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装鞋帽 专利正文
一种降温防护服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7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降温防护服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防护服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降温防护服。


背景技术:

2.防护服种类包括消防防护服、工业用防护服、医疗款防护服、军用防护服和特殊人群使用防护服。防护服主要应用于消防、军工、船舶、石油、化工、喷漆、清洗消毒、实验室等行业与部门。
3.公告号为cn104041956b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多功能防护服,包括一体连接的上衣、头罩和裤子,上衣背部一体连接有可盛放气瓶的背囊,头罩上带有收紧带,前部设有护挡;背囊的上、下、左、右四处均设有快拉收紧扣,且背囊的下部左右两侧设有开口,上衣和裤子的连接处设有腰带,腰带穿过所述开口;多功能防护服的面料外层涂覆有耐高温硅胶。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以下缺陷:防护服的密封性好,导致透气性下降,使用者长时间使用之后,防护服内温度升高,使穿戴者感到闷热难受。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提高使用者的舒适度,本技术提供一种降温防护服。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降温防护服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降温防护服,包括上衣、裤子和防护帽,所述上衣、裤子、防护帽一体成型设置,所述上衣上设有风冷组件,所述风冷组件包括风扇、变径管和流动软风管,所述风扇连接在上衣上,所述风扇的出风口连通变径管,所述变径管的一端连通流动软风管,所述流动软风管另一端封闭设置,所述流动软风管设置在上衣内壁,所述上衣内设置有用于遮挡流动软风管的第一透气布,所述流动软风管位于上衣内壁与第一透气布之间,所述流动软风管上开设有多个第一出风孔,所述上衣上开设有散热孔。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使用者启动风扇,风扇产生的冷风通过变径管进入流通软管内,再由流动软风管上的第一出风孔吹出,之后由防护布层吹出并吹向使用者的身体,对使用者的身体起到降温的作用,热气通过散热孔从上衣排出,因此防护服内温度降低,综上所述,本技术能够提高使用者的舒适度。
9.可选的,所述第一透气布通过魔术贴与上衣可拆卸连接可拆卸连接。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魔术贴的设置方便使用者对第一透气布进行更换。
11.可选的,所述上衣上设有水冷组件,所述水冷组件包括制冷水盒、制冷件、水泵、连接管和软水管,所述制冷水盒设置在上衣上,所述水泵设置在制冷水盒上,所述水泵的进水端通过连接管与制冷水盒连通,所述水泵的出水端与软水管连通,所述软水管贯穿至裤子的内侧壁上并均匀分布在裤子内上,再由裤子的另一处穿出并连通至制冷水盒内,所述裤子内设有第二防护布层,所述软水管设置在裤子和第二防护布层之间。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使用者启动制冷件,制冷件对制冷水盒内的冷却水进行降温,使用者启动水泵,水泵将制冷水盒内的冷却水抽取出并通过软水管在裤子内
流动,再由软水管的出水端流回制冷水盒,以此形成一个水循环,对裤子内部进行降温,进而提高了使用者的舒适度。
13.可选的,所述制冷件为制冷片,所述制冷水盒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供制冷片放入的放置槽,所述制冷片设置在放置槽内,所述制冷片的制冷面朝向制冷水盒内的冷却水设置。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制冷片的制冷面对制冷水盒内的冷却水进行降温,减小了冷却水长时间使用之后水温上升的可能性。
15.可选的,所述上衣上设有用于书写的纸板,所述上衣上设有透明罩,所述透明罩罩设在纸板外。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可以在纸板上书写名字或者编号,方便他人能够快速识别使用防护服的使用者。
17.可选的,所述透明罩与上衣可拆卸连接。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一方面,方便使用者对损坏的透明罩进行更换,另一方面,方便使用者打开透明罩对纸板上的内容进行修改。
19.可选的,所述制冷水盒外设有保温层。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保温层的设置能够对制冷水盒内的水起到保温的作用,减小制冷水盒内的水的温度受外界温度影响而上升的可能性。
21.可选的,所述制冷水盒上设有液位传感器,所述液位传感器的感应端朝向制冷水盒内的冷却水设置,所述制冷水盒上设有蜂鸣报警器,所述液位传感器通过控制系统与蜂鸣报警器电性连接。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液位传感器的感应端检测到制冷水盒内的水低于预设的阈值后,液位传感器通过控制系统启动蜂鸣报警器进行报警,以此起到警示的作用,提示使用者及时加水。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本技术通过设置风冷组件,使用时,使用者启动风扇,风扇将冷风吹向流动软风管内,使风在流动软风管内移动,再由第一出风孔吹出并吹向使用者的身体,对使用者进行降温,并且,使防护服内的热气通过散热孔排出,综上所述,本技术能够提高使用者的舒适度;
