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制冷供热 专利正文
一种燃气炉头及燃气灶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7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燃气炉头及燃气灶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属于燃烧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燃气炉头及燃气灶。


背景技术:

2.燃烧装置是指以液化石油气(液态)、人工煤气、天然气等气体燃料进行直火加热的厨房用具。通过向燃气灶内通入气体燃料,并使气体燃料与空气混合后将混合气体点燃可产生直火。
3.相关技术中,当进入至燃烧装置内的气体燃料的流量变化时,通入至燃烧装置内的空气流量不可变,会导致气体燃料与空气比例无法达到最佳燃烧状态,这样会导致气体燃料燃烧不充分。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旨在至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的燃气灶中气体燃料与空气比例无法调节导致气体燃料燃烧不充分的技术问题。为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燃气炉头及燃气灶。
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燃气炉头,包括炉头本体,所述炉头本体内具有混气腔、引射腔和供气腔,所述炉头本体开设有与所述混气腔连通的燃气进气口、第一空气进气口和第二空气进气口,所述引射腔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混气腔和所述供气腔连通,
6.其中,所述第二空气进气口设置有可拆卸的封板,以使所述第二空气进气口可开闭。
7.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燃气炉头中,气体燃料可通过燃气进气口进入至混气腔内,空气可通过第一空气进气口和第二空气进气口进入至混合腔内,当通过燃气进气口进入至混气腔的气体燃料流量较小时,可通过封板将第二空气进气口封闭,使得外部空气仅通过第一空气进气口进入至混气腔内,以配合气体燃料的流量。当通过燃气进气口进入至混合腔的气体燃料的流量增大后,可通过将封板拆卸以使第二空气进气口打开,外部空气可同时通过第一空气进气口和第二空气进气口进入至混气腔内,以配合气体燃料的流量。
8.这样可使得本技术中空气通入至混气腔内的流量可变,以使通入至混气腔内的气体燃料变化时,气体燃料均可充分燃烧。
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引射腔包括第一引射腔和第二引射腔,所述第一引射腔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混气腔和所述供气腔连通,所述第二引射腔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混气腔和所述供气腔(连通。
10.第一引射腔和第二引射腔相互独立,可防止位于上述两者内的混合气体相互干扰。
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引射腔具有与所述供气腔连接的第一端,以及与所述混气腔连接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向所述第二端弯折。
12.这样可使得与第一引射腔连接的供气腔相对接近混气腔,从而使得第一引射腔和供气腔连接形成的整体结构的长度相对较短,进而使得炉头本体的长度也不必设置过长,
最终可使得燃气炉头易于安装摆放。
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供气腔与所述第一引射腔的外壁贴靠设置。
14.这样可使得供气腔与第一引射腔之间无间隙,从而使得炉头本体内部结构更为紧凑。
1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供气腔包括第一腔部和第二腔部,所述第一腔部绕所述第二腔部设置,所述第一腔部与所述第一引射腔连通,所述第二引射腔与所述第二腔部连通。
16.第一引射腔和第二引射腔分别为第一腔部和第二腔部单独供气,使得第一腔部和第二腔部上方混合气体燃烧效果更好。
1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引射腔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腔部的中心错位设置。
18.这样可增大第二引射腔的长度,使得混合气体在第一引射腔内混合更加充分。
