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装鞋帽 专利正文
一种连接机构、伞骨及多功能篷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8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连接机构、伞骨及多功能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遮阳和/或遮雨、雪用的器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连接机构、伞骨及多功能篷。


背景技术:

2.伞是一种提供阴凉环境或遮蔽雨、雪的工具。而帐篷或天篷,一般指撑在地上遮蔽风雨﹑日光等以供临时商务应用、休闲、居住等的篷子。二者也均为通过具有刚性的支撑柱、伞骨等张紧柔性材质制成的伞面、篷面等实现。体型较大的伞以及篷,大多依靠其他附带结构(如底座、设于其他设施上的连接孔等)放置于地上等应用位置。当伞、篷放置于应用位置时,需要伞面、篷面具备一定高度,因此为便于伞、篷的包装、运输、收纳等,往往通过中棒、撑杆或者杆体设置为两段式乃至多段式结构来实现。且该两段式乃至多段式结构还可以在如太阳移动而导致阳光照射角度改变时,通过调整段与段之间夹角等来遮挡阳光。
3.如专利号为zl201921068097.4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可调节伞面倾斜角度的伞,该方案中,通过第一关节、第二关节实现中棒、撑杆的折叠收纳,但是伞面收合后,并不能如该方案中的附图3所示的细小,伞面、张合组件等收卷后呈圆台状且外径偏大,这也导致第一关节、第二关节具有一定夹角,即折叠后撑杆与中棒具有一定夹角,收纳效果差还会压坏伞骨。现有的伞中有在该第一关节、第二关节中至少一个改进,将中棒、撑杆与第一关节、第二关节做成可拆卸,但是该可拆卸结构为独立设置,结构繁琐且不够牢靠。
4.再如专利号为zl201720441092.6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的一种具有可调弯曲角度的支撑杆的帐篷,其中并未公开支撑杆连接机构的具体结构,但是该结构的帐篷可调节维度少、拓展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连接机构、伞骨及多功能篷,以解决上述问题。
6.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连接机构,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以及张紧连杆,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相邻设置,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以张紧连杆为轴可相对转动设置,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分别用于连接伞、篷的支撑组件的两个杆体。上述第一连接部由侧连接部以及中间连接部构成,中间连接部设于侧连接部与上述第二连接部之间,上述张紧连杆沿侧连接部、中间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排布方向延伸且贯穿侧连接部、中间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设置,侧连接部与中间连接部夹设于上述杆体外。上述张紧连杆用于控制上述侧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的间距。
8.进一步地:
9.上述侧连接部与上述中间连接部分别附设有一个弧形夹板,弧形夹板的开口截面呈圆弧状设置,两个弧形夹板的开口相向设置。该侧连接部与该中间连接部通过上述弧形夹板夹设于上述杆体外。
10.上述第一连接部附设有导向组件,导向组件用于限制上述侧连接部与上述中间连接部发生以上述张紧连杆为轴的相对转动。
11.上述导向组件包括导向孔与导向柱,导向孔设于上述侧连接部与上述中间连接部中的一个且导向柱设于侧连接部与中间连接部中的另一个。上述导向柱呈多棱柱设置,上述导向孔与导向柱对应设置,导向柱卡入导向孔内设置。
