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药医疗 专利正文
医疗导管及医疗导管系统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05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医疗导管及医疗导管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医疗导管及医疗导管系统。


背景技术:

2.用于治疗阵发性房颤的心脏射频消融导管,主要是利用导管尖端头电极与环电极间的传统双极电信号来监测肺静脉口处的异常心电信号,当识别到异常传导心电信号时,即通过射频消融能量(频率为480khz左右的正弦交流电)来消融与头电极接触的心肌组织,组织温度升高、脱水进而造成心肌凝固性坏死,以破坏异常传导路径或起源兴奋点,最终达到治疗的目的。
3.然而,传统心脏射频消融导管在进行肺静脉隔离(pvi)时,由于头电极表面积较大,易接受远场电信号,当导管被放置在肺静脉区域,术者很难确定所测信号是来自近场肺静脉电势的极小电信号,还是位于远场肺静脉处心房的较大电信号。由此,现有技术中提出了一种微电极消融导管,其远端具有多个微电极,每个微电极与远端头电极绝缘,使得微电极能够检测由身体产生的具有高空间分辨率的、独立于由较大远侧末端拾取的远场电信号,能够帮助操作者更准确地移除远场信号并获得局部组织中的电信号。
4.相比于其他消融导管,每个微电极是通过一条导线连接至近端的监测设备来监测局部电信号。在一些需感知心肌组织表面温度的应用场景中,一般需额外增加独立的热电偶线,然而这样会受限于消融导管的内部有效空间。同时,在设置有应变片的导管中,较多的导线和热电偶线会导致消融导管的硬直段处产生应变的部分过分受力,导致应变片形变异常进而应变片阻值变化异常,应变片电压变化也异常,最终导致消融导管所测力值显示异常,不能准确显示真实力值,误导操作者在术中的接触力判断,进而影响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医疗导管及医疗导管系统,以解决现有的医疗导管内部导线过多的问题。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医疗导管,其包括:电极组件、导管本体及导线组件;
7.所述电极组件设置于所述导管本体的远端,所述导线组件的一端与所述电极组件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导管本体向近端延伸;
8.其中,所述电极组件包括微电极,所述导线组件包括导线组,所述微电极与所述导线组连接;所述导线组包括材料不同的两根导线,两根所述导线均被连接至对应的温度测量端时,所述导线组被配置为热电偶;两根所述导线中的一根被连接至对应的电信号监测端时,被连接至所述电信号监测端的所述导线被配置为电信号传输线。
9.可选的,在一个所述导线组中,被配置为电信号传输线的所述导线的电阻小于另一根所述导线。
10.可选的,在一个所述导线组中,两根所述导线的材料为铜与铜镍合金的组合,或者,铝与铬的组合。
11.可选的,所述导线组中的两根所述导线的远端均与所述微电极焊接连接。
12.可选的,所述医疗导管还包括导管插座,所述导管插座具有多个针脚;所述导线组与不同的三个所述针脚连接;其中,被配置为电信号传输线的所述导线与两个所述针脚连接,另一根所述导线与另一个所述针脚连接。
13.可选的,所述电极组件包括基体和至少两个所述微电极,其中一个所述微电极沿所述基体的轴向设置于所述基体的远端端面,其余的所述微电极围绕所述基体周向分布;每个所述微电极与一个所述导线组连接。
14.可选的,所述基体具有第一内腔,所述导管本体具有贯通的第二内腔;所述第一内腔与所述第二内腔连通;所述基体具有多个灌注孔,所述灌注孔与所述第一内腔连通。
15.可选的,设置于所述基体的远端端面上的所述微电极连接的所述导线组,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内腔和所述第二内腔,向近端延伸。
16.可选的,所述基体具有第三内腔,所述导管本体具有贯通的第四内腔;所述第三内腔与所述第四内腔连通;围绕所述基体周向分布的所述微电极连接的所述导线组,依次穿过所述第三内腔与所述第四内腔,向近端延伸。
1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医疗导管系统,其包括切换开关以及如上所述的医疗导管,所述切换开关具有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所述输入端与所述导线组件连接,所述第一输出端用于与温度测量端连接,所述第二输出端用于与电信号监测端连接;所述切换开关用于在所述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第二输出端间切换。