1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引射腔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腔部的边缘相切,且所述第二引射腔与所述第二腔部也为弯曲过渡连接。
20.第二引射腔与第二腔部的边缘相切,可使得第二引射腔的长度最大化。
2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引射腔具有与所述第二腔部连接的第三端,以及与所述混气腔连接的第四端,所述第三端向所述第四端弯折。
22.这样可使得与第三端连接的第二腔部相对靠近混气腔,从而使得第二引射腔与第二腔部连接的整体结构长度更短,进而使得炉头本体的长度减小,最终可使得燃气炉头易于安装和摆放。
2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混气腔内设置有隔板,以将所述混气腔分隔为第一混气部和第二混气部,所述第一引射腔与所述第一混气部连通,所述第二引射腔与所述第二混气部连通。
24.第一混气部和第二混气部相互独立,可防止通入至第一引射腔的气体和通入至第二引射腔的气体相互干扰。
2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炉头本体还开设有与所述混气腔连通的第二空气进气口,所述第二空气进气口设置有可拆卸的封板,以使所述第二空气进气口可开闭。
26.可开闭的第二空气进气口使得燃气炉头为上进风模式,或上下同时进风模式。
27.本技术还提出了一种燃气灶,包括上述的燃气炉头。
2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燃气灶还包括分气盘,所述分气盘设置于所述炉头本体,且所述分气盘与所述供气腔相对设置,所述炉头本体上设置有第一连接件,所述分气盘具有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配合,以限制所述分气盘在其径向上位移。
29.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配合使得分气盘可保持稳定。
附图说明
3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
附图。
31.图1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燃气炉头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32.图2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燃气炉头的内部结构的另一视角示意图;
33.图3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燃气炉头的仰视示意图;
34.图4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燃气炉头的封板的示意图;
35.图5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燃气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6.图6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燃气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37.图7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燃气灶的正视示意图;
38.图8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燃气炉头的隔板安装在第一安装槽内的示意图;
39.图9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燃气炉头的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40.图10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燃气炉头中隔板安装于炉头本体的示意图;
41.图11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燃气炉头中隔板包括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示意图。
42.附图标记:
