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精密测量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与减摇陀螺仪共用的高效冷却功能的冷却机构。
背景技术:2.减摇装置主要有减摇鳍、减摇水舱、减摇陀螺装置、减摇重锤装置等,测量船通过分析比较,采用了减摇鳍,多年来的使用表明效果明显。减摇鳍即是船两舷底部弯曲部分伸入水平中的翼片,像鱼的鳍一样。当船向前运动时,鳍相对水流有一个速度,假设船向右倾斜,这时使右鳍前沿向上转,形成一个正攻角,产生一个向上拉的升力;同时左鳍的前沿向下转,形成一个负攻角,产生一个向下压的力,这样产生一个扶正力矩,使船向相反方向摇,达到减摇的目的。生摇原理则相反。
3.为了使减摇陀螺仪能够达到更好的冷却效果,一般将减摇装置的壳体设置为封闭状态,以便冷却时达到更好的冷却效果,但是这样便降低了检修人员的检修效率,不方便检修人员对其进行检修。
技术实现要素:4.(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与减摇陀螺仪共用的高效冷却功能的冷却机构,解决了减摇装置检修效率低下的问题。
6.(二)技术方案
7.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与减摇陀螺仪共用的高效冷却功能的冷却机构,包括减摇装置,所述减摇装置固定安装在机身壳体的底部内壁上,所述机身壳体的右侧开设有凹槽,所述机身壳体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空调机,所述机身壳体的右侧与闸门滑动连接,所述闸门上固定焊接有连接杆,所述闸门贯穿机身壳体的右侧且与机身壳体滑动连接,所述闸门上的连接杆顶部与竖杆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竖杆贯穿动模块且与动模块滑动连接,所述竖杆的顶部与静模块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静模块与卡刀活动连接,所述卡刀被横杆贯穿且与横杆滑动连接,所述横杆的左右两侧均与机身壳体开设的凹槽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横杆的表面与一号弹簧滑动连接,所述卡刀与抵杆活动连接,所述抵杆的顶部与转杆的底部固定连接。
8.优选的,所述转杆上开设有凹槽,所述转杆上的凹槽与卡杆活动连接,所述卡杆的左侧与机身壳体的右侧滑动连接,所述卡杆的顶部与二号弹簧固定连接,所述二号弹簧与机身壳体固定连接。
9.优选的,所述转杆被活动杆贯穿且与活动杆滑动连接,所述活动杆的表面与三号弹簧的里侧固定连接,所述三号弹簧的右侧与转杆的右侧内壁固定连接。
10.优选的,所述活动杆的表面与支架铰接,所述支架与抵块的表面铰接,所述抵块被滑杆贯穿且与滑杆滑动连接,所述抵块贯穿转杆上的凹槽且与转杆上的凹槽滑动连接。
11.优选的,所述抵块与卡杆活动连接。
12.优选的,所述转杆与机身壳体转动连接。
13.(三)有益效果
1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与减摇陀螺仪共用的高效冷却功能的冷却机构。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5.(1)、该装置通过设置的闸门可以控制机身壳体的密封与打开,密封时可以高效的对整个减摇陀螺仪进行冷却,同时打开后便于维修人员对减摇装置进行检修。
16.(2)、该装置通过设置的转杆可以有效的防止由于船身摇晃导致闸门自动开启,导致冷却装置对陀螺仪的冷却效果大大下降,防止闸门开启后,潮湿的环境影响减摇陀螺仪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a部分结构放大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b部分结构放大示意图。
20.图中:1减摇陀螺仪、2机身壳体、3空调机、4闸门、5竖杆、6动模块、7静模块、8卡刀、9横杆、10一号弹簧、11抵杆、12转杆、13活动杆、14三号弹簧、16抵块、17滑块、18卡杆、19二号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与减摇陀螺仪共用的高效冷却功能的冷却机构,包括减摇陀螺仪1,减摇陀螺仪1固定安装在机身壳体2的底部内壁上,机身壳体2的右侧开设有通孔,机身壳体2的右侧开设有凹槽,凹槽的顶部开设有圆形凹槽,机身壳体2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空调机3,机身壳体2的右侧与闸门4滑动连接,闸门4与机身壳体2右侧开设的通孔紧密相连,闸门4上固定焊接有连接杆,闸门4贯穿机身壳体2的右侧且与机身壳体2滑动连接,闸门4上的连接杆顶部与竖杆5的底部固定连接,竖杆5上固定有固定块并与动模块6活动连接,竖杆5贯穿动模块6且与动模块6滑动连接,竖杆5的顶部与静模块7的底部固定连接,静模块7与卡刀8活动连接,卡刀8被横杆9贯穿且与横杆9滑动连接,卡刀8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卡刀8以静模块7竖直方向上的中线为对称轴对称设置,左侧卡刀8与一号弹簧10的左侧固定连接,右侧卡刀8与一号弹簧10的右侧固定连接,横杆9的左右两侧均与机身壳体2开设的凹槽内壁固定连接,横杆9的表面与一号弹簧10滑动连接,卡刀8与抵杆11活动连接,抵杆11的顶部与转杆12的底部固定连接,转杆12上开设有凹槽,转杆12上的凹槽与卡杆18活动连接,卡杆18的左侧与机身壳体2的右侧滑动连接,卡杆18的顶部与二号弹簧19固定连接,二号弹簧19与机身壳体2固定连接,转杆12被活动杆13贯穿且与活动杆13滑动连接,活动杆13的表面与三号弹簧14的里侧固定连接,三号弹簧14的右侧与转杆12
