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造纸印刷 专利正文
一种文件袋加工工艺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1-23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文件袋加工工艺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文件袋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文件袋加工工艺。


背景技术:

2.在学习和工作中,需要大量的文件袋对杂乱的文件进行收藏、存储,文件袋的便携性和简单分类的功能给我们日常的工作、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现有的文件袋多为分割流程,单一工位完成单独生产步骤,继而集体人工运输到下一步骤进行生产,无法实现完整的自动化生产链,此生产方式效率低下,且人工成本较高,所以,根据此状况,需设计一种全自动文件袋加工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文件袋加工工艺。
4.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5.一种文件袋加工工艺,该文件袋的加工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6.s1:给原材料提供第一动力单元驱动原材料平铺进入到链带缝制单元,在原材料的两侧边沿缝制平行的链条;
7.s2:原材料在第二动力单元驱动下平铺进入到提手缝制单元对原材料缝制提手和标签,进入缝制单元前、后均对原材料进行拉伸;
8.s3:对原材料沿其拉链缝制方向进行预折弯;
9.s4:原材料进入到拉头安装单元,原材料在拉头平铺单元中围合并通过仿拉链结构啮合2条链条,接着定距离剥离闭合链条的链齿,在被剥离链齿处分离啮合的链条后安装拉头;
10.s5:通过加热单元对安装拉头后的原材料进行加热,在第三动力单元驱动下将加热后的原材料输送至转向单元并挤压折叠后原材料内部的空气,转向单元将原材料调整至平铺状态;
11.s6:对转向单元输送出的原材料进行拉伸,通过第四动力单元将原材料拉入剪裁封边单元对其进行定距离剪裁并缝制其边沿。
12.通过在s2、s6步骤中增加拉伸步骤,使得原材料在整个加工工艺中保持一定的张紧力度,且拉伸步骤均设置在动力单元的前/后端,使得拉伸效果更好,进而保证生产的效率以及文件袋的平整性,另一方面,在动力单元的前/后端进行拉伸步骤,能够有效的防止动力单元驱动原材料时可能会产生的折叠情况,大大减小了生产报废率,提升了整体生产工艺的容错率,从而提高成品率,减少生产成本,同时,在s5中,通过对折叠后的原材料进行加热,能够将原材料的表面熨平整,进一步增加产品的成品率,且折叠后的原材料在进行加热后能够顺利排出其折叠空间内的空气,以便于后续的压缩,增加生产的流畅性;另一角度来说,通过防拉链结构将原材料围合后实现原材料两端的闭合,之后进行定距离脱离链齿、安装拉头,使得整个过程中原材料的具有较好的张紧性,使得安装效果更好。
13.优选的,所述s2中,将提手线剪裁、折弯后连接在原材料上,提手线折弯后定距离连接在原材料上,更加有利于安装提手线,且经过弯折的提手线在安装后更加便于抓握,能够给人更好的抓握手感。
14.优选的,s4中,链条啮合、链齿定距离剥离和安装拉头工艺的平面上下距离差不超过8mm。
15.优选的,s4中,通过冲压剥离链条上的链齿。
16.优选的,s4中,内部支撑安装拉头后的文件袋使其呈扁平状。
17.优选的,s5中,加热单元夹持围合后原材料的折叠位置并对折叠位置进行加热。
18.优选的,所述所述文件袋加工工艺还包括有拉伸组件,所述拉伸组件构造于对所述s2和s6中的原材料进行拉伸,所述拉伸组件包括架体和辊体,所述架体能够转动且非转动一端悬空设置,所述辊体转动连接在所述架体上,通过非转动一端悬空的辊体自身重量以及架体的部分分力给原材料提供一个拉伸的状态,且不妨碍原材料的运输、占地面积较小、成本极低,十分适用于现代化的自动生产。
19.优选的,所述s2缝制单元后的辊体长度短于原材料的宽度2-3cm。
20.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21.1、本发明通过在s2、s6步骤中增加拉伸步骤,使得原材料在整个加工工艺中保持一定的张紧力度,且拉伸步骤均设置在动力单元的前/后端,使得拉伸效果更好,进而保证生产的效率以及文件袋的平整性,另一方面,在动力单元的前/后端进行拉伸步骤,能够有效的防止动力单元驱动原材料时可能会产生的折叠情况,大大减小了生产报废率,提升了整体生产工艺的容错率,从而提高成品率,减少生产成本,同时,在s5中,通过对折叠后的原材料进行加热,能够将原材料的表面熨平整,进一步增加产品的成品率,且折叠后的原材料在进行加热后能够顺利排出其折叠空间内的空气,以便于后续的压缩,增加生产的流畅性;另一角度来说,通过防拉链结构将原材料围合后实现原材料两端的闭合,之后进行定距离脱离链齿、安装拉头,使得整个过程中原材料的具有较好的张紧性,使得安装效果更好。