43.100-炉头本体,110-混气腔,111-燃气进气口,112-第一空气进气口,113-第二空气进气口,114-第一混气部,115-第二混气部,116-第一安装槽,117-第二安装槽,120-第一引射腔,121-第一部分,122-第二部分,130-导流腔,140-供气腔,141-第一腔部,142-第二腔部,150-第二引射腔,160-第一连接件,
44.200-弯曲过渡段,
45.300-隔板,310-第一侧板,320-第二侧板,
46.400-封板,
47.500-分气盘,510-第二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4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49.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50.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51.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
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52.下面结合附图并参考具体实施例描述本技术:
53.实施例一
54.请参考图1~图11,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燃气炉头,可以应用于燃气灶中。燃气灶是一种燃烧气体燃料的设备,其能够使气体燃料与空气混合形成混合气体,通过引燃装置点燃混合气体产生火焰,并且通过持续供给混合气体使燃烧的火焰长时间保持。
55.本实施例中的燃气炉头包括炉头本体100,炉头本体100是燃气炉头的基础构件,炉头本体100可为燃气炉头的其他至少部分部件提供安装基础。由于燃气灶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高温火焰,因此炉头本体100可采用耐高温的金属材质制备,具体可采用铜合金制备,这样可使得在燃气灶工作过程中炉头本体100不会产生形变。当然也可以采用耐高温的陶瓷材料制备,对于炉头本体100的具体材质,本技术不作限制。
56.炉头本体100具有混气腔110、导流腔130、供气腔140和第一引射腔120,上述的多个腔体均设置在炉头本体100的内部。具体的,炉头本体100可采用一体结构,可通过铸造的方式在炉头本体100内形成混气腔110、导流腔130、供气腔140和第一引射腔120,这样可使得炉头本体100具有较佳的结构强度,从而使得炉头本体100的可靠性和耐用性较佳。同时还可以减小炉头本体100的制备难度,有利于规模生产。
57.炉头本体100开设有燃气进气口111和第一空气进气口112,燃气进气口111可接入燃气管道,使得气体燃料可通过燃气进气口111进入至炉头本体100内,第一空气进气口112为设置在炉头本体100表面的开口,使得外部的空气可通过第一空气进气口112进入至炉头本体100内。燃气进气口111与第一空气进气口112均与混气腔110连通,这样气体燃料和空气都可进入到混气腔110内,使得气体燃料和空气开始混合。
58.气体燃料和空气混合后可进入到供气腔140内,供气腔140内或供气腔140外靠近供气腔140的位置可设置引燃装置,引燃装置可将供气腔140内的混合气体引燃,以产生火焰。导流腔130和混气腔110设置在供气腔140的两侧,并且导流腔130和混气腔110通过第一引射腔120连通。导流腔130和混气腔110被供气腔140分隔开来使得导流腔130和混气腔110两者具有一定的间距,因此,混气腔110内的混合气体在到达供气腔140的过程中需要通过第一引射腔120和导流腔130,这样可增加混合气体到达供气腔140的行程,从而使得混合气体在通过第一引射腔120和导流腔130的过程中可充分混合。
59.当气体燃料和空气充分混合到达供气腔140内后,引燃装置点燃混合充分的混合气体可使混合气体燃烧更加充分,从而使得混合气体引燃后产生的火焰更强。与此同时,由于混气腔110内的混合气体均需要通过第一引射腔120和导流腔130进入至供气腔140内,这样可使得到达供气腔140内的混合气体均混合充分,从而使得供气腔140处的混合气体被引燃后产生的火焰强度保持稳定。
60.上述的导流腔130可设置为相对于第一引射腔120弯折,这样混合气体到达第一引射腔120的端部后,第一引射腔120端部的内壁具有阻挡混合气体的作用,使得混合气体的流速减慢,同时混合气体需要转弯进入至导流腔130内,这样可使得混合气体通过第一引射腔120所需的时间更长,混合气体便可更加充分地混合。
61.上述的供气腔140可设置为相对导流腔130弯折,这样混合气体在进入到导流腔130内后,并移动至导流腔130与供气腔140的连接处后会被导流腔130的内壁阻挡,从而使得混合气体的流速减慢,同时混合气体需要转弯进入至供气腔140内,这样可使得混合气体通过导流腔130的时间更长,从而使得混合气体进一步混合充分。
