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照明工业 专利正文
落地灯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06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落地灯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家居生活领域,具体是指一种落地灯。


背景技术:

2.为了加强落地灯的稳定性,一般来说落地灯的底座都会设置地较大且使其具有一定重量,这样才能使落地灯置地时更加稳定。但是面积较大且重量较重的底座会使整个落地灯在移动过程中变得较难移动,使用者需要弯腰搬动位于底面的底座,不易手持。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落地灯,实现落地灯的方便移动。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落地灯,包括底座、组合杆以及光源组件;所述组合杆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底座以及光源组件;还包括手持部,所述手持部包括多个手指容纳凹部,用于容纳手指。
5.在一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手持部具体为硅胶手持部,所述手指容纳凹部沿着组合杆的长度方向从上至下依次设置。
6.在一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手指容纳凹部设置有3个。
7.在一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组合杆由多根转动连接杆两两相接形成;所述转动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为转动连接凹部及转动连接凸部。
8.在一较佳的实施例中,不同的两根转动连接杆的转动连接凹部与转动连接凸部转动连接。
9.在一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转动连接凹部还固定连接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连接凸部设置有转动连接孔,所述转动轴插入所述转动连接孔实现所述转动连接凹部与转动连接凸部的转动连接。
10.在一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转动连接凹部的一端具有一固定面,所述固定面上设置有所述转动轴,所述转动轴与所述固定面垂直设置;所述转动轴插入所述转动连接孔时,所述转动连接凸部的一端抵接所述固定面。
11.在一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转动连接凹部的凹面以及转动连接凸部的凸面具体分别为圆心位于同一点的凹弧面及凸弧面。
12.在一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转动连接杆设置有四根,分别为第一转动连接杆、第二转动连接杆、第三转动连接杆及第四转动连接杆;所述第一转动连接杆连接所述底座,所述第四转动连接杆连接所述光源组件;所述落地灯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转动连接杆、第二转动连接杆、第三转动连接杆及第四转动连接杆均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组合杆所在直线与所述底座所在平面相垂直。
13.在一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落地灯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转动连接杆与第三转动连接杆相互平行,所述第二转动连接杆与第四转动连接杆相互平行;所述第一转动连接杆与二转动连接杆相互垂直;所述手持部设置于第三转动连接杆上。
14.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落地灯,通过在组合杆上设置手持部来实现方便抓取落地灯的功能。特别是设置有多个手指容纳凹部以适配手握组合杆时手的姿势,更加便利手抓取落地灯。
16.通过设置转动连接杆之间的相对转动使得组合杆能够被折成多个形状,当需要移动落地灯时,还能通过将四根转动连接杆折叠成一个矩形形成使手持部位于上方形成一个类似提手的手持部,更加便于落地灯的移动。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落地灯第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落地灯第一状态时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落地灯第二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落地灯第三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文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22.落地灯,参考图1至4,包括底座16、组合杆17以及光源组件11;所述组合杆17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底座16以及光源组件11;还包括手持部18,所述手持部18包括多个手指容纳凹部181,用于容纳手指。为了使手持部18更加适应手握住组合杆17的姿势,所述手持部18具体为硅胶手持部18,所述手指容纳凹部181沿着组合杆17的长度方向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所述手指容纳凹部181设置有3个。
2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落地灯,通过在组合杆17上设置手持部18来实现方便抓取落地灯的功能。特别是设置有多个手指容纳凹部181以适配手握组合杆17时手的姿势,更加便利手抓取落地灯。
24.具体来说,所述组合杆17由多根转动连接杆两两相接形成;所述转动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为转动连接凹部172及转动连接凸部171。不同的两根转动连接杆的转动连接凹部172与转动连接凸部171转动连接。所述转动连接凹部172还固定连接有转动轴19;所述转动连接凸部171设置有转动连接孔,所述转动轴19插入所述转动连接孔实现所述转动连接凹部172与转动连接凸部171的转动连接。所述转动连接凹部172的一端具有一固定面,所述固定面上设置有所述转动轴19,所述转动轴19与所述固定面垂直设置;所述转动轴19插入所述转动连接孔时,所述转动连接凸部171的一端抵接所述固定面。所述转动连接凹部172的凹面以及转动连接凸部171的凸面具体分别为圆心位于同一点的凹弧面及凸弧面。
25.具体来说,所述转动连接杆设置有四根,分别为第一转动连接杆12、第二转动连接杆13、第三转动连接杆14及第四转动连接杆15;所述第一转动连接杆12连接所述底座16,所述第四转动连接杆15连接所述光源组件11;所述落地灯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转动连接杆12、第二转动连接杆13、第三转动连接杆14及第四转动连接杆15均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组合杆17所在直线与所述底座16所在平面相垂直。
26.所述落地灯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转动连接杆12与第三转动连接杆14相互平行,所述第二转动连接杆13与第四转动连接杆15相互平行;所述第一转动连接杆12与二转
动连接杆相互垂直;所述手持部18设置于第三转动连接杆14上。通过设置转动连接杆之间的相对转动使得组合杆17能够被折成多个形状,当需要移动落地灯时,还能通过将四根转动连接杆折叠成一个矩形形成使手持部18位于上方形成一个类似提手的手持部18,更加便于落地灯的移动。
27.为了可以调节光源的照射范围,所述落地灯处于第三状态时,参考图4,还可以调整第一转动连接杆12、第二转动连接杆13、第三转动连接杆14及第四转动连接杆15之间的角度,使其照射范围依据要求改变。
2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利用此构思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属于侵犯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行为。


