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笼车。
背景技术:2.随着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笼车使用越来越普遍,笼车兼具储存、装载、搬运、陈列等功能,在仓储与物流作业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目前市场上的笼车,其拉手或拖车勾只连接在前端或后端的横梁上,当笼车负重过大时,笼车前端或后端的横梁容易产生形变,另外笼车前后端的横梁接触面积小,拉手或拖车勾在横梁上的连接较为单薄,连接强度不够,拉手或拖车勾受力会容易从横梁上脱落,导致笼车的使用寿命低;另,现有的笼车不便于堆叠放置,占用较多的室内空间;另,若用叉车搬运笼车时,由于叉车上的货叉插入笼车底部没有固定,加上叉车移动过程振动较大,笼车在货叉上容易产生晃动、滑移,笼车甚至有可能从货叉上滑落,存在安全隐患。
3.因此,如何克服上述存在的缺陷,已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克服了上述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笼车,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
5.一种笼车,包括有底框1,所述底框1上设有车笼2,所述底框1包括有前侧梁11、后侧梁12、左侧梁13、右侧梁14,所述左侧梁13的下端和所述右侧梁14的下端分别固定连接有若干脚轮3,所述前侧梁11中部与所述后侧梁12中部之间连接有前后延伸的中部横梁15,所述前侧梁11的前端面和所述中部横梁15的下端面共同连接有便于增加连接强度的第一加强固定件4,所述后侧梁12的后端面和所述中部横梁15的下端面共同连接有便于增加连接强度的第二加强固定件5,所述第一加强固定件4上连接有拉手6,所述第二加强固定件5上连接有拖车扣7。
6.所述第一加强固定件4包括有固定在所述前侧梁11的前端面上的第一连接部41,以及固定在所述中部横梁15的下端面的第二连接部42,所述第一连接部4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42之间连接有第一折弯部43,所述第二连接部42下端面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一连接部41下端高度,所述第二连接部42下端面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一连接部41上端高度,所述第二加强固定件5包括有固定在所述后侧梁12的后端面上的第三连接部51,以及固定在所述中部横梁15的下端面的第四连接部52,所述第三连接部51和所述第四连接部52之间连接有第二折弯部53,所述第四连接部52下端面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三连接部51下端高度,所述第四连接部52下端面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三连接部51上端高度。
7.所述中部横梁15为相互平行的两条,所述第二连接部42都与两条所述中部横梁15的下端面相连接,所述第四连接部52都与两条所述中部横梁15的下端面相连接。
8.所述左侧梁13的下端或所述右侧梁14的下端设有长方形的框架10,所述框架10上设有便于叉车上的货叉从所述笼车的一侧插入防止笼车在货叉上滑落的卡叉车插口8。
9.所述左侧梁13与所述中部横梁15之间、所述右侧梁14与所述中部横梁15之间分别连接有左右延伸的若干条强化横梁16。
10.所述底框1下端四个角的位置分别设有向下延伸的凸块9,所述凸块9下端向上凹设有便于笼车上下堆叠时从上往下卡接在所述车笼2上端的卡接凹口91。
11.所述左侧梁13、所述右侧梁14分别为相互平行的两条。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3.1、本案的笼车结构简单易实现,所述底框的设置,便于承托支撑所述车笼内的物品,所述若干脚轮的设置,便于笼车的移动,所述中部横梁的设置,便于增加所述底框上的承托支撑强度,所述前侧梁的前端面和所述中部横梁的下端面共同连接所述第一加强固定件的设置,其一方面便于增加所述前侧梁与所述中部横梁之间的连接强度,另一方面便于连接所述拉手,如此,当拉动所述拉手时,作用在所述前侧梁上的拉力有部分通过所述第一加强固定件传递到所述中部横梁上,从而分散所述前侧梁上的作用力,以便于防止所述前侧梁受力形变,实用性好;所述后侧梁的后端面和所述中部横梁的下端面共同连接有第二加强固定件的设置,其一方面便于增加所述后侧梁与所述中部横梁之间的连接强度,另一方面便于连接所述拖车扣,如此,当拖动所述拖车扣时,作用在所述后侧梁上的拉力有部分通过所述第二加强固定件传递到所述中部横梁上,从而分散所述后侧梁上的作用力,以便于防止所述后侧梁受力形变,实用性好;所述拉手以及所述拖车扣的设置,便于拖动笼车进行移动,实用性好。
