空状的第二发热部22。第一发热部21位于发热单元20的中部,两个第二发热部22分别连接在第一发热部21一侧与对应的电极引脚10之间。
57.第一发热部21的发热面积、镂空面积和/或镂空间距大于第二发热部22的发热面积、镂空面积和/或镂空间距,使得在通电发热后,第一发热部21的发热量小于第二发热部22的发热量,热量分散,避免出现积碳及烧棉现象。
58.本实施例中,发热单元20至少由若干间隔的发热条23多弯折连接在两根电极引脚10之间形成。如图4所示,发热单元20具有三根从上至下间隔排布的发热条23,所有发热条20的同一侧的端部连接在一连接端部24上形成一体结构。每一发热条23在两根电极引脚10之间且分别通过弯折形成有多个折弯结构;相邻的两根发热条23之间的折弯结构可以同方向或者反方向弯折。
59.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第一发热部21中,由发热条23弯折形成的镂空部231的镂空间距大于第二发热部22中发热条23弯折形成的镂空部232的镂空间距,这样第一发热部21的发热量与第二发热部22的发热量相比较为分散,从而温度也较低。随着加热过程的进行,由于热传导和热辐射的作用,第一发热部21与第二发热部22的发热量趋于相等,起到均匀雾化的作用。
60.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雾化组件1,包括相间隔设置的两根电极引脚10、连接在两根电极引脚10之间的发热单元20。
61.两根电极引脚10分别作为正极引脚和负极引脚,用于连接电源(如电池等)。发热单元20可导电,通过电极引脚10连接电源后通电发热。
62.其中,发热单元20整体呈镂空状,进一步包括镂空状的第一发热部21以及两个镂空状的第二发热部22。第一发热部21位于发热单元20的中部,两个第二发热部22分别连接在第一发热部21一侧与对应的电极引脚10之间。
63.第一发热部21的发热面积、镂空面积和/或镂空间距大于第二发热部22的发热面积、镂空面积和/或镂空间距,使得在通电发热后,第一发热部21的发热量小于第二发热部22的发热量,热量分散,避免出现积碳及烧棉现象。
64.本实施例中,发热单元20至少由若干间隔的发热条23多弯折连接在两根电极引脚10之间形成。每一发热条23在两根电极引脚10之间且分别通过弯折形成有多个折弯结构;相邻的两根发热条23之间的折弯结构可以同方向或者反方向弯折。
65.本实施例不同上述第四实施例的是:发热单元20中,发热条23弯折形成的镂空部的的镂空间距自第一发热部21(具体可从第一发热部21的中线位置)到第二发热部22逐渐减小,即镂空部的镂空间距从发热单元20的中部位置分别到相对两端呈现逐渐减小,这样使得发热单元20的发热量从中部位置的较小到两端逐渐增大。随着加热过程的进行,由于热传导和热辐射的作用,第一发热部21与第二发热部22的发热量趋于相等,起到均匀雾化的作用。
66.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雾化组件1,包括相间隔设置的两根电极引脚10、连接在两根电极引脚10之间的发热单元20。
67.相同于上述第五实施例,发热单元20至少由若干间隔的发热条23多弯折连接在两根电极引脚10之间形成,每一发热条23在两根电极引脚10之间且分别通过弯折形成有多个折弯结构;相邻的两根发热条23之间的折弯结构可以同方向或者反方向弯折。
68.本实施例不同上述第五实施例的是:发热单元20中,发热条23的宽度自第一发热部21(具体可从第一发热部21的中线位置)到第二发热部22逐渐减小,使得发热单元20的发热面积从第一发热部21到第二发热部22逐渐减小,因此第一发热部21的发热量到第二发热部22的发热量的集中度呈递减趋势。随着加热过程的进行,由于热传导和热辐射的作用,第一发热部21与第二发热部22的发热量趋于相等,起到均匀雾化的作用。
69.另外,上述第五、第六实施例的雾化组件1中,发热条23还可以是以波浪状连接在两根电极引脚10之间。此外,根据需要,每相邻的两个发热条23之间还可通过至少一连接筋进行连接,提高发热单元20的结构强度,同时还可以起到传导热量的作用。