22.2、本发明通过非转动一端悬空的辊体自身重量以及架体的部分分力给原材料提供一个拉伸的状态,且不妨碍原材料的运输、占地面积较小、成本极低,十分适用于现代化的自动生产。
附图说明
23.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俯视图;
24.图2是本发明中链带缝制机构与过渡机构的轴测图;
25.图3是本发明中链带缝制机构第一视角部分结构轴测图;
26.图4是本发明中链带缝制机构第二视角部分结构轴测图;
27.图5是本发明中拉头安装机构和压边转向机构轴测图;
28.图6是本发明中图6的主视图;
29.图7是本发明中拉头安装机构部分结构轴测图;
30.图8是本发明中拉头安装机构定型组件部分结构轴测图;
31.图9是本发明中运料组件主视图;
32.图10是本发明中定型组件和安装组件部分结构轴测图;
33.图11是本发明中拉头安装机构部分结构连接轴测图;
34.图12是本发明中压边折弯机构部分结构轴测图;
35.图13是本发明中剪裁封边机构俯视图;
36.图14是本发明中部分结构轴测图;
37.图15是本发明中剪裁部结构轴测图;
38.图16是本发明中夹爪部结构轴测图。
具体实施方式
39.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40.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41.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42.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做进一步详述:
43.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一种文件袋加工工艺,该文件袋的加工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44.s1:给原材料提供第一动力单元驱动原材料平铺进入到链带缝制单元,在原材料的两侧边沿缝制平行的链条;
45.s2:原材料在第二动力单元驱动下平铺进入到提手缝制单元对原材料缝制提手和标签,进入缝制单元前、后均对原材料进行拉伸;
46.s3:对原材料沿其拉链缝制方向进行预折弯;
47.s4:原材料进入到拉头安装单元,原材料在拉头平铺单元中围合并通过仿拉链结构啮合2条链条,接着定距离剥离闭合链条的链齿,在被剥离链齿处分离啮合的链条后安装拉头;
48.s5:通过加热单元对安装拉头后的原材料进行加热,在第三动力单元驱动下将加热后的原材料输送至转向单元并挤压折叠后原材料内部的空气,转向单元将原材料调整至平铺状态;
49.s6:对转向单元输送出的原材料进行拉伸,通过第四动力单元将原材料拉入剪裁封边单元对其进行定距离剪裁并缝制其边沿。
50.通过在s2、s6步骤中增加拉伸步骤,使得原材料在整个加工工艺中保持一定的张紧力度,且拉伸步骤均设置在动力单元的前/后端,使得拉伸效果更好,进而保证生产的效率以及文件袋的平整性,另一方面,在动力单元的前/后端进行拉伸步骤,能够有效的防止
动力单元驱动原材料时可能会产生的折叠情况,大大减小了生产报废率,提升了整体生产工艺的容错率,从而提高成品率,减少生产成本,同时,在s5中,通过对折叠后的原材料进行加热,能够将原材料的表面熨平整,进一步增加产品的成品率,且折叠后的原材料在进行加热后能够顺利排出其折叠空间内的空气,以便于后续的压缩,增加生产的流畅性;另一角度来说,通过防拉链结构将原材料围合后实现原材料两端的闭合,之后进行定距离脱离链齿、安装拉头,使得整个过程中原材料的具有较好的张紧性,使得安装效果更好。
51.s2中,将提手线剪裁、折弯后连接在原材料上,提手线折弯后定距离连接在原材料上,更加有利于安装提手线,且经过弯折的提手线在安装后更加便于抓握,能够给人更好的抓握手感。
52.s4中,链条啮合、链齿定距离剥离和安装拉头工艺的平面上下距离差不超过8mm。s4中,通过冲压剥离链条上的链齿。s4中,内部支撑安装拉头后的文件袋使其呈扁平状。
53.s5中,加热单元夹持围合后原材料的折叠位置并对折叠位置进行加热。
54.s2缝制单元后的辊体长度短于原材料的宽度2-3cm。
55.具体的,可通过如下设备实现上述工艺:
56.如图1所示,一种全自动文件袋加工装置,包括依次设置的上料机构100、链带缝制机构200、提手缝制机构300、拉头安装机构400、压边转向机构500和剪裁封边机构600;链带缝制机构200完成链带缝制单元的工艺,提手缝制机构300完成提手缝制单元的工艺,拉头安装机构400完成拉头安装单元的工艺,压边转向机构500完成加热单元和转向单元的工艺,裁剪封边机构600完成裁剪封边单元的工艺。
57.链带缝制机构200包括缝纫机201;如图1所示,缝纫机201为2个,安装在一个架体上,位于第一动力部的输出端,缝纫机201将链带缝制在平铺的文件袋的两边,此为现有技术,再此不做赘述。需要突出介绍的是,链带缝制单元将链带缝制在平铺原材料的两侧边,两条链带相互平行,第一动力部完成第一动力单元的驱动工艺,其将原材料平铺运输到链带缝制机构200中,即第一驱动单元位于链带缝制单元步骤之前。
58.如图2所示,缝制机架301包括型材架和缝制桌台,桌台上安装有焊接口,焊接口贯穿桌台,文件袋原料从缝制桌台的台面上自左向右输送,缝制组件310安装在缝制机架301上,其中固定模组和折弯模组安装在桌台的上侧,结合图3和图4,其中固定模组还包括具有一定距离的滑轨台和滑轨,第一固定部311包括第一固定座3112、气缸、穿线台3114和第二定位块3113,以图3视角为例,第一固定座3112固定安装在滑轨的左侧,穿线台3114安装在第一固定座3112上,穿线台3114具有一个下沉槽,下沉槽两端和上侧为贯通状,气缸安装在第一固定座3112上,气缸输出端连接第二定位块3113,第二定位块3113具有一个与穿线台3114下沉槽配套的凸起,凸起与穿线台3114的下沉槽滑动连接,第二定位块3113在下沉槽内,下沉槽自然形成一个自左向右贯通的穿线槽3111,第二固定部包括第二固定座、气缸和机械爪,气缸安装在滑轨台上,气缸位于滑轨上,气缸连接第二固定座进而控制其在滑轨上左右滑动,此处机械爪不同于普通机械爪,此机械爪的夹持端为两个平行设置的夹持板,两个夹持板在气缸的作用下相互靠近实现夹持,剪裁部610包括安装在第一固定座3112上的气缸和安装在气缸输出端的剪刀头302,剪刀头302剪断面距离穿线槽3111右侧槽口5-20mm,如图3所示,折弯模组整体位于固定模组上侧,移动部固定在型材上,移动部包括气缸,气缸下侧安装有移动台,移动台由4块板体首尾相接组成,其中上侧的板体与气缸连接,
下侧板体作为承重台连接折弯部312,折弯部312包括2个左右设置的折弯爪3123,每个折弯爪3123连接一个气缸,以图3的俯视图为例,右侧的折弯爪3123在夹持提手线之后做顺时针转动,左侧的折弯爪3123在夹持提手线之后做逆时针转动,与普通机械爪不同的是,折弯爪3123的夹持端为两个平行设置的夹持板,图3中水平拉伸设置的为夹持在折弯爪3123上手提线的初始样式,呈半圆形的为折弯后的最终样式,手提线上侧两个圆柱形为折弯爪3123转动的圆心,需要注意的是,图3中折弯爪3123所在的位置并非其转动时所在的位置,需要气缸带动其向前侧移动使得夹持端至少到达转动圆心位置,焊接模组包括焊接头303和振止头304,焊接头303为2个,各通过一个气缸安装在滑轨台下侧,焊接头303的位置与折弯爪3123转动圆心的位置对应,结合图1和图3,振止头304安装在桌台下侧,焊接头303、焊接口和振止头304上下对应安装,振止头304的上侧面与桌台的上侧面位于同一平面,移动部构造于带动折弯部312发生位移以使提手线到达距离焊接模组焊接位置的2-10mm处,既距离振止头304上表面2-10mm的位置,尤其是3mm-5mm的距离,使得焊接头303、手提线、文件袋原料和振止头304的配合焊接效率最佳。
59.通过可相对位移的第一固定部311和第二固定部,能够实现规律性的拉扯第一固定部311穿线槽3111中的手提线,进而代替人工剪裁手提线的工作流程,且通过折弯爪3123固定提手线之后剪裁部610剪断手提线,依然可以保证手提线处于原位置,通过第一固定部311、第二固定部、裁剪部和折弯爪3123的相互配合,实现规律性的手提线剪裁,大大提升了剪裁效率,同时,折弯爪3123通过相对转动将手提线折成弧形,更加便于后续将手提线缝制在文件袋原料上,且弯折后的手提袋缝制后更加便于提握,舒适感更高,接着配合移动部将手提线送至焊接模组的焊接位置,实现缝制一体化,大大提升了缝制的效率。
60.移动台的下侧板体上安装有气缸,气缸输出端连接有移动块,折弯部312包括2个折弯轴3121,折弯轴3121贯穿下侧板体且与其转动连接,每个折弯轴3121的下端均安装有折弯台3122,折弯台3122上气缸,气缸的输出端连接折弯爪3123,移动块位于两个折弯轴3121之间,每个折弯轴3121上设有齿轮,移动块左右两端安装有与齿轮啮合的条齿,使得折弯爪3123夹持手提线的位置具有了足够的灵活性,配合第一固定部311和第二固定部的可相对位移设置,使得整体的设计更加紧凑,节省了生产区间,减少了各个原料在生产过程中的相对位移距离,进而进一步提升了生产效率。