12.一种连接机构还包括分离弹簧,分离弹簧两端分别顶持上述中间连接部与上述第二连接部。上述侧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的间距变大时,上述分离弹簧通过自身的形变恢复令中间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的间距先于侧连接部与中间连接部之间的间距发生改变。
13.上述分离弹簧套设于上述张紧连杆外。上述第二连接部、上述侧连接部与上述中间连接部均开设有一个容置通孔,容置通孔的孔径与张紧连杆外径相配适设置,张紧连杆通过容置通孔贯穿侧连接部、中间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该中间连接部的容置通孔邻近第二连接部的一段以及该第二连接部的容置通孔邻近中间连接部的一段为弹簧容置处,容置通孔在弹簧容置处的孔径增大设置,容置通孔在弹簧容置处的孔径与分离弹簧的外径相配适设置。
14.一种连接机构还包括限位组件,限位组件设于上述中间连接部与上述第二连接部之间的邻接面,限位组件通过分别设于中间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且相互配合的凸起与凹陷结构来限制上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的相对转动。
15.一种连接机构还包括操控手轮,操控手轮位于上述第二连接部背离上述中间连接部所在位置的一侧或者位于上述侧连接部背离中间连接部所在位置的一侧设置。该张紧连杆首端装配于第二连接部与侧连接部中的一个,张紧连杆尾端贯穿侧连接部、中间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且与上述操控手轮螺纹连接。
16.一种伞骨,包括中棒、撑杆、上述连接机构以及张合组件,张合组件可张合地设于中棒上端,撑杆用于支撑中棒下端。该连接机构、上述中棒以及上述撑杆构成上述支撑组件,中棒与撑杆为上述杆体。上述第一连接部与上述第二连接部中的一个用于连接该中棒且另一个用于连接该撑杆。
17.一种多功能篷,包括支撑组件以及篷面,支撑组件安置于该多功能篷应用处,篷面由支撑组件张紧架设。上述支撑组件包括至少两个杆体以及至少一个上述连接机构,连接机构用于将两个杆体可相对转动连接。
18.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结构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9.第一,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第一连接部拆分为侧连接部与中间连接部的结构,再配合张紧连杆控制侧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的间距,即实现张紧连杆可以用于对侧连接部与中间连接部之间的间距、中间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的间距的控制,侧连接部与中间连接部之间的间距改变可以令第一连接部与夹设于其内部的杆体(应用在伞中杆体即为中棒或者撑杆,下方关于杆体描述均参考此处)之间的夹紧连接状态发生改变,中间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的间距的改变可以令中间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在二者的邻接面受压的力大小发生改变,即张紧连杆可以同时实现对第一连接部与杆体的连接、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的转动角度的控制。上述张紧连杆对第一连接部与杆体的连接的控制,如侧连
接部与中间连接部之间的间距变大,即可实现令第一连接部松开其对杆体的夹紧连接,进而可以令第一连接部与杆体发生相对位移和/或者相对转动,再配合张紧连杆对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的转动角度的控制,令通过张紧连杆一个结构可以控制杆体之间发生多个维度的调整,结构更加科学合理。具体即为,连接机构用在伞的领域为通过张紧连杆一个结构可以控制中棒与撑杆之间发生多个维度的调整;连接机构用在多功能篷领域为通过张紧连杆一个结构可以控制支撑组件中用连接机构连接的两个杆体之间发生多个维度的调整。
