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一体式空调器。
背景技术:2.相关技术中,空调器的机壳内设置有电控装置,可以通过电控装置接收用户的控制指令,并基于控制指令以及空调器上的传感器获取的传感器数据,控制空调器的工作模式、工作温度等。
3.然而,电控装置内集成有多个控制芯片、电容、电阻等电器件,在工作过程中,容易积聚热量,导致电控装置的使用寿命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一体式空调器,所述一体式空调器可以有效对电控装置进行散热,以提高一体式空调器的使用寿命。
5.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体式空调器,包括:机壳,所述机壳设有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冷凝器,所述冷凝器设在所述机壳内且邻近所述第一进风口设置;蒸发器,所述蒸发器设在所述机壳内且邻近所述第二进风口设置;第一风道件,所述第一风道件分别与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一风道件内设有第一风轮,所述第一风道件设有插入口;第二风道件,所述第二风道件分别与所述第二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二风道件内设有第二风轮;电控装置,所述电控装置设在所述机壳内,所述电控装置包括电控板、电控元件和散热片,所述电控元件和所述散热片分别设在所述电控板的两侧,所述散热片插入到所述插入口,流经所述第二风道件内的空气对所述散热片进行散热。
6.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体式空调器,在可以实现快速、便捷的转运以及拆装,提高使用体验的前提下,可以使散热片插入到第一风道件内,以实现对散热片表面的强制对流,从而使散热片与电控板的温差更大,以提高散热片的散热效率以及散热效果,有效避免电控装置过热,提高电控装置的使用安全性、工作稳定性以及使用寿命,以提高一体式空调器的使用安全性、工作稳定性以及使用寿命。
7.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空气的流动方向上,所述插入口位于所述第一风轮的下游侧。
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插入口和所述散热片间隙配合。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道件的侧壁上设有通风孔,所述通风孔邻近所述电控装置设置,流经所述电控元件的空气经过所述通风孔进入到所述第一风道件内。
10.进一步地,在空气流动方向上,所述通风孔位于所述第一风轮的下游侧。
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控装置安装在所述第二风道件的外壁上。
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风道件上设有支撑平台,所述电控装置的下端支撑在所述支撑平台上。
13.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平台上设有定位孔,所述电控装置的下端插入到所述定位孔内,所述电控装置的上端固定在所述第一风道件上。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为贯流风轮,所述贯流风轮竖直放置。
1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与所述第一风轮相连的第一电机设置在所述第一风道件的顶部,与所述第二风轮相连的第二电机设置在所述第二风道件的顶部。
1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位于所述机壳的相邻侧壁上。
17.进一步地,所述冷凝器从上到下延伸至所述机壳的底壁上,所述蒸发器的下方设有用于放置压缩机的放置空间。
18.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19.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20.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体式空调器的示意图;
21.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体式空调器的侧视图;
22.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体式空调器的主视图;
23.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体式空调器的剖视图。
24.附图标记:
25.一体式空调器100,
26.机壳10,第一进风口11,第二进风口12,第一出风口13,第二出风口14,
27.第一风道件20,通风孔21,支撑平台22,第二风道件30,电控装置40,散热片41,第一电机50,第二电机60,冷凝器70,蒸发器80。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3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
