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车辆装置 专利正文
一种平衡扭扭车的稳定包胶结构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03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平衡扭扭车的稳定包胶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平衡车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平衡扭扭车的稳定包胶结构。


背景技术:

2.电动平衡车其运作原理主要是建立在一种被称为“动态稳定”的基本原理上,利用车体内部的陀螺仪和加速度传感器,来检测车体姿态的变化,并利用伺服控制系统,精确地驱动电机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保持系统的平衡。平衡扭扭车外壳部分一般采用塑料件注塑工艺生产,而为了支撑使用者的体重以及确保在行驶过程中的结构强度,需使用大量塑胶原料,然而使用塑胶原料制成的平衡车壳体,在强度上受到一定的局限性。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平衡扭扭车的稳定包胶结构,它可以通过加强筋覆盖在上壳体的上表面内,增加了上壳体的支撑强度,使得上壳体在被踩踏时能够提供足够的支撑力,由于加强筋设置在上壳体的中心位置,而使用者脚踏在上壳体上时,人体重心位置的压力会作用在加强筋上侧,加强筋较为直接的承受压力,使得上壳体在平衡车主体行走过程中保证了稳定性。
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5.一种平衡扭扭车的稳定包胶结构,包括平衡车主体、两个外壳主件、稳固主件、加强筋和限位槽;两个外壳主件设于平衡车主体,并通过两个外壳主件将平衡车主体外表面进行覆盖包裹;外壳主件包括相互连接组合的上壳体和下壳体;限位槽设于上壳体中心位置处的上表面内,且限位槽位于平衡车主体的水平方向上;稳固主件设于上壳体上表面内;稳固主件包括第一稳定机构和第二稳定机构,第一稳定机构设于平衡车主体的靠近中心位置处,第二稳定机构设于平衡车主体的远离中心位置处;加强筋覆盖于稳固主件内,且加强筋嵌入限位槽内;通过将加强筋嵌入限位槽内,通过第一稳定机构,将上壳体相对于平衡车主体水平方向上的位置进行限位,并增强上壳体在水平方向上的稳定性,同时通过第二稳定机构,将上壳体相对于平衡车主体垂直方向上的位置进行限位,并增强上壳体在垂直方向上的稳定性,使得外壳主件在被踩踏时所能承受的力得到增强,以保证平衡车主体在行走时的稳定。
6.进一步的,上壳体和下壳体采用塑胶注塑而成。
7.进一步的,限位槽设置有多处折弯,以贴合上壳体上表面,且限位槽远离平衡车主体中心侧端壁,所嵌入上壳体表面内的高度大于靠近平衡车主体中心侧端壁的高度。
8.进一步的,加强筋采用便于加工的金属材料。
9.进一步的,第一稳定机构包括第一固定件、放置板和固定槽;固定槽设于上壳体上表面靠近平衡车主体中心侧端面内;放置板滑动设于加强筋靠近平衡车主体中心侧端面内,且放置板与固定槽滑动配合;第一固定件固定设于放置板中心位置处内,第一固定件一端连接至固定槽内,另一端连接至加强筋外;第一固定件为t形,直径大侧突出部分位于加
强筋外,直径小侧突出部分位于固定槽内。
10.进一步的,固定槽为t形,且固定槽靠近平衡车主体中心侧突出部分为圆柱形。
11.进一步的,第二稳定机构包括第二固定件、第三固定件和螺纹孔;螺纹孔设置有至少四个,螺纹孔设于加强筋远离平衡车主体中心侧端面内,且螺纹孔位于上壳体的垂直方向上,螺纹孔贯穿加强筋,螺纹孔之间相互两两对称;第二固定件设于螺纹孔内,第二固定件为t形,且长度方向上的侧突出部分设有外螺纹,外螺纹与螺纹孔之间螺纹配合;第三固定件连接于第二固定件宽度方向上的突出部分内。
12.进一步的,第二固定件宽度方向上的突出部分内设有内螺纹,第二固定件上内螺纹与外螺纹处于垂直状态;第三固定件采用螺钉,且第三固定件上螺纹部分与第二固定件内螺纹之间螺纹配合。
13.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4.一、本方案通过加强筋覆盖在上壳体的上表面内,增加了上壳体的支撑强度,使得上壳体在被踩踏时能够提供足够的支撑力,由于加强筋设置在上壳体的中心位置,而使用者脚踏在上壳体上时,人体重心位置的压力会作用在加强筋上侧,加强筋较为直接的承受压力,使得上壳体在平衡车主体行走过程中保证了稳定性。
15.二、本方案通过第三固定件在第二固定件内与限位槽抵接,由于第三固定件螺纹连接在第二固定件内,保证了无论螺纹孔的位置在何处,皆能使得第三固定件与限位槽内壁抵接,同时由于两者之间的相互抵接,控制了加强筋在相对于平衡车主体垂直方向上的位置和支撑,使上壳体垂直方向上能具有足够的稳定效果。
16.三、本方案通过第一固定件嵌入固定槽直径小侧突出部分内,以及第三固定件嵌入固定槽内,有效控制了加强筋在相对于平衡车主体水平方向上的位置和支撑,使上壳体水平方向上能具有足够的稳定效果。