20.第二,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第一连接部拆分为侧连接部与中间连接部两个部分,配合弧形夹板的设置,可以令侧连接部与中间连接部大体呈半管结构抱紧杆体,这样一来,可以令第一连接部与杆体之间连接更加稳固。相比于现有的,通过铆钉将杆体铆合至塑料连接部件、螺纹顶杆顶持杆体等结构,弧形夹板通过与杆体外周沿几乎一致的弧面来夹合,在垂直于杆体长度方向的平面内,不管哪个方向都能更好固定。
21.第三,本实用新型通过导向组件的设置,首先在连接机构组装时可以连第一连接部内部的相对移动只有一个维度,提升组装便利性;其次,在控制张紧连杆松开与侧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的间距限制,并控制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发生相对转动时,不会带动侧连接部或者中间连接部发生侧连接部与中间连接部之间的相对转动,从而在调整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夹角这一动作时,提升操作便利性。
22.第四,本实用新型控制张紧连杆松开与侧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的间距限制,一般是为了松开第一连接部对杆体的夹紧状态或者为了解除限位组件对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之间的转动的限制,而解除限位组件限制需要凸起、凹陷结构分离,即需要较大行程且需要位移到一定位置才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通过分离弹簧的设置,将控制张紧连杆松开与侧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的间距限制后产生的间距分配给限位组件,便于实现接触限位组件限制的操作。而松开第一连接部对杆体的夹紧状态令杆体可以相对第一连接部移动,仅需稍微位移即可实现,分离弹簧的存在并不会影响该操作,相反,由于分离弹簧的顶压,可以防止侧连接部与中间连接部突然分离导致整个伞或者多功能篷受自身重力等影响急速掉落产生危险。
附图说明
23.图1为实施例一中本实用新型的伞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图1中局部a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5.图3为实施例一中本实用新型的连接机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6.图4为实施例二中本实用新型的连接机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7.图5为实施例三中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篷的结构示意图。
28.图6为实施例三中本实用新型的支撑柱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30.实施例一:
31.参考图1,一种伞,如常见的庭院伞、沙滩伞等体型较大且通过放置于底座等非手
持方式使用的伞,其包括伞骨和伞面,伞面蒙设于伞骨。该伞骨包括中棒1、撑杆2、连接机构3以及张合组件4,张合组件4可张合地设于中棒1上端,撑杆2用于支撑中棒1下端。张合组件4为伞领域常见的通过上下巢相向相离移动控制支骨张合的结构,本方案主要涉及连接结构,对于该部分本领域惯用技术手段,此处不再赘述。而伞面蒙设于张合组件4上也为本领域惯用技术手段,此处也不赘述,且图1中伞面部分未画出。