18.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医疗导管及医疗导管系统中,所述医疗导管包括:电极组件、导管本体及导线组件;所述电极组件设置于所述导管本体的远端,所述导线组件的一端与所述电极组件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导管本体向近端延伸;其中,所述电极组件包括微电极,所述导线组件包括导线组,所述微电极与所述导线组连接;所述导线组包括材料不同的两根导线,两根所述导线均被连接至对应的温度测量端时,所述导线组被配置为热电偶;两根所述导线中的一根被连接至对应的电信号监测端时,被连接至所述电信号监测端的所述导线被配置为电信号传输线。
19.如此配置,微电极所连接的导线组中的两根导线既被配置为热电偶,其中的一根导线单独连接至电信号监测端时,又能被配置为电信号传输线,即重复地利用两根导线,既能实现温度检测,又能实现电信号传输,有效地减少了医疗导管中的导线数量,避免削弱医疗导管的力值显示功能。
附图说明
20.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会理解,提供的附图用于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而不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构成任何限定。其中:
21.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消融导管系统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22.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消融导管的整体示意图;
23.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微电极与导线组的示意图;
24.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优选示例的消融导管的远端的正视图;
25.图5是图4所示的消融导管的a-a剖面图;
26.图6是图4所示的消融导管的轴向剖面图;
27.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优选示例的消融导管的远端的正视图;
28.图8是图7所示的消融导管的b-b剖面图;
29.图9是图7所示的消融导管的轴向剖面图;
30.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线组与导管插座连接的示意图;
31.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分线盒的示意图;
32.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切换开关的示意图;
33.图13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切换开关的触点分布的示意图;
34.图13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切换开关的接通状态的示意图。
35.附图中:
36.01-消融导管;02-分线盒;021-切换开关;03-三维软件设备;04-射频仪;05-贴片电极;06-灌注泵;07-患者接口单元;071-消融模块;072-标测模块;08-肺静脉口;
37.10-电极组件;11-微电极;111-电极本体;112-绝缘层;12-基体;120-第一内腔;121-灌注孔;122-第三内腔;20-导管本体;200-第二内腔;201-第四内腔;30-导线组件;31-导线组;310-导线;40-环电极;41-灌注接口;42-导管插座;420-针脚;421-连接线;91~95-线缆。
具体实施方式
38.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优点和特征更加清楚,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未按比例绘制,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此外,附图所展示的结构往往是实际结构的一部分。特别的,各附图需要展示的侧重点不同,有时会采用不同的比例。
39.如在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该”包括复数对象,术语“或”通常是以包括“和/或”的含义而进行使用的,术语“若干”通常是以包括“至少一个”的含义而进行使用的,术语“至少两个”通常是以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含义而进行使用的,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至少两个该特征,术语“近端”通常是靠近操作者的一端,术语“远端”通常是靠近患者即靠近病灶的一端(亦即远离操作者的一端),术语“一端”与“另一端”以及“近端”与“远端”通常是指相对应的两部分,其不仅包括端点,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此外,如在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一元件设置于另一元件,通常仅表示两元件之间存在连接、耦合、配合或传动关系,且两元件之间可以是直接的或通过中间元件间接的连接、耦合、配合或传动,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两元件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即一元件可以在另一元件的内部、外部、上方、下方或一侧等任意方位,除非内容另外明确指出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说明书中的具体含义。
