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灭火器,具体是一种应急供氧复合式干粉灭火器,属于灭火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2.在社会生活中,火灾是威胁公共安全,危害人们生命财产的灾害之一,不仅破坏公共物质财产,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还直接或间接危害生命,给人们的心灵造成极大的危害。我们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在做好防火工作的同时,在思想上、组织上和物质上积极做好各项灭火准备,以便一旦发生火灾,能够迅速有效地扑灭火灾,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损失和人员伤亡。因此,如何在火灾发生后保证高效的灭火效率以及保障灭火人员的安全,对于火灾受困人员的健康安全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3.灭火器是一种有效防火灭火手段,是一种可携式灭火工具,存放在公众场所或可能发生火灾的地方,能有效控制火情保障人民生命健康财产。目前有多种类型灭火器,不同种类的灭火器内装填的成分不一样,是专为不同的火灾起因而设。通过前期调研发现,目前市面上灭火器大多专注于去消除火灾,但很少有人考虑到要去保障灭火人员的安全,然而在灭火工作中确实存在灭火人员由于吸入了有毒烟气从而导致伤亡,也造成巨大的损失。故而我们需要一种应急可供氧式的新型灭火器来共同实现安全保障与快速灭火。
技术实现要素:4.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应急供氧复合式干粉灭火器,能够在灭火的同时临时提供氧气,实现灭火人员安全保障与火灾区域快速灭火双重效用,提高灭火效率保障公共财产安全的同时也保证灭火人员的生命安全。
5.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一种应急供氧复合式干粉灭火器,包括干粉罐、连接螺纹管、喷管和喷头,干粉罐上部安装有用于监测干粉罐内部压力的压力表,连接螺纹管一端连接连接干粉罐出料口,另一端连接喷管,喷管端部连接喷头;干粉罐上部安装有用于监测控制器中co含量的co浓度传感器,下部设有氧气罐,氧气罐通过氧气连接管连接有呼吸面罩,呼吸面罩上设有卡勾,其上部设有报警器和用于监测空气中co含量的co浓度传感器,报警器与co浓度传感器电连接;氧气连接管与氧气罐出气口之间连接有供气阀;干粉罐罐身还套设有单孔卡套,卡套上设有与呼吸面罩上的卡勾相配合的卡口,用于固定呼吸面罩。
6.优选地,干粉罐上连接有手提带。
7.优选地,单孔卡套采用聚酰胺纤维材制造而成,干粉罐和氧气罐罐身涂有一层防火隔热材料,氧气连接管采用防火隔热软管。
8.优选地,干粉罐出料口与喷管之间通过连接螺纹管连接,喷管与喷头之间通过螺纹连接。
9.优选地,喷头为旋转体喷头,旋转体喷头由连接体、三叶草旋转体、内螺纹螺旋槽
及中间连杆组成,中间连杆位于连接体中心处,一端连接三叶草旋转体,另一端连接喷管尾端,连接体通过三叶草旋转体与内螺纹螺旋槽连接,内螺纹螺旋槽为螺纹排列,通过旋转气驱动力提高灭火剂的喷射距离,实现更大范围地灭火。
10.进一步,还包括安装在干粉罐罐身上的电子标签。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2.1)在灭火过程中,呼吸面罩上部的co浓度传感器实时采集空气中co浓度,并传送至报警器,如果co浓度过高,呼吸面罩上的报警器14进行报警提醒灭火人员佩戴呼吸面罩,打开供气阀对灭火人员进行供氧,实现了在火灾发生时临时提供氧气,保障人员安全的同时进行快速灭火,有效地防止了灭火人员由于吸入了有毒烟气或缺氧而导致伤亡。
13.2)灭火时,干粉通过旋转体喷头可以提高喷射距离,扩大灭火范围,使用极为方便。
14.3)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功能多样、使用方便、经济可行、灭火效率高等特点,实现了应急供氧与快速灭火双重功效,既能保障人员安全,又能实现灭火工作。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应急供氧复合式干粉灭火器的结构示意图正视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旋转体喷头结构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三叶草旋转体内部结构图。
18.图中:1-干粉罐、2-氧气罐、3-手提带、4-连接螺纹管、5-喷管、6-喷头、7-呼吸面罩、8-单孔卡套、9-氧气连接管、10-电子标签、11-压力表、12-co浓度传感器、13-供气阀、14-报警器、601-连接体、602-三叶草旋转体、603-内螺纹螺旋槽、604-中间连杆。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20.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应急供氧复合式干粉灭火器,包括干粉罐1、连接螺纹管 4、喷管5和喷头6,干粉罐1上部安装有用于监测干粉罐1内部压力的压力表11,连接螺纹管4一端连接连接干粉罐1出料口,另一端连接喷管5,喷管5端部连接喷头;干粉罐1 上部安装有用于监测控制器中co含量的co浓度传感器12,下部设有氧气罐2,氧气罐2 通过氧气连接管9连接有呼吸面罩7,呼吸面罩7上设有卡勾,其上部设有报警器14和用于监测空气中co含量的co浓度传感器12,报警器14与co浓度传感器12电连接;氧气连接管9与氧气罐2出气口之间连接有供气阀13;干粉罐1罐身还套设有单孔卡套8,单孔卡套8上设有与呼吸面罩7上的卡勾相配合的卡口(图中未显示),用于固定呼吸面罩7。
