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载具循环移动系统。
背景技术:2.线圈通常指呈环形的导线绕组,最常见的线圈应用有:马达、电感、变压器,以及环形天线等。线圈在绕制完成后,需要输送线圈并在输送过程中对线圈进行检测计数和一些后续的加工。现有技术中的线圈输送装置,大都是通过输送带或链条的方式,难以实现循环输送或者在转角处容易卡住,并且输送不稳定。
3.如专利号为cn201620241876.x公开的用于输送电机定子线圈的输送装置,该用于输送电机定子线圈的输送装置包括机架、链条、转动轴、齿轮、电机和置物块。在机架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一根转动轴,在转动轴的两端分别设有齿轮,设置在机架同一侧上的两个齿轮之间通过链条连接成一体,电机与其中一根转动轴连接,从而在电机的作用下带动转动轴旋转。两链条之间通过二十块置物块连接成一体,在每块置物块的中间位置设置线圈。通过转动轴转动带链条移动,从而带动置物块移动。但是置物块之间没有连接结构相互连接,仅依靠链条连接,使输送时容易晃动,导致输送不稳定。并且置物块大都是硬质材料制成,当置物块移动到转角处时容易卡住,难以实现循环输送。
技术实现要素: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载具循环移动系统,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5.一种载具循环移动系统,包括一个基板,一个设置在所述基板上的输送机构,两个设置在所述基板上且位于所述输送机构两端的升降机构,一个设置在所述基板上的第一驱动机构,以及一个设置在所述基板上的第二驱动机构。所述输送机构包括多个设置在所述基板上的第一输送板,多个设置在所述第一输送板上的支架,多个设置在所述支架上的第二输送板,以及多个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一、第二输送板上的置物块。所述第一输送板上设置有一个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一输送板两端的滑槽,所述第一输送板的一端与另一个所述第一输送板的一端连接,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输送板上的滑槽相互连通,所述第二输送板的结构和排列方式与所述第一输送板的结构和排列方式相同。所述置物块包括一个滑动设置在所述滑槽内的本体,一个设置在所述本体一端的卡接件,一个设置在所述本体另一端的卡接槽,以及多个设置在所述本体上的插孔。位于所述第一输送板内的所述本体的滑动方向与位于所述第二输送板内的所述本体的滑动方向相反。所述卡接件设有两个分别从所述卡接件两侧延伸出来的第一卡接部,所述卡接件卡接设置在另一个相邻的所述置物块的所述卡接槽中。所述卡接槽设有两个从所述卡接槽内侧壁的两侧延伸出来的且延伸方向朝向所述卡接槽的中心的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卡接部的延伸方向相反。两个所述升降机构分别位于所述输送机构两端并且对称设置,所述升降机构用于带动所述置物块垂直移动。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和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分别带动位于所述第一输送板和所述第二输送板内的所述置物板滑动。
6.进一步地,所述置物块还包括多个设置在所述本体上的限位件,多个所述限位件呈直线排列设置。
7.进一步地,所述输送机构还包括多个设置在所述置物块内的料板,以及多个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第二输送板上的压块。多个所述限位件呈直线排列设置在所述本体上,所述料板内设有线圈,且所述料板套设在所述限位件上,多个所述压块设置在所述第一、第二输送板两侧并压住所述置物块。
8.进一步地,所述升降机构包括一个设置在所述支架上的底板,一个设置在所述底板上的第一连接板,一个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板上的第一驱动气缸,两个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板上的支撑杆,以及一个与所述第一驱动气缸的输出端连接的升降板。所述第一驱动气缸的输出端穿过所述底板与所述升降板连接,两个所述支撑杆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驱动气缸两侧,并穿过所述底板与所述升降板连接。
9.进一步地,所述升降板设有一个用于容纳所述置物块的容纳槽,所述容纳槽一端闭合设置,另一端与所述升降板一端连通且朝向所述移动机构与所述滑槽连通,所述容纳槽的深度小于所述置物块的高度。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位于其中一个所述升降机构一侧,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一个设置在所述基板上的第二驱动气缸,一个设置在所述第二驱动气缸一侧的第二连接板,至少一个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板上的滑轨,一个滑动设置在所述滑轨上的滑板,以及一个设置在所述滑板上的推动件。所述第二驱动气缸的输出端与所述滑板连接,所述推动件的移动方向平行于所述滑槽的延伸方向,并所述推动件抵顶住所述置物块。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驱动机构位于另一个所述升降机构一侧,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一个设置在所述基板上的基台,一个设置在所述基台上的水平移动组件,一个设置在所述水平移动组件上的第三连接板,一个设置在所述第三连接板上的垂直移动组件,一个设置在所述垂直移动组件上的横杆,以及一个插设在所述横杆上的插杆。所述插杆一端插设在所述横杆上,另一端插设在所述插孔中。