32.参考图1、图2,上述连接机构3连接上述中棒1下端以及撑杆2上端。该连接机构3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32、张紧连杆33、导向组件、分离弹簧35、限位组件36以及操控手轮37,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32相邻设置,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32以张紧连杆33为轴可相对转动设置,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32中的一个用于连接上述中棒1且另一个用于连接上述撑杆2。该连接机构3通过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32分别连接中棒1与撑杆2,至于第一连接部连接中棒1且第二连接部32连接撑杆2,还是第一连接部连接撑杆2且第二连接部32连接中棒1,可以根据需要而进行选择,并无需付出创造性劳动,因此本实施例用第一连接部连接撑杆2且第二连接部32连接中棒1进行举例说明。
33.参考图2、图3,上述第一连接部由侧连接部311以及中间连接部312构成,中间连接部312设于侧连接部311与上述第二连接部32之间,上述张紧连杆33沿侧连接部311、中间连接部312与第二连接部32排布方向延伸且贯穿侧连接部311、中间连接部312与第二连接部32设置,侧连接部311与中间连接部312夹设于上述撑杆2外。上述张紧连杆33用于控制上述侧连接部311与第二连接部32之间的间距。该张紧连杆33为螺纹杆结构,该张紧连杆33首端装配于第二连接部32与侧连接部311中的一个,张紧连杆33尾端贯穿侧连接部311、中间连接部312、第二连接部32且与上述操控手轮37螺纹连接,即操控手轮37位于上述第二连接部32背离上述中间连接部312所在位置的一侧或者位于上述侧连接部311背离中间连接部312所在位置的一侧设置。张紧连杆33与操控手轮37内的螺母结构通过螺纹连接结构来将施加于操控手轮37的旋转运动转换为沿张紧连杆33长度方向的移动。而通过操控手轮37与张紧连杆33另一端端部之间的距离改变实现对侧连接部311与第二连接部32之间的间距的控制。
34.继续参考图2、图3,上述第二连接部32、上述侧连接部311与上述中间连接部312均开设有一个容置通孔301,容置通孔301的孔径与张紧连杆33外径相配适设置,张紧连杆33通过容置通孔301贯穿侧连接部311、中间连接部312与第二连接部32。为便于设置,张紧连杆33可以为常见的螺栓,具体如六角螺栓,张紧连杆33的螺头位置卡入侧连接部311或者第二连接部32的容置通孔301端部。而由于第二连接部32与中棒1连接,在调整中棒1与撑杆2夹角时,往往需要一手手扶重量较大的中棒1而另一手再来旋转操控手轮37,因此优选将中棒1与操控手轮37分别设于撑杆2两侧,即将张紧连杆33的螺头设于第二连接部32内。具体的,第二连接部32的上述容置通孔301位于背离中间连接部312的一端端部呈与张紧连杆33螺头匹配的六角孔状,张紧连杆33螺头嵌入该六角孔状结构内。相应的,操控手轮37位于上述侧连接部311背离中间连接部312所在位置的一侧且操控手轮37侧面与侧连接部311侧面邻接。
35.参考图3,上述分离弹簧35两端分别顶持上述中间连接部312与上述第二连接部32。上述侧连接部311与第二连接部32之间的间距变大时,上述分离弹簧35通过自身的形变恢复令中间连接部312与第二连接部32之间的间距先于侧连接部311与中间连接部312的间
距发生改变。具体的,上述分离弹簧35套设于上述张紧连杆33外。该中间连接部312的容置通孔301邻近第二连接部32的一段以及该第二连接部32的容置通孔301邻近中间连接部312的一段为弹簧容置处,容置通孔301在弹簧容置处的孔径增大设置,容置通孔301在弹簧容置处的孔径与分离弹簧35的外径相配适设置。即分离弹簧35容置在该弹簧容置处且其两端分别抵接与容置通孔301的孔径改变处。上述导向组件用于限制上述侧连接部311与上述中间连接部312发生以上述张紧连杆33为轴的相对转动。具体的,导向组件包括导向孔341与导向柱342,导向孔341设于上述侧连接部311与上述中间连接部312中的一个且导向柱342设于侧连接部311与中间连接部312中的另一个。上述导向柱342呈多棱柱设置,上述导向孔341与导向柱342对应设置,导向柱342卡入导向孔341内设置。
