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装鞋帽 专利正文
拉链链条的定位系统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1-18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拉链链条的定位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拉链链条的定位系统,特别涉及在从连续的拉链链条中制造拉链的工序中使用的定位系统。


背景技术:

2.在基于连续的拉链链条连续地量产具有合成树脂制啮合元件(链牙)列的拉链的情况下,通常依序进行如下所述的加工工序。即,在左右一对长条状拉链带的各相对缘部注塑成形出合成树脂制链牙列来形成拉链链条的工序;在拉链链条的长度方向上每隔规定间隔地将链牙列部分地去除来形成间隔部的工序;在拉链链条中的夹着间隔部的一部分的区域粘接加强膜的工序;对加强膜的一部分进行穿孔来形成穿孔部的工序;注塑成形出打开件的工序;组合打开件的工序;在与穿孔部相对应的部位沿着宽度方向切断拉链链条的工序;使拉头穿到切断而得到的拉链单位上的工序;以及注塑成形出上止部的工序。
3.另外,twi566923b(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基于连续的拉链链条连续地制造具有合成树脂制链牙列的拉链的方法。在专利文献1中,依序进行下述的加工工序。即,在左右一对长条状拉链带的各相对缘部注塑成形出合成树脂制链牙列来形成连续的拉链带,并且在拉链链条的长度方向上每隔规定间隔地留出未注塑成形有链牙列的间隔部的工序;在拉链链条中夹着间隔部的一部分的区域内粘接加强膜的工序;在间隔部打穿定位孔的工序;将拉头安装于拉链链条的工序;以定位孔作为基准点注塑成形出插棒的工序;以及在与间隔部相对应的部位沿着宽度方向切断拉链链条的工序。
4.在将拉链链条加工成拉链的工序、例如加强膜粘接工序、穿孔部形成工序、打开件等注塑成形工序等工序中,需要对拉链链条精确地进行定位。在日本特公平1-28564号公报(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如下技术:通过在打开件的注塑成形工序中用臂部将拉链链条下压,来将拉链链条拉近并定位直到与间隔部相邻的啮合元件和止动件抵靠为止。
5.现有技术文献
6.专利文献
7.专利文献1:twi566923b
8.专利文献2:日本特公平1-2856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9.本发明人发现通过重新考虑合成树脂制拉链的工序顺序或制作方法而针对拉链链条的定位所需要的多个加工工序使定位机构的一部分共通化,能够削减制造成本。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拉链链条的定位系统,其能够适用于拉链链条的定位所需要的多个加工工序,并能够削减制造成本。
10.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拉链链条的定位系统,该拉链链条在长度方向上每隔规定间隔地具有未设置链牙列的间隔部,所述拉链链条的定位系统的特征在于,具备:检测部,其用于对所述间隔部进行检测;拉近装置,其用于在所述检测部检测到所
述间隔部后,通过在按压地点对所述拉链链条进行按压,将所述拉链链条向所述按压地点侧拉拽;以及止动件,其对被所述拉近装置向所述按压地点侧拉拽的所述拉链链条中与所述间隔部相邻的啮合元件的向所述按压地点侧的移动进行限制,所述拉近装置包括在所述按压地点对所述拉链链条进行按压的第1按压部件,所述第1按压部件能够在初始位置和对所述拉链链条进行按压的第1按压位置之间移动,并且能够在所述初始位置和第2按压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第2按压位置是对所述拉链链条进行按压使所述拉链链条位移的量与所述第1按压位置不同的位置。
11.根据本发明,在检测部检测到拉链链条中的间隔部后,拉近装置的第1按压部件从初始位置移动至第1按压位置或第2按压位置。由此,通过第1按压部件在按压地点对拉链链条进行按压使拉链链条位移至第1按压位置或第2按压位置,拉链链条被向输送方向上的按压地点侧拉拽。通过第1按压部件在按压地点将拉链链条按压至第1按压位置或第2按压位置,被向按压地点侧拉拽而移动的拉链链条通过与间隔部在上游侧或下游侧相邻的啮合元件(链牙)、即间隔部的上游侧或下游侧的链牙列中的所述间隔部侧端的啮合元件和止动件抵靠而停止移动。由此,拉链链条被定位。此外,在后述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按压地点的上游侧的拉链链条是拉近装置的拉近对象,在通过拉近装置的第1按压部件对拉链链条进行按压时,在间隔部的上游侧与间隔部相邻的啮合元件和止动件抵靠而使拉链链条被定位。
12.在本发明中,关于拉近装置的第1按压部件的第1按压位置和第2按压位置,对拉链链条进行按压使拉链链条位移的量不同。换言之,第1按压部件从初始位置移动至第1按压位置的行程(第1行程)与从初始位置移动至第2按压位置的行程(第2行程)不同。由此,在本发明中,通过有选择地使第1按压部件向第1按压位置或第2按压位置移动,能够利用不同的拉近量对拉链链条进行定位。例如,用于在膜粘接机构中对拉链链条进行定位的拉近量和用于在穿孔机构中对拉链链条进行定位的拉近量不同,针对这样的拉近量不同的多个机构,在本发明中能够适用共通的拉近装置,从而能够减少设备费用。