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1.首先,空调器的机壳10内设置有电控装置40,可以通过电控装置40接收用户的控制指令,并基于控制指令以及空调器上的传感器获取的传感器数据,控制空调器的工作模式、工作温度等。然而,电控装置40内集成有多个控制芯片、电容、电阻等电器件,在工作过程中,容易积聚热量,导致电控装置40的使用寿命较低。
32.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一体式空调器100,可以通过第一风道件20形成的气流,对电控装置40的气体散热,以避免电控装置40过热,提高一体式空调器100的工作稳定性以及使用安全性。
33.下面参考图1-图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体式空调器100。
34.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体式空调器100,包括:机壳10、冷凝器70、蒸发器80、第一风道件20、第二风道件30以及电控装置40。
35.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构造为一体式空调器100,可以通过安装机构将一体式空调器100可拆卸地设置在窗框上,此种情形下,虽然第一风道件20和第二风道件30集成在同一个机壳10内,但是第一风道件20的第一进风口11和第一出风口13朝向室外,第二风道件30的第二进风口12和第二出风口14与室内空间连通,以通过第一风道件20限定出室外侧换热,通过第二风道件30限定出室内侧换热,可以实现布置有一体式空调器100的空间的整体制冷,并可以通过解除安装机构与窗框的配合,实现一体式空调器100在多个房间内的转移、用户在需要搬家时,也可以自行进行一体式空调器100的移机以及搬运。
36.当然,本实用新型的一体式空调器100的使用情形不限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体式空调器100也可以直接放置在室内空间进行使用,机壳10或者安装机构上设置移动轮,以使一体式空调器100与移动式空调器具有相同的技术效果。
37.具体而言,机壳10设有第一进风口11、第二进风口12、第一出风口13和第二出风口14;冷凝器70设在机壳10内且邻近第一进风口11设置;蒸发器80设在机壳10内且邻近第二进风口12设置;第一风道件20分别与第一进风口11和第一出风口13连通,第一风道件20内设有第一风轮,第一风道件20设有插入口;第二风道件30分别与第二进风口12和第二出风口14连通,第二风道件30内设有第二风轮。
38.由此,一体式空调器100的工作过程中,第一风道件20内的第一风轮产生抽吸力,以将气流由第一进风口11吸入,并与冷凝器70换热后,通过第一出风口13排出,第二风道件30内的第二风轮产生抽吸力,以将气流由第二进风口12吸入,并与冷凝器70换热后,通过第二出风口14排出,实现对室内空间的部分空气(形成为移动式空调器)或全部空气(形成为挂窗式空调器)的制冷或制热。
39.可以理解的是,电控装置40设在机壳10内,电控装置40包括电控板、电控元件和散热片41,电控元件和散热片41分别设在电控板的两侧,散热片41插入到插入口,流经第二风道件30内的空气对散热片41进行散热。
40.也就是说,电控板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电控元件和散热片41,在工作过程中,电控元件会产生热量,而电控元件焊接在电控板上,电控元件产生的热量会积聚在电控板上,可能产生焊点融化现象或直接烧毁电控元件,而通过在电控板的背侧设置散热片41,可以对电控板进行降温,以避免电控板的温度过高,避免出现虚焊、短路、断路以及烧毁电控元件的
现象。
41.进而,散热片41的散热效果有限,难以满足散热需求,而本实用新型将散热片41插入到插入口,以使流经第二风道件30内的空气可以对散热片41进行散热,避免散热片41过热,提高散热片41对电控板的散热效果,以有效地避免电控元件出现过热,导致电控装置40损坏,延长电控元件的使用寿命,以提高一体式空调器100的使用寿命以及使用安全性。
42.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体式空调器100,在可以实现快速、便捷的转运以及拆装,提高使用体验的前提下,可以使散热片41插入到第一风道件20内,以实现对散热片41表面的强制对流,从而使散热片41与电控板的温差更大,以提高散热片41的散热效率以及散热效果,有效避免电控装置40过热,提高电控装置40的使用安全性、工作稳定性以及使用寿命,以提高一体式空调器100的使用安全性、工作稳定性以及使用寿命。
43.可以理解的是,图1中示出了一体式空调器100的部分机壳10,机壳10可以包括:前壳、后壳、顶壳、底壳以及侧板等,前壳可以包括多块板体,可以在前壳上设置第二出风口14,在前壳两侧的侧板上设置第二进风口12,在后壳上设置第一进风口11和第二出风口14,第一风道件20和第二风道件30可以在机壳10内对称设置,以提高一体式空调器100的紧凑性,降低空调器的空间占用,而在第一进风口11上、第二进风口12上均可以设置进气滤网,第二出风口14上可以设置导流格栅,蒸发器80以及冷凝器70与压缩机连通,压缩机也设置在机壳10内。
