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船舶设备 专利正文
一种无人救生艇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5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无人救生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航行设备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无人救生艇。


背景技术:

2.目前我国海域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人们海上活动也与日俱增,同时伴随的海事事故和海上救援也在不断增加。目前海上对于落水人员救援基本都是手抛救生圈,距离短,效率低,属于被动救援,而且对落水人员有一定水性的要求,如果落水人员不会游泳,不懂水性,那么手抛救生圈就起不到救援效果。
3.另外,也有一些救生器搭载有推进设备,在使用时具有正反讲究,也就是说只有当救生器以正向处在水中时,该推进设备才能发挥作用,而救援人员在往水中抛掷救生无人艇时,很容易就造成无人救生艇倒置于水面上,导致无法进行救援作业,救援人员在使用无人救生艇前需要进行培训且掌握一定的抛掷技巧,如此,提高了救援人员的操作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人救生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无人救生艇的操作难度大的技术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无人救生艇,包括:
6.救生艇主体,具有用于支撑待救援人员的正面和与所述正面相背离的反面,所述救生艇主体具有预设浮力,当所述救生艇主体落于水面时,所述正面或者所述反面朝上;
7.推进器,设于所述救生艇主体的尾部,用于驱使所述救生艇主体移动;
8.推进管,罩设于所述推进器上,所述推进管内部形成有容纳腔,所述推进管设有第一推进口、第二推进口和储水挡板,所述第一推进口与所述容纳腔连通,且位于所述推进器的行驶方向上,所述第二推进口与所述容纳腔连通,且与所述救生艇主体的反面位于同一侧,所述储水挡板与所述第二推进口相对设置,且与所述救生艇主体的正面位于同一侧;
9.当所述救生艇主体落于水面,且所述正面朝上时,所述第二推进口朝下,所述推进器正向运行,将水从所述第二推进口吸入所述容纳腔中,再由所述第一推进口喷出,实现所述无人救生艇的正向行驶;
10.当所述救生艇主体落于水面,且所述反面朝上时,所述储水挡板朝下,所述推进器反向运行,将水从所述第一推进口吸入所述容纳腔中,水留存于所述储水挡板中,且因自身重力驱使所述储水挡板下沉,进而驱使所述救生艇主体翻转正面朝上。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降低了救援人员操作无人救生艇的难度,即使救援人员抛掷无人救生艇时反面朝上,也可通过遥控装置将无人救生艇翻转,实现快速救援,简化了无人救生艇的操作,提高了无人救生艇的救援效率。
12.在一个实施例中,推进器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位于救生艇主体的两侧,推进管对应设置在推进器上,通过调节两侧推进器的推进力的力值差,从而实现无人救生艇的转向。
1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推进器包括电机、螺旋桨和导向锥体,所述电机与所述救生
艇主体固定连接,所述螺旋桨与所述电机的转动轴连接,所述导向锥体位于所述电机和所述螺旋桨之间,且与所述螺旋桨同轴,所述导向锥体与所述第二推进口的位置对应,所述导向锥体的小端靠近所述螺旋桨设置,所述导向锥体的大端靠近所述电机设置。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水流在推进管中的流动更高效,降低了推进力的消耗,提高推进效率。
15.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推进管的内径在无人救生艇的行驶方向上从所述救生艇主体向所述第一推进口逐渐缩小。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升了推进器产生的推进力,提高了无人救生艇的行驶速度。
17.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推进管设有多个挡条,多个所述挡条相互间隔架设于所述第二推进口上。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减小了置于推进管内部的推进器损坏的可能性,提高了耐用程度。
1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推进管还设有多个加强筋,多个所述加强筋设于所述储水挡板上。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了储水挡板的机械强度,即提高了耐用性和可靠性。
2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救生艇主体的内部形成有提供浮力的浮体。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救生艇主体保持平衡,提高稳定性。
2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救生艇主体内设有与所述推进器电连接的供能件。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了无人救生艇的续航能力,同时充电方便。
25.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救生艇主体上设有供待救援人员把持的把手。
2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节省待救援人员的体力,提高生还几率,降低救援难度。
27.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救生艇主体的头部设有多个缓冲件。
2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减缓救生艇主体的冲击力,避免误伤待救援人员。
2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救生艇主体的所述正面设有警示灯。
3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警示灯用于提示救援人员无人救生艇的具体位置,有利于高海况下的救援任务。
附图说明
3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2.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无人救生艇正面朝上时的立体结构图;
33.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无人救生艇反面朝上时的立体结构图;
34.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无人救生艇正面朝上时的爆炸图;
35.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无人救生艇反面朝上时的爆炸图;
36.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推进管正面朝上时的立体结构图;
37.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推进管反面朝上时的立体结构图。
38.图中各附图标记为:
39.100

