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制冷供热 专利正文
导风圈、空调器室外机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06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导风圈、空调器室外机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导风圈、空调器室外机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2.空调器出风量是影响空调性能的关键指标,而导风圈又是影响出风量的关键零部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导风圈本身结构及其与风叶的配合关系。导风圈与风叶的安装间隙存在最优值,间隙过小则容易相互触碰而产生摩擦,甚至打烂风叶;间隙过大则降低出风量,所以设计人员在设计之初就会采用优选值。
3.由于空调器运行时不可避免的颤动,风叶和导风圈受力后变形明显,无法维持安装间隙,而安装间隙的维持对于保持空调器稳定高效运行是十分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导风圈、空调器室外机和空调器,可减小导风圈受力后的变形量,维持导风圈与风叶之间的安装间隙,提高空调器的性能。
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导风圈,用于空调器室外机,所述导风圈包括导风圈本体,所述导风圈本体内形成有导风通道,所述导风圈本体设有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设置成与所述空调器室外机的固定件配合进行双向限位,以阻碍所述导风圈本体向内收缩变形和向外扩张变形。
7.导风圈中,导风圈本体上设有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两个限位部均可与固定件配合限位,如:两个限位部可分别与固定件的第一限位配合部和第二限位配合部配合进行双向限位,以阻碍导风圈本体的向内收缩变形和向外扩张变形。
8.导风圈本体整体呈环形,导风圈本体的部分向外扩张变形时,会导致导风圈本体的其他部分向内收缩变形,或者导风圈本体的部分向内收缩变形时,会导致导风圈本体的其他部分向外扩张变形。通过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限制导风圈本体发生收缩和扩张变形,有利于减小导风圈受力后的变形量,以便在空调器运行时,导风圈与风叶之间能够维持安装间隙,避免间隙过小导致的二者相互触碰甚至损坏风叶,以及间隙过大导致的出风量降低,提高空调器的性能。
9.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导风圈本体包括具有第一导风通道的连接座和具有第二导风通道的导风管,所述连接座的第一端和所述导风管连接,所述第一导风通道和所述第二导风通道连接形成所述导风通道,所述连接座的第二端形成所述导风通道的进风口。
10.导风圈本体包括连接座和导风管,连接座和导风管连接,且连接座的第一导风通道和导风管的第二导风通道连接,形成导风通道,以便气流从连接座的第一导风通道进入,然后自导风管的第二导风通道流出。
11.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座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限位侧壁,每个所述限位侧壁包括沿所述导风圈本体的径向方向间隔设置的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且
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沿所述导风圈本体的轴线方向至少部分重合,每个所述限位侧壁的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之间的间隔用于夹设所述固定件。
12.连接座包括相对的两个限位侧壁,每个限位侧壁均包括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沿导风圈本体的径向方向间隔设置,且沿导风圈本体的轴线方向至少部分重合,使得固定件可夹设在每个限位侧壁的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之间的间隔,以便固定件与第一限位部配合限位、以及与第二限位部配合限位,阻碍导风圈本体的径向向外扩张变形和径向向内收缩变形。
13.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限位侧壁包括本体部分和自所述本体部分向外凸出的凸出部,所述限位侧壁的本体部分形成所述第一限位部,所述凸出部形成所述第二限位部,所述本体部分和所述凸出部之间形成的限位切口用于卡设所述固定件。
14.限位侧壁的本体部分可形成第一限位部,自本体部分向外凸出的凸出部形成第二限位部,固定件与第一限位部、以及与第二限位部配合时,固定件可卡设在本体部分和凸出部之间形成的限位切口内,以便固定件与第一限位部抵接配合可阻碍导风圈本体的径向向外扩张变形,固定件与第二限位部抵接配合可阻碍导风圈本体的径向向内收缩变形。
15.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限位部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部的远离所述导风圈本体的中心的一侧,且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之间具有径向间隔,并设置成夹在所述固定件的两侧。
