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包装运输 专利正文
一种山坡运输机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1-21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山坡运输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货运索道领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山坡运输机。


背景技术:

2.目前我国货物运输方式中,公路运输占比最大,但是在一些山林区域,由于受到地形的限制,无法修建公路,往往需要人工将砍伐下来的竹木等搬到公路上然后再进行转运。这种方式耗费了大量的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山坡运输机,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人工搬运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山坡运输机,包括一条首尾相接的钢丝绳、第一转向组件和第二转向组件;
6.所述第一转向组件和第二转向组件设置在所述钢丝绳上并将所述钢丝绳分隔为运输段和回程段,所述第一转向组件和第二转向组件之间设置有若干使所述运输段和回程段改变运行方向的第三转向组件;
7.所述钢丝绳上设有若干吊钩。
8.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9.钢丝绳在第一转向组件和第二转向组件之间进行往复运动,第三转向组件改变运输段和回程段的运输方向,可以适应上、下坡和避开对运输产生干扰的区域,从而使吊钩上吊装的竹木在第一转向组件和第二转向组件之间运输,从而减少了人工搬运所需要的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10.优选地,所述第一转向组件包括支撑架和导丝轮,导丝轮上设有供所述钢丝绳缠绕的若干导轨,导丝轮设置在支撑架上,支撑架上还设有驱动所述导丝轮转动的驱动装置。
11.优选地,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链盘、链条和两个转动齿轮,转动齿轮的转动轴转动连接在支撑架上,所述导丝轮固设在转动轴下端,导丝轮和转动轴同轴设置,支撑架上还设有电动机,链盘设置在电动机的输出轴上,转动齿轮和链盘通过链条进行传动。
12.优选地,所述第二转向组件和第三转向组件上均设有转向固定装置,所述转向固定装置包括连接螺栓、呈半圆形的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所述第一本体的一端和第二本体的一端铰接,第一本体的另一端和第二本体的另一端均设有连接耳,两个连接耳上对应设有供连接螺栓穿过的通孔。
13.优选地,所述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内均设有若干滑动槽,滑动槽内设置有滑动块,滑动块沿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形成的圆的径向滑动连接在滑动槽内,滑动块和滑动槽内壁固设有压缩弹簧,滑动块远离压缩弹簧的一端设有橡胶垫。
14.优选地,所述第二转向组件和第三转向组件均包括固定板和转向轮组,所述第三转向组件设置有两组转向轮组,所述两组转向轮组分别设置在固定板的两端,所述第二转
向组件设置有一组转向轮组,所述转向固定装置通过固定杆设置在固定板的其中一端,所述转向轮组包括三个转动连接在固定板上的转向轮,且所述转向轮的轴线垂直于固定板设置,所述转向轮沿圆周设有运动轨。
15.优选地,所述钢丝绳上固定设有若干组限位装置,所述限位装置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限位块,所述吊钩转动连接在钢丝绳上且位于两个限位块之间。
16.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图1中的驱动装置俯视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向固定装置部分剖视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三转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转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2.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向轮侧视示意图。
23.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钢丝绳缠绕在导丝轮上的剖视示意图。
24.上述附图中:1、钢丝绳;2、第一转向组件;21、支撑架;22、导丝轮;3、第二转向组件;31、固定板;32、转向轮;321、运动轨;4、第三转向组件;5、吊钩;61、链盘;62、链条;63、转动齿轮;631、转动轴;7、转向固定装置;71、第一本体;72、第二本体;73、连接螺栓;8、滑动槽;81、滑动块;82、压缩弹簧;83、橡胶垫;9、限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作用更加清楚及易于了解,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26.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山坡运输机,包括一条首尾相接的钢丝绳1、第一转向组件2和第二转向组件3;所述第一转向组件2和第二转向组件3设置在所述钢丝绳1上并将所述钢丝绳1分隔为运输段和回程段,所述第一转向组件2和第二转向组件3之间设置有若干使所述运输段和回程段改变运行方向的第三转向组件4;所述钢丝绳1上设有若干吊钩5。
