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恒温室技术的领域,尤其是涉及恒温解冻室。
背景技术:2.纺织助剂是纺织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必需的化学品。纺织助剂对提高纺织品的产品质量和附加价值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它不仅能赋予纺织品各种特殊功能和风格,如柔软、防皱、防缩、防水、抗菌、抗静电、阻燃等,还可以改进染整工艺,起到节约能源和降低加工成本的作用。
3.纺织助剂一般是通过运输桶从生产工厂运输到纺织加工企业,在冬天运输的过程中,由于外界的温度较低,纺织助剂的温度降低甚至结冰,所以在运输到纺织加工企业后需要对纺织助剂进行解冻升温以便后续加工生产。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现有的对纺织助剂的解冻升温一般是将装有纺织助剂的运输桶放置在装有地暖的恒温室内进行解冻,但是由于地暖安装在地面内部,进而对恒温室内的温度控制不均,使得解冻的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5.为了提高恒温解冻室内部的温度均衡性,提高对运输桶内部的纺织助剂的解冻效果,本技术提供恒温解冻室。
6.本技术提供的恒温解冻室,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恒温解冻室,包括有解冻室,所述解冻室侧壁内部水平开设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循环管,所述循环管靠近所述解冻室室内的一侧固定连通有出气管,所述出气管将所述循环管的内部与所述解冻室内相对连通,所述解冻室的内部开设有循环腔,所述循环腔包括有位于顶壁的进气腔、位于侧壁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连通腔以及位于底壁的出气腔,所述进气腔、所述出气腔分别与所述解冻室的内部空间连通,所述进气腔的内部设置有抽气泵,所述解冻室上固定连接有加热器,所述加热器与所述循环管相对连通。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加热箱将空气加热后流入到循环管的内部,且通过循环管的出气管将加热好的空气注入到解冻室的内部,通过抽气泵将位于解冻室内部的空气抽入到进气腔的内部,进而通过进气腔流入到连通腔的内部,且连通腔与容纳腔相对连通,从而使得位于容纳腔内部的空气被循环管加热后,重新流入到出气腔的内部,最终进入到解冻室的内部,增加解冻室内部的空气流动,提高恒温解冻室内部的温度均衡性,提高对运输桶内部的纺织助剂的解冻效果。
9.可选的,所述循环管呈蛇形结构,所述出气管位于所述循环管靠近所述解冻室室内的一侧。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蛇形结构增大循环管的内部空气的流动面积,进而便于循环管对位于容纳腔的内部的空气进行升温。
11.可选的,所述解冻室的内侧侧壁相对于所述出气管的位置固定连接有挡板,所述
挡板与所述解冻室的侧壁留有距离,所述挡板上开设有多个透气孔。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的挡板能够阻挡位于出气管排出的空气直吹到运输桶的表面,造成位于运输桶的受热不均匀的情况产生,且能够将自出气管排出的热气打散,进而增大排出的热气对冷冻室分布的均匀性。
13.可选的,所述解冻室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多个风扇。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的多个风扇能够对位于解冻室内部的空气进行循环流动,增快位于解冻室内部的空气循环速度。
15.可选的,多个所述风扇的朝向沿着周向设置且带动位于所述解冻室内部的空气沿着周向流动。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风扇带动位于解冻室内部的空气呈周向流动,进而增加位于解冻室内部的空气的流动速度,提高解冻室内部的温度分布均匀的情况。
17.可选的,所述循环管上开设有辅助散热孔。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开设的辅助散热孔能够将位于循环管内部的热气排入到容纳腔的内部,进而通过连通腔和出气腔内部空气的带动进入到解冻室的内部,且对位于连通腔和出气腔内部的空气进行升温。
