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纺织皮革 专利正文
多层贴条拉筒及其缝纫机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20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多层贴条拉筒及其缝纫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缝纫机辅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层贴条拉筒及其缝纫机。


背景技术:

2.贴条,即缝纫到衣服表面或衣服边缘的条状面料,是设计师在设计服装时,时常会加入的一种装饰结构。而缝纫时往往需要将多层贴条重叠然后缝合在衣服上,且各层贴条相互的宽窄不一,目前通常是由操作人员扶正各层贴条,以保证缝合后各贴条的同一侧侧边之间距离均匀一致,然而,由操作人员人工辅助扶正贴条,对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难以保证贴条缝纫的质量,同时,人工扶正贴条费时费力,影响缝纫的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多层贴条拉筒及其缝纫机,能够实现多层贴条缝纫时,各贴条之间的一侧侧边距离均匀一致。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层贴条拉筒及其缝纫机,所述多层贴条拉筒应用于缝纫机,所述缝纫机包括机体,所述多层贴条拉筒包括:
5.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包括第一固定部和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部的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用于固定于所述机体;
6.至少三个拉筒,所述至少三个拉筒分别为第一拉筒、第二拉筒以及第三拉筒,所述第一拉筒具有用于供第一层贴条通过的第一贴条通道,所述第一贴条通道包括相对的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所述第一拉筒沿所述第一入口向所述第一出口的方向上的一侧承靠于所述第二固定部;
7.第二拉筒,所述第二拉筒具有用于供第二层贴条通过的第二贴条通道,所述第二贴条通道包括相对的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所述第二拉筒沿所述第二入口向所述第二出口的方向上的一侧承靠于所述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拉筒位于所述第一拉筒的上方并与所述第一拉筒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出口与所述第一出口的朝向相同;以及
8.第三拉筒,所述第三拉筒具有用于供第三层贴条通过的第三贴条通道,所述第三贴条通道包括相对的第三入口和第三出口,所述第三拉筒沿所述第三入口向所述第三出口的方向上的一侧承靠于所述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三拉筒位于所述第二拉筒的上方并与所述第二拉筒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出口与所述第二出口的朝向相同。
9.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拉筒倾斜设置并与水平面成第一夹角,所述第二拉筒倾斜设置并与所述水平面成第二夹角,所述第三拉筒倾斜设置并与所述水平面成第三夹角,所述第一夹角、所述第二夹角、所述第三夹角依次增大。
10.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口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位置为第一位置,所述第二出口在所述水平面上的投影位置为第二位置,所述第三出口在所述水平面上的投影位置为第三位置,所述第二位置与所述第一位置、所
述第三位置间隔设置。
11.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拉筒、所述第二拉筒以及所述第三拉筒分别设有第一引导槽、第二引导槽以及第三引导槽;
12.所述第一引导槽沿所述第一入口向所述第一出口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引导槽连通于所述第一贴条通道;
13.所述第二引导槽沿所述第二入口向所述第二出口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引导槽连通于所述第二贴条通道;
14.所述第三引导槽沿所述第三入口向所述第三出口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三引导槽连通于所述第三贴条通道。
15.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贴条通道、所述第二贴条通道以及所述第三贴条通道中,至少两个所述贴条通道的宽度不同。
16.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拉筒具有朝向所述第一固定部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设有第一引导片,所述第一引导片位于所述第一入口处,并自所述第一入口向背离所述第一出口的方向延伸;
17.所述第二拉筒具有朝向所述第一拉筒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设有第二引导片,所述第二引导片位于所述第二入口处,并自所述第二入口向背离所述第二出口的方向延伸;
