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2.空调器为常用的家用电器,空调器一般具有制冷制热功能。当空调器在较冷的环境下运行制热时,在空调器的冷凝器结霜后需要进行除霜处理。
3.现有的除霜方式,一般是先停止运行制热,如果仍然不能将霜去除干净则切换为制冷模式,此时高温制冷剂在冷凝器中冷凝放热,热量将冷凝器中的霜化掉,从而达到除霜的目的。此时蒸发器由于处于蒸发吸热的状态,室内侧处于冷却状态,一般空调器处于防冷风状态。采用新国标计算低温制热时现有除霜方式的制热量为零,能效也比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4.鉴于上述的分析,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变频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
5.本实用新型主要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空调器,包括压缩机、蒸发器和冷凝器,所述压缩机上设有排气口和吸气口,所述蒸发器与冷凝器连接,所述蒸发器、冷凝器中其中一个与压缩机的排气口连接,所述蒸发器、冷凝器中另一个与压缩机的吸气口连接,所述压缩机上设有散热管路,所述蒸发器上设有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至少两条流路。
7.当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时,所述第一流路与第二流路并联,所述散热管路断开,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冷凝器、第一流路、压缩机的吸气口依次连接形成第一制冷循环回路,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冷凝器、第二流路、压缩机的吸气口依次连接形成第二制冷循环回路。
8.当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时,所述第二流路与散热管路连接,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第一流路、冷凝器、压缩机的吸气口依次连接形成第一制热循环回路,所述散热管路、第二流路连接形成第二制热循环回路。
9.当空调器处于除霜模式时,所述第二流路与散热管路连接,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冷凝器、第一流路、压缩机依次连接形成第一除霜循环回路,所述散热管路、第二流路连接形成制热循环回路。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流路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切换阀、第二切换阀与散热管路的两端连接,所述第一流路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切换阀、第二切换阀。
11.进一步地,所述压缩机的外壁上安装有散热块,所述散热管路设置在散热块上。
12.进一步地,所述散热管路盘绕设于散热块上。
13.进一步地,所述蒸发器上设有蒸发器翅片,所述第一流路、第二流路分别盘绕设于蒸发器翅片上。
14.进一步地,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通过换向组件分别与冷凝器、第一流路、第二切换阀及压缩机的吸气口连接。
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流路、第一切换阀的连接处与冷凝器之间设有节流管。
1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切换阀、第二切换阀均为三通换向阀,所述三通换向阀内设有内腔,所述三通换向阀的一侧壁上设有连通内腔的第一连通管,所述三通换向阀的另一侧壁上设有连通内腔的第二连通管及第三连通管,所述内腔内设有滑块,所述滑块的一侧与内腔的内壁贴合设置,所述滑块的另一侧设有凹槽,通过电磁线圈的通断控制所述滑块于内腔内滑动,使得第二连通管、第三连通管中任意一个与第一连通管连通。
1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切换阀的第一连通管与散热管路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切换阀的第一连通管与散热管路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切换阀的第二连通管分别与第一流路、冷凝器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切换阀的第三连通管与第二流路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切换阀的第二连通管分别与第一流路的另一端、换向组件连接,所述第二切换阀的第三连通管与第二流路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切换阀、第二切换阀的滑块对第二连通管与第三连通管连通、第三连通管与第一连通管连通两种状态进行切换。
18.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切换阀位于第一切换阀的上方。
19.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