62.混合气体在通过第一引射腔120和导流腔130的过程中需要多次转向,从而使得混合气体可充分混合。当然,第一引射腔120和导流腔130还可设置多个,并且相邻连接的两个腔体均相互弯折设置,这样可更进一步地增加混合气体的行程,使得气体燃料和空气混合更加充分。同时,相互弯折设置的第一引射腔120、导流腔130和供气腔140还可在增加混气腔110和供气腔140之间的气路的长度的同时,使得混气腔110和供气腔140之间的间距大小不变,相应的,炉头本体100的体积大小也可不必设置过大,使得炉头本体100占用的空间也较小。
63.由于上述的第一引射腔120与导流腔130相互弯折设置,以及导流腔130与供气腔140相互弯折设置,因此,在混合通过达到第一引射腔120与导流腔130的连接处,以及导流腔130与供气腔140的连接处时,第一引射腔120的内壁和导流腔130的内壁会阻挡混合气体形成的气流,这样虽然可以延长混合气体在第一引射腔120和导流腔130内停留的时间,但是也可能导致混合气体滞留堆积在上述的连接处,进而导致混气腔110与供气腔140之间气路不通畅。
64.因此,第一引射腔120和导流腔130之间可通过弯曲过渡连接,弯曲过渡可起到对混合气体导向的作用。具体来说,导流腔130相对于第一引射腔120弯折设置,当混合气体到达导流腔130和第一引射腔120的连接处后,弯曲过渡可引导混合气体通过上述的连接处,使得混合气体可顺利进入到导流腔130中,防止混合气体被第一引射腔120的内壁阻挡后而滞留堆积在第一引射腔120内,从而使得第一引射腔120与导流腔130之间气路的通畅。
65.具体来说,第一引射腔120邻近导流腔130的内壁朝向导流腔130弯曲设置,这样混合气体到达第一引射腔120邻近导流腔130的部分时,混合气体在附壁效应的影响下可沿着第一引射腔120弯曲的内壁移动,弯曲的内壁可起到对混合气体导向的作用,这样可防止混合气体形成的气流直接冲击第一引射腔120的内壁而被阻挡,从而使得混合气体可顺利通过第一引射腔120和导流腔130的连接处。
66.与此同时,导流腔130和供气腔140之间也可通过弯曲过渡连接,具体的,供气腔140相对于导流腔130弯折设置,当混合气体到达导流腔130与供气腔140的连接处后,弯曲过渡可引导混合气体通过上述的连接处,使得混合气体可顺利进入到供气腔140内,防止混合气体被导流腔130的内壁阻挡后而滞留堆积在导流腔130内,从而使得导流腔130与供气腔140之间的气路通常。
67.具体来说,导流腔130邻近第二开口的内壁朝向供气腔140弯曲设置,这样混合气体到达导流腔130邻近供气腔140的部分时,混合气体在附壁效应的影响下可沿着导流腔130的弯曲的内壁移动,这样可防止混合气体形成的气流直接冲击导流腔130的内壁而被阻挡,从而使得混合气体可顺利通过导流腔130和供气腔140的连接处。
68.通过在第一引射腔120与导流腔130的连接处设置弯曲过渡,以及在导流腔130与供气腔140的连接处设置弯曲过渡,使得混气腔110与供气腔140之间的气路通畅,以使混合气体可持续且稳定地到达供气腔140内,最终使得引燃装置引燃供气腔140处的混合气体所
产生的火焰稳定。
69.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燃气炉头中,通过将混气腔110与导流腔130设置在供气腔140的两侧,使得混气腔110与导流腔130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第一引射腔120连接于混气腔110和供气腔140之间,使得混气腔110内的混合气体需要通过第一引射腔120和导流腔130才能够进入到供气腔140内,从而使得气体到达供气腔140的行程增加,以使混合气体在移动过程中充分混合。
70.第一引射腔120与混气腔110之间为弯曲过渡连接,使得混气腔110相对于第一引射腔120弯折,这样可减小第一引射腔120与混气腔110连接形成的整体结构的长度,以减小
71.第一引射腔120与混气腔110之间的弯曲过渡连接,混气腔110与供气腔140之间的弯曲过渡连接,气体在到达第一引射腔120与混气腔110的连接处,以及混气腔110与供气腔140的连接处后,过渡连接可引导混合气体进入到第一引射腔120和混气腔110内,以防止混合气体滞留堆积在上述的连接处,从而使得混气腔110与供气腔140之间气路通畅。
7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一引射腔120与导流腔130之间还可通过弯折过渡连接,具体来说,第一引射腔120接近导流腔130的内壁可设置为朝向导流腔130倾斜的斜面,这样倾斜的斜面也可起到引导混合气体的作用,使得混合气体可沿着斜面移动至导流腔130内。相应的,导流腔130和供气腔140之间也可以通过弯折过度连接,这样也可引导位于导流腔130和供气腔140连接处的混合气体进入到供气腔140内。
73.当然,上述的斜面还可以设置为多段斜面、多段曲面或是多段斜面与多段曲面的混合面,这样均可起到引导混合气体,使得混气腔110与供气腔140之间气路通畅的目的。
