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上救助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艇用落水人员救助框。
背景技术:2.落水人员失去知觉后,救生艇即便能够找到落水人员,也很难将落水人员拖曳到救生艇上,在拖曳过程中失去意识的落水人员重、而且手臂、腿都自然垂落,给拉拽工作造成较大困难。
3.目前,多采用艇篙或船桨进行打捞工作,这种长杆工具在使用过程中完全依靠人力对落水人员进行拖拽,且施力难以控制,艇篙尖端、桨板容易对落水人员造成二次伤害。
技术实现要素:4.本技术人针对上述现有生产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的艇用落水人员救助框,采用叠放结构的救助框,能够将落水人员包裹在救助框内,从而对落水人员的全身进行支撑,通过拉动带有浮力的救助框,将落水人员拉上岸。
5.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艇用落水人员救助框,包括用于容纳落水人员的网面,网面两侧分别设有支撑杆,所述网面其中一侧支撑杆上设有与救生艇挂接相连的环带,另一侧支撑杆上设有操纵杆及手环绳,
7.所述网面上还设有两组气囊,两组气囊中间预留落水人员的躺平空间;所述气囊平行于支撑杆设置,
8.所述网面上还设有下沉块。
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10.每一组气囊包括至少两个长条形囊体,两囊体相互平行且气路相互独立。
11.同一组的囊体之间隔有隔条,隔条与囊体长度相等且平贴于两囊体之间。
12.所述网面上设有加强带,加强带垂直于支撑杆设置,且加强带线性阵列于网面上。
13.每一个环带对应有一个卸扣,环带与救生艇上的索环之间通过卸扣连接。
14.所述环带在支撑杆上线型阵列设置;支撑杆的长度大于网面的宽度,支撑杆的两端均设有环带。
15.所述操纵杆位于其所在的网面边缘的中点处,手环绳以操纵杆为对称中心,在对应支撑杆两端对称设置。
16.所述手环绳包括与其所在支撑杆端部固定相连的绳索,绳索端部连接手环环体;绳索的长度大于操纵杆的长度。
17.所述气囊与网面之间缝合相连,隔条位于缝合处起到加固作用,隔条采用编织带。
1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9.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合理,操作方便,将网面一侧连接在救生艇上,另一侧能够被救生员掌控、拉动,网面的宽度与一个成年人的身高相适配,用以将落水人员呈平躺状拉
起,防止落水人员在被打捞过程中受到二次伤害。
20.本实用新型中的网面上设有加强带,加强带在使用过程中处于环住落水人员的状态,能够有效提高网面的牢固程度,对落水人员起到支撑的作用。
21.本实用新型中的气囊有多个囊体,每个囊体之间独立充气,能够通过控制充气囊体的数量、充气的气量来控制救助框整体的浮力大小,根据落水人员的体重、需要下沉的深度等因素,控制救助框浮力。
22.本实用新型中的操纵杆位于一侧支撑杆的中间位置,在支撑杆两侧对称设置手环绳,便于在打捞过程中,把握支撑杆的方位,同时通过两侧手环绳对支撑杆施加拉力,拉力均匀施加在平躺的落水人员身体上,将落水人员安全快速地救援至救生艇上。
23.平时收纳时,主体为网面的救助框能够折叠堆放,占用空间小。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救助框使用时的原理图。
25.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救助框俯视图。
26.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卸扣的结构示意图。
27.其中:1、网面;2、支撑杆;3、环带;4、操纵杆;5、手环绳;6、下沉块;7、气囊;8、隔条;9、加强带;10、卸扣;
28.701、囊体。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30.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艇用落水人员救助框,包括用于容纳落水人员的网面1,网面1两侧分别设有支撑杆2,网面1其中一侧支撑杆2上设有与救生艇挂接相连的环带3,另一侧支撑杆2上设有操纵杆4及手环绳5,
31.网面1上还设有两组气囊7,两组气囊7中间预留落水人员的躺平空间;气囊7平行于支撑杆2设置,
32.网面1上还设有下沉块6。
33.每一组气囊7包括至少两个长条形囊体701,两囊体701相互平行且气路相互独立。
34.同一组的囊体701之间隔有隔条8,隔条8与囊体701长度相等且平贴于两囊体701之间。
35.网面1上设有加强带9,加强带9垂直于支撑杆2设置,且加强带9线性阵列于网面1上。
36.每一个环带3对应有一个卸扣10,环带3与救生艇上的索环之间通过卸扣 10连接。
37.环带3在支撑杆2上线型阵列设置;支撑杆2的长度大于网面1的宽度,支撑杆2的两端均设有环带3。
38.操纵杆4位于其所在的网面1边缘的中点处,手环绳5以操纵杆4为对称中心,在对应支撑杆2两端对称设置。
39.手环绳5包括与其所在支撑杆2端部固定相连的绳索,绳索端部连接手环环体;绳索的长度大于操纵杆4的长度。
40.气囊7与网面1之间缝合相连,隔条8位于缝合处起到加固作用,隔条8 采用编织带。
41.本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及工作原理如下:
42.如图2所示,救助框整体平铺呈矩形,中间部分为矩形的网面1,网面1 采用聚酯纤维带编织结构,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且自重较轻,强度较高。在网面1的两侧分别设置支撑杆2,其中一根支撑杆2与救生艇相连,另一根支撑杆2与救生艇上的支撑杆2相对设置。其中,位于救生艇上的支撑杆2还配套有一根长度更长的杆体,与救生艇上的支撑杆2相连,起到增长此支撑杆2 的作用,与救生艇之间的连接长度增长,提高连接可靠程度。
43.增长的支撑杆2上设有环带3,本实施例中共有三个环带3,分别位于增长的支撑杆2两端和中间位置。每个环带3上配套有一个卸扣10,如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中采用的卸扣10正视图。
44.如图2所示,在背离救生艇一侧的支撑杆2上设有操纵杆4和手环绳5,该侧支撑杆2上还贴设有一组气囊7。在网面1中间靠近救生艇一侧设有另一组平行的气囊7。两组气囊7都由两个囊体701组成,每个囊体701都能够独立充气,囊体701的直径采用120mm。充气时,采用便携式脚踏充气泵快速充气,四个囊体701全部充满时,能够提供90kg的浮力,能够承担一个正常成年人救助所需要的浮力,大大减小救生员的工作量。
45.本实用新型在网面1上布置有下沉块6,下沉块6设置在网面1周围,当救助框被放下水后,中间位置自然下沉,周边带有下沉块6的位置也能够顺势下沉,方便将落水人员打捞到网面1上。
46.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示意图,施救时,救生员先用脚踏实地充气泵分别对四个囊体701进行充气,通常将囊体701直接充满,如果落水人员是幼儿则可以适当减少充气量。充气完成后,将救助框的外侧从干舷向下垂挂,在水中形成托架样。两组气囊7浮在水面上,中间用于容纳落水人员。救生员引导落水人员,或将失去知觉的落水人员拖曳至救生艇处,落在呈托架样的网面1上;此时救援人员通过拉拽操控杆和手环绳5,将网面1拉起,将落水人员平稳拉回船板上。操纵杆4与支撑杆2之间铰接设置,以便实现多角度拉拽。
47.本实用新型能够广泛应用于巡逻艇、救生艇、冲锋舟等救生环境,并且自重很轻,两个救生员即可轻松救助一个体重80kg以下的落水人员。
48.以上描述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不是对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所限定的范围参见权利要求,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可以作任何形式的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