19.可选的,所述解冻室的底壁水平设置有格栅,所述格栅的下方固定连接有支腿,所述格栅与所述解冻室的底壁留有距离。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的格栅能够将运输箱自冷冻室的底壁提升起来,减少运输箱的底壁与冷冻室底壁的出气孔重合造成的堵塞。
21.可选的,所述格栅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滑轨,所述滑轨包括有相对设置的第一滑道和第二滑道,所述第一滑道和所述第二滑道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滑道和所述第二滑道之间留有距离。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的第一滑道和第二滑道,能够将运输箱放置在第一滑道和第二滑道上方进行滑动,减少运输箱在格栅上相对滑动时由于格栅上的镂孔造成的卡死的情况。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通过加热箱将空气加热后流入到循环管的内部,且通过循环管的出气管将加热好的空气注入到解冻室的内部,通过抽气泵将位于解冻室内部的空气抽入到进气腔的内部,进而通过进气腔流入到连通腔的内部,且连通腔与容纳腔相对连通,从而使得位于容纳腔内部的空气被循环管加热后,重新流入到出气腔的内部,最终进入到解冻室的内部,增加解冻室内部的空气流动,提高恒温解冻室内部的温度均衡性,提高对运输桶内部的纺织助剂的解冻效果。
25.2.通过设置的挡板能够阻挡位于出气管排出的空气直吹到运输桶的表面,造成位于运输桶的受热不均匀的情况产生,且能够将自出气管排出的热气打散,进而增大排出的热气对冷冻室分布的均匀性。
26.3.通过风扇带动位于解冻室内部的空气呈周向流动,进而增加位于解冻室内部的空气的流动速度,提高解冻室内部的温度分布均匀的情况。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恒温解冻室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恒温解冻室的内部整体结构示意图;
29.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恒温解冻室的解冻室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30.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恒温解冻室的容纳腔的结构示意图;
31.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恒温解冻室的进气腔的结构示意图;
32.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恒温解冻室的格栅的结构示意图。
33.附图标记说明:1、解冻室;11、竖直侧壁;111、风扇;12、顶壁;121、抽气孔;13、底壁;131、出气孔;14、门口;141、封门;15、加热器;16、格栅;161、支腿;17、滑轨;171、第一滑道;172、第二滑道;2、容纳腔;21、循环管;22、出气管;23、辅助散热孔;24、挡板;241、透气孔;242、连接杆;3、循环腔;31、进气腔;311、抽气管网;3111、连通管;31111、第一连通部;31112、第二连通部;3112、抽气管;312、抽气泵;32、连通腔;33、出气腔。
具体实施方式
34.以下结合附图1-6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5.本技术实施例公开恒温解冻室。
36.参照图1、图2,恒温解冻室包括有解冻室1,解冻室1为矩形中空的结构,解冻室1包括有竖直设置的竖直侧壁11、位于顶端水平设置的顶壁12以及位于底端水平设置的底壁13。位于一侧的竖直侧壁11上开设有门口14,位于门口14的位置铰接设置有封门141。
37.参照图3、图4,位于竖直侧壁11的内部水平开设有容纳腔2,容纳腔2为矩形框状结构,且容纳腔2水平设置。位于容纳腔2的内部水平设置有循环管21,循环管21沿着解冻室1的周向位置,且循环管21为蛇形结构,循环管21与解冻室1之间固定连接。