18.所述第三拉筒具有朝向所述第二拉筒的第三表面,所述第三表面设有第三引导片,所述第三引导片位于所述第三入口处,并自所述第三入口向背离所述第三出口的方向延伸。
19.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板包括第一固定板以及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具有所述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二固定板具有所述第二固定部,且所述第二固定板还具有第三固定部,所述第三固定部可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上,所述第二固定部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三固定部。
20.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多层贴条拉筒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二固定板的压板,且所述压板位于所述第一拉筒下方。
21.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多层贴条拉筒还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包括第一连接部以及垂直连接于第一连接部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可活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拉筒、所述第二拉筒或所述第三拉筒中的至少一个。
22.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缝纫机,所述缝纫机包括机体及如第一方面所述的多层贴条拉筒,所述多层贴条拉筒的所述固定板固定于所述机体上。
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2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多层贴条拉筒及其缝纫机,通过固定板的第一固定部固定于缝纫机机体,第一拉筒、第二拉筒以及第三拉筒沿入口向出口的方向上的一侧承靠于固定板的第二固定部,第二固定部垂直连接于第一固定部,从而第一层贴条、第二层贴条以及第三层贴条分别放入第一贴条通道、第二贴条通道以及第三贴条通道后,由于第一拉筒、第二拉筒以及第三拉筒的一侧共面于一垂直面,则从第一出口、第二出口以及第三出口拉出的第一层贴条、第二层贴条以及第三层贴条的一侧边对齐,将多层贴条对齐后的侧边缝
合,从而保证多层贴条另一侧边之间的距离一致,且无需人工扶正,降低了人工操作的难度,提高缝纫贴条的效率。
附图说明
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6.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层贴条拉筒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层贴条拉筒的侧视图;
28.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拉筒、第二拉筒以及第三拉筒的结构示意图;
29.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缝纫机的结构示意图。
30.图标:1、固定板;2、第一拉筒;3、第二拉筒;4、第三拉筒;5、压板;6、连接板;11、第一固定板;12、第二固定板;111、第一固定部;121、第二固定部;122、第三固定部;21、第一贴条通道;22、第一入口;23、第一出口;24、第一引导片;25、第一表面;26、第一引导槽;31、第二贴条通道;32、第二入口;33、第二出口;34、第二引导片;35、第二表面;36、第二引导槽;41、第三贴条通道;42、第三入口;43、第三出口;44、第三引导片;45、第三表面;46、第三引导槽;61、第一连接部;62、第二连接部;100、多层贴条拉筒;200、机体。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2.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33.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4.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5.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36.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37.请参阅图1-图3,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层贴条拉筒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层贴条拉筒的侧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拉筒、第二拉筒以及第三拉筒的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多层贴条拉筒,该多层贴条拉筒应用于缝纫机,缝纫机包括机体,而该多层贴条拉筒包括固定板以及至少三个拉筒,固定板包括第一固定部111和垂直连接于第一固定部111的第二固定部121,第一固定部111用于固定于机体。至少三个拉筒分别为第一拉筒2、第二拉筒3以及第三拉筒4。