40.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医疗导管及医疗导管系统,以解决现有的医疗导管内部导线过多的问题。
41.以下参考附图进行描述。
42.请参考图1至图13a,其中,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消融导管系统的应用场景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消融导管的整体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微电极与导线组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优选示例的消融导管的远端的正视图;图5是图4所示的消融导管的a-a剖面图;图6是图4所示的消融导管的轴向剖面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优选示例的消融导管的远端的正视图;图8是图7所示的消融导管的b-b剖面图;图9是图7所示的消融导管的轴向剖面图;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线组与导管插座连接的示意图;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分线盒的示意图;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切换开关的示意图;图13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切换开关的触点分布的示意图;图13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切换开关的接通状态的示意图。
4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医疗导管系统,如图1所示,下面以消融导管系统为例进行说明,所述消融导管系统包括:医疗导管(在该消融导管系统中为消融导管01)及分线盒02,可选的,还包括三维软件设备03、射频仪04、贴片电极05及灌注泵06等。分线盒02分别与三维软件设备03、射频仪04以及消融导管01连接,射频仪04与贴片电极05连接。消融导管01的远端经下腔股静脉穿过卵圆窝,到达左心房的肺静脉口处,用于快速建模、标定心脏肺静脉口处异常心电信号以及逐点射频消融放电,以治疗阵发性/持续性房颤。优选的,消融导管01的远端具备开放式灌注孔,可以在射频消融的同时进行冷盐水灌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现有技术,对三维软件设备03、射频仪04、贴片电极05及灌注泵06等部件的具体结构和设置原理进行理解,此处不作展开说明。
44.请参考图2至图6,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消融导管01包括电极组件10、导管本体20及导线组件30;所述电极组件10设置于所述导管本体20的远端(即图2的左侧),所述导线组件30的一端与所述电极组件10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导管本体20向近端(即图2的右侧)延伸;其中,所述电极组件10包括微电极11,所述导线组件30包括导线组31,所述微电极11与所述导线组31连接;所述导线组31包括材料不同的两根导线310,两根所述导线310均被连接至对应的温度测量端时,所述导线组31被配置为热电偶;两根所述导线310中的一根被连接至对应的电信号监测端(如患者接口单元07的标测模块072)时,被连接至所述电信号监测端的所述导线310被配置为电信号传输线。如此配置,微电极11所连接的导线组31中的两根导线310既被配置为热电偶,其中的一根导线310单独连接至电信号监测端时,又能被配置为电信号传输线,即重复地利用两根导线310,既能实现温度检测,又能实现电信号传输,有效地减少了消融导管01中的导线数量。
45.可选的,所述消融导管01还包括环电极40,环电极40围绕导管本体20周向设置,并位于电极组件10的近端侧。进一步的,环电极40数量为3个。环电极40与电极组件10配合,即可实现监测传统的双极电信号、监测消融电极温度以及射频消融放电等功能。进一步的,消融导管01还包括灌注接口41,灌注接口41用于与灌注泵06连接,以向消融导管01的远端提供灌注液(如盐水)。需理解,这里环电极40的数量和布置方式仅为示例而非限定。