7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引射腔120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其中,第一端与导流腔130连接,第二端与混气腔110连接,导流腔130与供气腔140连接一端朝向第一引射腔120的第二端弯曲设置,这样可使得与导流腔130连接的供气腔140相对接近混气腔110,从而使得第一引射腔120、导流腔130和供气腔140连接形成的整体结构的长度相对较短,从而使得炉头本体100的长度也不必设置过长,最终可使得燃气炉头易于安装摆放。
75.具体来说,上述的第一引射腔120与导流腔130邻近的部分为第一部分121,第一引射腔120远离导流腔130的部分为第二部分122,导流腔130与第一引射腔120的第一部分121相对设置,这样导流腔130即未沿着第一引射腔120的延伸方向设置,相应的,可使得导流腔130与第一引射腔120连接后的整体结构更为紧凑。上述的供气腔140与第一引射腔120的第二部分122相对设置,这样导流腔130与供气腔140均设置在第一引射腔120的一侧,从而使得第一引射腔120、导流腔130和供气腔140三者结构更为紧凑,占用的炉头本体100内的空间更小,相应的,还可以减小炉头本体100的体积大小。
76.上述的供气腔140还可设置为与第一引射腔120的外壁贴靠设置,具体来说,第一引射腔120的外壁为供气腔140的内壁,供气腔140的外壁为第一引射腔120的内壁,这样可使得第一引射腔120和供气腔140之间不存在间隙,从而更进一步地使炉头本体100的内部结构更为紧凑。
7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的供气腔140由第一腔部141和第二腔部142构成,具体的,第一腔部141环绕第二腔部142设置,气体燃料和空气的混合气体可进入到第一腔部141和第二腔部142内,引燃装置可将第一腔部141内的混合气体和第二腔部142内的混合气体引燃,从而在第一腔部141的上方产生中心火焰,在第一腔部141的上方产生绕中心火焰的
外围火焰。中心火焰和外围火焰同时作用于待加热物,可使得待加热物受热均匀,从而使得应用该燃气炉头的燃气灶的加热效果更佳。
78.当然,上述的第一腔部141和第二腔部142还可相对设置或是交叉设置,对于第一腔部141和第二腔部142的具体设置方式,本技术不作限制。
79.第一腔部141与导流腔130连通,混气腔110内的混合气体通过第一引射腔120和导流腔130后进入到第一腔部141内。炉头本体100内还设置有第二引射腔150,第二引射腔150的一端与混气腔110连通,第二引射腔150的另一端与第二腔部142连通,这样混气腔110内的部分混合气体可通过第二引射腔150进入到第二腔部142内,从而使得第二腔部142内充满混合气体。通过第一引射腔120和第二引射腔150分别向第一腔部141和第二腔部142内单独注入混合气体,由于第一引射腔120和第二引射腔150是相互独立的,通过第一引射腔120的气流和通过第二引射腔150的气流也是相互独立且不会相互干扰,可使得第一腔部141和第二腔部142内的混合气体的量保持稳定,最终使得第一腔部141上方形成的火焰和第二腔部142上方形成的火焰均保持稳定。
8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引射腔150可设置为其延伸方向与第二腔部142的中心错位设置,具体来说,第二引射腔150的轴线不会与第二腔部142的中心部分相交,这样可使得由第二引射腔150排出的混合气体的流向不会直接朝向第二腔部142的中心,这样混合气体在进入到第二腔部142内后需要一定时间扩散至充满于第二腔部142,混合气体在到达第二腔部142内还可以进一步混合,从而使得气体燃料和空气接触更加充分,最终使得第二腔部142内的混合气体燃烧更加充分。
81.第二腔部142在其高度方向的截面可设置为圆形,这样第二腔部142整体为类圆柱体的结构,相应的,第二腔部142的内壁为弧形内壁,这样第二腔部142的内壁具有引导混合气体的作用,通过第二引射腔150进入到第二腔部142内的混合气体在附壁效应的影响下,可沿着第二腔部142的弧形内壁游走,从而可使得第二腔部142内各个部分的混合气体的浓度均衡。与此同时,第二引射腔150的延伸方向可设置为与第二腔部142相切,这样第二引射腔150可处于第二腔部142的最边缘处,通过第二引射腔150进入到第二腔部142内的混合气体距离第二腔部142的中心间距最远。
82.当然,上述的第二腔部142在其高度方向的截面还可以设置为矩形,可设置第二引射腔150的一端连接于第二腔部142的边角,这样可使得第二引射腔150与第二腔部142的连接处与第二腔部142的中心的间距最大,这样也可达到上述的第二引射腔150与第二腔部142的边缘相切的效果。
83.当然,为了使混合气体在通过第二引射腔150的过程中混合更加充分,第二引射腔150可弯曲设置,具体可采用“螺旋形弯折”或“z字形弯折”,这样可增加第二引射腔150的长度,使得混合气体到达第二腔部142的行程更长。对于第二引射腔150的具体腔形,本技术不作限制。