36.参考图2、图3,上述侧连接部311与上述中间连接部312分别附设有一个弧形夹板313,弧形夹板313的开口截面呈圆弧状设置,两个弧形夹板313的开口相向设置。该侧连接部311与该中间连接部312通过上述弧形夹板313夹设于上述中棒1或者上述撑杆2外。即撑杆2呈大致圆柱状,而弧形夹板313为具有与撑杆2外壁接近的弧形开口状,当然为提升夹设效果,弧形夹板313内还可以设置防滑结构、柔性垫等等。而由于弧形夹板313仅夹设于撑杆2外,即弧形夹板313可沿撑杆2升降。如果无需升降调整高度,可以在弧形夹板313上端设置凸台、盖板结构,撑杆2上端插入两个弧形夹板313之间直至顶到该凸台、盖板结构,可提升装配、调整便利性。而第二连接部32附设有连接管321,连接管321一端固设于第二连接部32且另一端开设有盲孔结构的连接孔。上述中棒1端部固定插设于上述连接孔内,如第二连接部32连连接管321直接注塑在中棒1端部,也可以如中棒1插入连接孔内再通过铆钉固定等。当然,有必要时,也可以参考第一连接部将第二连接部32拆成两个部件,通过如弧形夹板313的结构来连接中棒1。
37.参考图3,上述限位组件36设于上述中间连接部312与上述第二连接部32之间的邻接面,限位组件36通过分别设于中间连接部312与第二连接部32且相互配合的凸起与凹陷结构来限制上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32之间的相对转动。如本实施例中,限位组件36为设于中间连接部312的呈辐射状排布均匀排布、单条截面呈大致三角形的凹陷配合设于第二连接部32的呈辐射状排布均匀排布、单条呈三棱柱状的凸起的结构。通过三棱柱状凸起卡入中间连接部312的凹陷实现对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32之间相对转动的限制,而当中间连接部312与第二连接部32侧面分离至一定间距,即可解除上述限制。
38.实施例二:
39.参考图4,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仅在于:
40.本实施例的限位组件36为设于第二连接部32圆孔状凹陷配合设于侧连接部311的圆柱状凸起结构。该圆孔状凹陷与圆柱状凸起均沿圆心位于张紧连杆33轴心的圆周均匀排布,圆孔状凹陷与圆柱状凸起相互配合设置,即圆柱状凸起可卡入圆孔状凹陷内设置。当然棱柱状凸起、球状凸起等等通过与之配合的几何形状的凹陷也均可应用。
41.实施例三:
42.参考图5,一种多功能篷,包括支撑柱、辅助安装部2以及篷面3,支撑柱安置于该多功能篷应用处,篷面3由支撑柱和/或辅助安装部2张紧架设。上述支撑柱包括至少两个杆体以及至少一个连接机构4,杆体由上往下依次装配,相邻的两个杆体均通过一个连接机构4可相对转动连接。至少一个上述杆体为可弯曲结构设置,该可弯曲为弹性形变。位于底部的
该杆体的底端安置于该多功能篷应用处,位于顶部的杆体的顶端与多功能篷的篷面3连接。该支撑柱即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组件,支撑柱为最简化的支撑组件结构,因此实施例采用支撑柱结构进行描述,如背景技术涉及的帐篷中的支撑组件结构等,同样可以根据需要适配本方案的连接机构,此处不进行具体赘述。同样,该杆体可形变为更进一步方案,本实用新型重点在于连接机构,该杆体不可形变,同样可以应用。
43.继续参考图5,上述杆体包括第一杆体11以及第二杆体12,第一杆体11与第二杆体12通过连接机构4可相对转动连接。上述第一杆体11与上述第二杆体12中至少一个为可弯曲结构设置,该可弯曲为弹性形变。上述第二杆体12底端安置于该多功能篷应用处。该支撑柱通过第一杆体11和/或第二杆体12的弹性形变张紧篷面3。上述篷面3附设有连接点位31,篷面3通过连接点位31与上述第一杆体11顶端和/或上述辅助安装部2连接。本实施例以杆体设有两个进行举例,在如第二杆体12地方依次再通过连接机构4设置第三杆体、第四杆体等等,均可参考本实施例的两个杆体设置方式进行设置,此处不再赘述。该篷面3为柔性材质的篷面3,如篷布或者如pg涤纶混纺布,通常可带有自洁、防紫外线、防水等涂层。而上述连接点位31为开设于篷面3的通孔结构,一般为避免连接点位31处篷面3撕裂,连接点位31处常设置有如塑料环、铜环等。
