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制冷供热 专利正文
一种冷热电三联供供能系统余热深度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7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冷热电三联供供能系统余热深度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量回收装置,具体是一种冷热电三联供供能系统余热深度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2.在冷热电三联供供能系统中,往往会用到余热回收装置即余热锅炉,以对产生的热能进行高效利用。由于余热回收装置上的回收热烟气中还有一定量的粉尘,在烟气进入回收装置内的省煤器时,由于流速很快,混杂着粉尘颗粒的烟气会给省煤器内蛇形管壁带来不间断冲击,继而造成严重磨损,以往所采用在蛇形管壁外设置防磨角铁来进行保护,但防护角铁在安装时比较困难,需要牢牢把握好角度以避免磨损的加剧,难度较高,为此,需要进行改善。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热电三联供供能系统余热深度回收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冷热电三联供供能系统余热深度回收装置,包括箱体,箱体上依次设有炉体、蒸汽箱和空预器,炉体和空预器依次设在蒸汽箱的两侧,空预器通过连接管与蒸汽箱连通,蒸汽箱上端设有汽包,汽包通过下降管与蒸汽箱连通,炉体通过缓冲管道与设置在蒸汽箱内的省煤器相连通;
6.缓冲管道包括第一横管和第二横管,第一横管置于汽包上端一侧并通过连接管件与炉体内烟腔相连通,第二横管置于第一横管下方一侧并固定在蒸汽箱内上端部,第二横管管身中部与省煤器相连通,第二横管管身两端通过连接导管与第一横管两端连通,连接导管两端同第一横管和第二横管的连接处呈弧形结构过渡。
7.优选的,所述连接导管同第一横管和第二横管相连内端壁的转角处设有防磨涂层。
8.优选的,所述箱体一侧设有排灰口,排灰口一端延伸在箱体外,其另一端与蒸汽箱相连通。
9.优选的,所述空预器上连接有排气口和排烟口,排气口固定在空预器上端一侧,排烟口置于箱体端壁一侧且其端口朝上设置,空预器位于箱体内的底端还连接有增压用的鼓风机。
10.优选的,所述省煤器内设有蛇形管,蛇形管置于省煤器内层叠式放置并与第二横管相对应,蛇形管与第二横管相对应的上端部安装有防磨罩。
11.优选的,所述防磨罩覆盖在蛇形管管壁上端部并呈半圆筒结构设置。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省煤器同烟气输入管道的连接处设置管道缓冲结构,管道缓冲结构通过导向将烟气气流进行分散和聚拢,使气体流速
得到大幅度衰减,从而保证省煤器内的蛇形管不会受到过强冲击磨损,提高蛇形管的工作寿命,防止管道发生泄漏,最后配合管体上防磨罩的设置,使回收装置内省煤器的安全性得到进一步提高。
附图说明
13.图1为一种冷热电三联供供能系统余热深度回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4.图2为一种冷热电三联供供能系统余热深度回收装置中箱体的结构示意图。
15.图3为一种冷热电三联供供能系统余热深度回收装置中缓冲管道的结构示意图。
16.图4为一种冷热电三联供供能系统余热深度回收装置中蛇形管的结构示意图。
17.图中:1、箱体;2、排灰口;3、炉体;4、汽包;5、蒸汽箱;6、下降管;7、空预器;8、排气口;9、排烟口;10、连接管;11、鼓风机;12、第一横管;13、连接管件;14、连接导管;15、第二横管;16、省煤器;17、蛇形管;18、防磨罩。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19.请参阅图1