16.第二限位部位于第一限位部的远离导风圈本体的中心的一侧,即第二限位部位于第一限位部的径向外侧,且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之间具有径向间隔,以便将固定件插入该径向间隔内,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可分别夹在固定件的两侧。第一限位部可与固定件的第一限位配合部相抵进行限位,阻碍导风圈本体的向外扩张变形;第二限位部可与固定件的第二限位配合部相抵进行限位,阻碍导风圈本体的向内收缩变形,以减小导风圈受力后的变形量。
17.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沿所述导风圈本体的周向错位设置或对位设置。
18.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可沿导风圈本体的周向错位设置,即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位于导风圈本体的不同周向位置,或者,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可沿导风圈本体的周向对位设置,即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位于导风圈本体的相同的周向位置。
19.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部包括第一子限位部和第二子限位部,所述第一子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和所述第二子限位部沿所述导风圈本体的周向依次排布。
20.第一限位部包括第一子限位部和第二子限位部,且第一子限位部、第二限位部和第二子限位部沿导风圈本体的周向依次排布,即第二限位部位于第一子限位部和第二子限位部之间,使得固定件插入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之间的径向间隔内后,固定件的第一限位配合部的两端可分别与第一子限位部、第二子限位部相抵限位,固定件的第二限位配合部可与位于中间的第二限位部相抵限位,便于实现导风圈与固定件的限位配合。
21.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导风圈本体的靠近所述导风通道的进风口的一侧设有缺口,所述第一子限位部和所述第二子限位部分别位于所述缺口的两侧,所述第二限位部为沿所述导风圈本体的轴向朝向所述缺口内延伸的凸出部。
22.导风圈本体的靠近导风通道的进风口的一侧设有缺口,第一子限位部和第二子限
位部分别位于缺口的两侧,导风圈本体设有沿轴向朝向缺口内延伸的凸出部,以形成第二限位部,使得第二限位部位于第一子限位部和第二子限位部之间。
23.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凸出部的远离所述导风圈本体的中心的一侧的侧壁面设有加强筋。
24.形成第二限位部的凸出部,其远离导风圈本体的中心的一侧的侧壁面设有加强筋,以增强凸出部的强度,进而增强第二限位部的限位效果,以防止导风圈受力发生变形。
25.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均设置有多个,且均沿所述导风圈本体的周向布置,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的数量相等,并一一对应配合地进行双向限位。
26.第一限位部设置有多个,且沿导风圈本体的周向布置;第二限位部也设置有多个,且沿导风圈本体的周向布置;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的数量相等,并一一对应配合。第一限位部和相对应的第二限位部可与固定件进行配合,以实现对导风圈本体的向内收缩变形和向外扩张变形的双向限位;多个第一限位部和相对应的多个第二限位部配合,可更好地实现对导风圈本体的变形的限位。
27.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导风圈本体设有沿周向延伸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设置成支撑在所述固定件上,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位于所述支撑部的靠近所述导风通道的进风口的一侧。
28.导风圈本体上设有沿周向延伸的支撑部,该支撑部可支撑在固定件上,以实现导风圈与固定件的支撑定位。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位于支撑部的靠近导风圈本体的进风口的一侧,即固定件固定至导风圈本体的靠近进风口的一侧,固定件自靠近进风口的一侧插入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之间,直至与支撑部相抵,实现了导风圈本体与固定件的限位配合以及支撑配合。
29.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导风圈本体的侧壁设有固定部,所述固定部位于所述支撑部的靠近所述导风通道的出风口的一侧,所述固定部设置成与所述固定件固定连接。
30.导风圈本体上设置的固定部位于支撑部的靠近导风通道的出风口的一侧,该固定部可为螺钉固定孔,可利用螺钉将导风圈本体与固定件固定连接。
31.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导风圈本体上设有限位凸起和限位孔中的一者,并设置成与所述固定件上的限位凸起和限位孔中的另一者限位配合。