44.继续参考图5,上述辅助安装部2为可以不设置,也可以在有需要时,配合支撑柱张紧篷面3。常见的辅助安装部2如带地钉的连接绳等,将连接点位31与地插、多功能篷设置处其他结构(如房车、建筑外墙等)连接,用以配合张紧篷面3。具体来说,该支撑柱设有a个,辅助安装部2设有b个,上述连接点位31设有c个,a≥1,c≥3,即连接点位31得至少有三个非共线的,才能面状乃至多面状且与水平面不垂直的遮挡面。当a=1或者a=2时,b≥1,该连接点位31中的至少三个与支撑柱和辅助安装部2连接。当a≥3时,b≥0,连接点位31中的至少三个与支撑柱和/或辅助安装部2连接。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篷拓展性强,在上述构思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任意组合拓展,本具体实施方式后续实施例也将描述部分使用场景。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上述篷面3为三角形且在篷面3三个角设置连接点位31,其中一个连接点位31与第一杆体11连接,两个连接点位31与辅助安装部2连接。
45.参考图6,上述连接机构4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42、张紧连杆43、导向组件、分离弹簧45、限位组件46以及操控手轮47,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42相邻设置,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42以张紧连杆43为轴可相对转动设置,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42中的一个用于连接上述第一杆体11且另一个用于连接上述第二杆体12。该连接机构4通过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42分别连接第一杆体11与第二杆体12,至于第一连接部连接第一杆体11且第二连接部42连接第二杆体12,还是第一连接部连接第二杆体12且第二连接部42连接第一杆体11,可以根据需要配合第一杆体11、第二杆体12中的可弯曲结构设置进行选择。具体的,本实施采用第一杆体11与第二连接部42相对固定地装配于第二连接部42,第二杆体12可与第一连接部相对移动和转动装配地装配于第一连接部。且第一杆体11、第二杆体12外沿均为圆柱状设置,第一杆体11主体部分为由弹性形变材质一体成型地可弯曲结构,该弹性形变材质常见如竹质、木质、金属材质、纤维材质、注塑材质等。第一杆体11形态上可以为柱状、空心管状甚至整体呈螺旋状等。第二杆体12则为具有一定刚性的管状,当然,也可以对第二杆体12进行如带长度调节等进一步改进。
46.继续参考图6,上述第一连接部由侧连接部411以及中间连接部412构成,中间连接
部412设于侧连接部411与上述第二连接部42之间,上述张紧连杆43沿侧连接部411、中间连接部412与第二连接部42排布方向延伸且贯穿侧连接部411、中间连接部412与第二连接部42设置,侧连接部411与中间连接部412夹设于上述第二杆体12外。上述张紧连杆43用于控制上述侧连接部411与第二连接部42之间的间距。该张紧连杆43为螺纹杆结构,该张紧连杆43首端装配于第二连接部42与侧连接部411中的一个,张紧连杆43尾端贯穿侧连接部411、中间连接部412、第二连接部42且与上述操控手轮47螺纹连接,即操控手轮47位于上述第二连接部42背离上述中间连接部412所在位置的一侧或者位于上述侧连接部411背离中间连接部412所在位置的一侧设置。张紧连杆43与操控手轮47内的螺母结构通过螺纹连接结构来将施加于操控手轮47的旋转运动转换为沿张紧连杆43长度方向的移动。而通过操控手轮47与张紧连杆43另一端端部之间的距离改变实现对侧连接部411与第二连接部42之间的间距的控制。
47.继续参考图6,上述第二连接部42、上述侧连接部411与上述中间连接部412均开设有一个容置通孔401,容置通孔401的孔径与张紧连杆43外径相配适设置,张紧连杆43通过容置通孔401贯穿侧连接部411、中间连接部412与第二连接部42。为便于设置,张紧连杆43可以为常见的螺栓,具体如六角螺栓,张紧连杆43的螺头位置卡入侧连接部411或者第二连接部42的容置通孔401端部。而由于第二连接部42与第一杆体11连接,在调整第一杆体11与第二杆体12夹角时,往往需要一手手扶第一杆体11而另一手再来旋转操控手轮47,因此优选将第一杆体11与操控手轮47分别设于第二杆体12两侧,即将张紧连杆43的螺头设于第二连接部42内。具体的,第二连接部42的上述容置通孔401位于背离中间连接部412的一端端部呈与张紧连杆43螺头匹配的六角孔状,张紧连杆43螺头嵌入该六角孔状结构内。相应的,操控手轮47位于上述侧连接部411背离中间连接部412所在位置的一侧且操控手轮47侧面与侧连接部411侧面邻接。