8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引射腔150具有第三端和第四端,其中,第三端与第二腔部142连通,第四端与混气腔110连通。第三端朝向第四端弯曲设置,这样可使得与第三端连接的第二腔部142相对靠近混气腔110,从而使得第二引射腔150与第二腔部142连接的整体结构长度更短,进而使得炉头本体100的长度减小,最终可使得燃气炉头易于安装和摆放。
85.具体来说,第二腔部142位于第二引射腔150的延伸方向的一侧,并且第二腔部142
在第二引射腔150的投影位于第二引射腔150内,这样可使得第二腔部142与第二引射腔150连接形成的整体结构更为紧凑,从而利于在炉头本体100内设置第二引射腔150和第二腔部142。
8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的混气腔110内可设置隔板300,隔板300可将混气腔110内分隔出多个区域,具体来说,隔板300的两侧分别为第一混气部114和第二混气部115,这样通过燃气进气口111进入至混气腔110内的气体燃料被隔板300分隔为两部分,两部分气体燃料分别位于第一混气部114和第二混气部115内。通过第一空气进气口112进入至混气腔110内的空气也被隔板300分隔为两部分,两部分空气分别进入到第一混气部114和第二混气部115内。第一混气部114内的气体燃料和空气单独混合,第二混气部115内的气体燃料和空气也单独混合。
87.第一混气部114与第一引射腔120连接,第一混气部114内的混合气体可通过第一引射腔120和导流腔130进入到第一腔部141内。第二混气部115与第二引射腔150连接,第二混气部115内的混合气体可通过第二引射腔150进入到第二腔部142内。这样可防止进入第一引射腔120的混合气体和进入第二引射腔150的混合气体相互干扰,从而使得进入到第一腔部141和第二腔部142的混合气体的流量保持稳定,最终可使得第一腔部141上方燃烧火焰和第二腔部142上方燃烧的火焰保持稳定。
88.隔板300可拆卸地设置在混气腔110内,这样将隔板300从混气腔110内拆卸后,可使得混气腔110内的空间增大,以便于将部件安装在混气腔110内,或将混气腔110内的部件拆卸。具体来说,混气腔110内设置有喷嘴,喷嘴与气体燃料管道连接,使得气体燃料可进入至混气腔110内,隔板300拆卸后,使得操作者具有更大的可用操作空间,以便于将喷嘴从混气腔110内拆卸,或是将喷嘴安装在混气腔110内。当然,隔板300拆卸后也便于将其他部件安装于混气腔110内或是拆卸。
89.为了使隔板300可拆卸地安装在混气腔110内,可在混气腔110的内壁上开设第一安装槽116,第一安装槽116的槽型与隔板300配合,使得隔板300可插入至第一安装槽116内,从而使得隔板300固定在混气腔110内。具体来说,当隔板300设置在第一安装槽116内时,隔板300背离第一安装槽116的一侧可与混气腔110的内壁相抵,这样可使得隔板300保持稳定。
90.第一安装槽116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开设有槽口,使得隔板300可通过槽口插入至第一安装槽116内,第二端处于第一安装槽116的底部,第一安装槽116邻近第一端的部分的宽度,大于其邻近第二端的部分的宽度,这样第一安装槽116可呈上宽下窄的结构。这样可便于将隔板300插入至第一安装槽116内,并且使得隔板300完全插入至第一安装槽116内后可保持稳定。
91.当然,隔板300也可呈一侧厚度相对较厚,另一侧厚度相对较薄的结构,这样可使得隔板300厚度较薄的一侧卡接于第一安装槽116内较窄的一侧,并使隔板300厚度较厚的一侧卡接于第一安装槽116内较宽的一侧。这样隔板300与第一安装槽116配合更加紧密。对于隔板300的具体外形,本技术不作限制。
92.混气腔110的内壁还可开设与第一安装槽116相对的第二安装槽117,第二安装槽117的槽型也与隔板300的外形配合,这样隔板300的另一侧可容置于第二安装槽117内,从而达到将隔板300的两侧均固定的目的,这样隔板300安装于混气腔110内后隔板300的稳定
性和可靠性更佳。
93.当然,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上述的隔板300还可包括第一侧板310和第二侧板320,第一侧板310和第二侧板320通过弹性连接的方式连接,使得第一侧板310和第二侧板320之间的间距可变。具体来说,在自然状态下,第一侧板310和第二侧板320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对第一侧板310和第二侧板320施加作用力后可使得第一侧板310和第二侧板320之间的间距减小,从而使得隔板300整体的厚度减小。
