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纺织皮革 专利正文
缝合裁切装置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1-22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缝合裁切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是关于管状织物的缝合及裁切装置,特别是一种沿着轨道线性前进或后退的缝合裁切装置。


背景技术:

2.袜子的生产过程,最初是由圆编针织机生产出具有两端开口的管状织物,通过缝合装置缝合管状织物的其中一端后形成袜体。
3.现有技术的缝合装置如申请人所申请的中国台湾公开第201932664a号专利,公开了一种该缝纫机包含一底座(10)、一缝纫机头(20)以及一线切割装置,该缝纫机头(20)可枢转地连接于该底座(10),以及该线切割装置可枢转地连接于该底座(10)。
4.一切割工具臂(30)一端连接于底座(10),并以臂轴(39)为轴心进行转动,该切割工具臂(30)的另一端连接该线切割装置用来剪裁针织缝线,该线切割装置能够沿着一圆形轨迹并相对该缝纫机头(20)转动。
5.圆编针织机在进行袜子编织循环,在最后编织排的线圈会被分为两个半数编织排,并利用圆周机构进行叠合,使一半数编织排与另一半数编织排相互对应叠合,形成两两一组的线圈组(42),此时成对的线圈组(42)会被移动预备进行缝合的位置,而圆周机构叠合后形成半圆形的圆周机构。
6.如图2a所示,当缝纫机头(20)位于编织位置,管状织物的开口形成沿着半圆周排列的线圈组(42),切割工具臂(30)被定位于邻近于被缝合的线圈组(42) 的轨迹,首先缝纫机头(20)导入织线接续原有的针织缝线开始编织形成针织缝线,接着开启吸气管的进气孔吸附需要被剪裁的针织缝线,直到所有线圈组 (42)的编织作业完成。
7.随后再利用缝纫机头(20)形成额外的针织缝线,驱转缝纫机头(20)部分转动而偏离编织位置并靠近切割工具臂(30),使额外的针织缝线被定位于固定刀具(31)与活动刀具(32)之间,此时缝纫机头(20)与切割工具臂(30)的位置如图 2b所示。
8.当缝合结束后,如图2c所示,驱动缝纫机头(20)完全转动并使该切割工具臂(30)部分转动,让切割工具臂(30)远离回到初始位置,以进行后续织袜作业,直到下一次要对另一管状织物缝合时,再重复图2a至图2c的步骤。
9.然而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线切割装置能相对该缝纫机头活动,在作业的过程中会偏摆,且织袜机器织袜机器需要保留让缝纫机头(20)与线切割装置的旋转空间,导致织袜机器的机体体积庞大,所需占用的空间也较大,旋转的过程中也容易影响到织袜机器上的其他组件,使得织袜机器没办法顺利运作。


技术实现要素:

10.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缝合裁切装置,能够沿着轨道移动而线性前进或后退,缩小体积并减少占用空间。
11.根据本技术目的,提供一种缝合裁切装置,包含一缝合单元及一剪裁单元,该剪裁
单元是直立式地并设置于该缝合单元的一侧,该缝合单元包含一机体及一驱动源,该机体设置于一基座上,该基座可滑动地设置于一轨道上,使该机体能够沿着轨道而线性前进或后退形成一初始位置或一编织位置。
12.该机体具有一织针、一钩针及一缝线支撑柄,该织针与该钩针以水平方向为编织方向编织形成针织缝线,该缝线支撑柄用来放置该针织缝线;该剪裁单元以垂直方向为剪裁方向,该剪裁单元具有一刀具组,该刀具组包含一活动刀具沿着剪裁方向移动以剪裁该针织缝线,该缝线支撑柄的一尖端与该刀具组的距离为≧25毫米(mm)。
13.其中该机体是通过一枢轴设置于该基座上,使该机体能够相对该基座转动形成一换线位置,以利进行更换纱线的作业。