32.导风圈本体和固定件上分别设有限位凸起和限位孔,以便通过限位凸起和限位孔配合对导风圈本体和固定件进行限位,以便导风圈本体和固定件进行固定。
33.一种空调器室外机,包括:固定件和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导风圈,所述固定件设有第一限位配合部和第二限位配合部,所述第一限位配合部与所述导风圈的第一限位部配合限位以阻碍所述导风圈本体向外扩张变形,所述第二限位配合部与所述导风圈的第二限位部配合限位以阻碍所述导风圈本体向内收缩变形。
34.该空调器室外机中,固定件的第一限位配合部可与导风圈的第一限位部配合限位,以阻碍导风圈本体向外扩张变形,固定件的第二限位配合部可与导风圈的第二限位部配合限位,以阻碍导风圈本体向内收缩变形。通过第一限位部和第一限位配合部的配合、以及第二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配合部的配合,可减小导风圈受力后的变形量,以便在空调器运行时维持导风圈与风叶之间的安装间隙,提高空调器的性能。
35.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包括板状主体,所述板状主体的相对的两板面分别形成所述第一限位配合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配合部,且所述板状主体夹在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之间。
36.固定件的板状主体的两板面分别第一限位配合部和第二限位配合部,以便板状主体插入导风圈的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之间的径向间隔内后,实现第一限位部和第一限位配合部的配合、以及第二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配合部的配合。
37.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还包括所述板状主体的一端朝向所述导风圈的中心弯折形成的弯折边,所述导风圈的支撑部支撑在所述弯折边上。
38.板状主体的一端朝向导风圈的中心弯折形成弯折边,导风圈的支撑部可支撑在该弯折边上,以实现导风圈与固定件的支撑定位。
39.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还包括所述弯折边向远离所述板状主体的一侧弯折形成的固定凸耳,所述固定凸耳伸入所述导风圈的导风圈本体内,并与所述导风圈的固定部通过螺钉固定。
40.弯折边向远离板状主体的一侧弯折形成固定凸耳,该固定凸耳可伸入导风圈的导风圈本体内,并与导风圈的固定部通过螺钉固定,以实现导风圈与固定件的固定连接。
41.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为用于固定电机的电机横梁。
42.选用固定电机的电机横梁作为固定、限位导风圈的固定件,有利于减少零部件的数量,简化产品的结构,降低成体。
43.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器室外机。
44.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
附图说明
4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46.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风圈的结构示意图;
47.图2为图1所示的导风圈与固定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48.图3为图2的a部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49.图4为图2所示的导风圈与固定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50.图5为图2的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51.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外机的结构示意图。
52.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53.1-导风圈,10-导风通道,11-导风圈本体,111-连接座,112-导风管,113-限位侧壁,114-限位切口,12-第一限位部,121-第一子限位部,122-第二子限位部,13-第二限位部,14-缺口,16-加强筋,17-支撑部,18-螺钉固定孔,
54.2-固定件,21-板状主体,211-第一限位配合部,212-第二限位配合部,22-弯折边,221-避让凹部,23-固定凸耳。
具体实施方式
5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56.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前、后等)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6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57.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安装”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58.另外,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59.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导风圈1,可用于空调器室外机。导风圈1设置成包括导风圈本体11,导风圈本体11整体设置呈环形,且内部形成有导风通道10,导风通道10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导风圈1可与风机配合,风机的风叶可伸入导风圈1的导风通道10内,以便在风机工作时,气流可自进风口进入,并流经该导风通道10,最终自出风口排出。气流的流动方向如图1中的箭头所示,下侧为导风通道10的进风口,上侧为导风通道10的出风口。
