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照明工业 专利正文
一种转接通电结构及太阳能投光灯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1-23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转接通电结构及太阳能投光灯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灯具的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是涉及一种转接通电结构,以及一种太阳能投光灯。


背景技术:

2.投光灯,主要用于建筑物、体育场、公园、花园等场所内投射灯光,且因其具有色彩艳丽、光线柔和、功率低、寿命长、易安装等突出特点而大受青睐,且近几年来,市面上还推出有太阳能投光灯,更是大幅度提高了投光灯的普及率;
3.但是,现有的太阳能投光灯上的投光灯与太阳能发电板组间的通电连接还是采用线连接方式连接,继而不方便于组装生产,从而不便于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以及在包装运输时甚是占用空间,导致增加物流成本,为此,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研发一种无线的转接通电结构来满足太阳能投光灯的实际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所要解决是针对的上述现有的太阳能投光灯上的投光灯与太阳能发电板组间的通电连接还是采用线连接方式连接,继而不方便于组装生产,从而不便于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以及在包装运输时甚是占用空间,导致增加物流成本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转接通电结构。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6.一种转接通电结构,包括:
7.连接壳组,其上设有第一连接端部;
8.转接壳组,其上设有可与所述第一连接端部转动连接的转接端部;
9.供电触板,其设于所述转接端部内,用于与电源模块连接,且从动于所述转接壳组转动;
10.接电模组,其设于所述第一连接端部上,用于接触所述供电触板以完成通电工作。
11.如上所述的转接通电结构,所述供电触板上设有间隔设置的正极接触区和负极接触区,所述正极接触区用于与电源模块正极连接,所述负极接触区用于与电源模块负极连接;
12.所述接电模组上设有与所述正极接触区对应设置的正极触针,以及设有与所述负极接触区对应设置的负极触针。
13.如上所述的转接通电结构,所述正极接触区上邻近所述正极触针的一侧面上设有一正极加速导电层;
14.所述负极接触区上邻近所述负极触针的一侧面上设有一负极加速导电层。
15.如上所述的转接通电结构,所述正极加速导电层和所述负极加速导电层均为镀金层,或均为镀银层。
16.如上所述的转接通电结构,所述正极接触区与所述负极接触区对称设置,且其形
状均为扇形。
17.如上所述的转接通电结构,所述正极接触区和所述负极接触区的形状均为环形,且所述正极接触区位于所述负极接触区外/内侧。
18.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太阳能投光灯,包括如上所述的转接通电结构。
19.如上所述的太阳能投光灯,所述连接壳组上还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端部间隔设置的第二连接端部;
20.所述太阳能投光灯还包括:
21.太阳能发电板组,其设于所述转接壳组上,用于太阳能发电;
22.电源模块,其设于所述转接壳组内,并与所述太阳能发电板组电连接,用于蓄存所述太阳能发电板组所发电能;
23.通电开关,其设于所述转接壳组上,且其一侧与所述电源模块电连接,另一侧与所述供电触板电连接;
24.连接立柱,其连接于所述连接壳组下侧;
25.投光灯头,其设于所述连接壳组上,且其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端部转动连接,并与所述接电模组电连接,用于投射灯光。
26.如上所述的太阳能投光灯,所述连接立柱包括:
27.导光柱,其上端与所述连接壳组下侧连接;
28.支撑立柱,其设于所述导光柱下侧;
29.所述太阳能投光灯还包括设于所述连接壳组内并与所述接电模组电连接的发光灯组,所述发光灯组位于所述导光柱上侧且用于发光投射至所述导光柱上,以使再由所述导光柱射出光效。