61.穿线槽3111的入料槽口处还设有入料模组,入料模组包括第一入料部和第二入料部,第一入料部包括不少于2个第一入料辊305,第二入料部包括不少于1个第二入料辊306,第二入料辊306与任意2个第一入料辊305不共面,第一入料辊305和第二入料辊306上均设有位置相对的挡环,如图4所示,入料模组位于穿线槽3111的入料槽口位置,第一入料部包括3个第一入料辊305,3个第一入料辊305呈等腰三角形设置,其中上侧为2个第一入料辊305,下侧为1个第一入料辊305,上侧2个第一入料辊305和下侧2个入料辊之间的间隙与穿线槽3111槽口的底面对应,第二入料部包括位于第一入料部上侧的1个第二入料辊306,第二入料辊306与任意2个第一入料辊305呈三角设置,第一入料辊305和第二入料辊306均安装在第一固定座3112上,第一入料辊305和第二入料辊306上均设有前后对应的挡环,进而防止提手线在输送时晃动,进而保证其稳定性。
62.缝制动力组件320包括定位部,缝制动力组件320为第二动力单元,其位于提手和标签缝制步骤之后,定位部包括弹性件,弹性件给予副动力部朝向主动力部的力。如图2所
示,缝制动力组件320安装在桌台右侧,其中桌台的右端面安装有承载型材,缝制动力组件320包括安装在承载型材上的前端板和后端板,主动力部包括安装在后端板后侧的电机,电机的输出端连接第二主动力辊321,第二主动力辊321上设有辅助圈,第二主动力辊321与前端板和后端板转动连接,前端板和后端板上各设有前后对应的滑动腔室,副动力部包括与滑动腔室上下滑动连接的滑块,第二副动力辊322贯穿2个滑块且与其转动连接,第二副动力辊322上安装有若干个压力圈,辅助圈和压力圈之间留有一定间隙,间隙与桌台上表面位于同一平面,如图2所示,第二调节部330包括安装在前端板和后端板上的调节板332,第二副动力辊322左侧安装有转动把手331,第二副动力辊322左右两端连接有偏心轮,偏心轮与调节板332的上侧面抵接,定位部包括贯穿前端板/后端板的第一定位轴,第一定位轴与前端板/后端板转动连接,第一定位轴下侧连接有与滑块上端面抵接的弹簧,第一定位轴上侧连接有圆盘把手。
63.如图5所示,安装机架401是由型材组成的架体,安装机架401最上侧设置有振动盘,振动盘内放置拉头,振动盘一端延伸向外,振动盘震动将拉头震动到延伸位置,输送给运料组件410,运料组件410包括有运料轨402,运料轨402和振动盘外的延伸部分连接,运料轨402内设有运料槽,运料槽槽口位置向内收缩,以卡接拉头,运料轨402包括垂直部分和水平部分,中间由弧形过渡,拉头在运料轨402上以其重力和后侧拉头推力向预设工作位置滑动,结合图6和图7,型模406包括三个板体组个形成的类似于长方体的中空结构,且2个竖向的板体上侧分别设有向另一个板体延伸的边沿,三个板体的左侧为3个三角形组合形成的结构,每个三角板连接一个板体,三个三角板的一端相交,前后两个三角板上侧设有延伸的边沿,在其他实施例中,三角板和板体也可以置换成其他形状,如类圆柱体的空心结构加类圆锥台的中空结构,主要目的是便于平铺的文件袋从左侧进入后围绕型模406形成一个半包围的状态,运料轨402的水平部分位于型模406的中空结构内,如图7和图8所示,闭合部包括闭合底座421和闭合压座422,闭合压座422的上表面略高于型模406上表面2-5mm,闭合压座422设置在闭合底座421上侧,闭合压座422上设有贯穿其本体的散热孔,如图8所示,闭合自左上设有类似于拉头内部结构的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第二凸起呈八字型设置,第一凸起向第二凸起延伸并逐渐变窄,两个链带筒第一凸起位置进入收到闭合压座422和第二凸起的作用,向右移动后即为啮合状态,冲压部包括冲压底座423,冲压底座423上设有冲压口424,冲压口424上侧设有气缸和冲压枪427,冲压枪427和冲压口424配合设置以刚性冲击力冲掉链带上的链牙,从而啮合的链带实现断口,如图7所示,冲压底座423右侧设有第一连接板,第一连接板的上表面与冲压底座423的上表面位移同一表面,第一连接板右端连接安装组件430的定位叉431,安装机架401上安装有气缸,气缸输出端连接定位叉431,如图10所示,下侧的拉头为运料组件410的预设位置,由运料轨402自身运输,破齿板432与第一连接板铰接,破齿板432的上端突出第一连接板,破齿板432的下端连接气缸,气缸带动破齿板432转动,破齿板432上端为半圆柱型,半圆柱型向下逐渐变宽,以便于上端插入链带的断口,再由自身将啮合的链带撕扯开,拉头位于破齿板432右侧,由连接部进行固定,如图10所示,连接部包括竖向滑轨、气缸和夹块433,夹块433夹持拉头将拉头从下侧运输组件的预设位置带动到破齿板432的右侧,夹块433通过气缸控制,能够实现对拉头的夹持和固定。
64.展开状态的文件袋原料通过型模406进行塑形,围合型模406形成包围未闭合的形状,配合闭合部的类拉头模具使得2根链带在无拉头的情况下闭合,进而使得文件袋包围未