13.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拉近装置包括:使所述第1按压部件移动至所述第1按压位置的第1驱动部;以及使所述第1按压部件移动至所述第2按压位置的第2驱动部。在该形态下,在要使第1按压部件移动至第1按压位置的情况下使第1驱动部工作,并且在要使第1按压部件移动至第2按压位置的情况下使第2驱动部工作。
14.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拉近装置包括第2按压部件,该第2按压部件在所述第1按压部件在所述按压地点对所述拉链链条进行按压时,在所述按压地点的下游侧或上游侧从与所述第1按压部件相反的一侧对所述拉链链条进行按压。在该形态下,与第1按压部件在按压地点对拉链链条进行按压的动作联动地,第2按压部件将拉链链条向与第1按压部件相反的一侧按压,由此能够使拉链链条的拉近量增加。
15.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检测部包括设置于膜粘接机构的第1检测部和设置于穿孔机构的第2检测部,所述拉近装置的所述第1驱动部在所述第1检测部检测到所述间隔部后,使所述第1按压部件移动至所述第1按压位置,所述拉近装置的所述第2驱动部在所述第2检测部检测到所述间隔部后,使所述第1按压部件移动至所述第2按压位置。在该形态下,拉链链条的间隔部被膜粘接机构的第1检测部检测到后,拉近装置的第1驱动部使第1按压部件移动至第1按压位置。由此,拉链链条被第1按压部件在按压地点按压至第1按压位
置,拉链链条被拉近直到与间隔部相邻的啮合元件和止动件抵靠为止(。由此,在膜粘接机构中拉链链条被定位。另外,在拉链链条的间隔部被穿孔机构的第2检测部检测到后,拉近装置的第2驱动部使第1按压部件移动至第2按压位置。由此,拉链链条被第1按压部件在按压地点按压至第2按压位置,拉链链条被拉近至与间隔部相邻的啮合元件和止动件抵靠为止。由此,在穿孔机构中拉链链条被定位。此外,在本形态下,能够使止动件分别设置于膜粘接机构和穿孔机构。而且,能够使这样的止动件设置于膜粘接机构中的膜粘接用模具和穿孔机构中的穿孔用模具。
16.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膜粘接机构具备膜粘接用模具和膜粘接用模具驱动部,该膜粘接用模具驱动部用于使所述膜粘接用模具在初始位置和与所述拉链链条的所述间隔部靠近或接触的工作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穿孔机构具备穿孔用模具和穿孔用模具驱动部,该穿孔用模具驱动部用于使所述穿孔用模具在初始位置和与所述拉链链条的所述间隔部靠近或接触的工作位置之间移动,所述止动件包括设置于所述膜粘接用模具的第1止动件和设置于所述穿孔用模具的第2止动件,在所述第1检测部检测到所述间隔部后,所述膜粘接用模具驱动部使所述膜粘接用模具从所述初始位置向所述工作位置移动,在所述第2检测部检测到所述间隔部后,所述穿孔用模具驱动部使所述穿孔用模具从所述初始位置向所述工作位置移动。在该形态下,在拉链链条的间隔部被膜粘接机构的第1检测部检测到后,膜粘接机构的膜粘接用模具驱动部使膜粘接用模具从初始位置移动至工作位置。与此并行地,拉近装置的第1驱动部使第1按压部件移动至第1按压位置。由此,拉链链条被第1按压部件在按压地点按压至第1按压位置,拉链链条被拉近至与间隔部相邻的啮合元件和位于工作位置的膜粘接用模具的第1止动件抵靠为止。由此,在膜粘接机构中拉链链条被定位。另外,在拉链链条的间隔部被穿孔机构的第2检测部检测到后,穿孔机构的穿孔用模具驱动部使穿孔用模具从初始位置移动至工作位置。与此并行地,拉近装置的第2驱动部使第1按压部件移动至第2按压位置。由此,拉链链条被第1按压部件在按压地点按压至第2按压位置,拉链链条被拉近至与间隔部相邻的啮合元件和位于工作位置的穿孔用模具的第2止动件抵靠为止。由此,在穿孔机构中拉链链条被定位。
17.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2驱动部兼用作所述穿孔用模具驱动部。在该形态下,在拉链链条的间隔部被膜粘接机构的第1检测部检测到后,膜粘接机构的膜粘接用模具驱动部使膜粘接用模具从初始位置移动至工作位置,并且拉近装置的第1驱动部使第1按压部件移动至第1按压位置。由此,拉链链条被第1按压部件在按压地点按压至第1按压位置,与间隔部相邻的啮合元件和位于工作位置的膜粘接用模具的第1止动件抵靠,在膜粘接机构中拉链链条被定位。另外,在拉链链条的间隔部被穿孔机构的第2检测部检测到后,拉近装置的、兼用作穿孔用模具驱动部的第2驱动部工作,穿孔机构的穿孔用模具驱动部使穿孔用模具从初始位置移动至工作位置,并且使拉近装置的第1按压部件移动至第2按压位置。由此,拉链链条被第1按压部件在按压地点按压至第2按压位置,与间隔部相邻的啮合元件和位于工作位置的穿孔用模具的第2止动件抵靠,在穿孔机构中拉链链条被定位。通过对拉链链条进行按压使其位移至第2按压位置,拉链链条被向按压地点侧拉拽。