44.进一步地,冷凝器70从上到下延伸至机壳10的底壁上,蒸发器80的下方设有用于放置压缩机的放置空间,即第二风道件30的上端临近顶壳设置,下端临近底壳设置,以使第二出风口14可以设置的更大,提高出风区域,提高出风效果,而蒸发器80与第二进风口12正对,第二进风口12也可以设置的更大,以提高换热效率,提高一体式空调器100的使用体验,而第一风道件20的低端与底壳间隔开以限定出放置空间,压缩机设置在放置空间内,使压缩机的设置位置更加合理,并使机壳10内部件的布置更加紧凑,降低机壳10的空间占用。
45.机壳10内还可以设置积水盘,积水盘与蒸发器80正对,并位于蒸发器80的下方,以用于收集蒸发器80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冷凝水,避免冷凝水直接滴落至地面,提高使用体验,第一风道件20和第二风道件30均可以构造为蜗壳,第一风道件20与第二风道件30的蜗壳旋向背离彼此,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分别设置在第一风道件20内和第二风道件30内,以使第一风道件20和第二风道件30产生背离彼此排出的气流,第二风道件30的气流由后壳排出,第一风道件20的气流由前壳排出,在一体式空调器100作为移动空调使用时,避免第一风道件20排出的气流与第二风道件30排出的气流直接彼此作用,以提高作为移动空调使用时的制冷效果,而前壳与用户需要进行制冷的区域正对,后壳远离需要制冷的区域设置,可以确保需要制冷的区域的稳定制冷。
46.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安装结构可以构造为几何尺寸可调的框架结构,安装结构的底部可以设置可拆卸的移动轮,以在一体式空调器100作为移动空调器使用时,将移动轮安装至安装机构或机壳10上,在一体式空调器100固定在窗户上以作为窗式空调器使用时,可以通过调整框架结构的几何尺寸,以使安装结构与窗框的外形轮廓尺寸一致,提高一体式空调器100在窗户上的固定稳定性。
47.如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空气的流动方向上,插入口位于第一风轮的下游侧。
48.具体而言,第一风轮设置在第一风道件20内,构造为蜗壳的第一风道件20具有第一进风口11和第一出风口13,临近第一进风口11的一侧为上游侧,临近第一出风口13的一侧为下游侧,上游侧用于将气流导入至第一风道件20内,且该气流在进入第一风道件20前与冷凝器70充分换热,而本实用新型使插入口位于第一风轮的下游侧,使插入口的位置更加合理,可以确保第一风道件20的抽吸效果,使经过第一风道件20抽吸后进入到第一风道件20内的气体流量满足使用要求。
49.可以理解的是,上游侧越收拢对应可以提供越大的抽吸力,抽吸效果越好,气体流量越能满足使用需求,而上游侧气体流量越大,蜗壳的尾端即下游侧的气体流量越大,更大的气体流量,也可以提高对插入至插入口内的散热片41的换热效果,以确保散热片41与电控板的温度差更大,提高对电控板的散热效果,同时下游侧与电控装置40相对的区域的横截面积大于上游侧与电控装置40相对的区域的横截面积,使散热片41在第一风道件20上的装配更加简单、方便,且插入口可以设置的更大,以适配尺寸更大的散热片41。
50.如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插入口和散热片41间隙配合。
51.见上述,插入口设置的更大,可以适配尺寸更大的散热片41,并使插入口与散热片41间隙配合,可以使散热片41插入至插入口的装配更加简单、方便,更为重要的是,在第一风道件20的工作过程中,第一风道件20外形成负压,而插入口与散热片41之间的间隙可以作为气体进入通道,不仅可以使更多的空气进入到第一风道件20内,而且可以在插入口区域上形成强制对流,使室内空间的更多的空气可以在对流作用下,实现对散热片41的降温,提高换热效果,以有效地对电控装置40进行降温。
52.在图4所示的具体的实施例中,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风道件20的侧壁上设有通风孔21,通风孔21邻近电控装置40设置,流经电控元件的空气经过通风孔21进入到第一风道件20内。
53.具体而言,构造为第一风道件20的蜗壳上还开设有通风孔21,通风孔21与电控装置40相对设置或临近电控装置40设置,而第一风道件20在工作过程中,第一风道件20外形成负压,可以将机壳10内的空气抽吸至第一风道件20内,而机壳10内的空气在流入到第一风道件20的过程中,有至少部分会流经电控元件,以在通过散热片41对电控板进行散热,通过插入口与散热片41的配合,实现对散热片41的散热的同时,通过流经电控元件的气流对热源(即电控元件)进行降温,可以进一步提高对电控装置40的散热效果,确保电控元件不会过热,在提高电控装置40的工作稳定性的同时,避免电控元件出现过热烧毁现象。
54.需要指出的是,通风孔21为多个,且多个通风孔21均与插入口间隔开,通风孔21可以构造为圆孔、条形孔等,在蜗壳形成通风孔21的区域上,还可以设置朝向电控装置40延伸的挡板,在可以通过挡板实现对第一风道件20的负压产生的由机壳10向第一风道件20的气流的导向的同时,可以提高第一风道件20的结构强度,并可以在挡板上形成第一风道件20的安装点,通过安装点将第一风道件20固定在机壳10上,也可以提高第一风道件20在机壳10上的固定稳定性。
55.进一步地,在空气流动方向上,通风孔21位于第一风轮的下游侧。
56.具体而言,第一风轮朝向第一进风口11的一侧为上游侧,第一风轮朝向第一的出风口的一侧为下游侧,第一风道件20产生的抽吸气流的流动路径为由第一风轮的上游侧流动至第一风轮的下游侧,如上述,电控装置40与下游侧正对的区域面积更大,且插入口形成