14.其中该缝合单元及该剪裁单元是通过一l形固定座连接,该l形固定座的一底壁设于该机体的一底面,一侧壁从该底壁的一端朝垂直方向向下延伸设于该剪裁单元与该底面垂直的一侧面,该机体与该剪裁单元之间距有一夹角,且该夹角小于90度。
15.较佳的,该驱动源设置于该机体上相对于该剪裁单元的另一侧用来驱动该该机体移动,该驱动源为一气压缸,该驱动源的一伸缩部通过一l形支架设置于定位于该基座的一侧,一动力部通过一固定支架固定于该底座上。
16.较佳的,一限位部设置于该底座上且位于该轨道的左侧,一限位块设置于该基座底面,当机体沿着轨道移动时,该限位部抵挡该限位块以限制机体滑动。
17.有关本技术的其它功效及实施例的详细内容,配合图式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19.图1为现有技术的缝纫机示意图;
20.图2a为现有技术缝纫机的缝纫机头位于编织位置;
21.图2b为现有技术缝纫机的缝纫机头从编织位置的部分撤回;
22.图2c为现有技术缝纫机的缝纫机头从编织位置,沿着切割工具臂旋转接近 90度;
23.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示意图;
24.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侧视图;
25.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机体的透视图;
26.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位于编织位置的示意图;
27.图7是本技术进行编织作业时,额外的针织缝线被处于打开位置的剪裁单元抓住;
28.图8是本技术进行编织作业时,针织缝线被裁剪;
29.图9是机体上的织针、钩针和缝线支撑柄的局部放大图;
30.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位于初始位置的示意图;
31.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位于换线位置的示意图。
32.符号说明
33.现有技术
34.20:缝纫机头
ꢀꢀꢀꢀꢀꢀꢀꢀ
29:缝纫机头的转轴
ꢀꢀꢀꢀꢀ
30:切割工具臂
35.29a:缝纫机头部分远离编织位置的方向
36.29aa:缝纫机头完全远离编织位置的方向
37.31:固定刀具
ꢀꢀꢀꢀꢀꢀꢀꢀꢀ
32:活动刀具
ꢀꢀꢀꢀꢀꢀꢀꢀꢀꢀꢀ
39:臂轴
38.39a:切割工具臂转动方向
39.42:线圈组
40.本技术
41.a:编织作业的编织方向
42.b:剪裁单元的剪裁方向
43.s1:编织位置
ꢀꢀꢀꢀꢀꢀꢀꢀꢀ
s2:初始位置
ꢀꢀꢀꢀꢀꢀꢀꢀꢀꢀꢀ
s3:换线位置
44.10:缝合单元
ꢀꢀꢀꢀꢀꢀꢀꢀꢀ
11:机体
ꢀꢀꢀꢀꢀꢀꢀꢀꢀꢀꢀꢀꢀꢀꢀ
111:基座
45.112:滑块
ꢀꢀꢀꢀꢀꢀꢀꢀꢀꢀꢀꢀ
113:限位块
ꢀꢀꢀꢀꢀꢀꢀꢀꢀꢀꢀꢀ
12:马达
46.121:第一连杆
ꢀꢀꢀꢀꢀꢀꢀꢀ
122:第二连杆
ꢀꢀꢀꢀꢀꢀꢀꢀꢀꢀ
123:织针控制杆
47.124:钩针控制杆
ꢀꢀꢀꢀꢀꢀ
125:马达控制杆
ꢀꢀꢀꢀꢀꢀꢀꢀ
126:齿轮组
48.13:驱动源
ꢀꢀꢀꢀꢀꢀꢀꢀꢀꢀꢀ
131:伸缩部
ꢀꢀꢀꢀꢀꢀꢀꢀꢀꢀꢀꢀ
1311:l形支架
49.132:动力部
ꢀꢀꢀꢀꢀꢀꢀꢀꢀꢀ
1321:固定支架
ꢀꢀꢀꢀꢀꢀꢀꢀꢀ
15:枢轴
50.161:织针
ꢀꢀꢀꢀꢀꢀꢀꢀꢀꢀꢀꢀ
161a:织针尖端的洞
ꢀꢀꢀꢀꢀ
162:钩针
51.162a:钩针尖端的洞
ꢀꢀꢀ
163:缝线支撑柄
ꢀꢀꢀꢀꢀꢀꢀꢀ
20:剪裁单元
52.21:活动刀具
ꢀꢀꢀꢀꢀꢀꢀꢀꢀ
21a:盘片
ꢀꢀꢀꢀꢀꢀꢀꢀꢀꢀꢀꢀꢀꢀ
22:固定刀具
53.26:吸气管
ꢀꢀꢀꢀꢀꢀꢀꢀꢀꢀꢀ
261:进气孔
ꢀꢀꢀꢀꢀꢀꢀꢀꢀꢀꢀꢀ