17.四、本方案通过第一稳定机构和第二稳定机构同时对上壳体进行限制,使得加强筋在受力时能够有效的提供支撑力,并且包括加强筋在平衡车主体行走时不会产生偏移,而影响平衡车主体的正常运作。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a处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b处的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上壳体21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加强筋3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3.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固定件33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4.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5.图中标号说明:
26.平衡车主体1、外壳主件2、上壳体21、下壳体22、稳固主件3、加强筋31、第一稳定机构32、第一固定件321、放置板322、固定槽323、第二稳定机构33、第二固定件331、第三固定件332、螺纹孔333、限位槽4。
具体实施方式
27.请参阅图1-7,一种平衡扭扭车的稳定包胶结构,它一种平衡扭扭车的稳定包胶结构,包括平衡车主体1、两个外壳主件2、稳固主件3、加强筋31和限位槽4;两个外壳主件2设于平衡车主体1,并通过两个外壳主件2将平衡车主体1外表面进行覆盖包裹;外壳主件2包括相互连接组合的上壳体21和下壳体22;限位槽4设于上壳体21中心位置处的上表面内,且限位槽4位于平衡车主体1的水平方向上;稳固主件3设于上壳体21上表面内;稳固主件3包括第一稳定机构32和第二稳定机构33,第一稳定机构32设于平衡车主体1的靠近中心位置处,第二稳定机构33设于平衡车主体1的远离中心位置处;加强筋31覆盖于稳固主件3内,且加强筋31嵌入限位槽4内;通过将加强筋31嵌入限位槽4内,通过第一稳定机构32,将上壳体21相对于平衡车主体1水平方向上的位置进行限位,并增强上壳体21在水平方向上的稳定性,同时通过第二稳定机构33,将上壳体21相对于平衡车主体1垂直方向上的位置进行限位,并增强上壳体21在垂直方向上的稳定性,使得外壳主件2在被踩踏时所能承受的力得到增强,以保证平衡车主体1在行走时的稳定。上壳体21和下壳体22采用塑胶注塑而成。
28.请参阅图7,限位槽4设置有多处折弯,以贴合上壳体21上表面,且限位槽4远离平衡车主体1中心侧端壁,所嵌入上壳体21表面内的高度大于靠近平衡车主体1中心侧端壁的高度,便于将第二固定件331和第三固定件332放置在限位槽4内,而不影响上壳体21上的结构。请参阅图5,加强筋31采用便于加工的金属材料。
29.请参阅图2,第一稳定机构32包括第一固定件321、放置板322和固定槽323;固定槽323设于上壳体21上表面靠近平衡车主体1中心侧端面内;放置板322滑动设于加强筋31靠近平衡车主体1中心侧端面内,且放置板322与固定槽323滑动配合;第一固定件321固定设于放置板322中心位置处内,第一固定件321一端连接至固定槽323内,另一端连接至加强筋31外;第一固定件321为t形,直径大侧突出部分位于加强筋31外,直径小侧突出部分位于固定槽323内。固定槽323为t形,且固定槽323靠近平衡车主体1中心侧突出部分为圆柱形。
30.请参阅图3,第二稳定机构33包括第二固定件331、第三固定件332和螺纹孔333;螺纹孔333设置有至少四个,螺纹孔333设于加强筋31远离平衡车主体1中心侧端面内,且螺纹孔333位于上壳体21的垂直方向上,螺纹孔333贯穿加强筋31,螺纹孔333之间相互两两对称;请参阅图6,第二固定件331设于螺纹孔333内,第二固定件331为t形,且长度方向上的侧突出部分设有外螺纹,外螺纹与螺纹孔333之间螺纹配合;第三固定件332连接于第二固定件331宽度方向上的突出部分内。第二固定件331宽度方向上的突出部分内设有内螺纹,第二固定件331上内螺纹与外螺纹处于垂直状态;第三固定件332采用螺钉,且第三固定件332上螺纹部分与第二固定件331内螺纹之间螺纹配合。
31.在组合平衡车主体1时,通过上壳体21与下壳体22相互组合连接,工作人员将加强筋31放置入限位槽4内,通过加强筋31覆盖在上壳体21的上表面内,增加了上壳体21的支撑强度,使得上壳体21在被踩踏时能够提供足够的支撑力,由于加强筋31设置在上壳体21的中心位置,而使用者脚踏在上壳体21上时,人体重心位置的压力会作用在加强筋31上侧,加强筋31较为直接的承受压力,使得上壳体21在平衡车主体1行走过程中保证了稳定性。
32.加强筋31放置完毕后,工作人员通过将第二固定件331的外螺纹部分螺纹连接至螺纹孔333内,使得第二固定件331与上壳体21之间能够连接并固定,之后工作人员通过将第三固定件332螺纹连接至第二固定件331宽度方向上的突出部分内,并使得第三固定件
332螺栓处位于加强筋31中心侧位置,并使得工作人员旋转在第二固定件331内的第三固定件332,直至第三固定件332侧端面与限位槽4内端壁抵接,由于第三固定件332螺纹连接在第二固定件331内,保证了无论螺纹孔333的位置在何处,皆能使得第三固定件332与限位槽4内壁抵接,同时由于两者之间的相互抵接,控制了加强筋31在相对于平衡车主体1垂直方向上的位置和支撑,使上壳体21垂直方向上能具有足够的稳定效果。
33.工作人员通过推动第一固定件321朝平衡车主体1中心侧方向移动,使得第一固定件321带动第三固定件332移动至固定槽323靠近加强筋31侧突出部分内,而第一固定件321嵌入固定槽323直径小侧突出部分内,有效控制了加强筋31在相对于平衡车主体1水平方向上的位置和支撑,使上壳体21水平方向上能具有足够的稳定效果,通过第一稳定机构32和第二稳定机构33同时对上壳体21进行限制,使得加强筋31在受力时能够有效的提供支撑力,并且包括加强筋31在平衡车主体1行走时不会产生偏移,而影响平衡车主体1的正常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