在下游侧上,对应使通风孔21也位于第一风轮的下游侧,也可以使负压产生的由机壳10内部向第一风道件20内流动的气流可以更多的流经电控元件,以提高对电控元件的换热效果,避免电控元件的温度积聚,在实现对电控元件的有效降温的同时,还可以减少电控元件与电控板之间的热交换,避免电控板温度过高,以避免电控板与电控元件之间的焊接触点出现虚焊、断点的现象,也可以进一步提高电控装置40的工作稳定性,有效延长电控装置40的使用寿命。
57.如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电控装置40安装在第二风道件30的外壁上。
58.也就是说,散热片41插入至插入口,而在第二风道件30与插入口相对的位置上可以设置用于与电控装置40固定的安装结构,以通过安装结构将电控装置40与第二风道件30固定,并使散热片41与插入口相对设置,一方面,第二风道件30与电控装置40可以装配后装配至机壳10内,进而装配第一风道件20,以使散热片41与插入口的装配更加简单、方便,降低装配难度;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电控装置40在机壳10内的固定稳定性。
59.需要指出的是,本实用新型电控装置40与周围部件之间的装配形式不限于此,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第一风道件20下方的积水盘的周侧设置朝向电控装置40延伸的固定板,电控装置40的低端与固定板固定,电控装置40的周侧也可以设置固定点或安装结构以与第二风道件30或机壳10固定,从而提高电控装置40在机壳10内的固定稳定性。
60.在图3所示的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风道件20上设有支撑平台22,电控装置40的下端支撑在支撑平台22上。
61.具体而言,电控装置40具有电控壳,电控壳的一侧敞开,电控板设置在电控壳的敞开侧,而电控元件设置在电控板上,并位于电控壳与电控板限定出的容置空间内,电控装置40与周围部件电连接或信号连接的线束一端与电控壳敞开侧的电控板连接,另一端连接至对应的周围部件(例如:传感器、显示屏、接收模块)。
62.进而,可以在电控壳的周侧设置固定脚,固定脚与机壳10、第一风道件20的外壁或第二风道件30的外壁固定,电控壳的下端对应搭接在第一风道件20的支撑平台22上,以通过电控装置40的下端与支撑平台22的固定,实现电控装置40在机壳10上的稳定固定。
63.其中,支撑平台22可以构造为板状件或支撑梁。
64.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平台22上设有定位孔,电控装置40的下端插入到定位孔内,电控装置40的上端固定在第一风道件20上。
65.也就是说,在支撑平台22构造为支撑板的实施例中,支撑板上开设有定位孔,定位孔的开口面积略大于或等于电控装置40的下端的定位凸起的横截面积,定位凸起上可以设置卡接凸台或定位凸起上设置过孔,以在定位凸台伸入定位孔的过程中,使卡接凸台穿设定位孔并与支撑板的下表面推抵配合,或过孔穿设定位板并通过紧固件紧固,以在提高电控装置40与第一风道件20的固定稳定性的同时,可以提高电控装置40与第一风道件20之间的装配精度。
66.可以理解的是,电控壳的周侧的固定脚与第二风道件30的外壁固定,低端的定位凸起与第一风道件20上的支撑平台22固定,顶端与第一风道件20的外壁固定,可以使电控装置40通过至少三个装配区域进行装配,有效提高电控装置40的固定稳定性。
67.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为贯流风轮,贯流风轮竖
直放置。
68.这样,使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均构造为贯流风轮,并使贯流风轮竖直放置,即第一风道件20和第二风道件30均形成为贯流风道,且第一风道件20和第二风道件30对称设置,可以提高换热效率与气流分布均匀性,且更加静音、更加轻薄。
69.如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与第一风轮相连的第一电机50设置在第一风道件20的顶部,与第二风轮相连的第二电机60设置在第二风道件30的顶部。
70.具体而言,可以在机壳10的上端设置固定支架,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均设置在固定支架上,固定支架上可以设置橡胶垫片,以用于减震,而电机位于机壳10的顶部,积水盘位于机壳10的下方,可以避免蒸发器80产生的冷凝水滴落至电机,提高第一电机50和第二电机60的工作稳定性。
71.如图4所示,第一进风口11和第二进风口12位于机壳10的相邻侧壁上。
72.示例性的,第一进风口11形成在后壳上,第二进风口12形成在左侧板或右侧板上,这样,第一风道件20和第二风道件30的进风方向不同,可以避免两个风道件的吸入气流产生干扰、避免产生涡流、紊流现象,以降低一体式空调器100工作过程中的工作噪声,并可以确保第一风道件20和第二风道件30的进气量满足使用需求,以提高一体式空调器100的制冷效果,提高使用体验。
73.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74.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