48.继续参考图6,上述分离弹簧45两端分别顶持上述中间连接部412与上述第二连接部42。上述侧连接部411与第二连接部42之间的间距变大时,上述分离弹簧45通过自身的形变恢复令中间连接部412与第二连接部42之间的间距先于侧连接部411与中间连接部412的间距发生改变。具体的,上述分离弹簧45套设于上述张紧连杆43外。该中间连接部412的容置通孔401邻近第二连接部42的一段以及该第二连接部42的容置通孔401邻近中间连接部412的一段为弹簧容置处,容置通孔401在弹簧容置处的孔径增大设置,容置通孔401在弹簧容置处的孔径与分离弹簧45的外径相配适设置。即分离弹簧45容置在该弹簧容置处且其两端分别抵接与容置通孔401的孔径改变处。上述导向组件用于限制上述侧连接部411与上述中间连接部412发生以上述张紧连杆43为轴的相对转动。具体的,导向组件包括导向孔441与导向柱442,导向孔441设于上述侧连接部411与上述中间连接部412中的一个且导向柱442设于侧连接部411与中间连接部412中的另一个。上述导向柱442呈多棱柱设置,上述导向孔441与导向柱442对应设置,导向柱442卡入导向孔441内设置。
49.继续参考图6,上述侧连接部411与上述中间连接部412分别附设有一个弧形夹板413,弧形夹板的开口截面呈圆弧状设置,两个弧形夹板的开口相向设置。该侧连接部411与该中间连接部412通过上述弧形夹板夹设于上述第二杆体12外。即第二杆体12外周沿呈大致圆柱状,而弧形夹板为具有与第二杆体12外壁接近的弧形开口状,当然为提升夹设效果,弧形夹板内还可以设置防滑结构、柔性垫等等。而由于弧形夹板仅夹设于第二杆体12外,即
弧形夹板可沿第二杆体12升降。而第二连接部42附设有连接管421,连接管421一端固设于第二连接部42且另一端开设有盲孔结构的连接孔。上述第一杆体11端部固定插设于上述连接孔内,如第二连接部42连连接管421直接注塑在第一杆体11端部,也可以如第一杆体11插入连接孔内再通过铆钉固定等。当然,有必要时,也可以参考第一连接部将第二连接部42拆成两个部件,通过如弧形夹板的结构来连接第一杆体11。
50.继续参考图6,上述限位组件46设于上述中间连接部412与上述第二连接部42之间的邻接面,限位组件46通过分别设于中间连接部412与第二连接部42且相互配合的凸起与凹陷结构来限制上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42之间的相对转动。具体如,限位组件46为设于中间连接部412的呈辐射状排布均匀排布、单条截面呈大致三角形的凹陷配合设于第二连接部42的呈辐射状排布均匀排布、单条呈三棱柱状的凸起的结构。通过三棱柱状凸起卡入中间连接部412的凹陷实现对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42之间相对转动的限制,而当中间连接部412与第二连接部42侧面分离至一定间距,即可解除上述限制。
51.参考图5、图6,上述支撑柱设于上述篷面3位于该多功能篷应用处的投影面内或者投影面外。本实施例采用支撑柱设于投影面外进行描述。该篷面3张紧后,该第一杆体11和/或第二杆体12的可弯曲结构弯曲且其弯曲后形成的弧形结构开口朝向多功能篷内。上述第二杆体12附设有支立组件121,第二杆体12底端通过支立组件121安置于该多功能篷应用处。该支立组件121为本领域常见的如折叠底座、配重底座、钻地组件,乃至露营地专门的固定支立组件121等等均能应用,结构常见、适用性强。图1为采用折叠结构的支立组件121以及支撑柱设于篷面3位于该多功能篷应用处的投影面外进行演示。该第一杆体11顶端端部附设有顶连接部111,顶连接部111中部设有环形连接凹槽,连接凹槽用于卡住上述连接点位31。为进一步提升使用安全性,顶连接部111附设有一个可拆卸盖帽112,可拆卸盖帽112在连接点位31与顶连接部111连接后将连接点位31卡在顶连接部111处。该支撑柱的应用为先将第一杆体11与第二杆体12通过连接机构4调整为具备一定夹角,绑紧辅助安装部2后,通过连接机构4增大第一杆体11与第二杆体12之间夹角令篷面3张紧且第一杆体11弯曲形变。
52.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