38.循环管21靠近解冻室1室内的一侧水平固定连接有出气管22,出气管22一端将循环管21靠近室内的一侧侧壁贯穿且另外一端将竖直侧壁11贯穿,从而将循环管21的内部与解冻室1的内部相对连通。循环管21位于容纳腔2的内部的部分的表面还分别开设有辅助散热孔23,通过辅助散热孔23将位于循环管21内部的热气注入到容纳腔2的内部。
39.位于解冻室1的竖直侧壁11上相对于出气管22的位置设置有挡板24,挡板24呈圆形结构,且挡板24的轴线水平设置,位于挡板24的表面开设有多个透气孔241,透气孔241将挡板24完全贯穿。位于挡板24背离解冻室1的中心一侧水平设置有连接杆242,连接杆242的一端与挡板24固定连接,且连接杆242的另外一端与解冻室1的竖直侧壁11固定连接,从而通过连接杆242将挡板24固定在竖直侧壁11上。
40.位于解冻室1的竖直侧壁11外侧固定连接有加热器15,加热器15的一端与循环管21的一端固定连接且相对连通,加热器15的另外一端与循环管21的另外一端固定连接且相对连通。进而通过加热器15对位于循环管21内部的空气进行循环加热。
41.参照图2、图3,位于解冻室1的内部开设有循环腔3,循环腔3包括有位于顶壁12水平设置的进气腔31,位于竖直侧壁11竖直开设有连通腔32以及位于底壁13水平开设的出气腔33,进气腔31、连通腔32和出气腔33相对连通,且连通腔32与容纳腔2相对连通。
42.参照图3、图5,位于顶壁12的下表面竖直开设有多个抽气孔121,抽气孔121将进气腔31与解冻室1的内部相对连通。位于进气腔3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抽气管网311,抽气管网
311包括有水平设置的连通管3111以及位于连通管3111下方竖直设置的抽气管3112,抽气管3112与连通管3111相对固定连接且相对连通,且抽气管3112的底端自抽气孔121伸出且与解冻室1的内部相对连通。
43.连通管3111包括有水平设置的第一连通部31111以及水平设置的第二连通部31112,第一连通部31111和第二连通部31112垂直设置且相对连通。位于解冻室1相对于连通管3111的位置固定连接有抽气泵312,抽气泵312的进气端与连通管3111相对连通,且抽气泵312的出气端与进气腔31相对连通,进而通过抽气泵312将位于解冻室1内部的空气抽入到抽气管3112的内部,且通过抽气泵312排入到进气腔31的内部。
44.位于进气腔31内部的空气能够通过连通腔32流入到容纳腔2的内部,且通过循环管21的加热且通过辅助散热孔23将位于循环管21内部的热气排入到容纳腔2的内部,对位于容纳腔2内部的空气进行升温,进而位于容纳腔2内部的空气能够通过连通腔32进入到出气腔33的内部。
45.位于底壁13的上表面开设有出气孔131,出气孔131将解冻室1的内部与出气腔33相对连通。从而位于出气腔33内部的空气能够自出气孔131排入到解冻室1的内部,提高位于解冻室1内部的温度。
46.参照图2,位于竖直侧壁11上的上部设置有风扇111,风扇111的沿着解冻室1的周向等距设置多个,且风扇111与竖直侧壁11之间固定连接。风扇111的吹风方向沿水平方向倾斜设置,且倾斜角度沿着周向呈逆时针分布,进而通过风扇111带动位于解冻室1内部的空气呈逆时针周向转动,从而使得位于解冻室1内部的空气的流动更加均匀,以实现位于解冻室1内部的空气温度分布更加均匀。
47.参照图2、图6,位于底壁13的上表面固定水平设置有格栅16,格栅16的下方四角分别竖直设置有支腿161,支腿161的顶端与格栅16固定连接,且支腿161的底端与底壁13固定连接,使得格栅16的下表面与底壁13之间留有距离。
48.位于格栅16的上表面水平设置有多条滑轨17,滑轨17沿着自靠近封门141的一侧侧壁到与封门141相对的一侧侧壁之间的连线方向设置。滑轨17包括有相对平行设置的第一滑道171和第二滑道172,第一滑道171和第二滑道172分别与格栅16固定连接。第一滑道171为“l”形结构,且第二滑道172为“l”形结构,且第一滑道171和第二滑道172相对设置,使得运输桶能够放置在相对的第一滑道171和第二滑道172之间且相对滑动。
49.本技术实施例恒温解冻室的实施原理为:通过加热器15将加热后的空气输入到循环管21的内部,且循环管21通过出气管22将热气吹入到解冻室1的内部,且位于解冻室1的顶壁12的抽气泵312将位于解冻室1内部的空气抽入到进气腔31的内部,且通过连通腔32进入到容纳腔2的内部,通过循环管21的加热和位于辅助散热孔23自循环管21排出的热气的混合后,自出气腔33的出气孔131重新进入到解冻室1的内部,进而对解冻室1内部的空气循环加热。
50.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