的右侧内壁固定连接,活动杆13的表面与支架15铰接,支架15与抵块16的表面铰接,抵块16被滑杆17贯穿且与滑杆17滑动连接,抵块16贯穿转杆12上的凹槽且与转杆12上的凹槽滑动连接,抵块16与卡杆18活动连接,转杆12与机身壳体2转动连接。
23.工作原理:当维修人员需要对减摇陀螺仪1进行观测或者检修时,通过按动活动杆13,活动杆13向左移动,通过支架15带动两个抵块16将卡杆18抵出转杆12的凹槽内后,卡杆18通过二号弹簧19在转杆12的表面滑动,顺时针转动转杆12一百八十度后,解除抵杆11对卡刀8的限位,推动向上闸门4,闸门4上设置的连接杆带动动模块6与静模块7向上移动,静模块7挤压两个卡刀8向两边分离,通过一号弹簧10将闸门4进行限位,维修人员便能很方便的进行对减摇陀螺仪1的观测与检修。
24.当需要进行将机身壳体2进行密封为减摇陀螺仪1进行冷却时,向上抬动闸门4,此时的动模块6会向上进行移动,动模块6通过固定块挤压卡刀8使卡刀向两边分离,如此便将闸门4关闭,使空调机3对减摇陀螺仪1进行高效冷却。
25.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1.一种与减摇陀螺仪共用的高效冷却功能的冷却机构,包括减摇陀螺仪(1),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摇陀螺仪(1)固定安装在机身壳体(2)的底部内壁上,所述机身壳体(2)的右侧开设有凹槽,所述机身壳体(2)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空调机(3),所述机身壳体(2)的右侧与闸门(4)滑动连接,所述闸门(4)上固定焊接有连接杆,所述闸门(4)贯穿机身壳体(2)的右侧且与机身壳体(2)滑动连接,所述闸门(4)上的连接杆顶部与竖杆(5)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竖杆(5)贯穿动模块(6)且与动模块(6)滑动连接,所述竖杆(5)的顶部与静模块(7)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静模块(7)与卡刀(8)活动连接,所述卡刀(8)被横杆(9)贯穿且与横杆(9)滑动连接,所述横杆(9)的左右两侧均与机身壳体(2)开设的凹槽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横杆(9)的表面与一号弹簧(10)滑动连接,所述卡刀(8)与抵杆(11)活动连接,所述抵杆(11)的顶部与转杆(12)的底部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与减摇陀螺仪共用的高效冷却功能的冷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杆(12)上开设有凹槽,所述转杆(12)上的凹槽与卡杆(18)活动连接,所述卡杆(18)的左侧与机身壳体(2)的右侧滑动连接,所述卡杆(18)的顶部与二号弹簧(19)固定连接,所述二号弹簧(19)与机身壳体(2)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与减摇陀螺仪共用的高效冷却功能的冷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杆(12)被活动杆(13)贯穿且与活动杆(13)滑动连接,所述活动杆(13)的表面与三号弹簧(14)的里侧固定连接,所述三号弹簧(14)的右侧与转杆(12)的右侧内壁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与减摇陀螺仪共用的高效冷却功能的冷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杆(13)的表面与支架(15)铰接,所述支架(15)与抵块(16)的表面铰接,所述抵块(16)被滑杆(17)贯穿且与滑杆(17)滑动连接,所述抵块(16)贯穿转杆(12)上的凹槽且与转杆(12)上的凹槽滑动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与减摇陀螺仪共用的高效冷却功能的冷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抵块(16)与卡杆(18)活动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与减摇陀螺仪共用的高效冷却功能的冷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杆(12)与机身壳体(2)转动连接。
技术总结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与减摇陀螺仪共用的高效冷却功能的冷却机构,涉及精密测量技术领域。包括减摇装置,所述减摇装置固定安装在机身壳体的底部内壁上,所述机身壳体的右侧开设有凹槽,所述机身壳体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空调机,所述机身壳体的右侧与闸门滑动连接,所述闸门上固定焊接有连接杆,所述闸门贯穿机身壳体的右侧且与机身壳体滑动连接,所述闸门上的连接杆顶部与竖杆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竖杆贯穿动模块且与动模块滑动连接,所述竖杆的顶部与静模块的底部固定连接,该装置通过闸门可以控制机身壳体的密封与打开,密封时可以高效的对整个减摇陀螺仪进行冷却,同时打开后便于维修人员对减摇装置进行检修。修人员对减摇装置进行检修。修人员对减摇装置进行检修。
技术研发人员:王洪举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沈阳盛元同举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3.09
技术公布日:20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