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制冷供热 专利正文
冷媒压缩装置、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1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冷媒压缩装置、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冷媒压缩装置、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2.空调机为防止室外机排气时的冷媒中的液体向外流动,会在排气管设置油分离器,并使油分离器分离的油(以下简称分离油)返回压缩机。但当空调机搭载的压缩机为压缩机本体压力同排气压力相等的高压式压缩机时,油分离器内压力会因排气管压力损失而低于压缩机本体压力。因此,若油分离器同压缩机本体间仅连接回油管,是无法使分离油返回压缩机的。
3.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现有技术中有采用以下几种方案:
4.(1)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1中,通过设置有毛细管99的反油管连接油分离器和压缩机10的吸气管80,例如,对于10hp的空调机,可以采用内径1.0mm,长度为700mm规格大小的毛细管99。通过上述结构,可实现分离的液体冷媒从油分离器20流向压缩机10的压力较低的吸气管80,再返回压缩机10。但使用上述这种方法时,排气冷媒中的气态部分也会通过回流管流向吸气管80。从而导致流向室内机的冷媒流量减少,最终导致制冷能力或制热能力变差。同时,高温排气冷媒混入吸气冷媒时,吸气温度上升,从而引起排气温度上升,最终还会导致压缩机10的可靠性下降。
5.(2)如图2所示,现有技术2中,将油分离器20设置在较压缩机10更高位置,并通过回流管连接油分离器20和压缩机10。水头压力作用下,回流管中的分离液态冷媒压力变高,可使分离液态冷媒返回压缩机10。但此时,油分离器20内压力会因排气管长度增加而带来的压力损失,小于同排气压力相等的压缩机本体内压力。一定意义上浪费了压缩机10的功率。
6.而且,使用这种方法时,必须将油分离器20安装在较高的位置高度,在这个位置上,回流管分离液态冷媒的水头压力大于油分离器20和压缩机本体压力差的位置高度。例如,当油分离器20和压缩机本体压力差为0.02mpa时,若液态冷媒的密度为0.95g/cm3,则油分离器20需安装在相比压缩机10高2.1m的位置处。这样就导致空调机需大型化的问题。
7.此外,油分离器20及油分离器20的连接配管在室外换热器风道阻力作用下,会导致空调的制冷能力或制热能力变差。
8.(3)如图3所示,现有技术3中,通过设置有泵98的回流管连接油分离器20和压缩机10,例如对于10hp的空调机,可以使用流量为0.1l/min的泵。然后通过泵98升高分离的液态冷媒压力,使液态冷媒流向压缩机10。但若使用上述方法,需额外设置泵98,存在空调机成本上升的问题。另外,因泵的消耗功率作用,会引起制冷消耗功率或制热消耗功率增大。


技术实现要素:

9.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媒压缩装置,以解决现有冷媒压缩装置
的油分离器不易回油的技术问题。
1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冷媒压缩装置,包括压缩机和油分离器,所述压缩机的出气口通过第一管路连接所述油分离器的入口,所述油分离器的油出口通过第二管路连接储油器,所述第二管路上设置第一主动控制阀,所述储油器通过第三管路与所述压缩机的回油口连接。
11.通过设置第一主动控制阀,可以在压缩机的排气压力升高并高于第一预设压力值时,打开第一主动控制阀,使得油分离器中分离出的冷媒可以沿第二管路,自油分离器自发地流动到储油器中。当压缩机的排气压力降低并低于第一预设压力值时,可以关闭第一主动控制阀,储油器中的压力大于压缩机的排气压力,储油器中的冷媒可以通过第三管路,自储油器流动到压缩机的回油口中。从而,可以实现冷媒压缩装置的油分离器的回油,而且相比于通过高度来抵消压力的方案,可以减少占用的空间;相比于利用泵来泵送液态冷媒的方案,可以减少功率消耗;相比于利用毛细管向压缩机的进气口回油的方案,提高了压缩机的可靠性。