18.发明效果
19.在本发明涉及的拉链链条的定位系统中,通过有选择地使拉近装置的第1按压部件向第1按压位置或第2按压位置移动,能够利用不同的拉近量对拉链链条进行定位。因此,
能够针对用于定位的拉链链条的拉近量分别不同的多个加工机构、例如膜粘接机构和穿孔机构等适用共通的拉近装置,从而能够实现设备费的减少及制造成本的削减。
附图说明
20.图1是概略地表示合成树脂制拉链制造装置的说明图。
21.图2是表示由合成树脂制拉链制造装置进行的加工工序的流程图。
22.图3是将连续的拉链链条截取示出的俯视图。
23.图4是将形成有间隔部的状态下的拉链链条截取示出的俯视图。
24.图5是将粘接有加强膜的状态下的拉链链条截取示出的俯视图。
25.图6是将形成有穿孔部的状态下的拉链链条截取示出的俯视图。
26.图7是将单侧穿通拉头后的打开状态下的拉链链条截取示出的俯视图。
27.图8是将注塑成形有打开件和上止部的状态下的拉链链条截取示出的俯视图。
28.图9是将从打开状态变成闭合状态的拉链链条截取示出的俯视图。
29.图10是在拉链链条的背面侧示出上止部及打开件注塑成形机构的下模的俯视图。
30.图11是图10的a-a线概略截面图。
31.图12是表示使顶出销从上止部及打开件注塑成形机构的下模突出的状态的与图11同样的截面图。
32.图13是表示使上止部及打开件注塑成形机构的下模向拉链链条的右侧移动的状态的俯视图。
33.图14是将通过链条闭合机构开始形成闭合状态的拉链链条截取示出的俯视图。
34.图15是将从图14的状态起向下游输送的状态下的拉链链条截取示出的俯视图。
35.图16是将带座棒的插座体和插棒组合的状态下的拉链链条截取示出的俯视图。
36.图17是表示完成后的拉链的俯视图,示出拉头从上止部被下拉后的状态。
37.图18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拉链链条的定位系统的说明图,是在膜粘接机构中的拉链链条的定位工序中刚刚检测到间隔部之后的状态。
38.图19是图18所示的拉近装置的b-b线向视截面说明图。
39.图20是表示从图18的状态起第1上模及第1下模移动至工作位置后的状态的说明图。
40.图21是表示从图20的状态起拉链链条被定位后的状态的说明图。
41.图22是图21的圈定部分c的放大图。
42.图23是在穿孔机构中的拉链链条的定位工序中刚刚检测到间隔部之后的状态。
43.图24是表示从图23的状态起第2上模及第2下模移动至工作位置后的状态的说明图。
44.图25是表示从图24的状态起拉链链条被定位后的状态的说明图。
45.图26是图25的圈定部分d的放大图。
46.图27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拉链链条的定位系统中的拉近装置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47.图28是表示在穿孔机构中通过图27的拉近装置将拉链链条定位后的状态的说明图。
48.图29是表示定位系统200的控制结构的框图。
49.图30是概略地表示合成树脂制拉链制造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的说明图。
50.附图标记说明
51.1拉链带
52.2链牙列
53.2a与间隔部相邻的啮合元件
54.10拉链链条
55.11间隔部
56.12加强膜
57.13穿孔部
58.30拉链
59.100、100a合成树脂制拉链制造装置
60.110第1设备
61.111间隔生成机构
62.112膜粘接机构
63.112a第1上模(膜粘接用模具)
64.112b第1下模(膜粘接用模具)
65.113穿孔机构
66.113a第2上模(穿孔用模具)
67.113b第2下模(穿孔用模具)
68.114第1传感器(检测部)
69.115第2传感器(检测部)
70.116第1止动件(止动件)
71.117第2止动件(止动件)
72.120、120a第2设备
73.121拉头单侧穿通机构
74.122上止部及打开件注塑成形机构
75.123链条闭合机构
76.130、130a第3设备
77.131链条组合机构
78.133切断机构
79.140输送机构
80.200、200a拉链链条的定位系统
81.201控制器
82.202膜粘接用模具驱动部
83.203穿孔用模具驱动部
84.210、210a拉近装置
85.211第1按压部件
86.212第2按压部件
87.213第1驱动部
88.213a第1杆
89.214、214c第2驱动部
90.214a第2杆
91.220a第1支承部
92.220b第2支承部
93.p按压地点
具体实施方式
94.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这样的实施方式。图1是概略地表示合成树脂制拉链制造装置(以下也简称为“拉链制造装置”)100的说明图。图2是表示由拉链制造装置100进行的加工工序的流程图。图3是将连续的拉链链条10截取示出的俯视图。图4是将形成有间隔部11的状态下的拉链链条10截取示出的俯视图。图5是将粘接有加强膜12的状态下的拉链链条10截取示出的俯视图。图6是将形成有穿孔部13的状态下的拉链链条10截取示出的俯视图。