94.第一安装槽116的宽度设置为小于隔板300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厚度,这样可通过按压第一侧板310和第二侧板320的方式使得隔板300的整体厚度减小,再将隔板300通过位于第一安装槽116的第一端的槽口插入至第一安装槽116内,在隔板300整体完全位于第一安装槽116内的情况下,释放第一侧板310和第二侧板320,两者之间的弹性作用力可推动两者相互远离,从而使得第一侧板310和第二侧板320分别抵接于第一安装槽116的两侧壁。第一侧板310与第一安装槽116侧壁之间的摩擦力,以及第二侧板320与第一安装槽116侧壁之间的摩擦力可使得隔板300位于第一安装槽116内时保持稳定,以防止隔板300与第一安装槽116脱离。
95.为了更进一步使得隔板300处于第一安装槽116内时稳定可靠,在第一安装槽116的槽口处可设置两个相对的挡块,两个挡块之间的间距小于第一安装槽116的宽度,并且第一侧板310和第二侧板320受到压力后,隔板300的最薄厚度小于两个挡块之间的间距,这样可使隔板300可插入至第一安装槽116内。隔板300完全处于第一安装槽116内后,第一侧板310和第二侧板320被释放后隔板300的厚度大于两个挡块之间的间距,这样两个挡块具有阻挡隔板300的作用,进一步防止隔板从第一安装槽116内脱落。
96.为了使第一侧板310和第二侧板320弹性连接,可通过将一个韧性较佳的板材对折形成隔板300,这样第一侧板310和第二侧板320相对设置,且两者的同一侧连接,两者的另一侧分离,从而使得第一侧板310和第二侧板320具有弹性。具体的,隔板300的材质可采用不锈钢,通过将不锈钢板对折以形成隔板300。
97.当然,第一侧板310和第二侧板320之间还可通过弹性件连接,具体可在第一侧板310和第二侧板320之间设置弹性件,当外力作用于第一侧板310和第二侧板320使两者相互接近后,弹性件会被压缩,而当外力减小或不再作用于第一侧板310和第二侧板320后,弹性件的恢复形变力可推动第一侧板310和第二侧板320相互远离。
9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混气腔110上还可设置第二空气进气口113,这样可使得混气腔110具有多个空气进气口,以可增大空气流量。具体来说,当需要燃气灶产生更大火力的火焰时,可通过增大进入混气腔110的气体燃料的流量的方式实现,与此同时,空气流量的要求也随之提高。
99.第二空气进气口113可设置为可开闭结构,具体来说,当通过燃气进气口111进入至混气腔110的气体燃料的流量较小时,可将第二空气进气口113设置为关闭状态,此时,外部的空气仅可通过第一空气进气口112进入到混气腔110内,这样可使得进入到混气腔110内的空气的量与通过燃气进气口111进入至混气腔110内的气体燃料的量配合,从而使得混合气体的各组分的浓度达到最适宜浓度。
100.而当通过燃气进气口111进入至混气腔110的气体燃料流量增大后,可使第二空气进气口113处于打开状态,以增大空气进入至混气腔110的流量,使得混气腔110内的空气量
与气体燃料的量配合。
101.具体的,炉头本体100上设置有可拆卸的封板400,当封板400连接于炉头本体100时,封板400封堵于第二空气进气口113,使得第二空气进气口113被关闭。当封板400从第二空气进气口113上拆卸时,第二空气进气口113处于打开状态。炉头本体100上可设置沿第二空气进气口113的边沿设置的螺孔,封板400上可设置于炉头本体100上的螺孔对应设置的螺孔,通过将上述两者的螺孔对齐后旋入螺栓,可将封板400固定于炉头本体100上,以封堵第二空气进气口113,通过螺栓连接可使得封板400与炉头本体100连接紧密。当然,封板400与炉头本体100还可以采用卡扣的方式连接,这样可便于封板400拆卸。对于封板400与炉头本体100的具体连接方式,本技术不作限制。
102.实施例2
103.基于上述的燃气炉头,本技术还提出了一种燃气灶,包括上述的燃气炉头。
104.上述的燃气灶还包括分气盘500,分气盘500设置于炉头本体100,并且分气盘500与供气腔140相对设置。具体来说,分气盘500设置在供气腔140的上方,分气盘500的作用在于引射二次空气,使得外部空气还可通过分气盘500进入至供气腔140内,使得供气腔140内的混合气体燃烧更加充分。炉头本体100上可设置第一连接件160,分气盘500上可设置第二连接件510,第一连接件160与第二连接件510配合,使得分气盘500可固定在炉头本体100上,并且限制分气盘500在其径向上位移。
105.具体来说,第一连接件160可以为在炉头本体100上开设的台阶,第二连接件510可以为开设在分气盘500上的台阶,炉头本体100上的台阶和分气盘500上的台阶相互配合,从而使得分气盘500可卡接在炉头本体100上,从而限制分气盘500在其径向上位移,以使分气盘500保持稳定。
106.当然,应注意的是,本实施例公开的燃气炉头还可以应用于其他的燃气灶,例如以液态燃料为原料的燃气灶。
107.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