2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空调器,通过在蒸发器上设置至少两个流路,形成双蒸发器,当空调器运行制冷时,通过并联设置的第一流路、第二流路形成两条制冷循环回路,冷媒经过分流然后回合后回到压缩机的吸气口内,当空调器运行制热时,一部分冷媒经压缩机的排气口、第一流路回到压缩机的吸气口,另一部分冷媒经压缩机上的散热管路、第二流路形成的循环回路进行换热,当空调器运行除霜时,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将冷凝器上的冰霜融化,并利用压缩机散发的余热通过制热循环回路传递给蒸发器放热实现余热利用,使得在除霜过程中,蒸发器仍然吹出热风,在计算低温制热量时候填补现有技术除霜0制热量的缺陷,有效提高空调器的制热能效,达到环保节能的效果。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2.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时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23.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时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24.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器处于除霜模式时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25.附图标记如下:
26.1、压缩机,1a、排气口,1b、吸气口,2、蒸发器,21、蒸发器翅片,3、冷凝器,31、冷凝器翅片,4、散热管路,5、第一流路,6、第二流路,7、第一切换阀,8、第二切换阀,9、换向组件,10、节流管,11、内腔,12、第一连通管,13、第二连通管,14、第三连通管,15、滑块,15a、凹槽,16、散热块。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从而对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
围作出更清楚地限定,下面就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以下仅是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某些具体实施方式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其中对于相关结构的具体的直接的描述仅是为方便理解本实用新型,各具体特征并不当然、直接地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指导下所作的常规选择和替换,均应视为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28.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29.实施例1
30.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压缩机1、蒸发器2和冷凝器3,压缩机1上设有排气口1a和吸气口1b,蒸发器2与冷凝器3连接,蒸发器2、冷凝器3中其中一个与压缩机1的排气口1a连接,蒸发器2、冷凝器3中另一个与压缩机1的吸气口1b连接,压缩机1上设有散热管路4,蒸发器2上设有第一流路5和第二流路6至少两条流路。蒸发器2旁设有室内风机,冷凝器3旁设有室外风机。
31.当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时,第一流路5与第二流路6并联,散热管路4断开,压缩机1的排气口1a、冷凝器3、第一流路5、压缩机1的吸气口1b依次连接形成第一制冷循环回路,压缩机1的排气口1a、冷凝器3、第二流路6、压缩机1的吸气口1b依次连接形成第二制冷循环回路。
32.当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时,第二流路6与散热管路4连接,压缩机1的排气口1a、第一流路5、冷凝器3、压缩机1的吸气口1b依次连接形成第一制热循环回路,散热管路4、第二流路6连接形成第二制热循环回路。
33.当空调器处于除霜模式时,第二流路6与散热管路4连接,压缩机1的排气口1a、冷凝器3、第一流路5、压缩机1依次连接形成除霜循环回路,散热管路4、第二流路6连接形成制热循环回路。
34.具体的,蒸发器2上设有蒸发器翅片21,第一流路5、第二流路6分别盘绕设于蒸发器翅片21上。设置蒸发器翅片21,加大了蒸发器2的散热面积。
35.具体的,冷凝器3上设有冷凝器翅片31,冷凝器3的冷凝管盘绕设于冷凝器翅片31上。设置冷凝器翅片31,加大了冷凝器3的散热面积。
36.具体的,压缩机1的外壁上安装有散热块16,散热管路4设置在散热块16上。以提高压缩机1的散热性能。
37.较佳地,散热管路4盘绕设于散热块16上。
38.进一步地,散热块16设于压缩机1外壁对应电机的区域上。
39.优选地,第二流路6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切换阀7、第二切换阀8与散热管路4的两端连接,第一流路5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切换阀7、第二切换阀8。
40.第一切换阀7设置在第二流路6的入口,控制第二流路6的通断。第二切换阀8位于第一切换阀7的上方,使得第二流路6两端之间形成高度差,利用冷媒自身重力进行循环。
41.具体的,第一流路5、第一切换阀7的连接处与冷凝器3之间设有节流管10。
42.较佳地,节流管10为毛细管。
43.优选地,压缩机1的排气口1a通过换向组件9分别与冷凝器3、第一流路5、第二切换阀8及压缩机1的吸气口1b连接。其中,换向组件9为四通阀。
44.具体的,蒸发器2、冷凝器3中其中一个与四通阀的蒸发端连接,蒸发器2、冷凝器3
中另一个与四通阀的冷凝端连接,蒸发器2、冷凝器3中其中一个通过四通阀的排气端与压缩机1的排气口1a连接,蒸发器2、冷凝器3中另一个通过四通阀的吸气端与压缩机1的吸气口1b连接。