25.本技术通过设置水冷组件,使用时,使用者启动水冷组件,水泵将制冷水盒内的冷却水输送到软水管内,并通过软水管在裤子内壁和第二防护布层之间流动,对使用者进行降温。
附图说明
26.图1是用于体现实施例中一种降温防护服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主要用于体现实施例中上衣内流动软风管和裤子内侧壁上的第二防护布层的结构的剖视图。
28.图3是主要用于体现实施例中出风孔结构的示意图。
29.图4是主要用于体现实施例中水冷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0.图5是主要用于体现实施例中纸板和透明罩结构的剖视图。
31.附图标记说明:
32.1、上衣;2、裤子;3、防护帽;4、风扇;5、变径管;6、流动软风管;7、魔术贴;8、第一透气布;9、出风孔;10、散热孔;11、制冷水盒;12、制冷件;13、水泵;14、连接管;15、软水管;151、第一橡胶软管;152、第二橡胶软管;16、总软管;17、第二防护布层;18、放置槽;19、纸板;20、透明罩;21、铁片;22、磁铁;23、保温层;24、液位传感器;25、蜂鸣报警器。
具体实施方式
33.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4.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降温防护服。参照图1和图2,一种降温防护服包括上衣1、裤子2和防护帽3。上衣1、裤子2、防护帽3一体成型设置,上衣1上设置有风冷组件,风冷组件包括风扇4、变径管5和流动软风管6。风扇4固定连接在上衣1上,上衣1的衣肩出开设有多个散热孔10。风扇4通过蓄电池供电,风扇4的出风口连通变径管5,变径管5一端直径大,另一端直径小,直径小的一端固定连接在上衣1上并连通流动软风管6。
35.参照图2和图3,流动软风管6远离风扇4的一端封闭设置,流动软风管6的一端插入上衣1内并呈蛇形均匀固定连接在上衣1的内壁上,上衣1内壁上通过魔术贴7可拆卸连接有用于遮挡流动软风管6的第一透气布8。流动软风管6位于上衣1内壁与第一透气布8之间,第一透气布8不仅能够透气,而且能够减小使用者与流动软风管6直接接触的可能性,提高使用的舒适度。流动软风管6上开设有多个第一出风孔9。
36.参照图4和图5,上衣1上设置有水冷组件,水冷组件包括制冷水盒11、制冷件12、水泵13、连接管14和软水管15,制冷水盒11固定连接在上衣1的外侧壁上,水泵13固定连接在制冷水盒11上,水泵13的进水端通过连接管14与制冷水盒11连通,水泵13的出水端与软水管15连通,软水管15包括第一橡胶软管151和第二橡胶软管152,水泵13上的出水端连通有总软管16,总软管16的一端封闭设置,第一橡胶软管151和第二橡胶软管152均与总软管16连通。
37.参照图2和图5,第一橡胶软管151的一端贯穿至裤子2的一个裤腿的内侧壁上并均匀固定在裤子2裤腿的内壁上,并且呈蛇形分布,再由裤子2的裤腿的另一处穿出并连通至制冷水盒11内;第二橡胶软管152的一端贯穿至裤子2的另一个裤腿的内侧壁上并均匀固定在这个裤子2的裤腿的内壁上,并且呈蛇形分布,再由裤子2的裤腿的另一处穿出并连通至制冷水盒11内。裤子2内固定连接有第二防护布层17,第一橡胶软管151与第二橡胶软管152均位于裤子2内壁与第二防护布层17之间。
38.参照图4,制冷件12为制冷片,制冷水盒11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供制冷片放入的放置槽18,制冷片固定连接在放置槽18内,制冷片的制冷面朝向制冷水盒11内的冷却水设置。
39.参照图4和图5,为了能够让使用者能够快速识别彼此,制冷水盒11的外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用于书写的纸板19,制冷水盒11上可拆卸连接有透明罩20,透明罩20有透明塑料制成,透明罩20罩设在纸板19外,制冷水盒11的外侧上嵌设有铁片21,透明罩20开口处的端面嵌设磁铁22,磁铁22吸附铁片21,使透明罩20与制冷水盒11稳定的连接。
40.参照图4和图5,制冷水盒11外粘接有保温层23,保温层23为保温棉层,能够减小制冷水盒11内的冷却水的温度受外界环境温度影响而升高的可能性。制冷水盒11上设置有液位传感器24,液位传感器24的感应端朝向制冷水盒11内的冷却水设置,制冷水盒11上固定连接有蜂鸣报警器25,液位传感器24通过控制系统与蜂鸣报警器25电性连接。
41.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降温防护服的实施原理为:使用时,使用者启动风冷组件和水冷组件,风扇4产生的冷风通过变径管5进入流动软风管6内,再由流动软风管6上的第一出风孔9吹出,之后透过第一透气布8吹出并吹向使用者的身体,对使用者的身体起到降温的作用,热气通过散热孔10从上衣1排出,因此防护服内温度降低;使用者对制冷片通电,制冷片对制冷水盒11内的冷却水进行降温,使用者启动水泵13,水泵13将制冷水盒11内的冷却水抽取出并通过总软管16输送到第一橡胶软管151和第二橡胶软管152内,并由第一橡胶软管151的出水端和第二橡胶软管152的出水端回流至制冷水盒11内,以此使冷却水在裤子2内循环流动,对裤子2内部进行降温,进而提高了使用者的舒适度。
42.当制冷水盒11内的冷却水在不断循环的过程中损耗至液位传感器24预设的阈值后,液位传感器24通过控制系统启动蜂鸣报警器25进行报警,以此起到警示的作用,提示使用者及时加水。
43.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