46.请参考图3,其示出了相连接的微电极11和导线组31,微电极11包括电极本体111及沿电极本体111的周向环绕设置的绝缘层112,电极本体111的材料可由医疗级金属制成,
如钨、铂、铱、金和不锈钢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绝缘层112可由医疗级高分子材料制成,如lcp或聚对二甲苯等。电极本体111沿轴向的一侧表面(即外表面)暴露,用于接触人体组织,电极本体111沿轴向的另一侧表面(即内表面)与导线组31连接。可选的,所述导线组31中的两根所述导线310的远端均与所述微电极11焊接连接。优选的,每根导线310的外周均包覆有绝缘层,优选的,导线组31中的两根导线310的远端去除部分绝缘层后直接焊接在电极本体111的内表面上。在一个示范例中,可以通过激光焊接将电极本体111与导线310熔合在一起,保证一定的拉脱强度。但由于不同材质、不同线径的导线310与不同材质的电极本体111进行激光焊接时,不同材质对激光焊能量的吸收不同,可能会导致两者焊接不上,此时可以优先在导线310的远端利用激光焊去除绝缘层后,再镀一层较厚的锡层或焊接上同种材质(如不锈钢等)的焊料,最后将锡层或焊料与电极本体111焊接在一起,以保证焊接后的拉脱强度。
47.可选的,由于一个导线组31需要作为热电偶,其中的两根导线310须为不同的材质,以实现作为温度补偿线。示范性地,在一个所述导线组31中,两根所述导线310的材料为铜与铜镍合金的组合(即一个导线组31中,两根导线310分别为铜线与铜镍合金线),或者,铝与铬的组合(即一个导线组31中,两根导线310分别为铝线与铬线)。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其它能形成热电偶的材料组合。优选的,在一个所述导线组31中,被配置为电信号传输线的所述导线310的电阻小于另一根所述导线310。以铜与铜镍合金的组合为例,铜线的电阻小于铜镍合金线的电阻,则可将铜线配置为电信号传输线。
48.请参考图4至图6,优选的,所述电极组件10包括基体12和至少两个所述微电极11,其中一个所述微电极11沿所述基体12的轴向设置于所述基体12的远端端面上,其余的所述微电极11围绕所述基体12周向分布;每个所述微电极11与一个所述导线组31连接。在一个优选示例中,电极组件10包括4个微电极11,其中的3个微电极11围绕基体12周向均匀分布。当然可以理解的,当电极组件10只包括两个微电极11时,其中一个设置于基体12的远端端面,另一个设置于基体12的周向侧壁上,即可视作围绕所述基体12周向分布。可选的,基体12上用于设置微电极11的部位相应地具有凹陷区,基体12优选由医疗级金属制成,其被配置为消融电极(即头电极),并通过对应的连接线和/或热电偶线与近端的消融模块071连接。微电极11嵌入凹陷区中,微电极11的电极本体111通过绝缘层112与基体12电绝缘。微电极11的外表面不超出凹陷区,更优选的微电极11的外表面与基体12的外轮廓平齐。需理解,这里微电极11的数量和布置方式仅为示例而非限定。
49.进一步的,所述基体12具有第一内腔120,所述导管本体20具有贯通的第二内腔200;所述第一内腔120与所述第二内腔200连通;所述基体12具有多个灌注孔121,所述灌注孔121与所述第一内腔120连通。第一内腔120与第二内腔200可以形成灌注液流通道,第二内腔200的近端与灌注接口41连通,灌注液(如盐水)自灌注接口41流入第二内腔200,经由第一内腔120和灌注孔121流出电极组件10,可在射频消融的同时进行冷盐水灌注。在图4至图6示出的示例中,基体12具有66个灌注孔121,这些灌注孔121均匀地分布。
50.可选的,设置于所述基体12的远端端面上的所述微电极11连接的所述导线组31,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内腔120和所述第二内腔200,向近端延伸。进一步的,所述基体12具有第三内腔122,所述导管本体20具有贯通的第四内腔201;所述第三内腔122与所述第四内腔201连通;围绕所述基体12周向分布的所述微电极11连接的所述导线组31,依次穿过所述第
三内腔122与所述第四内腔201,向近端延伸。在图4至图6示出的示例中,第一内腔120和第二内腔200分别为基体12和导管本体20的中心腔,而第三内腔122分布于第一内腔120的外侧,第四内腔201分布于第二内腔200的外侧。由于基体12上开设的灌注孔121数量较多,第一内腔120的内径较大,第三内腔122与第四内腔201的连接处形成转折,因此周向分布的微电极11连接的导线组31在经过第三内腔122与第四内腔201的连接处时,需连续转折两次,每次转折大概90
°

51.请参考图7至图9,在另一个优选示例中,基体12具有6个灌注孔121,该6个灌注孔121的孔径大于图4至图6示出的示例。由于灌注孔121的数量较少,第一内腔120的内径可以相对较小,如可与第二内腔200的内径保持一致,如此可使得第三内腔122与第四内腔201的连接处平滑过渡,周向分布的微电极11连接的导线组31在经过第三内腔122与第四内腔201的连接处时可处于平直的状态,可避免导线310的绝缘层(如漆皮)损伤或者折断而影响电信号和/或温度的采集。