45.较佳地,四通阀包括排气端、吸气端及两个换热器端,排气端、吸气端中的一个与其中一个换热器端切换连通,排气端、吸气端中的另一个与另一个换热器端切换连通,排气端与压缩机1的排气口1a连接,吸气端与压缩机1的吸气口1b连接,换热器端分别与蒸发器2、冷凝器3一一对应连接。因此,四通阀能实现空调器在制热与制冷模式之间的切换。
46.具体的,第一切换阀7、第二切换阀8均为三通换向阀,三通换向阀内设有内腔11,三通换向阀的一侧壁上设有连通内腔11的第一连通管12,三通换向阀的另一侧壁上设有连通内腔11的第二连通管13及第三连通管14,内腔11内设有滑块15,滑块15的一侧与内腔11的内壁贴合设置,滑块15的另一侧设有凹槽15a,通过电磁线圈的通断控制滑块15于内腔11内滑动,使得第二连通管13、第三连通管14中任意一个与第一连通管12连通。
47.较佳地,第一切换阀7的第一连通管与散热管路4的一端连接,第二切换阀8的第一连通管与散热管路4的另一端连接,第一切换阀7的第二连通管分别与第一流路5、冷凝器3的一端连接,第一切换阀7的第三连通管与第二流路6的一端连接,第二切换阀8的第二连通管分别与第一流路5的另一端、换向组件9连接,第二切换阀8的第三连通管与第二流路6的另一端连接,第一切换阀7、第二切换阀8的滑块对第二连通管与第三连通管连通、第三连通管与第一连通管连通两种状态进行切换。
48.当空调器运行制冷时,两个三通换向阀上电吸合,滑块15向右滑动,此时第二连通管13与第三连通管14相连接,第一连通管12被滑块15隔断,第一切换阀7的第二连通管13分别与毛细管、第一流路5的一端连接,第一切换阀7的第三连通管14与第二流路6的一端连接,第一切换阀7的第一连通管12与散热管路4的一端连接,第二切换阀8的第二连通管13与第二流路6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切换阀8的第三连通管14分别与四通阀的一个换热器端、第一流路5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切换阀8的第一连通管12与散热管路4的另一端连接,四通阀的两个换热器端分别与吸气端、排气端连接,四通阀的另一个换热器端还与冷凝器3连接。
49.当空调器运行制热时,两个三通换向阀断电,滑块15失电向左滑动,此时第一连通管12和第三连通管14相连接,第二连通管13被滑块15隔断,第一切换阀7的第一连通管12与散热管路4的一端连接,第一切换阀7的第三连通管14与第二流路6的一端连接,第一切换阀7的第二连通管13分别与毛细管、第一流路5的一端连接,第二切换阀8的第一连通管12与散热管路4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切换阀8的第三连通管14与第二流路6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切换阀8的第二连通管13分别与四通阀的一个换热器端、第一流路5的另一端连接,四通阀的两个换热器端分别与吸气端、排气端连接,四通阀的另一换热器端还与冷凝器3连接。将压缩机1散发的余热通过第二制热循环回路进入到蒸发器2放热实现余热利用,大大的增加空调器的制热能效,实现环保节能。
50.当空调器运行除霜模式时,四通换向阀断开,室外风机停止运行,室内风机运行低风。
5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空调器,其工作原理如下:
52.当空调器运行制冷时,第一流路5与第二流路6并联参与制冷的蒸发作用,压缩机1将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排向四通阀后进入冷凝器3进行冷凝,冷凝后的液态制冷剂经过
毛细管节流后变成低温低压的液态制冷剂,一部分制冷剂通过第一流路5蒸发后从第一流路5出口流出,另外一部分从第一切换阀7进入第二流路6后蒸发成气态制冷剂经第二切换阀8流出,与第一流路5流出的气态制冷剂汇合后通过四通阀后流入压缩机1吸气口1b进入压缩机1进行下一个循环,此过程散热管路4中的冷媒不参与循环。
53.当空调器运行制热时,压缩机1、第一流路5、毛细管以及冷凝器3组成第一制热循环回路。第二流路6与压缩机的散热管路4组成第二制热循环回路。
54.第一制热循环回路工作如下:压缩机1将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排入四通阀后进入第一流路5进行冷凝放热,然后到达毛细管进行节流后进入冷凝器3进行蒸发,蒸发成气态制冷剂后通过四通阀后回到压缩机1进行下一个循环。
55.第二制热循环回路工作如下:液态制冷剂进入散热管路4后由于压缩机1外壳温度非常高超过60℃,散热管路4内的制冷剂吸热后变成气态制冷剂从散热管路4出口流出,气态制冷剂由于散热管路4内部气化压力升高将气态制冷剂挤压从第二切换阀8进入到第二流路6中进行放热冷凝,冷凝后的液态制冷剂由于自身重力作用从第一切换阀7进入到散热管路4中进行下一个循环换热。此过程无需压缩机1进行压缩,通过冷媒蒸发以及冷凝后自身重力作用进行循环。
56.当空调器运行制热且室外侧结霜时,空调器接收到除霜指令时,四通阀断开,室外风机停止运行,室内风机运行低风。压缩机1将高温高压气态制冷剂排向四通阀后到达冷凝器3,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在冷凝器3中冷凝放热。此时冷凝器3的盘管与翅片温度较高,可将翅片和铜管上的冰霜融化。冷凝后的液态制冷剂流出冷凝器3后经过毛细管节流后到达第一流路5进行蒸发,蒸发后的气态制冷剂通过四通阀后到达压缩机1进行下一个循环。此时室外风机不运转,压缩机1负荷比较大,此时压缩机1排气温度较高。制热循环的冷媒在散热管路4内气化吸热后再次加热由于压缩机1壳体非常高,此时气化后的制冷剂温度较高。气态制冷剂由于散热管路4内部气化压力升高将气态制冷剂挤压从第二切换阀8进入到第二流路6中进行放热冷凝。由于进入的制冷剂温度较高,此时第二流路6的盘管以及翅片的温度也比较高,通过该蒸发器2的出风温度也相对比较高,实现除霜过程蒸发器2仍然有热风吹出,合理利用压缩机1余热。冷凝后的液态制冷剂由于自身重力作用从第一切换阀7流向散热管路4中进行下一个循环换热。此过程无需压缩机1进行压缩,通过冷媒蒸发以及冷凝后自身重力作用进行循环。
57.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