12.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三管路上设有第二主动控制阀。
13.通过在第三管路上设置第二主动控制阀,可以在压缩机的排气压力升高并超过第一预设压力值时,第二主动控制阀关闭以断开第三管路,使得压缩机升高的压力不会导致冷媒在第三管路中自压缩机向储油器流动,也不会使得储油器中的压力大于油分离器的压力,而导致液态冷媒自储油器向油分离器流动。而当压缩机的排气压力低于第一预设压力值时,可以使得第二主动控制阀打开,从而导通第三管路,利用储油器中的压力大于压缩机的排气压力以将储油器中的液态冷媒回流至压缩机的回油口中。
14.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管路上设置有压力传感器。
15.通过设置压力传感器,可以获知压缩机的排气压力,以便控制第一主动控制阀和/或第二主动控制阀进行相应的操作,从而可以利用油分离器和储油器之间的相对压力大小或储油器与压缩机的排气压力之间的相对大小,使得被油分离器分离出的液态冷媒可以自发地回流至压缩机中。
16.优选的技术方案中,还包括控制器,所述第一主动控制阀为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一主动控制阀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第一主动控制阀用于在所述控制器的控制下断开或导通所述第二管路。
17.利用与控制器电连接的第一电磁阀在控制器的控制下断开或导通第二回路,有利于提高反应速度,实现更精确的控制。
18.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主动控制阀为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二主动控制阀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第二主动控制阀用于在所述控制器的控制下断开或导通所述第三管路。
19.利用与控制器电连接的第二电磁阀在控制器的控制下断开或导通第三回路,有利于提高反应速度,实现更精确的控制。
20.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控制器用于获取所述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的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压力。
21.通过将控制器与压力传感器电连接,以获取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的压缩机排气压力,能够及时获知压缩机的排气压力变化,以便控制相应的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进行
操作。
22.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主动控制阀用于在第一预设时长内所述排气压力超过第一预设压力值时导通所述第二管路;所述第一主动控制阀还用于在所述第一预设时长内所述排气压力小于等于所述第一预设压力值时断开所述第二管路;
23.所述第二主动控制阀用于在所述第一主动控制阀断开后,当所述排气压力在第二预设时长内下降至所述第二预设压力值以下时,导通所述第三管路;所述第二主动控制阀还用于在所述第一主动控制阀断开后,当所述排气压力在达到所述第二预设时长仍高于所述第二预设压力值时,断开所述第三管路。
24.通过使得第一主动控制阀在排气压力大于第一预设压力值时导通第二管路,在排气压力小于第一预设压力值时断开第二管路,可以实现油分离器压力大于储油器时,利用压力差使得分离的液态冷媒自动流动到储油器中。而使得第二主动控制阀在排气压力下降至第二预设压力值以下时,导通第三管路,在排气压力仍高于第二预设压力值时,可以断开第三管路。可以实现储油器压力大于压缩机的排气压力时,利用压力差使得分离的液态冷媒自动流动到储油器中。从而,最终实现了液态冷媒的自动流动回压缩机的回油口中。