95.拉链制造装置100是用于对事先在左右一对长条状的拉链带1、1(参照图3)的各相对缘部注塑成形出合成树脂制的链牙列2、2所得到的连续的拉链链条10实施后述的各种加工等来连续地量产图17所示的作为完成品的拉链30的装置。拉链链条10也可以说包括在左右拉链带1、1的各相对缘部具有链牙列2、2的左右一对拉链牙链带1a、1a。参照图1,拉链制造装置100具备:第1设备110;第2设备120;第3设备130;以及输送机构140,其用于将拉链链条10向第1设备110、接下来向第2设备120、接下来向第3设备130输送。以下,将拉链链条10被送往的一侧称为“下游”,将输送方向中与下游相反的一侧称为“上游”。在拉链制造装置100中的第1设备110与第2设备120之间及第2设备120与第3设备130之间,分别设置有能够供加工过程中的拉链链条10停留的第1暂存部150a及第2暂存部150b。输送机构140包括将拉链链条10在穿过第1设备110、第2设备120及第3设备130内外的输送路径中引导的驱动辊、张力辊、引导辊141、构成输送路径的各种部件等。输送机构140能够使拉链链条10的输送暂时停止、使输送方向成为反向而向上游侧输送、或者改变输送速度。通过设置第1暂存部150a及第2暂存部150b,能够分别相对于第1设备110、第2设备120及第3设备130独立地驱动输送机构140。
96.第1设备
97.通过输送机构140将左右拉链牙链带1a、1a的链牙列2、2为啮合状态(闭合状态)的拉链链条10供给至第1设备110,但是也可以使链牙列2、2为非啮合状态(打开状态)的左右拉链牙链带1a、1a在第1设备110内成为啮合状态(闭合状态)。第1设备110具备:间隔生成机构111,其用于在拉链链条10的长度方向上每隔规定间隔地将链牙列2部分地去除而在拉链带1的相对缘部间形成间隔部11;膜粘接机构112,其用于在拉链链条10的左右拉链带1、1中的与间隔部11的上游侧大致一半部分对应的矩形区域粘接加强膜12;以及穿孔机构113,其用于在加强膜12中的下游侧形成矩形形状的穿孔部13。在第1设备110中拉链链条10在啮合状态下被加工出间隔部11、加强膜12及穿孔部13,因此左右拉链带1、1在输送过程中不会发生偏移。
98.间隔生成机构111在拉链链条10的长度方向上每隔规定间隔地将闭合状态的左右链牙列2部分地去除。由此,在左右拉链带1、1的各相对缘部间形成表背贯穿的间隔部11。参照图4,在间隔部11,在各拉链带1的相对缘部残留有比较厚的作为加强部分的芯部11a。链牙列2的有无、间隔部11、穿孔部13等成为此后工序的定位的基准,由未图示的传感器等检测。膜粘接机构112从拉链链条10的表背两侧粘接加强膜12。加强膜12起到如下作用:在后述的打开件(20、21)的注塑成形时能够提高熔融树脂的附着力,并且加强作为最终制品的单一拉链30的长度方向两端部,由此提高操作性。参照图6,在形成穿孔部13时,穿孔机构113对加强膜12中的穿孔部13的上游侧的左右拉链带1、1的各相对缘部同时各打穿2个、共计4个贯通孔14。
99.第2设备
100.通过第1设备110而被加工出间隔部11、加强膜12、穿孔部13等的拉链链条10在第1暂存部150a停留,并且通过输送机构140被供给至第2设备120。第2设备120具备:拉头单侧穿通机构121,其用于使拉头3从穿孔部13单侧穿通在至少局部呈打开状态的左右拉链牙链带1a、1a中的一方(图7中左侧)的拉链牙链带1a的链牙列上;上止部及打开件注塑成形机构122,其用于同时注塑成形出带座棒的插座体20及插棒21和2个上止部22,该带座棒的插座体20及插棒21是拉头3单侧穿通的上游侧拉链单位部10b的打开件,该2个上止部22是相对于上游侧拉链单位部10b隔着穿孔部13在下游侧相邻的下游侧拉链单位部10a的2个上止部22;以及链条闭合机构123,其用于将上述至少局部呈打开状态的左右拉链牙链带1a、1a的链牙列2、2闭合。
101.图7是将拉头3单侧穿通后的打开状态下的拉链链条10截取示出的俯视图。图8是将注塑成形有打开件(20、21)和上止部22的状态下的拉链链条10截取示出的俯视图。图9是将从打开状态变成闭合状态的拉链链条10截取示出的俯视图。在第1设备110中呈闭合状态的左右拉链牙链带1a、1a在第2设备120的拉头单侧穿通机构121的上游,至少在供拉头3安装的穿孔部13附近的上游侧及下游侧局部呈打开状态。此外,也可以在第2设备120的拉头单侧穿通机构121的上游使左右拉链牙链带1a、1a完全呈打开状态来进行拉头3的单侧穿通。为了使闭合状态的左右拉链牙链带1a、1a成为打开状态,例如通过在穿孔部13中贯穿销等未图示的啮合解除部件的状态下将拉链链条10向下游输送,左右拉链牙链带1a、1a的链牙列2、2以啮合解除部件为起点逐个分离而成为打开状态。另外,例如也可以使左右拉链牙链带1a、1a的输送路径在上下方向上产生分支,从而使左右拉链牙链带1a、1a的链牙列2、2以分支点为起点逐个分离。参照图7,在本实施方式中,拉头单侧穿通机构121使拉头3的左侧的肩口3a从左侧的拉链牙链带1a的穿孔部13穿通粘接有加强膜12并且形成有贯通孔14的相对缘部之后,相对于拉头3将左右拉链牙链带1a、1a向下游输送,由此使拉头3配置在(上游侧拉链单位部10b的)左侧的链牙列2上。