30:底座
54.31:轨道
ꢀꢀꢀꢀꢀꢀꢀꢀꢀꢀꢀꢀꢀ
33:限位部
ꢀꢀꢀꢀꢀꢀꢀꢀꢀꢀꢀꢀꢀ
41:l形固定座
55.45:圆周机构
ꢀꢀꢀꢀꢀꢀꢀꢀꢀ
50:线圈组
ꢀꢀꢀꢀꢀꢀꢀꢀꢀꢀꢀꢀꢀ
50a:针织缝线
56.50b:额外的针织缝线
ꢀꢀ
51:织轴
ꢀꢀꢀꢀꢀꢀꢀꢀꢀꢀꢀꢀꢀꢀꢀ
52: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57.在下文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位置关系,包括:上,下,左和右,若无特别指明,皆是以图式中组件绘示的方向为基准。
58.本技术是以该机体11前进的x方向为前侧,后退方向为后侧,前进方向的右方为右侧,前进方向的左方为左侧。请参阅图3至图5,绘示一种缝合裁切装置,包含一缝合单元10及一剪裁单元20,该剪裁单元20设置于该缝合单元10 的一侧,该缝合单元10包含一机体11及一驱动源13,该机体11通过一枢轴15 设置于一基座111上,使作业人员能操作该机体11相对该基座111转动形成一换线位置s3,以利进行换线作业。
59.该基座111底面设置有多个凸柱(图未示)用以固定于一滑块112的多个凹槽(图未示)上,该滑块112设置于轨道31上,该轨道31沿着x方向而一直线的设置于一底座30上,使该机体11可以沿着轨道31而线性前进或后退形成一编织位置s1或一初始位置s2。
60.于本实施例中,还包含一限位部33设置于该底座30上,以及一限位块113 设置于该轨道31的左侧,当驱动源13驱动该机体11沿着轨道前进时,该限位部 33抵挡该限位块113以此限制机体11滑动,使机体11定位于编织位置。
61.该驱动源13设置于该机体11的左侧,该驱动源13为一气压缸,该驱动源13 的一伸
缩部131通过一l形支架1311设置于该基座111上,一动力部132通过一固定支架1321固定于该底座30上。
62.该剪裁单元20为直立式地设置于该缝合单元10的右侧,是通过一l形固定座41连接该机体11与该剪裁单元20,该l形固定座41的一底壁设于该机体11的一底面,一侧壁从该底壁的一端朝下延伸设于该剪裁单元20与该底面垂直的一侧面,且该剪裁单元20与该机体11之间具有一夹角,该夹角小于90度。
63.此外,该剪裁单元20是固定于该机体11,因此当缝合单元10前进或后退时,该剪裁单元20亦会跟着前进或后退。
64.该机体的一端设置有一织针161、一钩针162及一缝线支撑柄163设置于邻近该钩针162的位置,该织针161与该钩针以水平方向为编织方向a编织形成一针织缝线50a,该缝线支撑柄163用于放置已形成的针织缝线50a(如图7所示)。
65.请参阅图5,该机体内部设置有一马达12,用于编织作业的织针161与钩针 162的作动受到马达12驱动而同步作动,马达12的输出端设有一马达控制杆 125,一第一连杆121的一端连接该马达控制杆125另一端连接该钩针控制杆 124,该第一连杆121以偏心旋转方式连接该第二连杆122以驱动该第二连杆122 作动,该第二连杆122的一端以偏心旋转方式连接织针控制杆123。
66.该织针控制杆123以摆动轴承嵌入该机体11,另一端固定织针161以驱动其作动,钩针控制杆124以摆动轴承嵌入该机体11,另一端固定钩针162以驱动其作动,此时,马达输出的动力源会先传递至具有90度互相啮合的二齿轮的的齿轮组126,再传递至钩针162使其作动。
67.该剪裁单元20以垂直方向为剪裁方向b剪裁该针织缝线50a,该剪裁单元20 具有一刀具组,该刀具组包含固定刀具22以及活动刀具21可以以剪裁方向b移动接近与远离固定刀具22,一盘片21a设置于活动刀具21,以此活动刀具21可以施压于固定刀具22。
68.此外,该剪裁单元20还具有一吸气管26设置于该剪裁单元20的上侧并延伸至该活动刀具21的后方,吸气管26一直保持吸气的状态,但是当活动刀具21 位于较低的位置时,活动刀具21的部分封闭该吸气管26的进气孔261,故于此状态时吸气管26并不会吸取针织缝线50a。