60.如图1-图4所示,导风圈本体11设有两个限位部,分别为:第一限位部12和第二限位部13,两个限位部均可与固定件2配合进行限位,如:第一限位部12可与空调器室外机的固定件2的第一限位配合部211配合限位,以防止导风圈本体11发生径向向外的扩张变形;第二限位部13可与固定件2的第二限位配合部212配合限位,以防止导风圈本体11发生径向向内的收缩变形。即两个限位部配合可对导风圈本体11进行双向限位,能限制导风圈本体11发生径向向外的扩张变形和径向向内的收缩变形。
61.由于导风圈本体11整体呈环形,因此导风圈本体11的部分径向向外扩张变形时,会导致导风圈本体11的其他部分径向向内收缩变形,或者导风圈本体11的部分径向向内收缩变形时,会导致导风圈本体11的其他部分径向向外扩张变形。通过第一限位部12和第二限位部13限制导风圈本体11发生收缩和扩张变形,有利于减小导风圈1受力后的变形量,维持导风圈本体11的形状稳定性,以便在空调器运行时,导风圈1与风叶之间能够维持安装间隙,避免间隙过小导致的二者相互触碰甚至损坏风叶,以及间隙过大导致的出风量降低,提高了空调器的性能。
62.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1-图4所示,第二限位部13设置成位于第一限位部12的径向外侧(即远离导风圈本体11的中心的一侧),且第二限位部13和第一限位部12之间设有径向间隔,第二限位部13和第一限位部12可夹在固定件2的两侧。
63.其中,第一限位部12的外侧壁面(即远离导风圈本体11的中心的一侧的侧壁面)可
形成第一限位面,第二限位部13的内侧壁面(即靠近导风圈本体11的中心的一侧的侧壁面)可形成第二限位面,第一限位面和第二限位面可相互平行。第一限位面位于第二限位面的径向外侧,且二者之间设有径向间隔,固定件2插入第二限位部13和第一限位部12之间后,固定件2的第一限位配合部211可与第一限位面相抵进行限位,固定件2的第二限位配合部212可与第二限位面相抵进行限位,以防止导风圈本体11发生径向向外的扩张变形和径向向内的收缩变形,进而减小导风圈1受力后的变形量。
64.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二限位部13和第一限位部12设置成沿导风圈本体11的周向错位设置,即第二限位部13和第一限位部12位于导风圈本体11的不同周向位置。
65.当然,第二限位部13和第一限位部12也可以沿导风圈本体11的周向对位设置,即第二限位部13和第一限位部12可位于导风圈本体11的相同的周向位置。
66.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两个限位部设置成沿导风圈本体11的周向错位设置,其中第一限位部12设置成包括两个子限位部,分别为:第一子限位部121和第二子限位部122,且第二限位部13设置成位于两个子限位部之间,即第二子限位部122、第二限位部13和第一子限位部121设置成沿导风圈本体11的周向依次排布。
67.固定件2插入第一限位部12和第二限位部13之间的径向间隔内后,固定件2的第一限位配合部211的两端可分别与两个子限位部相抵限位,固定件2的第二限位配合部212可与位于中间的第二限位部13相抵限位,便于实现导风圈1与固定件2的限位配合。
68.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导风圈本体11的一侧设有缺口14,该缺口14位于靠近进风口的一侧,第一限位部12的两个子限位部分别位于缺口14的两侧。导风圈本体11设有沿轴向朝向缺口14内延伸(即向下延伸)的凸出部,该凸出部可形成第二限位部13,使得第二限位部13位于第二子限位部122和第一子限位部121之间,实现了两个限位部之间的错位设置。
69.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凸出部(第二限位部13)的侧壁面设有加强筋16。其中,该加强筋16可设置于凸出部的外侧壁面(即远离导风圈本体11的中心的一侧的侧壁面)上,或者也可以设置于凸出部的内侧壁面(即靠近导风圈本体11的中心的一侧的侧壁面)上,或者,凸出部的内侧壁面和外侧壁面上均设有加强筋16。加强筋16设置成可沿导风圈本体11的轴向延伸或者可沿导风圈本体11的径向延伸,或者,加强筋16设置有多个,部分加强筋16可沿导风圈本体11的轴向延伸,部分加强筋16沿导风圈本体11的径向延伸,且轴向延伸的加强筋16和径向延伸的加强筋16之间相互交叉呈网格状。
70.形成第二限位部13的凸出部上设有加强筋16,以增强凸出部的强度,进而增强第二限位部13的限位效果,以防止导风圈1受力发生变形。
71.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12设置有多个,且沿导风圈本体11的周向布置,如可均匀布置;第二限位部13也设置有多个,且沿导风圈本体11的周向布置,如可均匀布置;第二限位部13和第一限位部12的数量相等,并一一对应配合。
72.第一限位部12和相对应的第二限位部13可以实现对导风圈本体11的向内收缩变形和向外扩张变形的双向限位;多个第一限位部12和相对应的多个第二限位部13配合,可更好地实现对导风圈本体11的变形的限位。
73.由图1和图4可知,第二限位部13和第一限位部12均设置有两个,其中一个第一限