102.参照图8,上止部及打开件注塑成形机构122在单侧穿通拉头3的上游侧拉链单位部10b的左侧的拉链牙链带1a上注塑成形出带座棒的插座体20,在右侧的拉链牙链带1a上注塑成形出插棒21,同时在下游侧拉链单位部10a的左右拉链牙链带1a、1a上注塑成形出上止部22。此外,拉链单位部(10a、10b)是指连续的拉链链条10中最终成为单一拉链30的部分,上止部及打开件注塑成形机构122同时成形出2个拉链单位部(10a、10b)中的一方的打开件(20、21)和另一方的上止部22。
103.图10是在拉链链条10的背面侧(图10中里侧)示出上止部及打开件注塑成形机构122的下模124的俯视图。图11是图10的a-a线概略截面图。上止部及打开件注塑成形机构122具备下模124、未图示的上模、用于向下模124及上模的型腔内供给熔融树脂的浇道125。下模124及上模的型腔被分成与插棒21、带座棒的插座体20和2个上止部22、22对应的4个型腔部。浇道125从作为熔融树脂的浇口的直浇道126向4个型腔部产生分叉。带座棒的插座体20成形在上游侧拉链单位部10b的左侧的拉链牙链带1a中的比穿孔部13靠上游侧(图10中上方)的粘接有加强膜12的相对缘部。插棒21成形在上游侧拉链单位部10b的右侧的拉链牙链带1a中的与带座棒的插座体20对应的相对缘部。2个上止部22、22与下游侧拉链单位部10a的左右拉链牙链带1a、1a的链牙列2、2的上游侧端相邻地成形。在带座棒的插座体20及插棒21注塑成形时,4个贯通孔14中也浸透熔融树脂,在贯通孔14内固化的树脂将拉链带1的表背的带座棒的插座体20及插棒21连结。由此,能够提高带座棒的插座体20及插棒21相对于拉链带1的固着力。在注塑成形后的打开件(20、21)及上止部22固化后,使缩进下模124内的图11所示的顶出销127从下模124突出,由此能够如图12所示那样使打开件(20、21)及上止部22从浇道125分离出来。接下来,如图13所示,下模124(及上模)向拉链链条10的左右方向中的一个方向(图13中右侧)移动。由此,能够抑制在将拉链链条10向下游输送时拉链链条10或拉头3与浇道125及直浇道126的接触。
104.图14是将通过链条闭合机构123而开始形成闭合状态的拉链链条10截取示出的俯视图。图15是将从图14的状态起向下游输送的状态下的拉链链条10截取示出的俯视图。链条闭合机构123具备:左右一对棒状的啮合部件123a、123a和用于使各啮合部件123a沿着左右方向移动的驱动部(未图示)。通过驱动部,各啮合部件123a能够在彼此远离的初始位置和彼此靠近而将拉链链条10以使左右链牙列2、2啮合的方式夹持的接近位置之间移动。虽然未图示,但是在各啮合部件123a设置有在处于接近位置时收容拉链带1的带槽。在拉头3单侧穿通在拉链链条10上之后,在输送方向上拉链链条10中与拉头3单侧穿通的位置相比配置在上游侧的左右啮合部件123a、123a从初始位置向接近位置移动,使左右链牙列2、2的一部分啮合。在将左右啮合部件123a、123a暂且维持在接近位置的状态下,将拉链链条10向下游输送,由此能够使对应的上游侧拉链单位部10b的左右链牙列2、2闭合至上端或上端附近为止。然后,左右啮合部件123a、123a返回初始位置。
105.第3设备
106.图16是将带座棒的插座体20和插棒21组合的状态下的拉链链条10截取示出的俯视图。图17是表示完成后的拉链30的俯视图,示出拉头3被从上止部22下拉后的状态。第3设备130具备:链条组合机构131,其用于组合带座棒的插座体20和插棒21;以及切断机构133,其用于在与穿孔部13相对应的部位将拉链链条10沿着宽度方向切断。链条组合机构131将以图15的状态分离的带座棒的插座体20和插棒21组合。在图16中,下游侧拉链单位部10a的未图示的带座棒的插座体20和插棒21已经组合,在该组合后将下游侧拉链单位部10a向下游侧输送,由此下游侧拉链单位部10a的拉头3与上止部22抵靠而移动至其进一步向上方(上游侧)的移动被限制的上止部限制位置。此外,能够使该拉头3的相对的移动并非移动至与上止部22抵靠为止,而是移动至图17所示的上止部22近前的位置为止。在如图16所示那样拉头3位于上止部限制位置时,上止部22的大部分隐蔽在拉头3内。也可以在第3设备130中追加设置将位于该上止部限制位置的拉头3下拉的拉头下拉机构。拉头下拉机构将位于
上止部限制位置的拉头3下拉而使上止部22露出。关于露出后的上止部22,能够通过使用由摄像机等拍摄单元所取得的图像的检査机构、或者使用接触式或非接触式传感器的检査机构来自动地检査其是否正常地形成。或者,也能够通过操作员的目视来检查是否正常地形成。通过目视进行的检査,也可以在通过切断机构133将拉链链条10切断为拉链30之后进行。另外,上述检査功能的检査对象,不仅包含上止部22,还能够包含打开件(20、21)或下止部。在使打开件(20、21)组合后的上述拉头3进行相对移动至上止部22近前的位置(参照图17)为止的情况下,如上所述的上止部22的检査能够不追加拉头下拉机构,而在后工序中进行。接下来,通过切断机构133将拉链链条10在与穿孔部13相对应的部位切断,得到多个拉链30。方便起见,将通过拉头下拉机构被从上止部限制位置下拉的状态下的拉头3示出在表示切断后的拉链30的图17中,但是在拉头3下拉之后才由切断机构133进行切断。通过从穿孔部13被切断,在拉链30的左右拉链牙链带1a、1a的上端部残留有作为加强膜12的一部分的加强膜部12a,在拉链牙链带1a、1a的下端部残留有作为加强膜12的一部分的加强膜部12b。
