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车辆装置 专利正文
双轴悬挂式转向架系统、悬挂式空铁系统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1-21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双轴悬挂式转向架系统、悬挂式空铁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悬挂式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轴悬挂式转向架系统、悬挂式空铁系统。


背景技术:

2.悬挂式空铁是城市快捷公交,属于悬挂式轨道交通运输系统,包括轨道支墩、轨道梁、空中轨道列车和车辆转向架,车辆转向架设置在箱式轨道梁的内部,用于驱动空中轨道列车沿轨道梁的纵向行走,轨道梁通过支墩支撑悬吊在空中,通常车辆转向架包括行走轮和导向轮,行走轮用于承载并驱动车辆转向架和空中轨道列车,导向轮用于对车辆转向架进行导向,辅助车辆转向架转弯;现有的空铁转向架的构架本体与摇枕(或车体枕梁)一般采用单臂连接,其使得车体的稳定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的悬挂式空铁转向架稳定性差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轴悬挂式转向架系统、悬挂式空铁系统。
4.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双轴悬挂式转向架系统,该系统包括框架组件、悬吊组件、检测组件和总控中心,所述悬吊组件装设于所述框架组件的下方,用于悬吊列车车厢;所述检测组件装设于所述悬吊组件,且所述检测组件与所述总控中心信号连接;
5.所述框架组件包括m型构架本体,所述m型构架本体的两个腔室分别用于设置第一对行走轮和第二对行走轮;
6.所述m型构架本体的第一侧设置有第一悬臂安装部、第二悬臂安装部、第三悬臂安装部、第四悬臂安装部,所述第一悬臂安装部与所述第二悬臂安装部构成第一c型结构,所述第三悬臂安装部与所述第四悬臂安装部构成第二c型结构,所述第一c型结构所在的平面与所述第二c型结构所在的平面平行设置,且所述第一c型结构与所述第二c型结构构成的第一腔室用于容纳第一制动系统;所述第一制动系统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对行走轮;
7.所述m型构架本体的第二侧设置有第五悬臂安装部、第六悬臂安装部、第七悬臂安装部、第八悬臂安装部,所述第五悬臂安装部与所述第六悬臂安装部构成第三c型结构,所述第七悬臂安装部与所述第八悬臂安装部构成第四c型结构,所述第三c型结构所在的平面与所述第四c型结构所在的平面平行设置,且所述第三c型结构与所述第四c型结构构成的第二腔室用于容纳第二制动系统;所述第二制动系统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对行走轮;
8.所述m型构架本体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弧形悬吊部和第二弧形悬吊部,所述第一弧形悬吊部与所述第二弧形悬吊部构成u型支架;
9.所述悬吊组件的顶部具有分别与所述第一弧形悬吊部、所述第二弧形悬吊部连接的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所述悬吊组件的底部用于与列车车厢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检测组件包括图像采集装置,以实时采集所述悬吊组件与所述m型构架本体、列车车厢连接部的图像信息。
10.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弧形悬吊部的底部中心与所述第二弧形悬吊部的底部中心的连线与所述m型构架本体的纵向轴线平行设置。
11.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弧形悬吊部的底部到轨道行走面的距离大于轨道行走面的厚度;
12.所述第二弧形悬吊部的底部到轨道行走面的距离大于轨道行走面的厚度。
13.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弧形悬吊部远离所述第二弧形悬吊部的侧壁到所述m型构架本体的中心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对行走轮的外轮面到所述m型构架本体的中心的距离;
14.所述第二弧形悬吊部远离所述第一弧形悬吊部的侧壁到所述m型构架本体的中心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对行走轮的外轮面到所述m型构架本体的中心的距离。
15.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m型构架本体包括第一n型框架和第二n型框架,所述第一n型框架与所述第二n型框架固定连接或者一体成型设置;
16.所述第一n型框架靠近所述第二n型框架的一侧内壁、所述第二n型框架靠近所述第一n型框架的一侧内壁均为凸弧设置。
17.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悬吊组件包括第一连接构件、第二连接构件和连接轴,所述第二连接构件与所述第一连接构件通过所述连接轴可转动连接;