52.优选的,所述消融导管01还包括导管插座42,所述导管插座42具有多个针脚420;所述导线组31与不同的三个所述针脚420连接;其中,被配置为电信号传输线的所述导线310与两个所述针脚420连接,另一根所述导线310与另一个所述针脚420连接。请参考图10,其示出了导线组31与导管插座42连接的一个示例。在图10示出的示例中,导管插座42具有34个针脚420(图10中每个带圈的数字代表一个针脚),一个导线组31中的两根导线310为不同的材质,其作为热电偶时相当于正、负极,将作为热电偶正极的导线310焊接(如锡焊)在导管插座42的一个针脚420上(如pin14),将作为热电偶负极的导线310焊接至导管插座42的第二个针脚420上(如pin13),再利用连接线421(如铜线)将作为热电偶负极的导线310短接至第三个针脚420上(如短接至pin12)。当pin13和pin14同时导通时,该导线组31对应的微电极11的热电偶导通,即可实现微电极11的感温功能;当pin12或pin13导通而pin14不导通时,该导线组31对应的微电极11仅热电偶负极导通,相当于仅电信号传输线导通,即可实现微电极11的电信号监测功能。如此配置能更好地区分温度与信号线路,并与消融导管系统对应的设备线缆插头相匹配。
53.请参考图11,并结合图1,图11示出了分线盒02的一个示范例,在图11示出的示范例中,患者接口单元07(即piu)包括标测模块072与消融模块071,分线盒02分别与标测模块072、射频仪04、消融模块071以及消融导管01连接。可选的,患者接口单元07可设置于三维软件设备03中。
54.在一个可替代的实施例中,分线盒02的一侧通过线缆91连接消融导管的导线组件30。在分线盒02的另一侧,通过线缆92连接作为电信号传输线的导线310与患者接口单元07的标测模块072,以获取微电极信号,此时标测模块072被配置为电信号监测端;通过线缆93连接基体12、环电极40与消融模块071,以获取传统双电极信号及基体12表面的实时温度;通过线缆94连接导线组31与射频仪04,或连接导线组31与患者接口单元07,以获取微电极11的表面实时温度,温度测量端可根据需要,分别设置在射频仪04或患者接口单元07中。进一步的,患者接口单元07通过线缆95与射频仪04连接,以获取基体12与贴片电极05间的阻抗。
55.优选的,分线盒02包括切换开关021,所述切换开关021具有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所述输入端与所述导线组件30连接,所述第一输出端用于与温度测量端连接,
所述第二输出端用于与电信号监测端连接;所述切换开关021用于在所述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第二输出端间切换。请参考图12至图13b,其示出了切换开关021的一个示范例,其可以是一种两档(me档位和tc档位)的多路切换开关,me档位接通输入端和第二输出端,用于测试微电极11电信号;tc档位接通输入端和第一输出端,用于测试微电极11表面的实时温度。
56.图13a示出了切换开关021的触点分布情况,图13b示出了切换开关021的接通状态,其中“x”表示触点接通,空白则表示触点断开。当将切换开关021的手柄旋转至me档位(左/45
°
)时,仅me1-me4(微电极信号)接通,此时可以测得微电极信号。当将切换开关021的手柄旋转至tc(右/45
°
)档位时,仅tc1-tc4(热电偶线)接通,此时可以测得微电极11的表面温度。可以理解的,图12至图13b仅示范性地示出了切换开关021的一个示范例而非对切换开关021的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其它类型的切换开关。
57.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医疗导管及医疗导管系统中,所述医疗导管包括:电极组件、导管本体及导线组件;所述电极组件设置于所述导管本体的远端,所述导线组件的一端与所述电极组件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导管本体向近端延伸;其中,所述电极组件包括微电极,所述导线组件包括导线组,所述微电极与所述导线组连接;所述导线组包括材料不同的两根导线,两根所述导线均被连接至对应的温度测量端时,所述导线组被配置为热电偶;两根所述导线中的一根被连接至对应的电信号监测端时,被连接至所述电信号监测端的所述导线被配置为电信号传输线。如此配置,微电极所连接的导线组中的两根导线既被配置为热电偶,其中的一根导线单独连接至电信号监测端时,又能被配置为电信号传输线,即重复地利用两根导线,既能实现温度检测,又能实现电信号传输,有效地减少了医疗导管中的导线数量,避免削弱医疗导管的力值显示功能。
58.上述描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任何限定,本技术的实施例以消融导管以及消融导管系统为例,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本技术同样适用于标测导管、标测导管系统等其他医疗导管及医疗导管系统。本实用新型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揭示内容做的任何变更、修饰,均属于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