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安全消防 专利正文
一种车辆客舱灭火箱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7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车辆客舱灭火箱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消防安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辆客舱灭火箱及车辆。


背景技术:

2.现公交车上大都配置的是干粉或泡沫灭火器。一旦发生火灾时,先要让车上的人员在很短的时间内有效逃生撤离,然后依靠干粉或泡沫灭火器进行灭火控火,其效果很不理想,因为传统的灭火方式从发现起火到实施灭火,完全取决于人的观察反应、动作的灵活性、操作的正确性、人员的心理素质等等,特别是在客舱内人员密集的情况下,涉及的干扰因素较多,难以保证在很短的时间内组织司乘人员逃生。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客舱灭火箱及车辆,对客舱进行快速控火和降温。
4.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5.一种车辆客舱灭火箱,包括:
6.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内设置有间隔板,所述间隔板将容纳腔分为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
7.储液箱,所述储液箱设置在所述第一容纳腔内,所述储液箱设置有出水通孔;
8.水泵和第一出液口,所述水泵和所述第一出液口设置在所述第二容纳腔内,所述水泵包括进口端和出口端,所述进口端与所述出水通孔连通,所述出口端与所述第一出液口通过第一管路连通,所述壳体对应所述第一出液口设置有第二出液口,水通过所述水泵、所述第一出液口以及所述第二出液口流出到所述壳体外;
9.检测组件,所检测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管路上,所述检测组件用于检测流过所述第一管路的水压。
10.作为优选,还包括控制件,所述控制件设置在所述第一管路上,所述控制件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管路的启闭。
11.作为优选,所述控制件为电子阀。
12.作为优选,所述检测组件包括压力变送器,所述压力变送器设置在所述第一管路上并设置在所述水泵的所述出口端和所述控制件之间。
13.作为优选,所述储液箱还包括排水管路,所述排水管路用于使所述储液箱内的水排出。
14.作为优选,还包括废水收集腔,所述排水管路连接于所述废水收集腔。
15.作为优选,所述水泵的所述进口端和所述出水通孔通过第二管路连通。
16.作为优选,所述壳体外壁设置有安装架,所述安装架连接于客舱。
17.作为优选,所述壳体内设置有支撑架并连接于所述壳体内壁,所述支撑架用于支撑所述水泵和所述检测组件。
18.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客舱和上述的车辆灭客舱火箱。
1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20.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客舱灭火箱,包括壳体、储液箱、水泵、第一出液口以及检测组件,壳体具有容纳腔,容纳腔内设置有间隔板,间隔板将容纳腔分为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储液箱设置在第一容纳腔内,储液箱设置有出水通孔,水泵和第一出液口设置在第二容纳腔内,水泵包括进口端和出口端,进口端与出水通孔连通,出口端与第一出液口通过第一管路连通,壳体对应第一出液口设置有第二出液口,水通过水泵、第一出液口以及第二出液口流出到壳体外,检测组件设置在第一管路上,检测组件用于检测流过第一管路的水压。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客舱灭火箱,储液箱用于储存水。当客舱内部发生火灾,水泵从储液箱内抽水,使水流通过出水通孔和第一管路流出,经过第一出液口和第二出液口从而喷射在客舱内,进行灭火。本实用新型还设置有检测组件用于检测第一管路的水压,水泵抽水,水泵、储液箱、检测组件之间形成一个封闭的回路,检测组件能够检测第一管路内的水压,从而确定水泵是否在正常工作。
21.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客舱和上述的车辆客舱灭火箱。将车辆客舱灭火箱放置在客舱内,如果客舱内发生火情,对客舱内进行内快速控火和降温。
附图说明
22.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提供的车辆客舱灭火箱中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客舱灭火箱中水泵和检测组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24.图中:
25.1、壳体;11、间隔板;12、第二容纳腔;13、第二出液口;14、安装架;15、支撑架;
26.2、储液箱;21、出水通孔;22、排水管路;
27.3、水泵;31、第一管路;32、控制件;33、第二管路;
28.4、检测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30.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1.在本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
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2.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3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客舱灭火箱,涉及消防安全技术领域,如图1至图2所示,车辆客舱灭火箱包括壳体1、储液箱2、水泵3、第一出液口以及检测组件4,壳体1具有容纳腔,容纳腔内设置有间隔板11,间隔板11将容纳腔分为第一容纳腔和第二容纳腔12,储液箱2设置在第一容纳腔内,储液箱2设置有出水通孔21,水泵3和第一出液口设置在第二容纳腔12内,水泵3包括进口端和出口端,进口端与出水通孔21连通,出口端与第一出液口通过第一管路31连通,壳体1对应第一出液口设置有第二出液口13,水通过水泵3、第一出液口以及第二出液口13流出到壳体1外,检测组件4设置在第一管路31上,检测组件4用于检测流过第一管路31的水压。
34.本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客舱灭火箱,储液箱2用于储存水。当客舱内部发生火灾,水泵3从储液箱2内抽水,使水流通过出水通孔21和第一管路31流出,经过第一出液口和第二出液口13从而喷射在客舱内,进行灭火。本实施例还设置有检测组件4用于检测第一管路31的水压,水泵3抽水,水泵3、储液箱2、检测系统之间形成一个封闭的回路,检测组件4够检测第一管路31内的水压,从而确定水泵3是否在正常工作。
35.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车辆客舱灭火箱还包括控制件32,控制件32设置在第一管路31,控制件32用于控制第一管路31的启闭。利用控制件32控制第一管路31的启闭,当车辆发生火情时,控制件32控制第一管路31连通,从而使水流通过第一管路31流出至第一出液口,从而进行灭火工作;当没有发生火情时,控制件32控制第一管路31关闭,防止水流通过第一管路31流出。
36.特别地,控制件32为电子阀。本实施例中的控制件6选用电子阀,将控制件6连接于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对控制件6的进行控制,不需要人工操作,节省了人力。
37.特别地,如图2所示,检测组件4包括压力变送器,压力变送器设置在第一管路31上并设置在水泵3的出口端和控制件32之间。在本实施例中,水泵3和检测组件4均连接于控制系统,将压力变送器设置在水泵3的出口端和控制件32之间,先将控制件32关闭,水泵3开始抽液,在储液箱2、水泵3、压力变送器和控制件32之间形成一个封闭的回路,用来检测第一管路31内的水流压力值是多少,从而确定水泵3是否正常工作。
38.特别地,如图2所示,水泵3的进口端和出水通孔21通过第二管路33连通。优选地,第二管路33采用304不锈钢编制软管,利用其连通水泵3的进口端和出水通孔21,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而且制造成本低廉。
39.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储液箱2还包括排水管路22,排水管路22用于使储液箱2内的水排出。储液箱2内的水长时间不使用,需要更换,为了方便排出废水,专门设计有排水管路22,从而使储液箱2内的水通过排水管路22排出。
40.进一步地,车辆客舱灭火箱还包括废水收集腔,排水管路22连接于废水收集腔。排
出的废水不能随便排放,设置废水收集腔,将排水管路22连接于废水收集腔,从而使废水排出至废水收集腔。
41.特别地,如图2所示,壳体1外壁设置有安装架14,安装架14连接于客舱。在壳体1外设置安装架14,使之连接于客舱内壁,从而对车辆客舱灭火箱整体进行固定,防止了车辆客舱灭火箱的移动。
42.特别地,如图2所示,壳体1内设置有支撑架15并连接于壳体1内壁,支撑架15用于支撑水泵3和检测组件4。设置支撑架15使之连接于壳体1内壁,对水泵3和检测组件4起到支撑作用,便于安装水泵3和检测组件4。
43.为达上述目的,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客舱和上述的车辆客舱灭火箱。将车辆客舱灭火箱放置在客舱内,通过安装架14连接于客舱内壁进行固定,如果客舱内发生火情,水泵3从储液箱2抽水,水流经过第二出液口13喷射在客舱内部,对客舱内进行内快速控火和降温。
44.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