25.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主动控制阀用于在第三预设时长内所述第一主动控制阀和所述第二主动控制阀均未打开时,导通所述第二管路;所述压缩机用于在第三预设时长内所述第一主动控制阀和所述第二主动控制阀均未打开时,所述压缩机增大转速;且,所述第一主动控制用于在经过第四预设时长后阀断开第二管路,所述第二主动控制阀用于在经过所述第四预设时长后导通第三管路,所述压缩机用于在经过所述第四预设时长后降低转速;且,所述第二电磁阀用于在经过第五预设时长后断开所述第三管路。
26.当第一预设时长内,第一主动控制阀和第二主动控制阀均未打开时,说明压缩机的排气压力尚不足以达到使得油分离器中的液态冷媒流动到储油器中的程度,所以增加压缩机的转速并使得第一主动控制阀打开。当第一主动控制阀打开了第三预设时长之后,将第一主动排气控制阀导通第二管路、第二主动控制阀断开第三管路,并将压缩机的转速降低,从而使得压缩机的排气压力下降,进而使得第二主动控制阀的出口端的压力下降,从而利用储油器中的压力大于第二主动控制阀的出口端的压力,使得储油器中的液态冷媒经过第三管路回流至压缩机的回油口中。
27.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室外机,以解决现有空调室外机的冷媒压缩装置的油分离器不易回油的技术问题。
2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室外机,包括上述的冷媒压缩装置。
29.通过在空调室外机中设置上述冷媒压缩装置,相应地,该空调室外机具有上述冷媒压缩装置的所有优势,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30.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以解决现有空调室外机的冷媒压缩装置的油分离器不易回油的技术问题。
3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包括上述的空调室外机。
32.通过在空调器中设置上述空调室外机,相应地,该空调器具有上述空调室外机的所有优势,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附图说明
3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4.图1为本实用新型背景技术中的现有技术1的结构示意图;
35.图2为本实用新型背景技术中的现有技术2的结构示意图;;
36.图3为本实用新型背景技术中的现有技术3的结构示意图;
37.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冷媒压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8.图5为上述的冷媒压缩装置在液态冷媒自油分离器向储油器流动时的状态示意图;
39.图6为上述的冷媒压缩装置在液态冷媒自储油器向油分离器流动时的状态示意图;
40.图7为上述的冷媒压缩装置的一种工作流程的示意图;
41.图8为上述的冷媒压缩装置的另一种工作流程的示意图。
42.附图标记说明:
43.10-压缩机;20-油分离器;30-储油器;40-第一主动控制阀;50-第二主动控制阀;60-压力传感器;71-第一管路;72-第二管路;73-第三管路;80-吸气管;98-泵;99-毛细管。
具体实施方式
44.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45.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冷媒压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冷媒压缩装置,包括压缩机10和油分离器20,压缩机10的出气口通过第一管路71连接油分离器20的入口,油分离器20的油出口通过第二管路72连接储油器30,第二管路72上设置第一主动控制阀40,储油器30通过第三管路73与压缩机10的回油口连接。