12.进一步地,两个所述第一卡接部的排列方向垂直于所述滑槽的延伸方向且平行于所述连接部的所在平面。
13.进一步地,所述支架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输送板上,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输送板连接。所述支架两端分别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输送板之间和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输送板之间。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载具循环移动系统的所述置物块两端分别设有所述卡接件和所述卡接槽。所述卡接件设有两个分别从所述卡接件两侧延伸出来的第一卡接部。所述卡接件卡接设置在另一个相邻的所述置物块的所述卡接槽中。所述卡接槽设有两个从所述卡接槽内侧壁的两侧延伸出来的且延伸方向朝向所述卡接槽的中心的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卡接部的延伸方向相反,从而使所述卡接槽与所述卡接件的形状相互契合并相互卡接,防止在滑动输送时所述置物块晃动,导致输送不稳定。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和所述第二驱动机构能分别带动位于所述第一输送板和所述第二输送板内的所述置物板滑动,使所述置物板滑入所述升降机构中。所述升降机构带动所述置物块上下移动,并在上升或下降的同时可以将所述置物块与相邻的所述置物块分离,然后与另一个高度的所述置物块重新卡接,实现循环输送,不需要人工干预。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载具循环移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图1的载具循环移动系统所具有的输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图1的载具循环移动系统所具有的第二输送板和置物块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图1的载具循环移动系统所具有的置物块的结构示意图。
19.图5为图1的载具循环移动系统所具有的升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0.图6为图1的载具循环移动系统所具有的第二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1.图7为图1的载具循环移动系统所具有的第一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2.图8为图1的载具循环移动系统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3.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说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24.如图1至图8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载具循环移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所述载具循环移动系统包括一个基板10,一个设置在所述基板10上的输送机构20,两个设置在所述基板10上且位于所述输送机构20两端的升降机构30,一个设置在所述基板10上的第一驱动机构40,以及一个设置在所述基板10上的第二驱动机构50。可以想到的是,所述载具循环移动系统还包括其他的一些功能模块,如连接组件,用于取走或装入线圈的机械臂等等,其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习知的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25.所述基板10用于承载上述的各个功能模块,即所述输送机构20、所述升降机构30、所述第一驱动机构40,以及所述的第二驱动机构50,因此所述基板10设置有多种功能结构,如螺钉、螺栓、通孔等等来完成上述功能模块的安装与组装,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而设置,在此不再一一详细说明。
26.所述输送机构20包括多个设置在所述基板10上的第一输送板21,多个设置在所述第一输送板21上的支架22,多个设置在所述支架22上的第二输送板23,多个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一、第二输送板21、23上的置物块24,多个设置在所述置物块24内的料板25,以及多个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第二输送板21、23上的压块26。