14.2、本案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设置,一方面便于与所述前侧梁的前端面固定连接,另一方面便于连接所述拉手,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设置,便于与所述中部横梁的下端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折弯部的设置,一方面便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的拉力传递,另一方面便于适应所述前侧梁下端面与所述中部横梁下端面之间可能存在的错位不平整的情况,以便于所述第二连接部能够更好地与所述中部横梁的下端面相连接,实用性好;所述第三连接部的设置,一方面便于与所述后侧梁的后端面固定连接,另一方面便于连接所述拖车扣,所述第四连接部的设置,便于与所述中部横梁的下端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折弯部的设置,一方面便于所述第三连接部与所述第四连接部之间的拉力传递,另一方面便于适应所述后侧梁下端面与所述中部横梁下端面之间可能存在的错位不平整的情况,以便于所述第四连接部能够更好地与所述中部横梁的下端面相连接,实用性好;
15.3、所述中部横梁为相互平行的两条的设置,便于增加所述底框中部的承托支撑强度,所述第二连接部都与两条所述中部横梁的下端面相连接,所述第四连接部都与两条所述中部横梁的下端面相连接,如此,便于增加所述第二连接部在所述中部横梁上、以及所述第四连接部在所述中部横梁上的接触面积,以便于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第四连接部能够更好地固定在所述中部横梁,使连接更牢固,实用性好。
16.4、所述左侧梁的下端或所述右侧梁的下端设有长方形的框架,所述框架上设有便于叉车上的货叉从所述笼车的一侧插入防止笼车在货叉上滑落的卡叉车插口,以便于所述笼车的限位,结构简单,实用性好。
17.5、所述左侧梁与所述中部横梁之间、所述右侧梁与所述中部横梁之间分别连接有左右延伸的若干条强化横梁,以便于进一步地增加所述底框上的承托支撑强度,实用性好。
18.6、所述底框下端四个角的位置分别设有向下延伸的凸块,所述凸块下端向上凹设
有便于笼车上下堆叠时从上往下卡接在所述车笼上端的卡接凹口,如此,所述笼车与笼车之间能够上下堆叠在一起,以便于节省所述笼车存放的空间,实用性好。
19.7、所述左侧梁、所述右侧梁分别为相互平行的两条,如此,加大了所述脚轮在所述左侧梁下端、以及所述脚轮在所述右侧梁下端的支撑面积,以便于增加支撑强度,提高笼车的稳定性,实用性好。
附图说明
20.图1是笼车的结构示图。
21.图2是笼车的结构示图之一。
22.图3是笼车的爆炸示图。
23.图4是笼车的第一加强固定件的结构示图。
24.图5是笼车的第二加强固定件的结构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特征及其它相关特征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于同行业技术人员的理解:
26.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笼车,包括有底框1,所述底框1上设有车笼2,所述底框1包括有前侧梁11、后侧梁12、左侧梁13、右侧梁14,所述左侧梁13的下端和所述右侧梁14的下端分别固定连接有若干脚轮3,所述前侧梁11中部与所述后侧梁12中部之间连接有前后延伸的中部横梁15,所述前侧梁11的前端面和所述中部横梁15的下端面共同连接有便于增加连接强度的第一加强固定件4,所述后侧梁12的后端面和所述中部横梁15的下端面共同连接有便于增加连接强度的第二加强固定件5,所述第一加强固定件4上连接有拉手6,所述第二加强固定件5上连接有拖车扣7。