30.如上所述的太阳能投光灯,所述投光灯头包括:
31.灯头壳组,其上设于与第二连接端部转动连接的灯头转接端部;
32.反光杯体,其设于所述灯头壳组上;
33.投光灯组,其设于所述灯头壳组内,且其发光端伸入所述反光杯体内;
34.聚光透镜安装调节件,其螺纹连接于所述灯头壳组上,并位于所述反光杯体外侧;
35.聚光透镜,其设于所述聚光透镜安装调节件上,位于所述反光杯体与所述聚光透镜安装调节件间,用于聚集投射出所述投光灯组所发出的光;
36.当扭转所述聚光透镜安装调节件时,所述聚光透镜安装调节件用于带动所述聚光透镜移动动以调节所述聚光透镜与所述投光灯组间间距,以使调节所述投光灯组所发出光再经所述聚光透镜投射出光圈的大小。
37.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申请有如下优点:
38.本技术通过将所述供电触板装载于所述转接端部内,以及将所述接电模组装载于所述连接壳组上,继而当所述转接壳组与所述连接壳组转动连接时,所述接电模组接触所述供电触板,从而可满足所述转接壳组相对所述连接壳组转动时,依然仍可通过所述接电模组接触所述供电触板以实现连接通电作用,解决了现有太阳能投光灯采用线连接通电方式所存有的技术问题,进而不仅可有效提高组装生产的便利性和生产效率,且还可通过此结构以实现分拆所述连接壳组和所述转接壳组,为此进一步缩减包装空间以降低物流运输成本。
附图说明
39.图1是本技术太阳能投光灯的立体图。
40.图2是本技术太阳能投光灯的局部分解图。
41.图3是本技术太阳能投光灯的另一视角的局部分解图,主要示出所述转接通电结构。
42.图4是本技术太阳能投光灯中所述供电触板的第一实施例正面立体图。
43.图5是本技术太阳能投光灯中所述供电触板的第一实施例反面立体图。
44.图6是本技术太阳能投光灯中所述供电触板的第二实施例正面立体图。
45.图7是本技术太阳能投光灯中所述供电触板的剖视示意图,主要示出所述正极加速导电层和所述负极加速导电层的分布。
46.图8是本技术太阳能投光灯中所述接电模组的立体图。
47.图9是本技术太阳能投光灯中所述转接壳组和所述供电触板、所述太阳能发电板组及所述电源模块的分解视图。
48.图10是本技术太阳能投光灯中所述供电触板和所述通电开关设于所述转接壳组上的立体图。
49.图11是本技术太阳能投光灯中所述投光灯头的分解视图。
50.图12是本技术太阳能投光灯中所述连接壳组的剖视图,主要示出所述发光灯组的分布。
51.图13是本技术太阳能投光灯中所述连接立柱的分解视图。
52.图14是本技术太阳能投光灯中所述支撑立柱的局部视图,主要示出所述支撑立柱出水孔。
具体实施方式
53.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54.如图1~14所示,一种转接通电结构,包括连接壳组1、转接壳组2、供电触板3、接电模组4。
55.具体的,所述连接壳组1上设有第一连接端部101;所述转接壳组2上设有可与所述第一连接端部101转动连接的转接端部201;所述供电触板3设于所述转接端部201内,用于与电源模块连接,且从动于所述转接壳组2转动;所述接电模组4设于所述第一连接端部101上,用于接触所述供电触板3以完成通电工作。
56.本技术通过将所述供电触板3装载于所述转接端部201内,以及将所述接电模组4装载于所述连接壳组1上,继而当所述转接壳组2与所述连接壳组1转动连接时,所述接电模组4接触所述供电触板3,从而可满足所述转接壳组2相对所述连接壳组1转动时,依然仍可通过所述接电模组4接触所述供电触板3以实现连接通电作用,解决了现有太阳能投光灯采用线连接通电方式所存有的技术问题,进而不仅可有效提高组装生产的便利性和生产效率,且还可通过此结构以实现分拆所述连接壳组1和所述转接壳组2,为此进一步缩减包装空间以降低物流运输成本。
57.进一步的,所述供电触板3上设有间隔设置的正极接触区31和负极接触区32,所述正极接触区31用于与电源模块正极连接,所述负极接触区32用于与电源模块负极连接;
58.所述接电模组4上设有与所述正极接触区31对应设置的正极触针41,以及设有与所述负极接触区32对应设置的负极触针42。
59.更进一步的,所述正极接触区31上邻近所述正极触针41的一侧面上设有一正极加速导电层311;
60.所述负极接触区32上邻近所述负极触针42的一侧面上设有一负极加速导电层321;
61.所述正极加速导电层311和所述负极加速导电层321均为镀金层,或均为镀银层。其优点在于通过在所述正极接触区31和所述负极接触区32上设置所述镀金层或镀银层,不仅可大大提高通电效率,且还可有效降低发热作用,进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使用寿命。