闭合的开口实现闭合,接着通过冲压部对闭合后的链牙进行刚醒冲击,使得链牙从链带上脱离形成缺口,在闭合部和型模406的配合支撑下,冲压部能够实现文件袋链带闭合状态下的冲压,且不会破坏链带、文件袋的结构,啮合后的链带通过定位叉431的槽室向一侧移动,槽室与链带上链牙的凸起接触形成定向作用,且定位叉431的底面与文件袋原料接触,进而对文件袋和链带的传输起到定向的作用,可改变相对位置的破齿板432能够劈开啮合后的链带,方便不同拉头与拉链啮合。
65.定型组件420包括定向运输槽403,冲压部包括设于定向运输槽403的冲压口424,冲压口424位于型模406的一端,还包括第一冲压板425和第二冲压板426,第一冲压板425和第二冲压板426之间连接有弹性件,第一冲压板425连接有冲压枪427,冲压枪427与第二冲压板426滑动连接且能够贯穿第二冲压板426。
66.如图8所示,闭合底座421位于冲压底座423左侧,闭合底座421和冲压底座423都安装在第二连接板上,第二连接板安装在型模406上,定性组件包括定向运输槽403,定向运输槽403位于冲压底座423、第一连接板的上侧面,定向运输槽403的左端口位于闭合底座421的右端,定向运输槽403的底面与闭合底座421的上表面高度差小于2mm,冲压口424位于冲压底座423上,冲压口424贯穿冲压底座423,且冲压口424位于定向运输槽403上,冲压口424的前后距离大于定向运输槽403的宽度,冲压部还包括有安装在安装机架401上的气缸,气缸位于第二连接板上侧,气缸和第二连接板之间设有第三连接板,结合图7和图8,气缸的输出端连接第三连接板,第三连接板下侧连接第一冲压板425,冲压枪427与第一冲压板425、第三连接板同时连接,第一冲压板425下侧通过弹簧连接第二冲压板426,第二冲压板426上设有与冲压枪427适配的贯穿口,第二冲压板426在自由状态下位于贯穿口内,第二冲压板426向第一冲压板425位移后,冲压枪427的下端可以露出第二冲压板426,进入到冲压口424中,第一冲压板425下侧还设有第一定向杆,第一定向杆与第二冲压板426滑动连接,第二连接板上左右安装有第二定向杆,第二定向杆贯穿第三连接板且与其滑动连接,第三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之间连接有弹簧,第二连接板上还设有另一贯穿口,位于闭合底座421的左侧,运料轨402的垂直部分穿过此贯穿口,水平部分位于第二板体的下侧向右延伸。
67.啮合后拉链的链牙位于定向运输槽403内,移动更加稳定,且开设在定向运输槽403上的冲压口424,冲压口424轴径大于定向运输槽403的轴径,进而配合冲压口424对链带形成定位作用,相对于平面冲压口424,由于定向运输槽403减少了冲压口424的对冲面,减少了冲压时对链带和文件袋的影响,配合定向运输槽403对链牙的定位作用,能够保证链带和文件袋不会因为冲压而发生偏移。
68.运料组件410包括运料轨402和运料部,运料部与运料轨402能给相对位移,运料轨402的输出端与定向运输槽403的输出端对应,运料部位于运料轨402的输出端,运料部包括同向设置的第一杆体411和第二杆体412,第二杆体412单向转动设置,第一杆体411短于第二杆体412。
69.结合图8和图10,运料轨402的水平部分包括第一段部和第二段部,第一段部与垂直部分相连,第二段部为设置在第二连接板下侧左右对称的结构,结构中间位置形成有与第一段部连接的滑槽,运料部包括连接在第二连接板下侧的气缸,气缸的输出端连接有运料块,如图9所示,运料块的左侧转动连接有第二杆体412,第二杆体412仅可在0-90度之间转动,第二杆体412具有2个支牙,支牙分别与拉头左侧的两端接触,运料块的右端固定连接
有第二杆体412,日珥杆体具有2个支牙,支牙竖向设置向拉头一侧延伸,但是不与拉头接触,距离拉头保留有0-5mm的间隙,气缸推动运料块、第一杆体411和第二杆体412向右移动,可以通过第一杆体411将拉头推送处运料轨402。
70.安装组件430包括拉伸部,拉伸部包括相对设于定向运输槽403两侧的承接块434,承接块434与定向运输槽403的距离可变,还包括有相对可位移设置的机械爪,机械爪与承接块434相对应且相对位移可变,机械爪靠近承接块434的一端设有弹性块。
71.具体的,结合图10和11,第二连接板的右端在定向运输槽403的两端设有内凹槽,内凹槽中设有滑杆,承接块434与滑杆滑动连接,进而承接块434可以被动在滑杆上滑动,安装机架401上设有竖向气缸和控制两个机械爪的分控气缸,竖向气缸带动分控气缸上下移动,分控气缸连接2个机械爪,控制2个机械爪彼此靠近或者远离,机械爪下连接弹性块,主要为弹性胶块,在进行拉伸时,分控气缸通过机械爪将文件袋向两侧拉伸2-5mm即可,较小的拉伸量能够保证链条在与拉头结合时不发生变形。
72.安装组件430还包括有对接部,对接部包括相对位置可变的夹块433,夹块433相邻的一侧形成有第一槽口435,夹块433形成的第一槽口435与定向运输槽403、运料轨402的输出端对应,第一槽口435位置可以的以实现与定向运输槽403输出端和运料轨402输出端之间的切换连通。