107.在以上的合成树脂制拉链制造装置100中,将链条组合机构131设置于第3设备130,但是也可以如图30所示那样将链条组合机构131设置于第2设备。即,在图30所示的合成树脂制拉链制造装置100a中,链条组合机构131组装在第2设备120a而非第3设备130a中。在图30中,对与链条组合机构131及拉链制造装置100共通的机构等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在拉链制造装置100a中,由链条组合机构131进行的带座棒的插座体20及插棒21的组合,在第2设备120a中在链条闭合机构123的闭合拉链链条10的工序之后进行。
108.接着,对本发明涉及的拉链链条的定位系统进行说明。图18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拉链链条的定位系统200的说明图。在图18中,示出了将定位系统200适用于已述的合成树脂制拉链制造装置100的第1设备110中的膜粘接机构112和在膜粘接机构112的下游侧与膜粘接机构112相邻的穿孔机构113的例子。
109.参照图18,膜粘接机构112具备:作为膜粘接用模具的第1上模112a及第1下模112b,其用于在拉链链条10中的将间隔部11的上游侧大致一半部分夹着的矩形区域粘接加强膜12;膜粘接用模具驱动部202(参照图29),其用于使第1上模112a及第1下模112b在上下方向(上下方向是基于图18等的纸面而言的)上彼此远离的初始位置(参照图18)和隔着拉链链条10的间隔部11彼此靠近的工作位置(参照图20等)之间移动;以及作为检测部(传感器)的接触式或非接触式的第1传感器(第1检测部)114,其用于对拉链链条10的间隔部11进行检测。在第1上模112a及第1下模112b中,既可以一方是可动模而另一方是固定模,也可以双方均是可动模,例如,能够使第1上模112a是可动模,使第1下模112b是固定模。第1上模112a及第1下模112b在工作位置处与拉链链条10的间隔部11靠近或接触。在第1上模112a及第1下模112b设置有在工作位置处发挥功能的第1止动件116(参照图22等)。参照图22,第1止动件116包括:在第1上模112a的下表面的上游侧设置的向下方突出的上段部116a、以及在第1下模112b的上表面的上游侧设置的向上方突出的下段部116b。第1止动件116容许被夹在工作位置的第1上模112a与第1下模112b间的拉链链条10的间隔部11向下游移动,但是不容许间隔部11的上游侧的链牙列2向下游移动。换言之,与间隔部11在上游侧相邻的啮合元件2a、即间隔部11的上游侧的链牙列2的下游端的啮合元件2a,与位于工作位置的第1上模112a及第1下模112b的第1止动件116抵靠,阻止其进一步向下游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
将第1止动件116设置于第1上模112a及第1下模112b,但是也可以将第1止动件116与第1上模112a及第1下模112b分开设置。
110.穿孔机构113具备:作为穿孔用模具的第2上模113a及第2下模113b,其用于在加强膜12中的下游侧形成矩形形状的穿孔部13;穿孔用模具驱动部203(参照图29),其用于使第2上模113a及第2下模113b在上下方向上彼此远离的初始位置(参照图18)和隔着拉链链条10的间隔部11彼此靠近的工作位置(参照图24等)之间移动;以及作为检测部的非接触式的第2传感器(第2检测部)115,其用于对拉链链条10的间隔部11进行检测。第2上模113a及第2下模113b中,既可以一方是可动模而另一方是固定模,也可以双方均是可动模,例如,能够使第2上模113a是可动模,使第2下模113b是固定模。第2上模113a及第2下模113b在工作位置处与拉链链条10的间隔部11靠近或接触。在第2上模113a及第2下模113b设置有在工作位置处发挥功能的第2止动件117(参照图26等)。参照图26,第2止动件117包括:在第2上模113a的下表面的上游侧设置的向下方突出的上段部117a、在第2下模113b的上表面的上游侧设置的向上方突出的下段部117b。第2止动件117也与第1止动件116同样地,容许被夹在工作位置的第2上模113a与第2下模113b间的间隔部11向下游移动,但是不容许间隔部11的上游侧的链牙列2向下游移动。因此,与间隔部11在上游侧相邻的啮合元件2a和位于工作位置的第2上模113a及第2下模113b的第2止动件117抵靠,阻止其进一步向下游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2止动件117设置于第2上模113a及第2下模113b,但是也可以将第2止动件117与第2上模113a及第2下模113b分开设置。
111.定位系统200具备:分别设置于膜粘接机构112及穿孔机构113的上述第1传感器114及第2传感器115、以及第1止动件116及第2止动件117;以及拉近装置210,其配置于穿孔机构113的下游侧。图19是图18所示的拉近装置的b-b线向视截面说明图。拉近装置210具备:第1按压部件211,其呈盘状,在按压地点p(参照图20等)对拉链链条10向下方进行按压;呈销状的第2按压部件212;作为按压部件驱动部的第1驱动部213,其用于使第1按压部件211在上方的初始位置(参照图18等)和下方的第1按压位置(参照图21)之间移动;以及作为按压部件驱动部的第2驱动部214,其用于经由第1驱动部213使第1按压部件211在初始位置和下方的第2按压位置(参照图25)之间移动。第1驱动部213及第2驱动部214例如能够由行程不同的驱动缸等构成。