27.所述第一输送板21上设置有一个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一输送板21两端的滑槽26,所述第一输送板21的一端与另一个所述第一输送板21的一端连接,从而使多个所述第一输送板21呈直线排列,并使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输送板21上的滑槽26相互连通,以使所述置物块24能在多个所述滑槽26内滑动。所述支架22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输送板21上,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输送板23连接,所述支架22的所在平面垂直于所述第一输送板21的所在平面,从而固定所述第二输送板23并将所述第一、第二输送板21、23分为两层,所述第一输送板21位于所述基板10和所述第二输送板23之间。所述支架22两端分别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输送板21之间和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输送板23之间,从而使所述支架22可以加固所述第一、第二输送板21、23的连接处,提高结构强度。所述第二输送板23的结构和排列方式与所述第一输送板23的结构和排列方式相同,所述第二输送板23同样包括一个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二输送板23两端的滑槽26。可以想到的是,多个所述第二输送板23上应当还设有多个检测装置和下料取料装置,在所述置物块24在所述第二输送板23内滑动时,下料装置将装
有线圈的料板装入所述所述置物块24中,然后检测装置检测,取料装置将检测完成的料板取出,其本身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28.每一个所述置物块24包括一个滑动设置在所述滑槽26内的本体241,一个设置在所述本体241一端的卡接件242,一个设置在所述本体241另一端的卡接槽243,多个设置在所述本体241上的限位件244,以及多个设置在所述本体241上的插孔245。
29.多个所述置物块24的所述本体241分别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一、第二输送板23的所述滑槽26中,并且位于所述第一输送板21内的所述本体241的滑动方向与位于所述第二输送板23内的所述本体241的滑动方向相反,以进行循环输送。
30.所述卡接件242设有两个分别从所述卡接件242两侧延伸出来的第一卡接部2421。两个所述第一卡接部2421的排列方向垂直于所述滑槽26的延伸方向且平行于所述连接部2421的所在平面,从而使两个所述第一卡接部2421在所述连接部2421两侧凸出设置,以便于与所述卡接槽243卡接。所述卡接件242卡接设置在另一个相邻的所述置物块24的所述卡接槽243中。
31.所述卡接槽243设有两个从所述卡接槽243内侧壁的两侧延伸出来的且延伸方向朝向所述卡接槽243的中心的第二卡接部2431。所述第一卡接部2421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卡接部2431的延伸方向相反,从而使所述卡接槽243与所述卡接件242的形状相互契合,以使所述第一卡接部2421和所述第二卡接部2431能相互卡接,进而将两个相邻的所述置物块24相互连接,防止在滑动输送的所述置物块24晃动,导致输送不稳定。由于所述第一卡接部2421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卡接部2431的延伸方向相反并相互卡接,限制了水平方向上的移动,使得所述卡接件242与所述卡接槽243只能垂直移动,因此需要所述升降机构30进行拆卸和移动,具体说明会在下面结合所述升降机构30一起说明。位于多个所述第一、第二输送板21、23两端的所述卡接件242和所述卡接槽243应当伸出所述滑槽26。
32.多个所述限位件244呈直线排列设置在所述本体241上,并用于设置所述料板25。
33.多个所述插孔245的排列方向平行于所述滑槽26的延伸方向,并用于与所述第二驱动机构50配合,通过第二驱动机构50带动位于所述第二输送板23内的所述置物块24滑动,具体说明会在下面结合所述第二驱动机构50一起说明。
34.所述料板25内设有线圈,且所述料板25套设在所述限位件244上,从而将所述线圈设置在所述置物块24内,并随所述置物块24一起移动。多个所述压块26设置在所述第一、第二输送板21、23两侧并压住所述置物块24,可以限制所述置物块24移动方向,防止所述置物块24从所述滑槽26中掉落。
35.两个所述升降机构30分别位于所述输送机构20两端并且对称设置。所述升降机构30包括一个设置在所述支架10上的底板31,一个设置在所述底板31上的第一连接板32,一个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板32上的第一驱动气缸33,两个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板32上的支撑杆34,以及一个与所述第一驱动气缸33的输出端连接的升降板35。所述第一连接板32一端与所述底板31底端连接,并用于设置所述第一驱动气缸33。所述第一驱动气缸33的输出端穿过所述底板31与所述升降板35连接,并带动所述升降板35往复移动。两个所述支撑杆34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驱动气缸33两侧,并穿过所述底板31与所述升降板35连接。所述支撑杆34用于提高所述升降板35移动时的稳定性。所述升降板35设有一个用于容纳所述置物块24的容纳槽351,所述容纳槽351一端闭合设置,另一端与所述升降板35一端连通且朝向所述