46.具体的,第一主动控制阀40,可以包括电动或手动的或液压控制的截止阀、二位二通换向阀,或可以调节开度且可以关闭的阀,诸如电子膨胀阀,虽然其主要作用是调节开度,但是当开度调至0时,可以认为该阀截断了其所在的管路。或者,当四通阀处于可以切断或导通某个管路,而在状态变化中不会引起其它管路的变化,即,将一个四通阀当做两位两通阀来使用,也可以作为上述的第一主动控制阀40。其中,诸如单向阀这种仅仅由外部管路的相对压力状态,决定单向阀是否沿入口端向出口端导通的这种阀,不属于上述的第一主动控制阀40。
47.通过设置第一主动控制阀40,可以在压缩机10的排气压力升高并高于第一预设压力值时,打开第一主动控制阀40,使得油分离器20中分离出的冷媒可以沿第二管路72,自油分离器20自发地流动到储油器30中。当压缩机10的排气压力降低并低于第一预设压力值时,可以关闭第一主动控制阀40,储油器30中的压力大于压缩机10的排气压力,储油器30中的冷媒可以通过第三管路73,自储油器30流动到压缩机10的回油口中。从而,可以实现冷媒
压缩装置的油分离器20的回油,而且相比于通过高度来抵消压力的方案,可以减少占用的空间;相比于利用泵来泵送的方案,可以减少功率消耗;相比于利用毛细管向压缩机10的进气口回油的方案,提高了压缩机10的可靠性。
48.如图4所示,优选的,第三管路73上设有第二主动控制阀50。
49.其中,第二主动控制阀50所选用阀的种类,可以与第一主动控制阀40所选用阀的种类相同,参见对第一主动控制阀40的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50.通过在第三管路73上设置第二主动控制阀50,可以在压缩机10的排气压力升高并超过第一预设压力值时,第二主动控制阀50关闭以断开第三管路73,使得压缩机10升高的压力不会导致冷媒在第三管路73中自压缩机10向储油器30流动,也不会使得储油器30中的压力大于油分离器20的压力,而导致液态冷媒自储油器30向油分离器20流动。而当压缩机10的排气压力低于第一预设压力值时,可以使得第二主动控制阀50打开,从而导通第三管路73,利用储油器30中的压力大于压缩机10的排气压力以将储油器30中的液态冷媒回流至压缩机10的回油口中。
51.如图4所示,优选的,第一管路71上设置有压力传感器60。
52.具体的,压力传感器60可以为电子式的压力传感器60,将第一管路71的压力信息以电信号传递给控制器,由控制器根据该压力信号进行判断,操作有关的动作机构进行动作。另外,还可以是非电子式的压力表,将第一管路71中的压力大小以视觉的方式展现给操作人员。
53.通过设置压力传感器60,可以获知压缩机10的排气压力,以便控制第一主动控制阀40和/或第二主动控制阀50进行相应的操作,从而可以利用油分离器20和储油器30之间的相对压力大小或储油器30与压缩机10的排气压力之间的相对大小使得被油分离器20分离出的液态冷媒可以自发地回流至压缩机10中。
54.优选的,还包括控制器(图中未示出),第一主动控制阀40为第一电磁阀,第一主动控制阀40与控制器电连接,第一主动控制阀40用于在控制器的控制下断开或导通第二管路72。
55.利用与控制器电连接的第一电磁阀在控制器的控制下断开或导通第二回路,有利于提高反应速度,实现更精确的控制。
56.在另外的实现方式中,可以不设置控制器,相应的,第一主动控制阀40和第二主动控制阀50可以为手动阀门。由操作人员观察压力表,根据压力表上的示数,与一个预设的数值进行比较,大于该预设的数值且排气压力处于上升阶段时,则打开第一主动控制阀40、关闭第二主动控制阀50,使得油分离器20的液态冷媒流动至储油器30中,当小于该预设的数值且排气压力处于下降阶段时,则关闭第一主动控制阀40,打开第二主动控制阀50,使得储油器30中的液态冷媒流动至压缩机10的回油口中。虽然不如电子控制的方式更加迅速,但是当储油器30的容积较大时,无需在短时间内迅速切换储油器30的连通状态的情形下,也是一种可选的方式。
57.优选的,第二主动控制阀50为第二电磁阀,第二主动控制阀50与控制器电连接,第二主动控制阀50用于在控制器的控制下断开或导通第三管路73。
58.利用与控制器电连接的第二电磁阀在控制器的控制下断开或导通第三回路,有利于提高反应速度,实现更精确的控制。
59.优选的,控制器用于获取压力传感器60检测到的压缩机10的排气压力。
60.通过将控制器与压力传感器60电连接,以获取压力传感器60检测到的压缩机10排气压力,能够及时获知压缩机10的排气压力变化,以便控制相应的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进行操作。