112.参照图19等,第1按压部件211的支承轴211a和第2按压部件212由连结杆215连结。连结杆215的中间部以连结杆215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作为静止部件的枢轴部216的一端。枢轴部216的另一端固定于框架217。第1驱动部213包括能够上下进行伸缩的第1杆213a。第1杆213a的下端部经由连结部件213b与第1按压部件211的支承轴211a连结。在第1驱动部213开始工作而使第1杆213a下降时,第1按压部件211从初始位置下降至第1按压位置。通过第1按压部件211下降至第1按压位置,第1按压部件211将拉链链条10向下方进行按压,按压地点p上游侧的拉链链条10被向按压地点p侧拉拽。在第1按压部件211下降至第1按压位置时,连结杆215以静止状态的枢轴部216为中心逆时针旋转,由此第2按压部件212被向上方抬起(参照图21等)。由此,通过第2按压部件212将拉链链条10向与第1按压部件211相反的一侧的上方按压,能够使拉链链条10的拉近量增加。
113.第2驱动部214包括能够上下伸缩的第2杆214a。第2杆214a的下端部经由连结板214b与第1驱动部213连结。在第2驱动部214开始工作使第2杆214a下降时,经由连结板
214b,在第1杆213a为缩小状态(初始位置)下第1驱动部213从初始位置下降。与此相伴,第1按压部件211下降至与第1按压位置不同的第2按压位置(参照图25)。在第1按压部件211的第1按压位置处和第2按压位置处,使拉链链条10从原本的上下方向上的输送位置起位移的量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按压位置处的拉链链条10的位移量(下压量)比在第2按压位置处的拉链链条10的位移量稍大。与此相伴,关于第2按压部件212对拉链链条10的向上方的上推量,也是在第1按压部件211移动至第1按压位置的情况下比在第1按压部件211移动至第2按压位置的情况下稍大。
114.图18等所示的附图标记220a是从下方支承被第1按压部件211向下方按压的拉链链条10的第1支承部。第1支承部220a在紧挨着穿孔机构113的下游并且在紧挨着拉近装置210的第1按压部件211对拉链链条10进行下压的按压地点p的上游设置,从下方将拉链链条10支承于上下方向上的输送位置。由此,在第1按压部件211在按压地点p对拉链链条10进行下压时,按压地点p上游侧的拉链链条10从第1支承部220a向下方位移。另外,如图18等所示的附图标记220b是从上方对被第2按压部件212向上方按压的拉链链条10进行支承的第2支承部。第2支承部220b在紧挨着第2按压部件212将拉链链条10向上方按压的地点的下游设置,从上方将拉链链条10支承于上下方向上的输送位置。由此,在第2按压部件212将拉链链条10向上方按压时,该按压地点下游侧的拉链链条10从第2支承部220b向上方位移。如以上所述,通过第1按压部件211将拉链链条10向第1支承部件220a的下方进行按压,并且通过第2按压部件212将拉链链条10向第2支承部220b的上方进行按压,由此能够使拉链链条10的拉近量增加。此外,第2支承部220b也可以由在拉链链条10的下方配置的输送辊和在拉链链条10的上方配置的压辊构成。
115.图29是表示定位系统200的控制结构的框图。定位系统200包括控制器201。控制器201从膜粘接机构112的第1传感器114接收到检测到拉链链条10的间隔部11的检测信号时,分别向膜粘接用模具驱动部202及拉近装置210的第1驱动部213发送工作信号。由此,膜粘接用模具驱动部202使第1上模112a及第1下模112b从初始位置移动至工作位置,并且第1驱动部213使第1按压部件211从初始位置移动至第1按压位置。另外,控制器201在从穿孔机构113的第2传感器115接收到检测到拉链链条10的间隔部11的检测信号时,分别向穿孔用模具驱动部203及拉近装置210的第2驱动部214发送工作信号。由此,穿孔用模具驱动部203使第2上模113a及第2下模113b从初始位置移动至工作位置,并且第2驱动部214经由第1驱动部213使第1按压部件211从初始位置移动至第2按压位置。
116.接着,对膜粘接机构112中的拉链链条10的定位工序进行说明。图18是拉链链条10的定位工序中即将检测到间隔部11之前的状态。图20是表示从图18的状态起第1上模112a及第1下模112b移动至工作位置的状态的说明图。图21是表示从图20的状态起拉链链条10被定位的状态的说明图。图22是图21的圈定部分c的放大图。左右链牙列2、2间为啮合状态的拉链链条10被输送机构140输送至第1设备110的膜粘接机构112,当拉链链条10的间隔部11靠近第1上模112a及第1下模112b时,第1传感器114检测到间隔部11,将检测信号传送至控制器201。由此,控制器201向膜粘接用模具驱动部202及拉近装置210的第1驱动部213发送工作信号。由此,首先,如图20所示那样,膜粘接用模具驱动部202使第1上模112a及第1下模112b从初始位置移动至工作位置(参照图20)。由此,第1上模112a的上段部116a和第1下模112b的下段部116b靠近而构成第1止动件116(参照图22)。接着,第1驱动部213使第1按压
