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制冷供热 专利正文
一种冷柜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9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冷柜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冷柜。


背景技术:

2.多抽屉制冷产品例如市场上6抽屉或8抽屉的疫苗柜,抽屉一般左右各半分布于箱内,占用较大空间,不利于制冷风循环。
3.现有的冷柜一般采用离心风机,其风道设计较简单,风压小,利用率低,尤其对于多抽屉冷柜,难以保持柜内的温度均匀性。
4.因此,现有技术亟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冷柜,以解决现有技术的冷柜一般采用离心风机,其风道设计较简单,风压小,利用率低,尤其对于多抽屉冷柜,难以保持柜内的温度均匀性的技术问题。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冷柜,包括:
7.柜体,其内限定有制冷腔室以及风道,所述风道包括依次连通的回风道、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回风道与所述制冷腔室的回风口连通,所述第二风道与所述制冷腔室的进风口连通;
8.蒸发器,其设于所述第二风道内;
9.离心风机,其设于所述第一风道内,所述第一风道的出风端限定有内风道和外风道,出风通过所述内风道及所述外风道均匀地分流吹向所述蒸发器。
10.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道为蜗壳形风道,其出口端的外壁从下往上分别设有第一蜗壳曲线壁和第二蜗壳曲线壁,以分别形成所述内风道及所述外风道。
11.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蜗壳曲线壁与所述第一蜗壳曲线壁的高度之比介于0.4-0.8。
12.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柜体包括外壳和内胆;
13.所述内胆设于所述外壳内,所述内胆的胆壁设有腔道,其内部设有风道挡板与所述腔道配合形成位于背顶部的所述风道,所述内胆的前部形成所述制冷腔室;
14.所述制冷腔室内设有多个抽屉,所述抽屉的外壁设有通风孔。
15.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道挡板包括顶板、第一前板和第二前板;
16.所述顶板与所述腔道形成位于顶部的所述回风道;所述第一前板与所述腔道形成位于上背部的所述第一风道;所述第二前板与所述腔道形成位于下背部的所述第二风道。
17.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抽屉以多行多列的形式布置,每列之间设有竖梁;
18.所述第二风道的出风端与所述竖梁对应的位置为封闭部,与所述抽屉对应的位置为出风部。
19.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抽屉的前侧壁、后侧壁及底壁上均设有所述通风孔;
20.所述第二风道的底部设有前进风孔及上进风孔,使进风分别向前吹出以及竖直向上吹出。
21.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前板的底端与所述内胆的底壁之间形成所述前进风孔;
22.所述第二前板的底端设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上设有所述上进风孔。
23.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回风道的前端及中部处分别设有前回风孔及中回风孔。
24.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顶板的前端与内胆的顶壁之间形成所述前回风孔,所述顶板的的中部处设有所述中回风孔。
2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冷柜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2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柜,提出了一种与离心风机配合的分流风道结构,使出风通过该风道均匀地分流吹向蒸发器,实现风压最大化,利用率最大化。进一步的,该分流风道结构为复叠蜗壳形结构,其前部为一个蜗壳,后部渐变延伸为两个蜗壳,两个蜗壳对风进行了分流,使风可以均匀地流出。
附图说明
2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8.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柜的结构示意图;
29.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柜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30.图3是离心风机及内胆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31.图4是离心风机及第一风道的结构示意图;
32.图5是风道挡板的结构示意图;
33.图6是冷柜的内部结构示意简图;
34.图7是图6的b-b剖视图;
35.图8是图6的c-c剖视图;
36.图9是图6的a-a剖视图;
37.图10是冷柜的内部风循环示意图;
38.图中,100、柜体;110、外壳;120、内胆;122、制冷腔室;123、分流凸部;130、顶板;131、回风道;132、前回风孔;133、中回风孔;140、第一前板;141、第一风道;142、内风道;143、外风道;144、第一蜗壳曲线壁;145、第二蜗壳曲线壁;150、第二前板;151、第二风道;152、前进风孔;153、上进风孔;154、导流板;200、蒸发器;300、离心风机;400、抽屉;410、竖梁;401、通风孔。
具体实施方式
3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
