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显示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卷曲显示模组及可卷曲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2.随着柔性显示技术的发展,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简称oled)显示出了其在柔性显示中的巨大潜力。oled柔性显示面板兼具大尺寸和便携带的特点,其应用范围包括固定式柔性显示面板和可折叠显示面板。
3.相关技术中,为了使满足显示面板在非使用状态时方便存放和携带的要求,可卷曲柔性显示面板越来越多受到人们的关注。可卷曲柔性显示面板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支撑保护层、柔性屏体、偏光片和柔性盖板。可卷曲柔性显示面板的一端连接有卷绕轴。当可卷曲柔性显示面板处于非使用状态时,可通过卷绕轴逐圈收卷,使其呈多层卷绕方式收卷在卷绕轴上。
4.然而,上述技术方案的可卷曲柔性显示面板容易在卷绕过程中受到摩擦损伤。
技术实现要素:5.鉴于上述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可卷曲显示模组及可卷曲显示装置,能够避免柔性显示面板在卷绕过程中受到摩擦损伤。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7.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可卷曲显示模组,包括显示区和围绕在所述显示区外围的外围区。
8.可卷曲显示模组包括柔性显示面板,至少部分所述柔性显示面板位于所述可卷曲显示模组的所述显示区内。
9.所述柔性显示面板上连接有支撑件,至少部分所述支撑件位于所述可卷曲显示模组的沿收卷方向延伸的所述外围区内,所述支撑件具有支撑端。
10.当所述可卷曲显示模组卷曲至少两圈时,任一圈的所述可卷曲显示模组的所述支撑件的支撑端抵接相邻圈的所述可卷曲显示模组的被支撑部,该任一圈的所述可卷曲显示模组的所述柔性显示面板与该相邻圈的所述可卷曲显示模组的所述柔性显示面板之间具有间距。
1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卷曲显示模组,该可卷曲显示模组包括互相连接的柔性显示面板和支撑件,至少部分柔性显示面板位于可卷曲显示模组的显示区内,至少部分支撑件位于可卷曲显示模组的沿收卷方向延伸的外围区内,支撑件具有支撑端。当可卷曲显示模组卷曲至少两圈时,任一圈的可卷曲显示模组的支撑件的支撑端抵接相邻圈的可卷曲显示模组的被支撑部,该任一圈的可卷曲显示模组的柔性显示面板与该相邻圈的可卷曲显示模组的柔性显示面板之间具有间距。这样,当卷绕可卷曲显示模组卷曲时,借助外围区内的支撑端和被支撑部的配合,使相邻两圈的柔性显示面板之间具有间距,避免了相邻两圈的
柔性显示面板之间产生摩擦,防止对柔性显示面板带来摩擦损伤,延长了柔性显示面板以及具有该柔性显示面板的可卷曲显示模组的使用寿命。
12.在一种可以实现的实施方式中,该任一圈的所述可卷曲显示模组的所述柔性显示面板与该相邻圈的所述可卷曲显示模组的所述柔性显示面板之间的间距范围为0.1mm-3mm。
13.这样,相邻柔性显示面板之间不会发生摩擦,避免产生摩擦损伤;可卷曲显示模组收卷后体积较小,便于携带。
14.在一种可以实现的实施方式中,部分所述柔性显示面板位于所述可卷曲显示模组的所述外围区内。
15.这样,可以根据可卷曲显示模组结构设计的需求不同,将支撑件连接在柔性显示面板的不同位置。
16.在一种可以实现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件连接在位于所述外围区内的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的出光面上,所述支撑端高于该所述出光面,位于所述外围区内的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的背光面形成所述被支撑部。
17.这样,支撑件连接在柔性显示面板上,占用更小的连接面积,同样尺寸的可卷曲显示模组可以提供具有更大面积的显示区。支撑件位于外围区内,对柔性显示面板的显示画面不产生影响。
18.或,所述支撑件连接在位于所述外围区内的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的背光面上,所述支撑端凸出于该所述背光面,位于所述外围区内的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的出光面形成所述被支撑部。
19.这样,支撑件连接在背光面,不会对显示区造成遮挡,提升柔性线面板的视觉体验。
20.或,所述支撑件包括第一子支撑件和第二子支撑件,所述第一子支撑件连接在位于所述外围区内的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的出光面上,所述第二子支撑件连接在位于所述外围区内的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的背光面上,所述第一子支撑件和所述第二子支撑件相对设置;所述支撑端位于所述第一子支撑件和所述第二子支撑件中的一者上,所述被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一子支撑件和所述第二子支撑件中的另一者上。