无人救生艇;
[0040]1‑
救生艇主体;2

推进器;3

推进管;
[0041]
11

正面;12

反面;13

浮体;14

供能件;15

把手;16

缓冲件;17

警示灯;21

电机;22

螺旋桨;23

导向锥体;31

第一推进口;32

第二推进口;33

储水挡板;34

挡条;35

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0042]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43]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位于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位于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至另一个元件。
[0044]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45]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相对重要性或指示技术特征的数量。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现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
[0046]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无人救生艇100,包括:救生艇主体1、推进器2和推进管3;救生艇主体1具有用于支撑待救援人员的正面11和与正面11相背离的反面12,救生艇主体1具有预设浮力,当救生艇主体1落于水面时,正面11或者反面12朝上;推进器2设于救生艇主体1的尾部,用于驱使救生艇主体1移动;如图3至图6所示,推进管3罩设于推进器2上,推进管3内部形成有容纳腔,推进管3设有第一推进口31、第二推进口32和储水挡板33,第一推进口31与容纳腔连通,且位于推进器2的行驶方向上,第二推进口32与容纳腔连通,且与救生艇主体1的反面12位于同一侧,储水挡板33与第二推进口32相对设置,且与救生艇主体1的正面11位于同一侧;
[0047]
当救生艇主体1落于水面,且正面11朝上时,第二推进口32朝下,推进器2正向运行,将水从第二推进口32吸入容纳腔中,再由第一推进口31喷出,实现无人救生艇100的正向行驶;
[0048]
当救生艇主体1落于水面,且反面12朝上时,储水挡板33朝下,推进器2反向运行,将水从第一推进口31吸入容纳腔中,水留存于储水挡板33中,且因自身重力驱使储水挡板33下沉,进而驱使救生艇主体1翻转正面11朝上。
[0049]
需要进一步解释的是,第一推进口31和第二推进口32均可以用于出水口和进水口;
[0050]
当救援人员向水面抛掷无人救生艇100,而救生艇主体1落于水面且正好正面11朝上时,救援人员无需调整救生艇主体1的朝向,救援人员通过遥控装置启动推进器2正向转
动,此时第二推进口32朝下,在推进器2的驱使下,水从第二推进口32进入容纳腔中,再从第一推进口31高速喷出,形成推进力驱使救生艇主体1正向行驶,快速移动至待救援人员的位置;
[0051]
当救援人员向水面抛掷无人救生艇100,而救生艇主体1落于水面且正好反面12朝上时,此时救援人员需要调整救生艇主体1的朝向,救援人员通过遥控装置启动推进器2反向转动,此时水从第一推进口31进入容纳腔中,而进入容纳腔中的水因自身重力作用无法直接从朝上的第二推进口32喷出,而是会留存在储水挡板33中,随着水越来越多,水、推进器2和推进管3的重力减去浮力的值大于救生艇主体1的重力减去浮力的值,即可使得救生艇主体1翻转,从而救生艇主体1正面11朝上,救援人员再通过遥控装置启动推进器2正向转动,驱使救生艇主体1正向行驶。
[005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降低了救援人员操作无人救生艇100的难度,即使救援人员抛掷无人救生艇100时反面12朝上,也可通过遥控装置将无人救生艇100翻转,实现快速救援,简化了无人救生艇100的操作,提高了无人救生艇100的救援效率。
[0053]
在一个实施例中,推进器2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位于救生艇主体1的两侧,推进管3对应设置在推进器2上,通过调节两侧推进器2的推进力的力值差,从而实现无人救生艇100的转向。
[0054]
在一个实施例中,推进器2包括电机21、螺旋桨22和导向锥体23,电机21与救生艇主体1固定连接,螺旋桨22与电机21的转动轴连接,导向锥体位于电机21和螺旋桨22之间,且与螺旋桨22同轴,导向锥体与第二推进口32的位置对应,导向锥体23的小端靠近螺旋桨22设置,导向锥体23的大端靠近电机21设置。
[0055]
具体地,电机21通过转动轴驱使螺旋桨22转动,当螺旋桨22正向转动时,水从第二推进口32流向第一推进口31,当螺旋桨22反向转动时,水从第一推进口31流向第二推进口32;导向锥体23用于引导水流的方向,引导水流在第一推进口31和第二推进口32之间流动。
[0056]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水流在推进管3中的流动更高效,降低了推进力的消耗,提高推进效率。
[0057]
如图5和图6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推进管3的内径在无人救生艇100的行驶方向上从救生艇主体1向第一推进口31逐渐缩小。
[0058]
具体地,第二推进口32靠近救生艇主体1设置,当推进器2正向运行时,驱使水从第二推进口32流向第一推进口31,随着推进管3的内径越来越小,水的流速越来越来,从而产生越来越大的推进力。
[0059]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升了推进器2产生的推进力,提高了无人救生艇100的行驶速度。
[0060]
在一个实施例中,推进管3设有多个挡条34,多个挡条34相互间隔架设于第二推进口32上。
[0061]
具体地,挡条34用于阻挡异物进入推进管3的容纳腔中。
[006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减小了置于推进管3内部的推进器2损坏的可能性,提高了耐用程度。
[0063]
在一个实施例中,推进管3还设有多个加强筋35,多个加强筋35设于储水挡板33上。
[0064]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了储水挡板33的机械强度,即提高了耐用性和可靠性。
[0065]
请再次参阅图4,在一个实施例中,救生艇主体1的内部形成有提供浮力的浮体13。
[0066]
具体地,浮体13至少为两个,对称地设置于救生艇主体1的两侧。
[0067]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救生艇主体1保持平衡,提高稳定性。
[0068]
在一个实施例中,救生艇主体1内设有与推进器2电连接的供能件14。
[0069]
具体地,供能件14可选为锂电池。
[007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了无人救生艇100的续航能力,同时充电方便。
[0071]
在一个实施例中,救生艇主体1上设有供待救援人员把持的把手15。
[007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节省待救援人员的体力,提高生还几率,降低救援难度。
[0073]
在一个实施例中,救生艇主体1的头部设有多个缓冲件16。
[0074]
具体地,缓冲件16可选为硅胶。
[0075]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减缓救生艇主体1的冲击力,避免误伤待救援人员。
[0076]
在一个实施例中,救生艇主体1的正面11设有警示灯17。
[0077]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警示灯17用于提示救援人员无人救生艇100的具体位置,有利于高海况下的救援任务。
[0078]
以上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