61.图5为上述的冷媒压缩装置在液态冷媒自油分离器向储油器流动时的状态示意图;图6为上述的冷媒压缩装置在液态冷媒自储油器向油分离器流动时的状态示意图。如图5和图6所示,优选的,第一主动控制阀40用于在第一预设时长内排气压力超过第一预设压力值时导通第二管路72;第一主动控制阀40还用于在第一预设时长内排气压力小于等于第一预设压力值时断开第二管路72;
62.第二主动控制阀50用于在第一主动控制阀40断开后,当排气压力在第二预设时长内下降至第二预设压力值以下时,导通第三管路73;第二主动控制阀50还用于在第一主动控制阀40断开后,当排气压力在达到第二预设时长仍高于第二预设压力值时,断开第三管路73。
63.通过使得第一主动控制阀40在排气压力大于第一预设压力值时导通第二管路72,在排气压力小于第一预设压力值时断开第二管路72,可以实现油分离器20压力大于储油器30时,利用压力差使得分离的液态冷媒自动流动到储油器30中。而使得第二主动控制阀50在排气压力下降至第二预设压力值以下时,导通第三管路73,在排气压力仍高于第二预设压力值时,可以断开第三管路73。可以实现储油器30压力大于压缩机10的排气压力时,利用压力差使得分离的液态冷媒自动流动到储油器30中。从而,最终实现了液态冷媒的自动流动回压缩机10的回油口中。
64.优选的,第一主动控制阀40用于在第三预设时长内第一主动控制阀40和第二主动控制阀50均未打开时,导通第二管路72;压缩机10用于在第三预设时长内第一主动控制阀40和第二主动控制阀50均未打开时,压缩机10增大转速;且,第一主动控制用于在经过第四预设时长后阀断开第二管路72,第二主动控制阀50用于在经过第四预设时长后导通第三管路73,压缩机10用于在经过第四预设时长后降低转速;且,第二电磁阀用于在经过第五预设时长后断开第三管路73。
65.当第一预设时长内,第一主动控制阀40和第二主动控制阀50均未打开时,说明压缩机10的排气压力尚不足以达到使得油分离器20中的液态冷媒流动到储油器30中的程度,所以增加压缩机10的转速并使得第一主动控制阀40打开。这样的方案,一方面可以避免油分离器20中的液态冷媒过多而导致分离效果下降,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压缩机10中的冷媒数量过少而影响制冷效果。当第一主动控制阀40打开了第三预设时长之后,将第一主动排气控制阀导通第二管路72、第二主动控制阀50断开第三管路73,并将压缩机10的转速降低,从而使得压缩机10的排气压力下降,进而使得第二主动控制阀50的出口端的压力下降,从而利用储油器30中的压力大于第二主动控制阀50的出口端的压力,使得储油器30中的液态冷媒经过第三管路73回流至压缩机10的回油口中。
66.图7为上述的冷媒压缩装置的一种工作流程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动作原理为:
67.当空调机正在进行制冷运行或制热运行时,当室内环境变化、室内设定温度变化、室内机设定风量变化、或多台室内机场景下室内机运行的台数变化时,排气圧力都会上下
反复发生变动。
68.首先,在压缩机10开始运行时,关闭第一主动控制阀40和第二主动控制阀50。
69.然后,压缩机10的排气压力在第一预设排气时长内上升到第一预设压力值以上时,打开第一主动控制阀40;如果在第一预设排气时长内未上升到第一预设压力值以上时,则使第一主动控制阀40保持关闭。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第一预设排气时长可以为5s,而第一预设压力值,可以为压缩机10运行的标称值加上一个上浮动值,例如压缩机10运行的排气压力的标称值为3mpa,上浮动值可以为0.01mpa,则第一预设压力值可以为3.01mpa。当第一主动控制阀40打开时间达到时长时,可以将第一主动控制阀40关闭,或者也可以在排气压力开始下降时,将第一主动控制阀40关闭。
70.具体的,当压缩机10的排气压力上升时,第一主动控制阀40打开,第二主动控制阀50关闭,各个部位的压力关系如下:压缩机10中,第二主动控制阀50的出口侧的压缩机10回油口压力p2与压缩机10的排气压力p1相等;第一主动控制阀40的入口侧的油分离器20内的压力p3因第一管路71的压力损失