69.请参阅图6至图9,当编织作业进行至缝合管状织物的开口阶段时,用于编织作业的织针161及钩针162被定位而垂直于成对的线圈组50的水平织轴51。
70.此时,该缝合单元10从初始位置沿着轨道31移动靠近圆周机构45并定位于编织位置s1,圆周机构45上成对的线圈组50以方向52绕织轴51旋转,织针161 的尖端与穿设于邻近织针尖端的洞161a的织线穿过成对的线圈组50。在织针 161穿出的第一组线圈组50之前,钩针162抓住穿设于织针161的织线,织线先从钩针尖端的洞162a被拉出,织针161穿出成对的线圈组50并留下织线位于成对的线圈组50中。因此,第一组成对的线圈组50被编织缝合在一起。当缝合第一个成对的线圈组50时,已保留在缝线支撑柄163的针织缝线50a也位于第一组成对的线圈组50上。
71.当请参阅图7,第一组线圈组50完成编织,成对的线圈组50以方向52绕织轴51旋转。因此,第二组成对的线圈组50会对齐织针161。编织作业会以编织方向a(如图9所示)重复至所有成对的线圈,形成针织缝线50a至线圈组50。接着,针织缝线50a固定于第一组成对
的线圈组50推进朝向剪裁单元20的刀具组 (21,22)。
72.当活动刀具21部分向上b移动远离固定刀具22,并开启吸气管26的进气孔 261,设置在第一组线圈组50的针织缝线50a被吸入吸气管26的进气孔261。接着固定在第一组线圈组50的针织缝线50a被定位在活动刀具21与固定刀具22之间,当编织作业进行到针织缝线50a的长度约为30毫米(mm)时,活动刀具21向下移动使剪裁单元20进行第一次裁剪,针织缝线50a被剪裁成二段,一段被吸气管26吸入处理,另一段保留在针织缝线50a上。
73.接着编织作业时续进行,直到所有成对的线圈组50的编织作业完成,由于必须形成额外的针织缝线50a作为下一次缝合作业的线头,额外的针织缝线50b 于缝线支撑柄163产生,缝线支撑柄163的锥状尖端可向外移动,并且缝线支撑柄163具有锥状部位可供针织缝线50b放置。
74.因此,织织作业会持续直到产生一额外的针织缝线50b形成,请参阅图8,当活动刀具21向下b移动,剪裁单元20进行第二次裁剪,针织缝线50a被剪裁成二段,并保留一长度的片段在袜子上,另一片段保留(即额外的针织缝线50b) 在缝线支撑柄163上。
75.当额外针织缝线50b形成后,机体11会沿着轨道31后退进从而远离圆周机构45回到初始位置s2。请参阅图10,在此作动下,最后形成的针织缝线55b被定位在活动刀具21与固定刀具22之间,而吸气管26的进气孔261因活动刀具21 向上运动而打开。在此位置时,设置于机体11的缝线支撑柄163的一尖端与剪裁单元20的刀具组(21,22)之间间隔约≧25毫米(mm)的距离。
76.请参阅图11,当机体11回到初始位置s2时,作业人员可以操作该机体11 沿着枢轴15相对基座111转动使机体位于换线位置s3,以进行更换织线的作业。
77.本技术是通过让机体11沿着轨道31以线性前进或后退,并将剪裁单元20 固定于缝合单元10上,让缝合单元10与剪裁单元20通过直线轨道31移动,因此节省了剪裁单元20所需要的旋转空间,进而缩小缝合裁剪装置的体积,并减少占用的空间,提高操作便利性。
78.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及/或实施方式,仅是用以说明实现本技术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及/或实施方式,并非对本技术技术的实施方式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内容所公开的技术手段的范围,当可作些许的更动或修饰为其它等效的实施例,但仍应视为与本技术实质相同的技术或实施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