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消防安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客舱灭火装置。
背景技术:2.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公交车保有量大幅增加,据统计,我国目前公交车保有量应在50~60万辆,但伴随而来的各类安全事故也在不断增加,火灾事故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全国各地每年有报道的公交车火灾事故达几十起之多,给全社会敲响了公交火灾防护的安全警钟,公共汽车客舱灭火装置的安装已迫在眉睫。现有的公共汽车灭火装置安装时对原有车辆的结构和布局改动不大,在客舱内放置干粉或者泡沫灭火器,如果发在火情,先要让车上的人员在很短的时间内有效逃生撤离,需要依靠干粉或者泡沫灭火器进行灭火,灭火的时间长,影响公共汽车出现火灾事故时灭火效率和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客舱灭火装置,对客舱进行快速控火和降温。
4.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5.一种客舱灭火装置,所述客舱灭火装置设置在客舱内,包括:
6.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内设置有间隔板,所述间隔板将容纳腔分为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
7.储液箱和水泵,所述储液箱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纳腔内并连接于所述间隔板,所述水泵设置在所述第二容纳腔内,所述水泵包括进口端和出口端,所述进口端与所述储液箱连通;
8.管路组件,所述管路组件连接于所述水泵的所述出口端,使水流通过所述水泵流出至所述客舱内;
9.检测组件,所述检测组件设置在所述管路组件上,所述检测组件用于检测流过所述管路组件的水压。
10.作为优选,所述管路组件包括内部管路和连接于所述内部管路的外部管路,所述内部管路设置在所述第二容纳腔内并连接于所述水泵,所述外部管路设置在所述客舱内。
11.作为优选,所述外部管路上设置有喷头,所述喷头用于洒水。
12.作为优选,还包括第一管路,所述第一管路用于连通所述水泵的所述出口端和所述内部管路。
13.作为优选,还包括控制件,所述控制件设置在所述第一管路上,所述控制件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管路的启闭。
14.作为优选,所述控制件为电子阀。
15.作为优选,所述检测组件包括压力变送器,所述压力变送器设置在所述第一管路上,并设置在所述水泵的所述出口端和所述控制件之间。
16.作为优选,还包括第二管路,所述第二管路用于连通所述水泵的所述进口端和所
述储液箱。
17.作为优选,所述储液箱还包括排水管路,所述排水管路用于使所述储液箱内的水排出。
18.作为优选,所述壳体外壁设置有安装架,所述安装架连接于所述客舱内壁。
1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20.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客舱灭火装置,客舱灭火装置设置在客舱内,客舱灭火装置包括壳体、储液箱、水泵、管路组件以及检测组件,壳体具有容纳腔,容纳腔内设置有间隔板,间隔板将容纳腔分为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储液箱设置在第一容纳腔内并连接于间隔板,水泵设置在第二容纳腔内,水泵包括进口端和出口端,进口端与储液箱连通,管路组件连接于水泵的出口端,使水流通过水泵流出至客舱内,检测组件设置在管路组件上,检测组件用于检测流过管路组件的水压。当客舱内发生火情,水泵从储液箱抽水,水流通过管路组件流入客舱内对客舱内的火情进行灭火,本实用新型还设置有检测组件用于检测管路组件的水压,水泵抽水,水泵、储液箱、检测组件之间形成一个封闭的回路,检测组件能够检测第一管路内的水压,从而确定水泵是否在正常工作。
附图说明
21.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提供的客舱灭火装置中壳体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客舱灭火装置中水泵、管路组件以及检测组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23.图中:
24.1、壳体;11、间隔板;12、第二容纳腔;13、安装架;
25.2、储液箱;21、排水管路;
26.3、水泵;31、第一管路;32、第二管路;
27.4、管路组件;41、内部管路;42、外部管路;421、喷头;