73.结合图10和图11,对接部位于承接块434、定位叉431的右侧,包括有第四连接板,第四连接板安装在型模406上,第四连接板朝向承接块434的一侧形成有缺口,第四连接板的左端下侧安装有2条竖向的滑轨,滑轨上滑动连接有对接底座,对接底座的右端铰接有一个折杆,折杆的折角位置与第四连接板铰接,第四连接板下侧还安装有气缸,气缸与折杆的一端铰接,气缸驱动折杆的一端以使得另一端带动对接底座升降,对接底座左侧形成有上下贯穿的缺口,槽口处对称设有2个夹块433,每个夹块433通过一个气缸连接在对接底座上,每个夹块433朝向彼此的方向都形成有缺口,两个夹块433的槽口组合形成第一槽口435,第一槽口435与左侧的定向运输槽403、运料轨402的输出端对接。在另一实施例中,对接部还包括有与第一槽口435相通的第二槽口436,第二槽口436与第一槽口435的位置可调节设置。
74.结合图10和图11,对接底座的缺口位置还设有升降块,升降块通过升降气缸控制,升降块上侧开设第二槽口436,第二槽口436的深度与第一槽口435相同,第二槽口436的宽度小于第一槽口435,正常运输状态时,第二槽口436与第一槽口435相通,在夹块433释放拉头后,拉头抵达第一槽口435右端,通过第二槽口436的左端卡死,使得拉头在链带上移动一端距离,进而使得两个链带啮合,以验证拉头和链带连接是否稳定、合格,之后升降块和第二槽口436下降,以使得拉头随文件袋和链带向右移动,需要注意的是,第四连接板在缺口位置形成有斜板,斜板位于升降块右侧,斜板自左向右逐渐升高,以便于拉头自由移动,防止卡死。
75.还包括预折弯组件440,预折弯组件440包括第一折弯辊和第二折弯辊,第一折弯辊和第二折弯辊上均设有辊轮,第一折弯辊安装的辊轮长度短于第二折弯辊安装的辊轮长度,第一折弯辊的相对位置低于第二折弯辊。第二折弯辊上辊轮的上表面临近于型模406的中分线。
76.如图6所示,型模406左侧设有第二折弯辊,第二折弯辊转动连接在安装机架401
上,还包括有第一折弯辊,图5中未示出,第一折弯辊相对于第二折弯辊水平位置靠下,第一折弯辊安装的辊轮长度短于第二折弯辊安装的辊轮长度,可以理解的是,文件袋原料平铺的宽度为40cm,则第一折弯辊安装的辊轮的长度为36cm,第二折弯辊安装的辊轮的长度为44cm,需要注意的是,以本实施例的型模406为例,型模406竖向高度的中点连线为其中分线,第二折弯辊辊轮的上表面位于型模406中分线正负2mm位置,使文件袋在型模406上时上下张力相同,受力一致。
77.还包括有设于型模406一端相对设置有第一撑料轮404和第二撑料轮405,第二撑料轮405的外轮边厚度不大于5mm,如图5和图6所示,型模406右侧连接有一个t型结构,t型结构的上侧转动连接有第一撑料轮404,下侧转动连接有第二撑料轮405,如图5所示,第一撑料轮404外轮边厚度大于第二撑料轮405外轮边厚度,第二撑料轮405外轮边厚度为2mm,以便于文件袋型成折痕,第一撑料轮404外轮边厚度为7mm。
78.在另一实施例中,还包括废料回收机构,如图7所示,包括废料管,废料管的一端位于冲压底座423冲压口424的下侧,另一端通过延伸输出型模406外侧,外侧一端连接吸风机,将废料管中的废料直接吸出。
79.在具体实施时,平铺的文件袋原料从第一折弯棍441的下侧进入,由于第一折弯棍441的宽度小于文件袋原料的宽度,则边沿自然形成两条折痕,接着平铺的文件袋原料进入到第一折弯棍441的上表面,再向右位于型模406的下侧,第一折弯棍441给予文件袋原料一个向上的力,使得两条边沿的折痕更加明显,在文件袋原料进入到型模406下侧后两侧的折痕便于其形成围合形状,接着人工操作将文件袋原料最右端缝合的链带穿过闭合底座421,闭合底座421右侧的文件袋通过链带啮合形成包围型模406的闭合状态,左侧则为开口状态,此时其左侧的文件袋形成良好的包围状,接着啮合后的链带进入到定向运输槽403中向右移动,通过冲压枪427配合冲压口424在啮合的链带上冲压出断口,围合后的文件袋原料继续向右,则气缸带动定位叉431向下贴合文件袋原料外表面,定位叉431槽室的内壁与链条的链牙滑动连接,定位叉431不限制文件袋的左右移动,冲压枪427冲出的断口位于定位叉431右侧,此时还位于定向运输槽403上,即第二连接板上,接着竖向气缸带动分控气缸向下,机械爪下侧的弹性胶块与承接块434一同夹持文件袋原料,机械爪彼此远离进而给链带一个外撑的力,气缸带动破齿板432向上进入到定向运输槽403中,此时破齿板432从链带的断口处向上,破齿板432自身将断口破开,使得其一端脱离啮合,同时运料部的气缸带动运料块向右,第二杆体412推动拉头进入到夹块433的第一槽口435中,对接部的气缸带动夹块433夹持拉头,接着对接底座向上,第一槽口435与定向运输槽403对接,链条进入到拉头中,即可完成拉头和链条的安装,接着夹块433彼此分离,释放拉头,拉头跟随文件袋向右卡在第二槽口436的左端,此时第二槽口436下降,拉头即可向右,接着完成下一轮的安装。