位部12和相对应的第二限位部13位于导风圈本体11的前侧,并可与位于前侧的固定件2配合;另一个第一限位部12和相对应的第二限位部13位于导风圈本体11的后侧,并可与位于后侧的固定件2配合。当然,也可以将两个第一限位部12分别设置于导风圈本体11的左侧和右侧,两个第二限位部13分别设置于导风圈本体11的左侧和右侧。
74.应当理解,第二限位部13和第一限位部12的设置数量不限于两个,可根据需要进行设置。
75.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导风圈本体11设有支撑部17,支撑部17设置成沿导风圈本体11的周向延伸。其中,支撑部17可为设置在导风圈本体11的外侧壁面上的支撑筋。支撑筋可设置为一整体式结构,或者支撑部17可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支撑筋。
76.支撑部17可支撑在固定件2上,以实现导风圈1与固定件2的支撑定位。
77.第二限位部13和第一限位部12设置成可位于支撑部17的下侧(即靠近导风通道10的进风口的一侧),这样固定件2自靠近进风口的一侧插入第一限位部12和第二限位部13之间,直至与支撑部17相抵,实现了导风圈本体11与固定件2的限位配合以及支撑配合。
78.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导风圈本体11的侧壁设有固定部,该固定部可与固定件2进行固定连接。其中,如图1-图3所示,固定部可为螺钉固定孔18,可利用螺钉将导风圈本体11与固定件2固定连接。螺钉固定孔18可设有多个(如两个),以通过多个螺钉实现导风圈本体11与固定件2地牢固固定。
79.如图2-图4所示,固定部设置成位于支撑部17的上侧(即靠近导风通道10的出风口的一侧),固定件2的上部可设有固定凸耳23,以便固定凸耳23上的螺纹孔与导风圈本体11上的螺钉轴线重合后利用螺钉进行固定。
80.导风圈1与固定件2之间通过支撑部17进行轴向支撑定位,下部通过第一限位部12和第二限位部13进行径向限位,上侧通过螺钉进行固定,使得导风圈1与固定件2之间的固定牢固。当然,第二限位部13和第一限位部12的位置不限于位于支撑部17的下侧,固定部的位置不限于位于支撑部17的上侧,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81.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导风圈本体11上设有限位凸起,该限位凸起可与固定件2上的限位孔配合进行限位。或者,导风圈本体11上设有限位孔,该限位孔可与固定件2上的限位凸起配合进行限位。
82.导风圈本体11和固定件2上分别设有限位凸起和限位孔,以便通过限位凸起和限位孔配合对导风圈本体11和固定件2进行限位,以便导风圈本体11和固定件2进行固定。
83.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导风圈本体11设置成可包括连接座111和导风管112,连接座111具有第一导风通道,导风管112设置成可呈空心圆柱形,且导风管112具有第二导风通道。连接座111可设置成呈缩口状,连接座111的第一端(即缩口端,图1中的上端)和导风管112连接,如连接座111和导风管112可一体成型,使得连接座111内的第一导风通道和导风管112内的第二导风通道连接,形成导风通道10。连接座111设置成位于靠近进风口的一侧,使得连接座111的第二端(即扩口端,图1中的下端)形成导风通道10的进风口,以便气流从扩口端进入第一导风通道,然后自缩口端流出并流入第二导风通道。
84.其中,连接座111可与固定件2固定配合,以实现导风圈1的固定。
85.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连接座111设置成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限位侧壁113,每个限位侧壁113设置成包括第一限位部12和第二限位部13,第一限位部12和第二
限位部13沿导风圈本体11的径向方向间隔设置,且沿导风圈本体11的轴线方向至少部分重合,每个限位侧壁113的第一限位部12和第二限位部13之间的间隔用于夹设固定件2,以便固定件2与第一限位部12配合限位、以及与第二限位部13配合限位,阻碍导风圈本体11的径向向外扩张变形和径向向内收缩变形。
86.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限位侧壁113设置成包括本体部分和自本体部分向外凸出的凸出部,其中,限位侧壁113的本体部分可形成第一限位部12,凸出部可形成第二限位部13,且本体部分和凸出部之间形成限位切口114,该限位切口114用于卡设固定件2。
87.其中,凸出部可自本体部分的中部向外凸出,并贯穿本体部分,因此,限位侧壁113两端的本体部分形成第一限位部12,限位侧壁113中部的凸出部形成第二限位部13。
88.限位侧壁113的本体部分形成的第一限位部12可与固定件抵接配合,以阻碍导风圈本体11的径向向外扩张变形;凸出部形成的第二限位部13可与固定件2抵接配合,以阻碍导风圈本体11的径向向内收缩变形。
89.如图1所示,除凸出部(第二限位部13)外,导风圈本体11的其他部分的外壁面上设有沿导风圈本体11的轴向延伸和/或沿导风圈本体11的径向延伸的加强筋16,轴向延伸的加强筋16和径向延伸的加强筋16之间相互交叉呈网格状。其中,导风圈本体11上的加强筋16可与固定件2的第一限位配合部211抵接限位,以进一步减小导风圈本体11的变形量。
90.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室外机。该空调器室外机设置成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导风圈1。其中,该空调器室外机可为柜机。