部件211移动至第1按压位置。由此,按压地点p的上游侧的拉链链条10被向按压地点p侧拉拽而被拉近。此时,穿孔机构113的第2上模113a及第2下模113b位于彼此远离的初始位置,不会妨碍拉链链条10的拉近。间隔部11在位于工作位置的第1上模112a与第1下模112b间向下游移动,但是与间隔部11在上游侧相邻的啮合元件2a和第1止动件116抵靠,阻止其进一步向下游移动。由此,如图21所示那样,拉链链条10被精确地定位在第1上模112a与第1下模112b间的规定的位置,在拉链链条10粘接加强膜12。然后,第1上模112a及第1下模112b和第1按压部件211返回初始位置。
117.接着,粘接有加强膜12的拉链链条10被输送机构140输送至第1设备110的穿孔机构113,在拉链链条10的间隔部11靠近第2上模113a及第2下模113b时(参照图23),第2传感器115检测到间隔部11,将检测信号传送至控制器201。由此,控制器201向穿孔用模具驱动部203及拉近装置210的第2驱动部214发送工作信号。由此,首先,穿孔用模具驱动部203使第2上模113a及第2下模113b从初始位置移动至工作位置(参照图24)。由此,第2上模113a的上段部117a和第2下模113b的下段部117b靠近而构成第2止动件117(参照图26)。接着,第2驱动部214经由第1驱动部213使第1按压部件211移动至第2按压位置。由此,按压地点p的上游侧的拉链链条10被向按压地点p侧拉拽而被拉近。此时,膜粘接机构112的第1上模112a及第1下模112b位于彼此远离的初始位置,不会妨碍拉链链条10的拉近。间隔部11在位于工作位置的第2上模113a与第2下模113b间向下游移动,但是与间隔部11在上游侧相邻的啮合元件2a和第2止动件117抵靠,阻止其进一步向下游移动。由此,如图25所示那样,拉链链条10被精确地定位在第2上模113a与第2下模113b间的规定的位置,在拉链链条10形成穿孔部13。
118.图27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拉链链条10的定位系统200a中的拉近装置的变形例的说明图。该定位系统200a中,拉近装置210a的第2驱动部214c兼用作用于对作为穿孔机构113的穿孔用模具的第2上模113a及第2下模113b进行驱动的穿孔用模具驱动部203,这一点与已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定位系统200不同。此外,对与第1实施方式的定位系统200实质上相同的结构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或者在图27及图28中省略图示。定位系统200a具备:分别设置于膜粘接机构112及穿孔机构113的第1传感器114及第2传感器115以及第1止动件116及第2止动件117;和配置在穿孔机构113的下游侧的拉近装置210a。拉近装置210a具备第1按压部件211、第2按压部件212、用于使第1按压部件211移动的第1驱动部213和第2驱动部214c。第2驱动部214c经由连结板214d使第1驱动部213升降,由此能够将第1按压部件211下压至第2按压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经由第1驱动部213将第1按压部件下压至第2按压位置的同时,第2驱动部214还能够使穿孔机构113的第2上模113a及第2下模113b从初始位置向工作位置移动。以下,对由定位系统200a进行的膜粘接机构112及穿孔机构113中的拉链链条10的定位工序进行说明。
119.与第1实施方式的定位系统200同样地,在拉链链条10的间隔部11靠近膜粘接机构112的第1上模112a及第1下模112b时,第1传感器114检测到间隔部11,与此相应地,第1上模112a及第1下模112b移动至工作位置,并且拉近装置210a的第1驱动部213使第1按压部件211移动至第1按压位置。由此,与间隔部11在上游侧相邻的啮合元件2a和第1止动件116抵靠,拉链链条10被精确地定位在第1上模112a与第1下模112b间的规定的位置,粘接加强膜12。接着,在拉链链条10的间隔部11靠近穿孔机构113的第2上模113a及第2下模113b时,第2
传感器115检测到间隔部11,与此相应地,拉近装置200a的第2驱动部214c在使第2上模113a及第2下模113b移动至工作位置的同时经由第1驱动部213使第1按压部件211移动至第2按压位置。由此,与间隔部11在上游侧相邻的啮合元件2a和第2止动件117抵靠,拉链链条10被精确地定位在第2上模113a与第2下模113b间的规定的位置。图28是表示在穿孔机构113中通过图27的拉近装置200a对拉链链条10进行定位后的状态的说明图。
120.图27及图28中的附图标记218是将拉链链条10引导至穿孔机构113的第2上模113a与第2下模113b间的链条导向件。链条导向件218是使拉链链条10沿着输送方向通过的框状部件,经由支承部件219支承于穿孔机构113的第2上模113a。图27及图28中的附图标记218a是以使第2下模113b在工作位置不与链条导向件218发生干扰的方式设置的凹部,第1上模113a在工作位置也不与链条导向件218发生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