18.所述第一连接构件包括第一m型连接件、第二m型连接件和板状连接件,所述第一m型连接件与所述第二m型连接件沿着第一方向平行设置;所述板状连接件水平固设于所述第一m型连接件、所述第二m型连接件的顶部;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与列车车厢行进方向垂直的方向;所述第一m型连接件的底部中间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m型连接件的底部中间设置有第二通孔;
19.所述第二连接构件包括几字型摇枕、第一倒u型连接臂和第二倒u型连接臂,所述第一倒u型连接臂、所述第二倒u型连接臂分别设置于所述几字型摇枕的第一水平段、第二水平段;
20.所述几字型摇枕的凸出部设置有三角形结构,所述三角形结构沿所述m型构架本体的纵向轴线开设有第三通孔;所述连接轴依次穿过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三通孔、所述第二通孔设置;
21.所述第一m型连接件、所述第二m型连接件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三通孔的长度。
22.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倒u型连接臂包括第一顶部连接臂、第一侧部连接臂、第二侧部连接臂;所述第一顶部连接臂与所述几字型摇枕的第一水平段之间设置有第一空气弹簧;
23.所述第二倒u型连接臂包括第二顶部连接臂、第三侧部连接臂、第四侧部连接臂;所述第二顶部连接臂与所述几字型摇枕的第二水平段之间设置有第二空气弹簧;
24.所述第三侧部连接臂与所述第一侧部连接臂同侧设置;所述第四侧部连接臂与所述第二侧部连接臂同侧设置;所述第一侧部连接臂、所述第二侧部连接臂、所述第三侧部连接臂、所述四侧部连接臂的顶部用于与列车车厢顶部连接,以悬吊车厢;
25.所述第一顶部连接臂远离所述第一侧部连接臂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减震装置;所述第一减震装置包括第一减震连接部、第二减震连接部和第一减震器,所述第一减震器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减震部与所述第一顶部连接臂连接,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减震连接部与所
述几字型摇枕的第一水平段连接;
26.所述第二顶部连接臂远离所述第四侧部连接臂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减震装置;所述第二减震装置包括第三减震连接部、第四减震连接部和第二减震器,所述第二减震器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三减震部与所述第二顶部连接臂连接,另一端通过所述第四减震连接部与所述几字型摇枕的第二水平段连接。
27.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倒u型连接臂、所述第二倒u型连接臂与所述m型构架本体的纵向轴线平行设置。
28.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悬臂安装部的悬臂端设置有第一导向轮安装部;所述第二悬臂安装部的悬臂端设置有第二导向轮安装部;所述第三悬臂安装部的悬臂端设置有第三导向轮安装部;所述第四悬臂安装部的悬臂端设置有第四导向轮安装部;所述第五悬臂安装部的悬臂端设置有第五导向轮安装部;所述第六悬臂安装部的悬臂端设置有第六导向轮安装部;所述第七悬臂安装部的悬臂端设置有第七导向轮安装部;所述第八悬臂安装部的悬臂端设置有第八导向轮安装部。
29.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公开了一种悬挂式空铁系统,该系统包括列车车厢以及用于驱动所述列车车厢运行的转向架,所述转向架为一个或多个,一个或多个所述转向架均为上面任一项所述的双轴悬挂式转向架系统。
3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31.1)通过框架组件、悬吊组件、检测组件、总控中心的设置,形成具有智能检测功能的系统,通过m型构架本体的设置,既能满足对应行走轮、制动系统的设置,又能保证悬吊连接部的强度,结构简单紧凑,成本低;通过m型构架本体的底部设置的构成u型支架的第一弧形悬吊部和第二弧形悬吊部,提出了一种新的连接方式,既能在纵向上增加连接接触部,又能保证整体结构的轻量化设置,提高连接承载强度,同时提高运行安全性;通过检测组件的设置,总控中心可实时获取各个连接部的承载变化,便于操作人员的远程检测。
32.2)通过本实用新型中的悬吊组件的设置有效提高车体的稳定性,大大改善乘客体验。