27.进行操作之前,将第一转向组件2和第二转向组件3分别固定在竹林中和公路旁,例如将设有第一转向组件2的一端固定在公路旁,设有第二转向组件3的一端固定在竹林中,钢丝绳1首尾相接形成一条闭合的回路,钢丝绳1在第一转向组件2和第二转向组件3的作用下改变运输方向,另外设置驱动钢丝绳1运行的驱动装置,驱动钢丝绳1运行,钢丝绳1在第一转向组件2和第二转向组件3之间进行往复运动;第三转向组件4改变钢丝绳1的运输段和回程段的运输方向,若干第三转向组件4配合,使钢丝绳1可以适应上、下坡并避开对运输产生干扰的区域,从而使吊钩5上吊装的竹木在第一转向组件2和第二转向组件3之间运输,从而减少了人工搬运所需要的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28.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转向组件2包括支撑架21和导丝轮22,导丝轮22上设有供所述钢丝绳1缠绕的若干导轨,导丝轮22设置在支撑架21上,支撑架21上还设有驱动所述导丝
轮22转动的驱动装置。设置两个导丝轮22,支撑架21用于放置导丝轮22,如图7所示,钢丝绳1先沿其中的一个导丝轮22的第一条导轨绕半圈然后转到另一个导丝轮22,在另一个导丝轮22的第一条导轨上绕半圈又转到原来的导丝轮22的第二条导轨上进行绕圈,如此重复,以增加摩擦,当驱动装置驱动导丝轮22转动时,钢丝绳1在导丝轮22的带动下进行运动。吊钩5通过一根钢丝与钢丝绳1连接,钢丝绳1在导丝轮22进行缠绕时,连接吊钩5的钢丝不会被带进导轨中进行缠绕而是伸出导轨外,吊钩5不会对钢丝绳1在导丝轮22上的缠绕产生影响。
29.如图1和图2所示,为驱动装置的一种设置方式,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链盘61、链条62和两个转动齿轮63,转动齿轮63的转动轴631转动连接在支撑架21上,所述导丝轮22固设在转动轴631下端,导丝轮22和转动轴631同轴设置,支撑架21上还设有电动机,链盘61设置在电动机的输出轴上,转动齿轮63和链盘61通过链条62进行传动。启动电动机,链盘61进行转动,从而通过链条62带动两个转动齿轮63转动,转动齿轮63的转动轴631随之一起转动,从而带动两个导丝轮22进行转动。
30.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第二转向组件3和第三转向组件4上均设有转向固定装置7,所述转向固定装置7包括连接螺栓73、呈半圆形的第一本体71和第二本体72,所述第一本体71的一端和第二本体72的一端铰接,第一本体71的另一端和第二本体72的另一端均设有连接耳,两个连接耳上对应设有供连接螺栓73穿过的通孔。由于本装置用于竹木林运输,可以通过转向固定装置7将第二转向组件3和第三转向组件4固定在竹木上,不需要搭建支撑柱,节约了成本,可以根据山地情况选择合适地方进行固定,使用连接螺栓73对第一本体71和第二本体72进行固定,方便收纳,可重复利用。所述第一本体71和第二本体72内均设有若干滑动槽8,滑动槽8内设置有滑动块81,滑动块81沿第一本体71和第二本体72形成的圆的径向滑动连接在滑动槽8内,滑动块81和滑动槽8内壁固设有压缩弹簧82,滑动块81远离压缩弹簧82的一端设有橡胶垫83。固定在竹木上时,压缩弹簧82的弹力使得滑动块81对竹木进行抱紧,能够适应不同大小的竹木,橡胶垫83增大摩擦力,以防止滑动。
31.如图1、图4至图6所示,所述第二转向组件3和第三转向组件4均包括固定板31和转向轮组,所述第三转向组件4设置有两组转向轮组,所述两组转向轮组分别设置在固定板31的两端,所述第二转向组件3设置有一组转向轮组,所述转向固定装置7通过固定杆设置在固定板31的其中一端,所述转向轮组包括三个转动连接在固定板31上的转向轮32,且所述转向轮32的轴线垂直于固定板31设置,所述转向轮32沿圆周设有运动轨321。使用时装配第二转向组件3和第三转向组件4,使设有转向轮32的面朝下,设置三个转向轮32,使得钢丝绳1从转向轮32之间穿过,以防止钢丝绳1从侧面脱出;转向轮32沿圆周设置运动轨321,以防止钢丝绳1向下脱出。所述三个转向轮32的转轴轴心的连线为等腰三角形,所述位于等腰三角形的底边的两个转向轮32设置在转向轮组远离转向固定装置7的一边。使得钢丝绳1始终作用在两个转向轮32上,以增加运输稳定性。
32.如图1所示,所述钢丝绳1上固定设有若干组限位装置,所述限位装置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限位块9,所述吊钩5转动连接在钢丝绳1上且位于两个限位块9之间。限位块9限制吊钩5可滑动的范围,防止相邻的吊钩5缠绕,吊钩5通过一根钢丝转动连接在钢丝绳1上,防止钢丝绳1受力转动带动吊钩5转动发生缠绕的现象,两个转向轮32之间设置一定距离,使钢丝能带动吊钩5从两个转向轮32之间通过,如图6所示,所述转向轮32沿圆周设有运动轨
321,合理设置运动轨321的宽度使限位块9也能从转向轮32之间通过,以保证能顺利从转向轮32之间通过。所述吊钩5的结构为现有技术,例如眼形滑钩。
33.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