80.压边转向机构500包括转向架501,转向架501安装有转向辊506、第一压缩组件和第二压缩组件,第一压缩组件包括第一运输辊504、第二运输辊505和第三调节部510,第二运输辊505具有与第一运输辊504相邻以挤压原料袋中空气的第一状态,和与第一运输辊504直接留有相对第一状态更大间隙的第二状态,第三调节部510构造于对第二运输辊505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下进行定位,第二压缩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加热部530,相对设置的加热部530可相对移动,相对设置的加热部530位于安装机构的出料端,加热部530位于第一压缩组件的入料端;
81.具体的,如图5所示,转向架501包括若干根型材板,型材板右端倾斜安装有转向辊506,转向辊506的倾斜角度为20-80
°
,此实施例中转向辊506的倾斜角度为45
°
,张紧部包括若干个与转向架501连接的第四张紧辊502,第四张紧辊502位于转向辊506的输出端,第四张紧辊502水平设置,第四张紧辊502为2条,且两条第四张紧辊502的水平高度不同此实施例中,临近转向辊506输出端的高度小于另一根第四张紧辊502,高度差为10cm,转向辊506的左侧安装有第一压缩组件,第一压缩组件完成第三动力单元的驱动工艺,第一压缩组件包括竖向安装的第一运输辊504和第二运输辊505,折叠后的原料会从第一运输辊504和第二运输辊505之间穿过,在第一状态时,第一运输辊504和第二运输辊505抵接或者留有15mm内的间隙,进而重叠的原料进入第一运输辊504和第二运输辊505之间后,其中的空气会被挤压掉,第二状态时,第一运输辊504和第二运输辊505之间的间隙为30mm,以便于在加工初始阶段供原料从其中穿过,第二压缩组件位于第一压缩组件的左侧,包括位于第一运输辊504和第二运输辊505左侧相对的2个加热部530,每个加热部530通过气缸可以实现开合。第一压缩组件包括与转向架501连接的运输架520,运输架520包括相对设置的转向板,转向板上设有滑动腔室,滑动腔室中滑动连接有滑块,第二运输辊505与滑块转动连接,第三调节部510包括设于转向板上的第一定位板511,滑块转动连接有第二定位轴512,第二定位轴512一端贯穿滑块连接有把手,第二定位轴512上设有与第一定位板511适配的豁口,还包括调节轴513,调节轴513一端贯穿运输架520进入到滑动腔室中,调节轴513与运输架520螺纹连接,调节轴513的一端连接有与滑块抵接的弹性件,结合图5和图6,运输架520安装在转向辊506的左侧,运输架520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转向板,两个转向板左右各连接有一个侧板,第一运输辊504与上下转向板转动连接,上下转向板上设有对应的滑动腔室,滑动腔室中各自左右滑动连接有一个滑块,在上侧滑动腔室的上方和下侧滑动腔室的下方各设有一个第一定位板511,第二运输辊505上下两端分别与2个滑块转动连接,上下两个滑块转动连接有一个第二定位轴512,第二定位轴512上侧突出上滑块连接有把手,如图2所示,第二定位轴512上设有豁口,豁口上下的距离与第一定位板511的厚度适配,深度小于第二定位轴512的半径,进而使得第一定位板511能够卡接在豁口中,调节轴513从右侧向左贯穿侧板进入到滑动腔室中,调节轴513上下各设有一个,调节轴513与侧板螺纹连接,调节轴513的左端连接有弹簧,弹簧的另一端抵接滑块的右端面。
82.如图12所示,第二压缩组件包括左右相对设置的立柱531,立柱531相对设于安装板上侧,立柱531上均连接有气缸,2个气缸相对设置,加热部530安装在气缸的输出端,气缸带动加热部530相对移动加热部530包括加热片532,加热片532连接有热电偶和温度传感器,加热部530位于第一撑料轮404和第二撑料轮405的文件袋原料输出端。
83.如图13所示,剪裁机架601包括型材连接形成的框架,框架连接有用于加工文件夹半成品的剪裁桌台,第一剪裁组件安装在桌台上,第二剪裁组件包括直线驱动部,直线驱动部驱动第二剪裁组件实现直线区东部包括连接在桌台上侧型材框架上的滑轨,滑轨上设有气缸,第二剪裁组件设于滑轨上与滑轨滑动连接,气缸输出端连接第二剪裁组件,驱动第二剪裁组件在滑轨上直线滑动,第一剪裁组件位于剪裁桌台的下侧,第二剪裁组件位于剪裁桌台的上侧,滑轨竖向设置,第一剪裁组件的下侧为剪裁装置的入料口,第一剪裁组件的上侧为出料口,如图2所示,第一剪裁组件包括剪裁部610和出料板620,剪裁部610剪断文件夹的半成品,出料板620朝向第二裁剪组件的一侧形成有第一间隔齿牙621,即间隔的齿牙之