28.5、检测组件;
29.6、控制件。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31.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2.在本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
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3.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34.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客舱灭火装置,涉及消防安全技术领域,如图1至图2所示,客舱灭火装置设置在客舱内,客舱灭火装置包括壳体1、储液箱2、水泵3、管路组件4以及检测组件5,壳体1具有容纳腔,容纳腔内设置有间隔板11,间隔板11将容纳腔分为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12,储液箱2设置在第一容纳腔内并连接于间隔板11,水泵3设置在第二容纳腔12内,水泵3包括进口端和出口端,进口端与储液箱2连通,管路组件4连接于水泵3的出口端,使水流通过水泵3流出至客舱内,检测组件5设置在管路组件4上,检测组件5用于检测流过管路组件4的水压。
35.本实施例提供的客舱灭火装置,储液箱2用于储存水,水泵3用于抽取储液箱2内的水。当客舱内发生火情,水泵3从储液箱2抽水,水流通过管路组件4流入客舱内对客舱内的火情进行灭火。利用检测组件5检测管路组件4的水压,水泵3进行抽水,水泵3、储液箱2、检测组件5之间形成一个封闭的回路,检测组件5能够检测第一管路31内的水压,从而确定水泵3是否在正常工作。
36.特别地,如图1和图2所示,管路组件4包括内部管路41和连接于内部管路41的外部管路42,内部管路41设置在第二容纳腔12内并连接于水泵3,外部管路42设置在客舱内。将管路组件4分为两部分,分别包括内部管路41和外部管路42,将内部管路41设置在壳体1内,外部管路42设置在客舱内部,将内部管路41连接于水泵3,使水泵3抽出来的水通过内部管路41和外部管路42流通,从而喷洒在客舱内进行灭火。在本实施例中,外部管路42通过304不锈钢快接三通、弯头与304无缝不锈钢管进行过盈配合连接。
37.特别地,如图1所示,外部管路42上设置有喷头421,喷头421用于洒水。在外部管路42的端部设置喷头421,扩大了喷洒范围。如果水流直接流出外部管路42,水流比较集中,喷洒范围较小,通过设置喷头421,扩大了水流喷洒在客舱内的面积。优选地,喷头421上设置有固定支架,使固定支架和外部管路42连接,从而固定喷头421。
38.特别地,如图2所示,客舱灭火装置还包括第一管路31,第一管路31用于连通水泵3的出口端和内部管路41。利用第一管路31直接连接水泵3的出口端和内部管路41,方便运输水流。
39.特别地,如图2所示,客舱灭火装置还包括控制件6,控制件6设置在第一管路31上,控制件6用于控制第一管路31的启闭。利用控制件6控制第一管路31的启闭,当客舱内发生火情时,控制件6控制第一管路31连通,从而使水流通过第一管路31流出至内部管路41,进行后续灭火工作;当没有发生火情时,控制件6控制第一管路31关闭,防止水流通过第一管路31流出。
40.特别地,控制件6为电子阀。本实施例中的控制件6选用电子阀,将控制件6连接于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对控制件6的进行控制,不需要人工操作,节省了人力。
41.特别地,如图2所示,检测组件5包括压力变送器,压力变送器设置在第一管路31上,并设置在水泵3的出口端和控制件之间。在本实施例中,水泵3和检测组件5均连接于控制系统,将压力变送器设置在水泵3的出口端和控制件6之间。先将控制件6关闭,水泵3开始抽水,在储液箱2、水泵3、压力变送器和控制件6之间形成一个封闭的回路,用来检测第一管路31内的水流压力值是多少,从而确定水泵3是否正常工作。
42.特别地,如图2所示,客舱灭火装置还包括第二管路32,第二管路32用于连通水泵3的进口端和储液箱2。优选地,第二管路32采用不锈钢编制软管,利用其连通水泵3的进口端和储液箱2,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而且制造成本低廉。
43.特别地,如图2所示,储液箱2还包括排水管路21,排水管路21用于使储液箱2内的水排出。储液箱2内的水长时间不使用,需要更换,为了方便排出废水,专门设计有排水管路21,从而使储液箱2内的水通过排水管路21排出。
44.特别地,如图2所示,壳体1外壁设置有安装架13,安装架13连接于客舱内壁。在壳体1外设置安装架13,使之连接于客舱内壁,从而对车辆客舱灭火箱整体进行固定,防止了车辆客舱灭火箱的移动。
45.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