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冷热电三联供供能系统余热深度回收装置,包括箱体1,箱体1上依次设有炉体3、蒸汽箱5和空预器7,炉体3和空预器7依次设在蒸汽箱5的两侧,空预器7通过连接管10与蒸汽箱5连通,蒸汽箱5上端设有汽包4,汽包4通过下降管6与蒸汽箱5连通,炉体3通过缓冲管道与设置在蒸汽箱5内的省煤器16相连通;燃气热气体通过缓冲管道进入蒸汽箱5内,在锅炉给水加热成汽包4压力下的饱和水的受热面,通过蒸汽箱5内的省煤器16吸收高温烟气的热量,进而降低了烟气的排烟温度,提高余热回收效率。
20.缓冲管道包括第一横管12和第二横管15,第一横管12置于汽包4上端一侧并通过连接管件13与炉体3内烟腔相连通,第二横管15置于第一横管12下方一侧并固定在蒸汽箱5内上端部,第二横管15管身中部与省煤器16相连通,第二横管15管身两端通过连接导管14与第一横管12两端连通,连接导管14两端同第一横管12和第二横管15的连接处呈弧形结构过渡;在烟气通过连接管件13进入第一横管12内时,分成两股气流进入连接导管14中,以减弱气体流速,两股气流进入第二横管15内重新汇聚成一股气流,使气体流速进一步衰减,最后输入蒸汽箱5内的省煤器16中,保证省煤器16内的蛇形管17不会受到过强冲击磨损,提高蛇形管17的工作寿命,防止管道发生泄漏。
21.连接导管14同第一横管12和第二横管15相连内端壁的转角处设有防磨涂层;烟气在经过第一横管12同连接导管14连接处的拐角时和连接导管14与第二横管15连接处的拐角时会产生很大的冲击磨损,防磨涂层的设置,用于对连接导管14内壁两端进行加固,提高其工作强度和使用寿命。
22.箱体1一侧设有排灰口2,排灰口2一端延伸在箱体1外,其另一端与蒸汽箱5相连通;空预器7上连接有排气口8和排烟口9,排气口8固定在空预器7上端一侧,排烟口9置于箱体1端壁一侧且其端口朝上设置,空预器7位于箱体1内的底端还连接有增压用的鼓风机11;空预器7内同排灰口2的连接处设置有排渣机构,排渣机构采用链板输送的方式将烟气中残
渣通过排灰口2排出。
23.省煤器16内设有蛇形管17,蛇形管17置于省煤器16内层叠式放置并与第二横管15相对应,蛇形管17与第二横管15相对应的上端部安装有防磨罩18;防磨罩18覆盖在蛇形管17管壁上端部并呈半圆筒结构设置;蛇形管17在省煤器16内层叠式放置,防磨罩18套设在蛇形管17上端部,在烟气进入省煤器16对蛇形管17进行冲击时,能通过防磨罩18将烟气向其两侧分开,进而起到保护作用,另外圆筒结构的防磨罩18相较于传统三角结构的防磨角铁来说,其烟气缓冲效果更佳。
24.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烟气通过连接管件13进入第一横管12内时,沿第二横管12两端输送,从而分成两股气流进入连接导管14中,气体流速得到一次衰减,第二横管12内的两股气流进入第二横管15内,重新汇聚成一股气流,气体在汇聚时其流速进一步衰减,最后输入蒸汽箱5内的省煤器16中,通过多级导向,使烟气的冲击力得到大幅度减弱,进而保证省煤器16内的蛇形管17不会受到过强冲击磨损,提高蛇形管17的工作寿命,防止管道发生泄漏,安全可靠。
25.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


技术特征:
1.一种冷热电三联供供能系统余热深度回收装置,包括箱体(1),所述箱体(1)上依次设有炉体(3)、蒸汽箱(5)和空预器(7),其特征在于,所述空预器(7)通过连接管(10)与蒸汽箱(5)连通,所述蒸汽箱(5)上端设有汽包(4),所述汽包(4)通过下降管(6)与蒸汽箱(5)连通,所述炉体(3)通过缓冲管道与设置在蒸汽箱(5)内的省煤器(16)相连通;所述缓冲管道包括第一横管(12)和第二横管(15),所述第一横管(12)置于汽包(4)上端一侧并通过连接管件(13)与炉体(3)内烟腔相连通,所述第二横管(15)置于第一横管(12)下方一侧并固定在蒸汽箱(5)内上端部,所述第二横管(15)管身中部与省煤器(16)相连通,所述第二横管(15)管身两端通过连接导管(14)与第一横管(12)两端连通,所述连接导管(14)两端同第一横管(12)和第二横管(15)的连接处呈弧形结构过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冷热电三联供供能系统余热深度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导管(14)同第一横管(12)和第二横管(15)相连内端壁的转角处设有防磨涂层。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冷热电三联供供能系统余热深度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一侧设有排灰口(2),所述排灰口(2)一端延伸在箱体(1)外,其另一端与蒸汽箱(5)相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冷热电三联供供能系统余热深度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预器(7)上连接有排气口(8)和排烟口(9),所述排气口(8)固定在空预器(7)上端一侧,所述排烟口(9)置于箱体(1)端壁一侧且其端口朝上设置,所述空预器(7)位于箱体(1)内的底端还连接有增压用的鼓风机(1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冷热电三联供供能系统余热深度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省煤器(16)内设有蛇形管(17),所述蛇形管(17)置于省煤器(16)内层叠式放置并与第二横管(15)相对应,所述蛇形管(17)与第二横管(15)相对应的上端部安装有防磨罩(18)。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冷热电三联供供能系统余热深度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磨罩(18)覆盖在蛇形管(17)管壁上端部并呈半圆筒结构设置。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冷热电三联供供能系统余热深度回收装置,包括箱体,箱体上依次设有炉体、蒸汽箱和空预器,炉体和空预器依次设在蒸汽箱的两侧,炉体通过缓冲管道与设置在蒸汽箱内的省煤器相连通,缓冲管道包括第一横管和第二横管,第二横管管身中部与省煤器相连通,第二横管管身两端通过连接导管与第一横管两端连通,连接导管两端同第一横管和第二横管的连接处呈弧形结构过渡;通过在省煤器同烟气输入管道的连接处设置管道缓冲结构,管道缓冲结构通过导向将烟气气流进行分散和聚拢,使气体流速得到大幅度衰减,从而保证省煤器内的蛇形管不会受到过强冲击磨损,提高蛇形管的工作寿命,防止管道发生泄漏,可靠性强。可靠性强。可靠性强。


技术研发人员:唐美玲 佟禹皓 刘栋 王维克 孟昊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沈阳工程学院
技术研发日:2021.04.29
技术公布日:2021/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