21.为了更加方便的移动灭火器,干粉罐1上连接有手提带3。
22.为了延长灭火器的使用寿命,本实用新型单孔卡套8采用聚酰胺纤维材制造而成,干粉罐1和氧气罐2罐身涂有一层防火隔热材料,氧气连接管9采用防火隔热软管。
23.为了便于拆卸和安装,本实用新型干粉罐1出料口与喷管5之间通过连接螺纹管4连接,喷管5与喷头6之间通过螺纹连接。
2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本实用新型喷头6为旋转体喷头,旋转体喷头由连接体601、三叶草旋转体602、内螺纹螺旋槽603及中间连杆604组成,中间连杆604位于连接体
中心处,连接三叶草旋转体602与喷管6尾端,连接体601通过三叶草旋转体602与内螺纹螺旋槽603连接,内螺纹螺旋槽603为螺纹排列,通过旋转气驱动力提高灭火剂的喷射距离,实现更大范围地灭火。
2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安装在干粉罐1罐身上的电子标签10,用于显示基础信息,该基础信包括灭火器型号、压力、有效时间、维修时间以及厂家联系电话。
26.未发生火灾时,呼吸面罩7未使用时卡在单孔卡套8卡口中,本实用新型灭火器放置在固定底座上。当发生火灾险情时,从固定底座上取下灭火器,提上手提带3,携带灭火器到着火点灭火,达到着火点后,迅速进行灭火工作。
27.灭火过程中,呼吸面罩7上部的co浓度传感器12实时采集空气中co浓度,并传送至报警器14,如果co浓度过高,呼吸面罩7上的报警器14进行报警提醒灭火人员佩戴呼吸面罩7,此时,灭火人员迅速将呼吸面罩7从单孔卡套8上取下,并佩戴好,然后打开供气阀13,氧气罐2中的氧气通过氧气连接管9对灭火人员进行供氧,在火灾发生时临时提供氧气,保障人员安全的同时进行快速灭火,有效地防止了灭火人员由于吸入了有毒烟气或缺氧而导致伤亡。
技术特征:1.一种应急供氧复合式干粉灭火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干粉罐(1)、连接螺纹管(4)、喷管(5)和喷头(6),干粉罐(1)上部安装有用于监测干粉罐(1)内部压力的压力表(11),连接螺纹管(4)一端连接干粉罐(1)出料口,另一端连接喷管(5),喷管(5)端部连接喷头(6);干粉罐(1)上部安装有用于监测控制器中co含量的co浓度传感器(12),下部设有氧气罐(2),氧气罐(2)通过氧气连接管(9)连接有呼吸面罩(7),呼吸面罩(7)上设有卡勾,其上部设有报警器(14)和用于监测空气中co含量的co浓度传感器(12),报警器(14)与co浓度传感器(12)电连接;氧气连接管(9)与氧气罐(2)出气口之间连接有供气阀(13);干粉罐(1)罐身还套设有单孔卡套(8),单孔卡套(8)上设有与呼吸面罩(7)上的卡勾相配合的卡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急供氧复合式干粉灭火器,其特征在于,干粉罐(1)上连接有手提带(3)。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应急供氧复合式干粉灭火器,其特征在于,单孔卡套(8)采用聚酰胺纤维材制造而成,干粉罐(1)和氧气罐(2)罐身涂有一层防火隔热材料,氧气连接管(9)采用防火隔热软管。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应急供氧复合式干粉灭火器,其特征在于,干粉罐(1)出料口与喷管(5)之间通过连接螺纹管(4)连接,喷管(5)与喷头(6)之间通过螺纹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急供氧复合式干粉灭火器,其特征在于,喷头(6)为旋转体喷头,旋转体喷头由连接体(601)、三叶草旋转体(602)、内螺纹螺旋槽(603)及中间连杆(604)组成,中间连杆(604)位于连接体(601)中心处,一端连接三叶草旋转体(602),另一端连接喷管(5)尾端,连接体(601)通过三叶草旋转体(602)与内螺纹螺旋槽(603)连接,内螺纹螺旋槽(603)为螺纹排列。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急供氧复合式干粉灭火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在干粉罐(1)罐身上的电子标签(10)。
技术总结一种应急供氧复合式干粉灭火器,包括干粉罐、连接螺纹管、喷管和旋转体喷头,干粉罐上部安装有压力表,连接螺纹管一端连接连接干粉罐出料口,另一端连接喷管,喷管端部连接喷头;干粉罐上部安装有用于监测控制器中CO含量的CO浓度传感器,下部设有氧气罐,氧气罐通过氧气连接管连接有呼吸面罩,呼吸面罩上设有卡勾,其上部设有报警器和CO浓度传感器,报警器与CO浓度传感器电连接;氧气连接管与氧气罐出气口之间连接有供气阀;干粉罐罐身还套设有单孔卡套,卡套上设有与呼吸面罩上的卡勾相配合的卡口,用于固定呼吸面罩。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灭火人员安全保障与火灾区域快速灭火双重效用,提高灭火效率保障公共财产安全的同时也保证灭火人员的生命安全。灭火人员的生命安全。灭火人员的生命安全。
技术研发人员:何胜 单天成 张凯 曹梦石 陈小雨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矿业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1.02.23
技术公布日:202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