pdp,小于压缩机10排气压力p1;而第一主动控制阀40的出口侧,即第二主动控制阀50的入口侧,即储油器30内压力p4,随着排气压力的上升,p4的上升必然落后于p3的上升。综上所述,p1=p2>p3>p4。所以在排气压力上升的时段内,第一主动控制阀40打开而第二主动控制阀50关闭,油分离器20中的液态冷媒会通过第一主动控制阀40流向储油器30。
71.为了便于控制第二主动控制阀50的动作,可以记忆在上述的第一预设排气时长内未上升到第一预设压力值以上的情形时的实际压力,作为记忆压力值。
72.然后,当排气压力在第二预设时间内小于等于第二预设压力值时,打开第二主动控制阀50,导通储油器30和压缩机10的回油口。当排气压力在第二预设时间仍然大于第二预设压力值时,使第二主动控制阀50保持关闭。具体的,第二预设压力值可以为上述的记忆压力值减去下浮动值。其中,第二预设排气时长可以为5s,下浮动值可以为0.01mpa。或者,第二预设压力值,可以为一个预先储存在存储器中的数值,例如是压缩机10的排气压力的标称值3mpa,减去上述的下浮动值0.01mpa,为2.99mpa。此外,第二主动控制阀50在打开之后,也可以在经历了预定的时间长度之后关闭,该预定的时间长度可以为5s,或10s,或20s。经过了这么长的时间,可以认为在压力差的作用下,储油器30中的液态冷媒已经完全流动到压缩机10中。
73.具体的,当压缩机10的排气压力下降时,第一主动控制阀40关闭,第二主动控制阀50打开,各个部位的压力关系如下:压缩机10中,压缩机10回油口压力p2与压缩机10的排气压力p1相等;第一主动控制阀40的入口侧的油分离器20内的压力p3因第一管路71的压力损失

pdp,小于压缩机10排气压力p1;而储油器30内压力p4,随着排气压力的下降,p4的下降必然落后于p2的下降。综上所述,p4>p1=p2>p3。所以,如果在排气压力下降的时段内,第一主动控制阀40关闭而第二主动控制阀50打开,储油器30中的液态冷媒会通过第二主动控制阀50流向压缩机10的回油口。
74.具体的,上述的动作原理的动作过程如下:
75.1、以排气压力从3.00mpa上升至3.03mpa为例,当排气压力上升到第一预设压力值——3.01mpa时,打开第一主动控制阀40,油分离器20的液态冷媒通过第一主动控制阀40流到储油器30中。由于第二主动控制阀50处于关闭状态,所以液态冷媒也滞留在储油器30
中。
76.2、接着再对排气压力在3.03mpa稳定5s以上之后,从3.03mpa变为3.00mpa,降低0.03mpa的场景进行说明:由于排气压力稳定时间持续5s,关闭第一主动控制阀40,然后记忆储存排气压力为3.03mpa。当排气压力降低到3.02mpa,即上述的第二预设压力值时,打开第二主动控制阀50。当压缩机10的排气压力降低到3.00mpa时,压缩机10的回油口的压力也降低至3.00mpa。此时假定第一管路71的压力损失为0.01mpa,油分离器20中的压力,即第一主动控制阀40的入口侧压力由3.02mpa下降到2.99mpa。而第一主动控制阀40处于关闭状态,所以第一主动控制阀40的出口侧,即储油器30的压力仍为3.02mpa。因此,滞留在压力为3.02mpa的液态冷媒,会通过第二主动控制阀50流向压力为3.00mpa的压缩机10。通过上述过程,滞留在储油器30中的液态冷媒会回流到压缩机10中。
77.如果液态冷媒滞留在油分离器20和/或储油器30中,当压缩机10停机时,第一主动控制阀40和第二主动控制阀50均打开,由于空调机冷媒管路的均压作用,压缩机10内的压力会下降,油分离器20和/或储油器30中的液态冷媒会自动流向压缩机10。所以无需担心液态冷媒会在空调停机时滞留在油分离器20或储油器30中,导致压缩机10再次启动时冷媒缺少的问题。
78.图8为上述的冷媒压缩装置的另一种工作流程的示意图。如图8所示,在另外的一种工作流程中,如果在第一主动控制阀40和第二主动控制阀50在第三预设时长内均未打开,则打开第一主动控制阀40,提高压缩机10的转速。具体的,第三预设时长≥5分钟,压缩机10转速可以提高5%。
79.此时,若排气压力上升未达到0.02mpa以上,重复提高压缩机10转速5%,直到排气压力上升0.02mpa。通过上述过程,由于油分离器20中的压力大于储油器30中的压力,具体原因可以参见上文对于排气压力上升过程中各个位置压力的分析,所以油分离器20中的液态冷媒会流动到储油器30中。