技术特征:
1.落地灯,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组合杆以及光源组件;所述组合杆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底座以及光源组件;还包括手持部,所述手持部包括多个手指容纳凹部,用于容纳手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落地灯,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持部具体为硅胶手持部,所述手指容纳凹部沿着组合杆的长度方向从上至下依次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落地灯,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指容纳凹部设置有3个。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落地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杆由多根转动连接杆两两相接形成;所述转动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为转动连接凹部及转动连接凸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落地灯,其特征在于,不同的两根转动连接杆的转动连接凹部与转动连接凸部转动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落地灯,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连接凹部还固定连接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连接凸部设置有转动连接孔,所述转动轴插入所述转动连接孔实现所述转动连接凹部与转动连接凸部的转动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落地灯,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连接凹部的一端具有一固定面,所述固定面上设置有所述转动轴,所述转动轴与所述固定面垂直设置;所述转动轴插入所述转动连接孔时,所述转动连接凸部的一端抵接所述固定面。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落地灯,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连接凹部的凹面以及转动连接凸部的凸面具体分别为圆心位于同一点的凹弧面及凸弧面。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落地灯,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连接杆设置有四根,分别为第一转动连接杆、第二转动连接杆、第三转动连接杆及第四转动连接杆;所述第一转动连接杆连接所述底座,所述第四转动连接杆连接所述光源组件;所述落地灯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转动连接杆、第二转动连接杆、第三转动连接杆及第四转动连接杆均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组合杆所在直线与所述底座所在平面相垂直。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落地灯,其特征在于,所述落地灯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转动连接杆与第三转动连接杆相互平行,所述第二转动连接杆与第四转动连接杆相互平行;所述第一转动连接杆与二转动连接杆相互垂直;所述手持部设置于第三转动连接杆上。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落地灯,包括底座、组合杆以及光源组件;所述组合杆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底座以及光源组件;还包括手持部,所述手持部包括多个手指容纳凹部,用于容纳手指。应用本技术方案可实现落地灯的方便移动。应用本技术方案可实现落地灯的方便移动。应用本技术方案可实现落地灯的方便移动。


技术研发人员:王亚军 黄斐桢 罗云姝 施明杰 王越 林泽 金蓉婷 朱珠 梁绍锋 李凯龙 刘欣雨 张之渊 王晨旭 沈佳 李涵 李婧雯 阳艳 唐潮 师远 彭诗棋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厦门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1.09.15
技术公布日:202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