62.更进一步的,所述正极接触区31与所述负极接触区32对称设置,且其形状均为扇形。其目的在于实现分区接电功能。
63.当然,所述正极接触区31和所述负极接触区32的形状也亦可均为环形,且所述正极接触区31位于所述负极接触区32外/内侧。其为所述正极接触区31和所述负极接触区32的分布设置通过第二种实施例,满足不同使用需求。
64.更进一步的,所述正极触针41和所述负极触针42均优选为弹性触针,且在其端部均设有镀金层或镀银层。其目的在于满足实际使用需求。
65.本技术一种太阳能投光灯,包括如上所述的转接通电结构。
66.更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壳组1上还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端部101间隔设置的第二连接端部102;
67.所述太阳能投光灯还包括太阳能发电板组5、电源模块6、通电开关7、连接立柱8、投光灯头9。
68.所述太阳能发电板组5设于所述转接壳组2上,用于太阳能发电;所述电源模块6设于所述转接壳组2内,并与所述太阳能发电板组5电连接,用于蓄存所述太阳能发电板组5所发电能;所述通电开关7设于所述转接壳组2上,且其一侧与所述电源模块6电连接,另一侧与所述供电触板3电连接;所述连接立柱8连接于所述连接壳组1下侧;所述投光灯头9设于所述连接壳组1上,且其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端部102转动连接,并与所述接电模组4电连接,用于投射灯光。
69.本技术通过太阳能发电板组5接收阳光以转化为电能并蓄存于所述电源模块6上,再所述电源模块6与所述供电触板3间设置所述通电开关7,用于控制开关所述电源模块6的电能输出,即所述投光灯头9与所述接电模组4电连接时,则所述投光灯头9可用于通电发光,以使满足投射出光效作用。
70.更进一步的,所述转接壳组2上开设有一用于流出水体的转接壳组出水孔202。采用所述转接壳组出水孔202的目的在于流出所述转接壳组2内的雨水,避免积水损坏电器元件。
71.更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立柱8包括导光柱81、支撑立柱82。
72.所述导光柱81上端与所述连接壳组1下侧连接;所述支撑立柱82设于所述导光柱81下侧;
73.所述太阳能投光灯还包括设于所述连接壳组1内并与所述接电模组4电连接的发光灯组10,所述发光灯组10位于所述导光柱81上侧且用于发光投射至所述导光柱81上,以
使再由所述导光柱81射出光效。其优点在于通过所述发光灯组10发光且投射至所述导光柱81上,以使再由所述导光柱81射出光效,进而可营造出叠加复合的灯光效果,大大提高了观赏度。
74.更进一步的,所述导光柱81的制作材料为透明材料,优选为透明亚克力,且在其内部成型有透明气泡811。其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灯光效果和观赏度。
75.更进一步的,所述支撑立柱82上端设有一用于连接所述导光柱81下端的连接凹槽,以及在所述连接凹槽底部开设有一用于流出所述连接凹槽内水体的支撑立柱出水孔821。采用设置所述支撑立柱出水孔821的目的在于方便流出所述连接凹槽内的雨水。
76.更进一步的,所述投光灯头9包括灯头壳组91、反光杯体92、投光灯组93、聚光透镜安装调节件94、聚光透镜95;所述灯头壳组91上设于与第二连接端部102转动连接的灯头转接端部911;所述反光杯体92设于所述灯头壳组91上;所述投光灯组93设于所述灯头壳组91内,且其发光端伸入所述反光杯体92内;所述聚光透镜安装调节件94螺纹连接于所述灯头壳组91上,并位于所述反光杯体92外侧;所述聚光透镜95设于所述聚光透镜安装调节件94上,位于所述反光杯体92与所述聚光透镜安装调节件94间,用于聚集投射出所述投光灯组93所发出的光;
77.当扭转所述聚光透镜安装调节件94时,所述聚光透镜安装调节件94用于带动所述聚光透镜95移动动以调节所述聚光透镜95与所述投光灯组93间间距,以使调节所述投光灯组93所发出光再经所述聚光透镜95投射出光圈的大小,进而可满足不同光圈调控需求。
78.综上所述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技术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即使其对本技术作出各种变化,则仍落入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