38.第一拉筒2具有用于供第一层贴条通过的第一贴条通道21,第一贴条通道21包括相对的第一入口22和第一出口23,第一拉筒2沿第一入口22向第一出口23的方向上的一侧承靠于第二固定部121。第二拉筒3具有用于供第二层贴条通过的第二贴条通道31,第二贴条通道31包括相对的第二入口32和第二出口33,第二拉筒3沿第二入口32向第二出口33的方向上的一侧承靠于第二固定部121,第二拉筒3位于第一拉筒2的上方并与第一拉筒2固定连接,第二出口33与第一出口23的朝向相同。第三拉筒4具有用于供第三层贴条通过的第三贴条通道41,第三贴条通道41包括相对的第三入口42和第三出口43,第三拉筒4沿第三入口42向第三出口43的方向上的一侧承靠于第二固定部121,第三拉筒4位于第二拉筒3的上方并与第二拉筒3固定连接,第三出口43与第二出口33的朝向相同。
39.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拉筒2、第二拉筒3以及第三拉筒4的一侧承靠于第二固定部121,即三个拉筒的一侧位于同一垂直面内,沿垂直方向观察该多层贴条拉筒时,三个拉筒的一侧边对齐。与此同时,第二出口33与第一出口23的朝向相同,第三出口43与第二出口33的朝向相同,例如第二出口33朝向第二固定部121的左下侧,则第一出口23、第二出口33朝向固定部的左下侧,但并不限于指向同一个位置,朝向相同即可。这样,多层贴条可分别沿各拉筒的入口进入通道中,分别从各出口脱出后,各层贴条的一侧边对齐,将该侧边缝合后,保证各层贴条另一侧边之间的距离一致,这样,无需人工扶正贴条,有效降低人工操作的难度,提高了缝纫多层贴条的效率。
40.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的第二拉筒3固定连接于第一拉筒2,第三拉筒4固定连接于第二拉筒3的方式可通过焊接的方式实现,当然也可通过螺钉固定或者是卡扣的方式固定,本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41.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拉筒2具有第一贴条通道21,第二拉筒3具有第二贴条通道31,第三拉筒4具有第三贴条通道41,而各贴条通道的宽度与需要放入贴条通道内的贴条的宽度应相匹配。当多层贴条的宽度一致时,各贴条拉筒的贴条通道的宽度可一致,例如,第一贴条通道21、第二贴条通道31、第三贴条通道41的宽度相同。而多层贴条的宽度不一致时,各贴条通道的宽度也不一致。换言之,第一贴条通道21、第二贴条通道31以及第三贴条通道41中,至少两个贴条通道的宽度不同,如第二贴条通道31的宽度a2大于第一贴条通道21的宽度a1,而第三贴条通道41的宽度a3大于第二贴条通道31的宽度a2,也可以是第二贴条通道31的宽度a2大于第三贴条通道41的宽度a3,而第一贴条通道21的宽度a1大于第二贴条通道31的宽度a2。通过设置至少两个不同宽度的贴条通道,以实现对宽度不一致的贴条进行缝合,能够保证各贴条一侧对齐,另一侧侧边之间的距离均匀一致,提高缝纫后缝纫质量。
4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拉筒2倾斜设置并与水平面β成第一夹角b1,第二拉筒3倾斜设置并与水平面β成第二夹角b2,第三拉筒4倾斜设置并与水平面β成第三夹角b3,第一夹角b1、第二夹角b2、第三夹角b3依次增大。而第一拉筒2倾斜并与水平面β成第一夹角b1,可将
第一拉筒2整体与水平面β成夹角设置,也可将第一拉筒2承靠于第二固定部121的一侧与水平面β成夹角设置。具体地,可将第一拉筒2设置在沿水平面β顺时针旋转15
°
的位置,而第二拉筒3在水平面β顺时针旋转30
°
的位置,第三拉筒4在水平面β顺时针旋转45
°
的位置。也可将第一拉筒2设置在水平面β逆时针旋转30
°
的位置,第二拉筒3设置在水平面β逆时针旋转70
°
的位置,第三拉筒4设置在水平面β逆时针旋转110
°
的位置。即,上述的第一夹角b1可为15
°
或者是30
°
,第二夹角b2可为30
°
、70
°
,第三夹角b3可为45
°
、110
°
。通过将第一拉筒2、第二拉筒3以及第三拉筒4倾斜设置,从而能够便于各贴条从拉筒入口处进入贴条拉筒后,顺着贴条拉筒的拉筒通道从出口处脱出。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各贴条拉筒也可呈水平放置,或第一拉筒2、第二拉筒3以及第三拉筒4与水平面之间呈同一夹角设置。
43.由前述可知,第一拉筒2、第二拉筒3、第三拉筒4相对水平面倾斜设置,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出口23在水平面β上的投影位置为第一位置c1,第二出口33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位置为第二位置c2,第三出口43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位置为第三位置c3,则第二位置c2与第一位置c1、第三位置c3间隔设置。即,第二位置c2与第一位置c1、第三位置c3错位设置,这样,使得第一拉筒2、第二拉筒3以及第三拉筒4与水平面β的夹角可相对平缓,从而避免贴条受重力影响从拉筒出口脱出后堆积在一起。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各贴条拉筒的出口也可不错开设置,即各出口处在水平面β上的投影位置重合。
4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拉筒2具有朝向第一固定部111的第一表面25,第一表面25设有第一引导片24,第一引导片24位于第一入口22处,并自第一入口22向背离第一出口23的方向延伸。第二拉筒3具有朝向第一拉筒2的第二表面35,第二表面35设有第二引导片34,第二引导片34位于第二入口32处,并自第二入口32向背离第二出口33的方向延伸。第三拉筒4具有朝向第二拉筒3的第三表面45,第三表面45设有第三引导片44,第三引导片44位于第三入口42处,并自第三入口42向背离第三出口43的方向延伸。第一拉筒2朝向第一固定部111的第一表面25,即,第一拉筒2沿第一入口22向第一出口23方向上的下表面,其在第一入口22处背离第一出口23方向上延伸有第一引导片24。第一引导片24可为弧形引导片或者是平板型引导片,第一引导片24可朝第一拉筒2的下侧延伸,或者也可朝第一拉筒2的上侧延伸。例如,在第一表面25顺时针方向120