91.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风圈1还可以应用到空调器室外机外的其他产品中。
92.如图1所示,该空调器室外机设置成还包括固定件2。其中,如图2-图5所示,固定件2设有第一限位配合部211,可与导风圈1的第一限位部12配合限位,阻碍导风圈本体11发生径向向外的扩张变形。固定件2还设有第二限位配合部212,可与导风圈1的第二限位部13配合限位,阻碍导风圈本体11发生径向向内的收缩变形。
93.通过第一限位部12和第一限位配合部211的配合、以及第二限位部13和第二限位配合部212的配合,可减小导风圈1受力后的变形量,以便在空调器运行时维持导风圈1与风叶之间的安装间隙,提高空调器的性能。
94.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2-图5所示,固定件2设置成包括板状主体21,板状主体21具有相对的两板面,以分别形成第一限位配合部211和第二限位配合部212。固定件2与导风圈1装配时,固定件2的板状主体21设置成可夹在(或插入)第一限位部12和第二限位部13之间,以便板状主体21一侧(靠近导风圈本体11的中心的一侧)的板面与第一限位部12的第一限位面相抵进行限位,板状主体21另一侧(远离导风圈本体11的中心的一侧)的板面与第二限位部13的第二限位面相抵进行限位。其中,板状主体21一侧的板面与第一限位面之间可直接接触,且二者之间可为面接触;板状主体21另一侧的板面与第二限位面之间可直接接触,且二者之间可为面接触。面接触增大了固定件2与导风圈本体11的接触面积,增强了对导风圈本体11的限位效果。当然,板状主体21一侧的板面与第一限位面之间、板状主体21另一侧的板面与第二限位面之间可为线接触。
95.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2-图5所示,固定件2设置成还包括板状主体21的一端
(上端)弯折形成的弯折边22,该弯折边22设置成朝向导风圈1的中心所在的一侧弯折,且弯折边22与板状主体21之间的夹角可为约90度,并可用于支撑导风圈1。其中,导风圈1的支撑部17设置成可支撑在该弯折边22上,以实现导风圈1与固定件2的支撑定位。
96.其中,弯折边22上设有避让凹部221,一方面可进行避让,另一方面便于弯折边22的弯折成型。
97.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2-图5所示,固定件2设置成还包括弯折边22弯折形成的固定凸耳23,该固定凸耳23设置成可向远离板状主体21的一侧(即上侧)弯折,且固定凸耳23与弯折边22之间的夹角可为约90度。
98.固定凸耳23可用于与导风圈1进行固定,且固定凸耳23上可设有螺纹孔。固定时,固定凸耳23可自进风口所在的一侧伸入导风圈本体11内,螺钉穿过导风圈本体11上的螺钉固定孔18后可与固定凸耳23上的螺纹孔螺接,以实现导风圈1与固定件2的固定连接。
99.固定凸耳23可设置有多个(如两个),以通过多个螺钉将导风圈1与固定件2进行牢固固定。
100.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导风圈1为塑料件,固定件2为钣金件,固定件2具有较强的结构强度,不易发生变形,因此可利用固定件2对导风圈1进行限位,防止导风圈1发生变形。
101.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固定件2设置为用于固定电机的电机横梁,即电机横梁既可以用于固定电机,还可以用于固定导风圈1,具有双重功能。
102.选用固定电机的电机横梁作为固定、限位导风圈1的固定件2,有利于减少空调器室外机的零部件数量,简化产品的结构,降低成体。
103.当然,也可以另外单独设置固定件2,用于固定导风圈1。
104.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固定件2设置有两个。电机横梁可包括位于前侧的电机前横梁和位于后侧的电机后横梁。两个固定件2可分别为电机前横梁和电机后横梁。电机前横梁和电机后横梁上均设有弯折边22,当电机前横梁和电机后横梁安装到位后,将导风圈1的连接座111放置于弯折边22,并通过限位孔和限位凸起进行定位,此时,导风圈本体11位于电机前横梁和电机后横梁之间,导风圈本体11的前后两个凸出部(第二限位部13)分别从前后两侧卡住电机前横梁和电机后横梁,最后通过螺钉将导风圈本体11与电机前横梁固定,以及通过螺钉将导风圈本体11与电机后横梁固定。
105.相比于一些情况中,导风圈1支撑在电机横梁的弯折边22上,并通过竖向设置的螺钉(沿导风圈1的轴向设置)固定在电机横梁的弯折边22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导风圈1支撑在电机横梁的弯折边22上,且第一限位部12和第二限位部13夹在电机横梁的板状主体21的两侧,并利用横向设置的螺钉将导风圈1与电机横梁的固定凸耳23固定。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机横梁能够更好地对导风圈1进行固定以及限位,使得导风圈1固定牢固,且防止导风圈1发生变形。
10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由于增设了第一限位部12和第二限位部13与电机横梁进行限位配合,可抵抗导风圈本体11的变形,改善了固定螺钉处的受力情况,改善了导风圈1的传力方式及力传导路径,减小了导风圈1受力后的变形量,有利于维持导风圈1的结构稳定性,进而维持导风圈1与风叶的安装间隙,使得空调器室外机能够维持高效稳定地运行。
10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器室外机。
108.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