27.如上所述,本案的笼车结构简单易实现,所述底框1的设置,便于承托支撑所述车笼2内的物品,所述若干脚轮的设置,便于笼车的移动,所述中部横梁15的设置,便于增加所述底框1上的承托支撑强度,所述前侧梁11的前端面和所述中部横梁15的下端面共同连接所述第一加强固定件4的设置,其一方面便于增加所述前侧梁11与所述中部横梁15之间的连接强度,另一方面便于连接所述拉手6,如此,当拉动所述拉手6时,作用在所述前侧梁11上的拉力有部分通过所述第一加强固定件4传递到所述中部横梁15上,从而分散所述前侧梁11上的作用力,以便于防止所述前侧梁11受力形变,实用性好;所述后侧梁12的后端面和所述中部横梁15的下端面共同连接有第二加强固定件5的设置,其一方面便于增加所述后侧梁12与所述中部横梁15之间的连接强度,另一方面便于连接所述拖车扣7,如此,当拖动所述拖车扣7时,作用在所述后侧梁12上的拉力有部分通过所述第二加强固定件5传递到所述中部横梁15上,从而分散所述后侧梁12上的作用力,以便于防止所述后侧梁12受力形变,实用性好;所述拉手6以及所述拖车扣7的设置,便于拖动笼车进行移动,实用性好。
28.如图1、图3、图4、图5所示,具体实施时,所述第一加强固定件4包括有固定在所述前侧梁11的前端面上的第一连接部41,以及固定在所述中部横梁15的下端面的第二连接部42,所述第一连接部4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42之间连接有第一折弯部43,所述第二连接部42下端面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一连接部41下端高度,所述第二连接部42下端面的高度低于所述
第一连接部41上端高度,所述第二加强固定件5包括有固定在所述后侧梁12的后端面上的第三连接部51,以及固定在所述中部横梁15的下端面的第四连接部52,所述第三连接部51和所述第四连接部52之间连接有第二折弯部53,所述第四连接部52下端面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三连接部51下端高度,所述第四连接部52下端面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三连接部51上端高度。
29.如上所述,本案所述第一连接部41的设置,一方面便于与所述前侧梁11的前端面固定连接,另一方面便于连接所述拉手6,所述第二连接部42的设置,便于与所述中部横梁15的下端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折弯部43的设置,一方面便于所述第一连接部41与所述第二连接部42之间的拉力传递,另一方面便于适应所述前侧梁11下端面与所述中部横梁15下端面之间可能存在的错位不平整的情况,以便于所述第二连接部42能够更好地与所述中部横梁15的下端面相连接,实用性好;所述第三连接部51的设置,一方面便于与所述后侧梁12的后端面固定连接,另一方面便于连接所述拖车扣7,所述第四连接部52的设置,便于与所述中部横梁15的下端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折弯部53的设置,一方面便于所述第三连接部51与所述第四连接部52之间的拉力传递,另一方面便于适应所述后侧梁12下端面与所述中部横梁15下端面之间可能存在的错位不平整的情况,以便于所述第四连接部52能够更好地与所述中部横梁15的下端面相连接,实用性好。
30.如图1、图3所示,具体实施时,所述中部横梁15为相互平行的两条的设置,便于增加所述底框1中部的承托支撑强度,所述第二连接部42都与两条所述中部横梁15的下端面相连接,所述第四连接部52都与两条所述中部横梁15的下端面相连接,如此,便于增加所述第二连接部42在所述中部横梁15上、以及所述第四连接部52在所述中部横梁15上的接触面积,以便于所述第二连接部42、所述第四连接部52能够更好地固定在所述中部横梁15,使连接更牢固,实用性好。
31.如图1、图3所示,具体实施时,所述左侧梁13的下端或所述右侧梁14的下端设有长方形的框架10,所述框架10上设有便于叉车上的货叉从所述笼车的一侧插入防止笼车在货叉上滑落的卡叉车插口8,以便于所述笼车的限位,结构简单,实用性好。
32.如图1、图3所示,具体实施时,所述左侧梁13与所述中部横梁15之间、所述右侧梁14与所述中部横梁15之间分别连接有左右延伸的若干条强化横梁16,以便于进一步地增加所述底框1上的承托支撑强度,实用性好。
33.如图1至图3所示,具体实施时,所述底框1下端四个角的位置分别设有向下延伸的凸块9,所述凸块9下端向上凹设有便于笼车上下堆叠时从上往下卡接在所述车笼2上端的卡接凹口91,如此,所述笼车与笼车之间能够上下堆叠在一起,以便于节省所述笼车存放的空间,实用性好。
34.如图1、图3所示,具体实施时,所述左侧梁13、所述右侧梁14分别为相互平行的两条,如此,加大了所述脚轮3在所述左侧梁13下端、以及所述脚轮3在所述右侧梁14下端的支撑面积,以便于增加支撑强度,提高笼车的稳定性,实用性好。
35.如上所述,本案保护的是一种笼车,一切与本案相同或相近似的技术方案都应示为落入本案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