移动机构20,从而使所述容纳槽351与所述第一输送板21或所述第二输送板23的所述滑槽26连通,进而可以接收从所述第一、第二输送板21、23内输送过来的所述置物块24,并且闭合设置的一端可以防止所述置物块24滑出。所述容纳槽351的深度小于所述置物块24的高度,使得所述置物块24伸出所述容纳槽351,以便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40能推动所述置物块24。所述升降板35通过所述第一驱动气缸33带动垂直往复移动,且移动方向垂直于基板10的所在平面,从而使所述升降板35可以移动到与所述第一输送板21或所述第二输送板21的高度,带动所述置物块24上下移动,以实现升降。由于所述卡接件242与所述卡接槽243只能垂直移动,所述升降板35上升或下降的同时可以将所述置物块24与相邻的所述置物块24分离,然后与另一个高度的所述置物块24重新卡接,实现循环输送。
36.所述第一驱动机构40位于其中一个所述升降机构30一侧且高度与所述第一输送板21的高度相同,所述第一驱动机构40用于带动所述第一输送板21内的所述置物块24滑动。所述第一驱动机构40包括一个设置在所述基板10上的第二驱动气缸41,一个设置在所述第二驱动气缸41一侧的第二连接板42,至少一个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板42上的滑轨43,一个滑动设置在所述滑轨43上的滑板44,以及一个设置在所述滑板44上的推动件45。所述第二驱动气缸41的输出端与所述滑板44连接,并通过所述第二驱动气缸42带动所述滑板44在所述滑轨43上滑动。而所述滑板44可以带动所述推动件45移动,所述推动件45的移动方向平行于所述滑槽26的延伸方向,使所述推动件45抵顶住所述置物块24伸出所述容纳槽351的部分,并推动所述置物块24滑动,使得原本位于所述容纳槽351内的所述置物块24滑入所述第一输送板21的所述滑槽26中,进而推动位于所述第一输送板21内的多个所述置物块24移动,将所述第一输送板21内的一个所述置物块24推入另一个空的所述升降机构30中。
37.所述第二驱动机构50位于另一个所述升降机构30一侧,并用于带动所述第二输送板23内的所述置物块24滑动。所述第二驱动机构50包括一个设置在所述基板10上的基台51,一个设置在所述基台51上的水平移动组件52,一个设置在所述水平移动组件52上的第三连接板53,一个设置在所述第三连接板53上的垂直移动组件54,一个设置在所述垂直移动组件54上的横杆55,以及一个插设在所述横杆55上的插杆56。所述机台51用于提高所述第二驱动机构50其他组件的高度,使所述插杆56能与所述第二输送板23同一高度。所述水平移动组件52用于带动所述插杆56水平移动,所述水平移动组件52由气缸,滑轨,以及滑块组成,其应当为现有技术,其组成在此不再赘述。所述第三连接板53用于连接所述水平移动组件52和所述垂直移动组件54,提高稳定性。所述垂直移动组件54用于带动所述插杆56垂直移动。所述插杆56一端插设在所述横杆55上,另一端插设在所述插孔245中。
38.在工作时,先将所述插杆56插设在所述插孔245中,然后所述水平移动组件52带动所述插杆56水平移动,从而带动所述置物块24滑动,然后所述垂直移动组件54带动所述插杆56上升,所述水平移动组件52复位,所述垂直移动组件54带动所述插杆56下降重新插入所述插孔245中,并以此循环。由于多个所述置物块24相互卡接,进而可以带动位于所述第二输送板23内的多个所述置物块24一起滑动。外部下料装置,检测装置,以及取料装置在多个所述置物块24滑动的过程中进行下料,检测,以及取料工作。最后所述第二驱动机构50将空的所述置物块24送入所述升降机构30中,所述升降机构30下将,将两个相互卡接的所述置物块24分离,并在下降后与位于所述第一输送板21内的所述置物块24重新卡接。所述第
一驱动机构40推动所述置物块24,将所述置物块24送入另一个所述升降机构30中,该升降机构30上升,使所述置物块24与位于所述第二输送板23内的所述置物块24卡接,并以此循环,可以实现所述置物块24的循环输送。
3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载具循环移动系统的所述置物块24两端分别设有所述卡接件242和所述卡接槽243。所述卡接件242设有两个分别从所述卡接件242两侧延伸出来的第一卡接部2421。所述卡接件242卡接设置在另一个相邻的所述置物块24的所述卡接槽243中。所述卡接槽243设有两个从所述卡接槽243内侧壁的两侧延伸出来的且延伸方向朝向所述卡接槽243的中心的第二卡接部2431。所述第一卡接部2421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卡接部2431的延伸方向相反,从而使所述卡接槽243与所述卡接件242的形状相互契合并相互卡接,防止在滑动输送时所述置物块24晃动,导致输送不稳定。所述第一驱动机构40和所述第二驱动机构50能分别带动位于所述第一输送板21和所述第二输送板23内的所述置物板24滑动,使所述置物板24滑入所述升降机构30中。所述升降机构30带动所述置物块24上下移动,并在上升或下降的同时可以将所述置物块24与相邻的所述置物块24分离,然后与另一个高度的所述置物块24重新卡接,实现循环输送,不需要人工干预。
40.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于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任何在本实用新型精神内的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都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