80.然后,当排气压力上升了0.02mpa之后,第一主动控制阀40再打开经过第四预设时长后断开第二管路72,同时第二主动控制阀50打开,导通第三管路73。同时,压缩机10转速降低。具体的,第四预设时长可以为20s,而压缩机10转速可以降低5%。此时若排气压力的下降未达到0.02mpa以上,则重复降低压缩机10转速的动作,直到排气压力下降达到0.02mpa。此时,由于压缩机10回油口的压力低于储油器30的压力,具体原因可以参见上文对于排气压力下降过程中各个位置压力的分析,所以储油器30中的液态冷媒会流动到压缩机10回油口。
81.然后,当第二主动控制阀50打开第五预设时长之后,关闭第二主动控制阀50,断开第三管路73,使得压缩机10工作恢复正常。具体的,第五预设时长可以为20s。
82.采用上述方案,可以在压缩机10的排气压力变化本身并未达到足以引起第一主动控制阀40和第二主动控制阀50变化的程度时,强制性地改变改变压缩机10的排气压力,并且在排气压力达标之后,控制第一主动控制阀40和第二主动控制阀50进行相应动作,从而使得油分离器20中的液态冷媒回流到压缩机10的回油口中,一方面可以避免油分离器20中的液态冷媒过多而导致分离效果下降,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压缩机10中的冷媒数量过少而影响制冷效果。
83.另外,如果不采用控制器来控制第一主动控制阀40和第二主动控制阀50,而是采
用手动的阀门作为第一主动控制阀40和第二主动控制阀50。则可以由操作人员根据作为压力传感器60的压力表的示数判断是否开启相应的阀门。例如,在空调的压缩机10开始运转后,关闭第一主动控制阀40和第二主动控制阀50。当压力表示数超过3.01mpa时,主动打开第一主动控制阀40,使得液态冷媒从油分离器20中流动到储油器30中。当观察到压力表的示数在下降时,或者达到一个预定的时长,诸如20s之后,则可以关闭第一主动控制阀40。然后打开第二主动控制阀50。当排气压力在下降时,储油器30中的液态冷媒则可以回流到压缩机10回油口中。
84.上述实施例的方案,使油分离器20中的液态冷媒返回压缩机10,所以不存在排气冷媒经由回油管流向压缩机10的吸气管的问题。所以也就无需担心因循环冷媒量减少引起的制冷能力或制热能力变差问题,当然,高温排气冷媒也不会混入吸气冷媒中,所以也没有排气温度上升引起的压缩机10可靠性问题。
85.此外,该实施例也无需对压缩机10和油分离器20的安装位置进行限制。因此,无需担心使用现有技术时的空调机室外机大型化的问题。
86.而且,该实施例也不存在油分离器20及油分离器20连接配管因室外换热器风道阻力作用发生的制冷能力或制热能力变差的问题。
87.由于该方案无需使用泵,可抑制空调机的成本上升。同时还可抑制制冷消耗功率或制热消耗功率的增大。
88.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实施例,该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外机,包括上述的冷媒压缩装置。
89.通过在空调室外机中设置上述冷媒压缩装置,相应地,该空调室外机具有上述冷媒压缩装置的所有优势,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90.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实施例,该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包括上述的空调室外机。
91.通过在空调器中设置上述空调室外机,相应地,该空调器具有上述空调室外机的所有优势,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92.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93.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94.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95.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
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