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4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4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4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43.如图1-10所示,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一种冷柜,主要包括柜体100、蒸发器200、离心风机300和抽屉400。
44.参见图1及图2,柜体100包括外壳110和内胆120。内胆120设于外壳110内。参见图3,内胆120的胆壁设有腔道。内胆120的内部设有风道挡板与腔道配合形成位于背顶部的风道,内胆120的前部形成制冷腔室122。
45.参见图2,制冷腔室122内设有多个抽屉400,以多行多列的形式布置,每列之间设有竖梁410。如图中实施例中,设置了四行两列,共八个抽屉400。抽屉400的外壁设有通风孔401,具体为前侧壁、后侧壁及底壁上均设有通风孔401。
46.参见图5及图6,风道挡板包括顶板130、第一前板140和第二前板150。顶板130与腔道形成位于顶部的回风道131,第一前板140与腔道形成位于上背部的第一风道141,第二前板150与腔道形成位于下背部的第二风道151。回风道131、第一风道141和第二风道151依次连通。
47.第二风道151与制冷腔室122的进风口连通,回风道131与制冷腔室122的回风口连通,以使空气在风道及制冷腔室122内形成风循环。
48.第二风道151的底部设有前进风孔152及上进风孔153,使进风分别向前吹出以及竖直向上吹出。本实施例中,第二前板150的底端与内胆的底壁之间的开口形成了该前进风孔152,第二前板150的底端设有导流板154,导流板154上设有该上进风孔153。前进风孔152的风口总面积大于上进风孔153的风口总面积,使大部分进风向前出吹出,小部分进风竖直向上吹出。
49.回风道131的前端及中部处分别设有前回风孔132及中回风孔133。本实施例中,顶板130的前端与内胆的顶壁之间的开口形成该前回风孔132,顶板130的的中部处设有该中回风孔133。本实施例中,共设有两块顶板130,分别位于两列抽屉400的正上方。
50.参见图2及图6,蒸发器200设于第二风道151内。蒸发器200为冷柜循环制冷系统的一部分,循环制冷系统还包括通过制冷剂管连通的压缩机、冷凝器、冷凝风机、干燥过滤器、
毛细管和蒸发器200,制冷循环系统的部件连接及工作原理为公知常识,本技术不再赘述。当制冷剂经过蒸发器200时吸热,从而使吹过蒸发器200的空气冷却,形成冷风。本技术中,蒸发器200采用翅片蒸发器。
51.参见图3-10,离心风机300设于第一风道141内,第一风道141的出风端限定有内风道142和外风道143,出风通过内风道142及外风道143均匀地分流吹向蒸发器200。
52.具体的,参见图3及图4,第一风道141为蜗壳形风道,其出口端的外壁从下往上分别设有第一蜗壳曲线壁144和第二蜗壳曲线壁145,以分别形成内风道142及外风道143,图6为内风道142的风流示意图,图7为外风道143的风流示意图。
53.根据风机扇叶尺寸及蜗壳造型,经cae流场分析可得出:当第二蜗壳曲线壁145与第一蜗壳曲线壁144的高度之比符合一定比例关系时,有利于保证内风道142及外风道143出风均匀。一般而言,第二蜗壳曲线壁145与第一蜗壳曲线壁144的高度之比介于0.4-0.8。本实施例中,当第二蜗壳曲线壁145与第一蜗壳曲线壁144的高度之比接近0.5时,最利于使内风道142及外风道143出风均匀。
54.实际工作时,参见图7、8、10,制冷腔室122内形成两个循环风道,图中大箭头表示大循环风道,小箭头标示小循环风道。当离心风机300启动时,驱动空气沿着蜗壳形风道(第一风道141)的进风端旋转运动至出风端,均匀分流至内风道142及外风道143,如图7及图8所示,形成均匀的出风,进入第二风道151,吹向下方的蒸发器200。空气经过蒸发器200后形成冷风,大部分冷风从第二风道151底部的前进风孔152向前吹出,从下往上经过底层抽屉400,各层抽屉400的底壁通风孔401以及抽屉400的前部斜面后,进入回风道131,实现大循环。小部分冷风通过上进风孔153在制冷腔室122的后部(抽屉400的后部)竖直向上吹出,从下往上经过抽屉400的后部,进入回风道131,实现小循环。大循环时,流经抽屉400的前部斜面的风从前回风孔132进入回风道131,流经各层抽屉400的底壁通风孔401的风以及小循环的风均通过中回风孔133进入回风道131。
55.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风道151的出风端与竖梁410对应的位置为封闭部,与抽屉400对应的位置为出风部。具体的,参见图3,内胆120上用于形成第二风道151的腔道的底部设有分流凸部123,则分流凸部123处形成封闭部,未被分流凸部123遮挡的位置形成出风部,如图7及图8所示。
56.综上,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冷柜,与现有技术相比,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57.第一,本技术提出了一种与离心风机配合的分流风道结构,使出风通过该风道均匀地分流吹向蒸发器,实现风压最大化,利用率最大化。进一步的,该分流风道结构为复叠蜗壳形结构,其前部为一个蜗壳,后部渐变延伸为两个蜗壳,两个蜗壳对风进行了分流,使风可以均匀地流出。
58.第二,本技术通过对风道挡板进行设计,使进风在制冷腔室122内形成位于前部的大循环及位于后部的小循环,弥补了柜内后部无风循环的缺陷,有助于保持柜内的温度均匀性。
59.第三,针对抽屉400列与列之间设有竖梁410的特点,本技术对制冷腔室122的进风也进行了分流设计。由于抽屉400列与列之间的通道(即竖梁410处)是没有抽屉内的存储物品进行热交换的,因此吹向该处的冷量对于产品储藏是无效的。而本技术使第二风道151的出风口与竖梁410对应的位置处设为封闭不出风,从而可减少通过该通道的冷量,使冷量集
中通过设有抽屉400的位置,从而提高热交换效率。
60.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