33.3)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双轴悬挂式转向架系统结构简单紧凑,节约空间,实用性强,便于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34.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35.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双轴悬挂式转向架系统的一种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6.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双轴悬挂式转向架系统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7.图3是图1中的部分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8.附图标记说明:100、m型构架本体,111、第一悬臂安装部,112、第二悬臂安装部,113、第三悬臂安装部,114、第四悬臂安装部,115、第五悬臂安装部,116、第六悬臂安装部,117、第七悬臂安装部;110、第一弧形悬吊部,120、第二弧形悬吊部;
39.210、第一连接构件,211、第一m型连接件,212、第二m型连接件,213、板状连接件;220、第二连接构件,221、几字型摇枕;222、第一倒u型连接臂,2221、第一顶部连接臂,2222、
第一侧部连接臂,2223、第二侧部连接臂;223、第二倒u型连接臂,2231、第二顶部连接臂,2232、第三侧部连接臂,2233、第四侧部连接臂;224、第一空气弹簧;225、第二空气弹簧;226、第一减震装置;227、第二减震装置;230、连接轴;
40.310、第一制动系统;320、第二制动系统;
41.410、第一对行走轮;420、第二对行走轮。
具体实施方式
42.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43.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双轴悬挂式转向架系统,该系统包括框架组件、悬吊组件、检测组件和总控中心,悬吊组件装设于框架组件的下方,用于悬吊列车车厢;检测组件装设于悬吊组件,且检测组件与总控中心信号连接;框架组件包括m型构架本体,m型构架本体的两个腔室分别用于设置第一对行走轮和第二对行走轮;m型构架本体的第一侧设置有第一悬臂安装部、第二悬臂安装部、第三悬臂安装部、第四悬臂安装部,第一悬臂安装部与第二悬臂安装部构成第一c型结构,第三悬臂安装部与第四悬臂安装部构成第二c型结构,第一c型结构所在的平面与第二c型结构所在的平面平行设置,且第一c型结构与第二c型结构构成的第一腔室用于容纳第一制动系统;第一制动系统用于控制第一对行走轮;m型构架本体的第二侧设置有第五悬臂安装部、第六悬臂安装部、第七悬臂安装部、第八悬臂安装部,第五悬臂安装部与第六悬臂安装部构成第三c型结构,第七悬臂安装部与第八悬臂安装部构成第四c型结构,第三c型结构所在的平面与第四c型结构所在的平面平行设置,且第三c型结构与第四c型结构构成的第二腔室用于容纳第二制动系统;第二制动系统用于控制第二对行走轮;m型构架本体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弧形悬吊部和第二弧形悬吊部,第一弧形悬吊部与第二弧形悬吊部构成u型支架;悬吊组件的顶部具有分别与第一弧形悬吊部、第二弧形悬吊部连接的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悬吊组件的底部用于与列车车厢的顶部固定连接;检测组件包括图像采集装置,以实时采集悬吊组件与m型构架本体、列车车厢连接部的图像信息。
44.以下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45.参照附图1至附图3,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双轴悬挂式转向架系统,该系统包括框架组件、悬吊组件、检测组件和总控中心,悬吊组件装设于框架组件的下方,用于悬吊列车车厢;检测组件装设于悬吊组件,且检测组件与总控中心信号连接;框架组件包括m型构架本体100,m型构架本体的两个腔室分别用于设置第一对行走轮410和第二对行走轮420;m型构架本体的第一侧设置有第一悬臂安装部111、第二悬臂安装部112、第三悬臂安装部113、第四悬臂安装部114,第一悬臂安装部与第二悬臂安装部构成第一c型结构,第三悬臂安装部与第四悬臂安装部构成第二c型结构,第一c型结构所在的平面与第二c型结构所在的平面平行设置,且第一c型结构与第二c型结构构成的第一腔室用于容纳第一制动系统310;第一制动系统用于控制第一对行走轮。
46.m型构架本体的第二侧设置有第五悬臂安装部115、第六悬臂安装部116、第七悬臂安装部117、第八悬臂安装部,第五悬臂安装部与第六悬臂安装部构成第三c型结构,第七悬
臂安装部与第八悬臂安装部构成第四c型结构,第三c型结构所在的平面与第四c型结构所在的平面平行设置,且第三c型结构与第四c型结构构成的第二腔室用于容纳第二制动系统320;第二制动系统用于控制第二对行走轮;通过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结构设置,既能满足对应行走轮、对应制动系统的设置,又能保证转向架本体的强度要求,实现轻量化设计。
47.m型构架本体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弧形悬吊部110和第二弧形悬吊部120,第一弧形悬吊部与第二弧形悬吊部构成u型支架;通过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用于与转向架的下部分连接的u型支架,不同于现有技术中的单臂连接,可有效提高连接接触的承载强度,保证转向架的承载稳定。