°
夹角处,向下延伸形成第一引导片24,从而便于将贴条预先放置在该第一引导片24上,然后顺着第一引导片24对准第一入口22,进入第一贴条通道21,而无需在相对狭小的第一入口22处将贴条对准第一入口22再将贴条塞入第一贴条通道21。
45.相应地,第二引导片34、第三引导片44的形状、设置位置可参考第一引导片的形状、设置位置,此处不再赘述。
4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拉筒2、第二拉筒3以及第三拉筒4分别设有第一引导槽26、第二引导槽36以及第三引导槽46。第一引导槽26沿第一入口22向第一出口23的方向延伸,第一引导槽26连通于第一贴条通道21。第二引导槽36沿第二入口32向第二出口33的方向延伸,第二引导槽36连通于第二贴条通道31。第三引导槽46沿第三入口42向第三出口43的方向延伸,第三引导槽46连通于第三贴条通道41。具体地,第一拉筒2的第一引导槽26,可设置在第一拉筒2上背离第一固定部111的表面的中间或边缘位置,也可设置在朝向第一固定部111的第一表面25上。第一引导槽26为沿第一拉筒2第一入口22向第一出口23方向延伸的一长条形通槽,从而在贴条从第一入口22进入第一拉筒2之后,操作人员可从第一引导槽26处
观察到贴条在第一拉筒2内是否有堆积,并可将引导针等部件通过第一引导槽26进入第一贴条通道21中,引导贴条通过第一贴条通道21。
47.相应地,对于第二引导槽36、第三引导槽46的形状、设置位置可参考上述第一引导槽的形状、设置位置,此处不再赘述。
48.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板包括第一固定板11以及第二固定板12,第一固定板11具有第一固定部111,第二固定板12具有第二固定部121,且第二固定板12还具有第三固定部122,第三固定部122可活动设置于第一固定部111上,第二固定部121垂直连接于第三固定部122。具体地,第三固定部122可通过调节螺钉、调节螺杆等部件可活动连接于第一固定板11,从而可以调节第二固定板12与第一固定板11的相对位置。将固定板分为第一固定板11和可活动连接于第一固定板11的第二固定板12,从而可通过第一固定板11将多层贴条拉筒固定于缝纫机上,并通过第二固定板12使得多层贴条拉筒的位置可调节,以使得多层贴条在缝纫机上的位置更加精准,且可适用于不同规格的缝纫机。
49.进一步的,多层贴条拉筒还包括连接于第二固定板12的压板5,且压板5位于第一拉筒2下方,压板5与第一拉筒2之间可具有间距,从而在使用该多层贴条拉筒时,多层贴条对齐后缝纫在衣身面料上,则多层贴条拉筒位于衣身面料上方,并使用压板5压住衣身面料,防止在缝纫过程衣身面料过于轻薄而堆起或偏离缝纫位置,从而稳定衣身面料的输出方向。具体地,该压板通过焊接或螺钉固定连接的方式固定连接于第二固定板12上,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50.在一些实施例中,多层贴条拉筒还包括连接板6,连接板6包括第一连接部61以及垂直连接于第一连接部61的第二连接部62,第一连接部61可活动连接于第一固定部111,第二连接部62固定连接于第一拉筒2、第二拉筒3或第三拉筒4中的至少一个。具体地,可采用调节螺栓或调节螺钉等部件将第一连接部61连接于第一固定部111,以使第一连接部61可活动连接于第一固定部111。或者,也可将调节螺钉、调节螺栓等部件将第一连接部61与第二固定板12连接,使得第一连接部61可活动连接于第二固定板12,再将第二固定板12连接于第一固定板11,以实现第一连接部61活动连接于第一固定部111。
51.由于第一拉筒2、第二拉筒3以及第三拉筒4之间相互固定,通过将第一拉筒、第二拉筒、第三拉筒中的至少一个固定于第二连接部62上,从而使得第一拉筒2、第二拉筒3以及第三拉筒4于水平面的角度固定不变,且连接板6的第一连接部61可活动连接于第一固定部111,则在固定第一拉筒2、第二拉筒3以及第三拉筒4之间的位置时,可先将第一拉筒2、第二拉筒3或第三拉筒4中的至少一个固定于第二连接部62,再通过调节第一连接部61使其承靠于第二固定部121,将剩余的拉筒承靠于第二固定部121再将各拉筒之间固定连接,从而可便于确定各拉筒之间的相对位置。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将第一拉筒2、第二拉筒3或第三拉筒4固定连接于第二固定部121。
52.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公开的多层贴条拉筒,通过将第一拉筒2、第二拉筒3以及第三拉筒4沿入口向出口的方向上的一侧承靠于固定板1的第二固定部122,第二固定部122垂直连接于第一固定部121,从而第一层贴条2、第二层贴条3以及第三层贴条4分别放入第一贴条通道21、第二贴条通道31以及第三贴条通道41后,由于第一拉筒2、第二拉筒3以及第三拉筒4的一侧共面于一垂直面,则从第一出口23、第二出口33以及第三出口43拉出的第一层贴条、第二层贴条以及第三层贴条的一侧边对齐,将多层贴条对齐后的侧边缝合,从而保证
多层贴条另一侧边之间的距离一致,无需人工扶正,降低了人工操作的难度,提高缝纫贴条的效率。
53.请参阅图4,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缝纫机,该缝纫机包括机体200及如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多层贴条拉筒100,且多层贴条拉筒的固定板1固定于缝纫机的机体200上。其中,多层贴条拉筒100用于将多层贴条的一侧对齐,使得缝合后的多层贴条的另一侧边之间的距离均匀一致。
54.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多层贴条拉筒及其缝纫机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多层贴条拉筒及其缝纫机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