70.如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的雾化组件1,包括相间隔设置的两根电极引脚10、连接在两根电极引脚10之间的发热单元20。
71.两根电极引脚10分别作为正极引脚和负极引脚,用于连接电源(如电池等)。发热单元20可导电,通过电极引脚10连接电源后通电发热。电极引脚10可具有相接的两端,发热单元20连接在两个电极引脚10的一端之间,两根电极引脚10的另一端相对发热单元20向同一侧方向延伸以连接电源。
72.其中,发热单元20整体呈镂空状,进一步包括镂空状的第一发热部21以及两个镂
空状的第二发热部22。第一发热部21位于发热单元20的中部,两个第二发热部22分别连接在第一发热部21一侧与对应的电极引脚10之间。
73.第一发热部21的发热面积、镂空面积和/或镂空间距大于第二发热部22的发热面积、镂空面积和/或镂空间距,使得在通电发热后,第一发热部21的发热量小于第二发热部22的发热量,热量分散,避免出现积碳及烧棉现象。
74.本实施例中,第一发热部21包括至少两条上下相间隔排布并分别横向非直线延伸的第一发热边框212、至少一个竖向连接在相邻的两个第一发热边框212之间的第一连接筋213;第一发热部21的网格形成在相围接的第一发热边框212和第一连接筋213之间。第一发热部21主要通过其第一发热边框212通电发热,第一连接筋213起到连接及支撑第一发热边框212的作用。
75.第二发热部22包括至少两条上下相间隔排布并分别横向非直线延伸的第二发热边框222、至少一个竖向连接在相邻的两个第二发热边框222之间的第二连接筋223;第二发热部22的网格形成在相围接的第二发热边框222和第二连接筋223之间。第二发热部22主要通过其第二发热边框222通电发热,第二连接筋223起到连接及支撑第二发热边框222的作用。
76.第二发热边框222与第一发热边框212一一对应相接,即每一第二发热边框222与相对的一第一发热边框212相接。第二连接筋223和第一连接筋213相平行间隔。
77.第一发热边框212在横向上呈弯折(v形弯折或u形弯折等)或波浪状延伸。第二发热边框222在横向上呈弯折或波浪状延伸。
78.特别地,第一发热边框212的宽度大于第二发热边框222的宽度,这样第一发热部21的发热面积大于第二发热部22的发热面积,在相同的通电条件下,发热面积越大,电阻越小,发热速度慢,发热量小,进而使得第一发热部21的发热量小于第二发热部22的发热量,随着加热过程的进行,由于热传导和热辐射的作用,第一发热部21与第二发热部22的发热量趋于相等,起到均匀雾化的作用。
79.本实用新型的雾化组件1可以应用于雾化器、电子烟等中,将液体(如烟液等)加热雾化,供用户吸入。
80.如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雾化装置,包括雾化组件1以及用于吸附液体(如烟液等)的导液棉2。雾化组件1为上述任一实施例的雾化组件。
81.参考图1并结合图8,雾化组件卷绕形成环状结构,雾化组件1的两根电极引脚10相靠近且相绝缘。该环状结构的环壁主要由发热单元20构成。
82.本实施例中,导液棉2包覆在雾化组件1形成的环状结构的外周。在雾化装置中,液体3储存在导液棉2的外围并可被吸附到导液棉2上,雾化组件1在导液棉2内周使得发热单元20与其具有大面积接触,通电加热后加将液体雾化,形成较大烟雾量,可以满足用户需求。
83.如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雾化装置,包括雾化组件1以及用于吸附液体(如烟液等)的导液棉2。雾化组件1为上述任一实施例的雾化组件。
84.参考图1并结合图9,本实施例中,雾化组件1卷绕在导液棉2的外周。雾化组件1的两根电极引脚10在导液棉2的外周相靠近且相绝缘。
85.在雾化装置中,液体3储存在导液棉2的内圈并可被吸附到导液棉2上,雾化组件1
在导液棉2外周使得发热单元20与其具有大面积接触,通电加热后加将液体雾化,形成较大烟雾量,可以满足用户需求。
86.本实用新型的雾化装置可以应用于电子烟中,用于雾化烟液,也可以应用于雾化功能药液的雾化器。
8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