间形成有凹槽,每两个齿牙之间的距离相同,且其全部位于同一平面,如图14所示,第一剪裁组件还包括有连接在滑轨上的连接座,连接座上连接夹爪部630,夹爪部630上设有与第一间隔齿牙621对应的第二间隔齿牙633,第一间隔齿牙621朝上设置,第二间隔齿牙633朝下设置,第一间隔齿牙621和第二间隔齿牙633错位设置,即第一间隔齿牙621的凸齿与第二间隔齿牙633齿槽上下对应,第一间隔齿牙621的齿槽与第二间隔齿牙633的凸齿上下对应。结合图13和16,夹爪部630包括上下设置的第一夹板631、第二夹板632,还包括与第一夹板631垂直连接的板体,第二夹板632与板体铰接,板体上还安装有气缸,气缸与第二夹板632铰接,第一夹板631和第二夹板632的同一侧均设有第二间隔齿牙633,第一夹板631和第二夹板632的第二间隔齿牙633上下对应,即第一夹板631的第二间隔齿牙633的凸齿向上对应第二夹板632的第二间隔齿牙633的凸齿,即第一夹板631的第二间隔齿牙633的齿槽向上对应第二夹板632的第二间隔齿牙633的齿槽。第二夹板632包括相互独立的第一节段6321、第二节段6322,第一节段6321和第二节段6322均可与第一夹板631发生相对位移以实现夹持,具体的,如图16所示,第二夹板632包括1个第一节段6321和2个第二节段6322,2个第二节段6322位于第一节段6321的2侧,每个节段均与板体铰接,且各自铰接一个气缸,第一节段6321、第二节段6322的夹持下端面与第一夹板631的上端面平行。
84.剪裁部610包括第二定位板611、剪裁刀612和定位杆613,出料板620位于剪裁刀612和定位杆613之间,第二定位板611与剪裁桌台之间留有距离,定位杆613与第二定位板611可相对移动以实现对原料的定位,剪裁刀612与第二定位板611可相对移动以切断原料。剪裁部610包括转轴、转轮、连接环614、连接杆和弹性件,转轴连接转轮的非圆心位置,转轮与连接环614转动连接,连接杆一端与连接环614铰接,另一端与剪裁刀612连接,连接杆连接弹性件。具体的,如图14和15所示,裁剪部包括裁剪架,裁剪架上安装有水平的限位板,限位板上安装第二定位板611、左端板和右端板,出料板620距离第二定位板611上端面距离为5-20mm,(第二定位板611和桌台之间留有2-10cm的距离)第二定位板611位于左端班和右端板之间,第二定位板611与桌台的水平高低差为正负20mm,出料板620位于第二定位板611上侧,转轮、连接环614、连接杆和弹性件均有2个,转轴连接在电机的输出端,电机带动转轴转动,转轮的非圆心位置与转轴连接,连接环614包括环体和环体上的延伸端,弹性件安装在限位板下侧,连接杆贯穿限位板且与限位板上下滑动连接,连接杆连接限位件,连接杆的下端与连接环614的延伸端连接,连接杆的上端与剪裁刀612连接,即剪裁刀612左右两侧均连接有连接杆,剪裁刀612位于第二定位板611的前端,且与第二定位板611的前端接触进而切断文件袋半成品,如图14和15所示,剪裁架615上安装有气缸,气缸输出端连接定位杆613,定位杆613和剪裁刀612位于出料板620的两侧,定位杆613位于第二定位板611的上侧。
85.如图13所示,裁剪机架上还安装有吸盘组件640,吸盘组件640包括直线运输模组和吸盘,吸盘连接有气缸,将裁剪之后的文件夹输送到缝纫机201的输入端,拉入缝纫机201后则对其切割的侧边进行缝制、包边,此为现有技术,不做赘述。
86.文件袋加工工艺还包括有拉伸组件700,拉伸组件700构造于对s2和s6中的原材料进行拉伸,拉伸组件700包括架体710和辊体720,架体710能够转动且非转动一端悬空设置,辊体720转动连接在架体710上,通过非转动一端悬空的辊体自身重量以及架体的部分分力给原材料提供一个拉伸的状态,且不妨碍原材料的运输、占地面积较小、成本极低,十分适用于现代化的自动生产。
87.如图1所示,架体710转动连接在缝制机架301的左右两侧,以缝制机架301左端架体710为例,架体710右端与缝制机架301转动连接,另一端悬空设置且转动连接辊体720,另一端下侧安装型材(图1未示出)防止辊体720磕碰,如图1所示,缝制机架301右侧的辊体720相对于原材料平铺的宽度2cm,缝制机架301左侧的辊体720长度长于原材料平铺的宽度,转向架501下侧也安装架体710,架体710下侧转动连接有辊体720。
88.需要强调的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是说明性的,而不是限定性的,因此本发明并不限于具体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凡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得出的其他实施方式,同样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