48.悬吊组件的顶部具有分别与第一弧形悬吊部、第二弧形悬吊部连接的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悬吊组件的底部用于与列车车厢的顶部固定连接;检测组件包括图像采集装置,以实时采集悬吊组件与m型构架本体、列车车厢连接部的图像信息,在本实施例中,图像采集装置可为多个,多个图像采集装置分别设置于对应的承载连接处,便于总控中心或者操作人员及时获取连接部的承载情况,便于及时发现生锈、腐蚀、裂缝等危险状态,及时预警,有效提高整体系统的安全性。
49.进一步地,第一悬臂安装部的悬臂端设置有第一导向轮安装部;第二悬臂安装部的悬臂端设置有第二导向轮安装部;第三悬臂安装部的悬臂端设置有第三导向轮安装部;第四悬臂安装部的悬臂端设置有第四导向轮安装部;第五悬臂安装部的悬臂端设置有第五导向轮安装部;第六悬臂安装部的悬臂端设置有第六导向轮安装部;第七悬臂安装部的悬臂端设置有第七导向轮安装部;第八悬臂安装部的悬臂端设置有第八导向轮安装部。
50.优选地,第一弧形悬吊部的底部中心与第二弧形悬吊部的底部中心的连线与m型构架本体的纵向轴线平行设置。
51.优选地,第一弧形悬吊部的底部到轨道行走面的距离大于轨道行走面的厚度;第二弧形悬吊部的底部到轨道行走面的距离大于轨道行走面的厚度。
52.优选地,第一弧形悬吊部远离第二弧形悬吊部的侧壁到m型构架本体的中心的距离小于第一对行走轮的外轮面到m型构架本体的中心的距离;第二弧形悬吊部远离第一弧形悬吊部的侧壁到m型构架本体的中心的距离小于第二对行走轮的外轮面到m型构架本体的中心的距离。
53.进一步地,m型构架本体包括第一n型框架和第二n型框架,第一n型框架与第二n型框架固定连接或者一体成型设置;第一n型框架靠近第二n型框架的一侧内壁、第二n型框架靠近第一n型框架的一侧内壁均为凸弧设置。
54.悬吊组件包括第一连接构件210、第二连接构件220和连接轴230,第二连接构件与第一连接构件通过连接轴可转动连接;第一连接构件包括第一m型连接件211、第二m型连接件212和板状连接件213,第一m型连接件与第二m型连接件沿着第一方向平行设置;板状连接件水平固设于第一m型连接件、第二m型连接件的顶部;其中,第一方向为与列车车厢行进方向垂直的方向;第一m型连接件的底部中间设置有第一通孔,第二m型连接件的底部中间设置有第二通孔;第二连接构件包括几字型摇枕221、第一倒u型连接臂222和第二倒u型连接臂223,第一倒u型连接臂、第二倒u型连接臂分别设置于几字型摇枕的第一水平段、第二水平段;
55.几字型摇枕的凸出部设置有三角形结构,三角形结构沿m型构架本体的纵向轴线
开设有第三通孔;连接轴依次穿过第一通孔、第三通孔、第二通孔设置。
56.第一m型连接件、第二m型连接件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三通孔的长度。
57.第一倒u型连接臂包括第一顶部连接臂2221、第一侧部连接臂2222、第二侧部连接臂2223;第一顶部连接臂与几字型摇枕的第一水平段之间设置有第一空气弹簧224;
58.第二倒u型连接臂包括第二顶部连接臂2231、第三侧部连接臂2232、第四侧部连接臂2233;第二顶部连接臂与几字型摇枕的第二水平段之间设置有第二空气弹簧225;
59.第三侧部连接臂与第一侧部连接臂同侧设置;第四侧部连接臂与第二侧部连接臂同侧设置;第一侧部连接臂、第二侧部连接臂、第三侧部连接臂、四侧部连接臂的顶部用于与列车车厢顶部连接,以悬吊车厢;第一顶部连接臂远离第一侧部连接臂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减震装置226;第一减震装置包括第一减震连接部、第二减震连接部和第一减震器,第一减震器的一端通过第一减震部与第一顶部连接臂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二减震连接部与几字型摇枕的第一水平段连接;第二顶部连接臂远离第四侧部连接臂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减震装置227;第二减震装置包括第三减震连接部、第四减震连接部和第二减震器,第二减震器的一端通过第三减震部与第二顶部连接臂连接,另一端通过第四减震连接部与几字型摇枕的第二水平段连接。
60.优选地,第一倒u型连接臂、第二倒u型连接臂与m型构架本体的纵向轴线平行设置。
61.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悬挂式空铁系统,该系统包括列车车厢以及用于驱动所述列车车厢运行的转向架,其中转向架为一个或多个,一个或多个转向架均为上面任一项所述的双轴悬挂式转向架系统。
62.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6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64.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65.术语“包括”或者任何其它类似用语旨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物品或者设备/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它要素,或者还包括这些过程、物品或者设备/装置所固有的要素。
66.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
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做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