21.这样,将支撑件分为第一子支撑件和第二子支撑件,两者分别连接在出光面和背光面,可以根据需要适当调整第一子支撑件和第二子支撑件与连接面之间的距离,便于配合可卷曲显示模组进行结构调整。
22.或,所述支撑件连接在位于所述外围区内的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的侧面上,所述支撑件靠近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的出光面的一端,以及所述支撑件靠近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的背光面的一端中的一者形成所述支撑端,所述支撑件靠近所述出光面的一端,以及所述支撑件靠近所述背光面的一端中的另一者形成所述被支撑部。
23.这样,于柔性显示面板的外侧形成支撑端,避免对柔性显示面板的出光面和背光面形成覆盖,不会影响柔性显示面板显示区的视觉效果。
24.在一种可以实现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件包括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连接在所述柔性显示面板上,且至少部分第一支撑部延伸至沿所述收卷方向延伸的所述外围区内,所述第二支撑部连接在位于该所述外围区内的所述第一支撑部上;所
述第二支撑部的端部形成所述支撑端,所述第一支撑部背离所述第二支撑部的一面形成所述被支撑部;
25.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一体成型。
26.这样,将支撑件分为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通过第一支撑部将第二支撑部连接在柔性显示面板上,增加第二支撑部与柔性显示面板连接关系的稳定性。第一支撑部的设置还能提高柔性显示面板的支撑强度。
27.在一种可以实现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部连接在位于所述外围区内的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的背光面上,所述第二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靠近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的出光面的一侧,所述第二支撑部的端部朝向所述出光面一侧延伸,所述第二支撑部的端部高于所述出光面。
28.优选的,所述第二支撑部的端部与所述出光面之间的间距范围为0.1mm-3mm。
29.优选的,所述第二支撑部与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的侧面之间的距离范围为0.1mm-1mm,所述第二支撑部与所述侧面之间填充有粘接件,所述粘接件连接所述第二支撑部和所述侧面。
30.优选的,所述柔性显示面板包括沿所述背光面至所述出光面的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柔性屏、功能层和封装层,所述柔性屏、所述功能层和所述封装层在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的侧面齐平。
31.这样,第一支撑部连接在柔性显示面板的背光面,可以增大第一支撑部与柔性显示面板的连接面积,提高柔性显示面板的支撑强度,提高卷绕后相邻两圈的柔性显示面板之间的间距均一性。
32.在一种可以实现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撑部连接在位于所述外围区内的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的出光面上,所述第二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靠近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的背光面的一侧,所述第二支撑部的端部朝向所述背光面一侧延伸,所述第二支撑部的端部凸出于所述背光面。
33.这样,第一支撑部连接在柔性显示面板的出光面,可以提高柔性显示面板的支撑强度,提高卷绕后相邻两圈的柔性显示面板之间的间距均一性。
34.在一种可以实现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件为柔性件,所述支撑件沿所述收卷方向延伸,所述支撑件的延伸长度等于或小于所述可卷曲显示模组沿所述收卷方向的延伸长度。
35.这样,可卷曲显示模组被收卷时,支撑件随柔性显示面板同步被连续卷绕,形成对每一处柔性显示面板的支撑。
36.或,所述支撑件有多个,多个所述支撑件沿所述收卷方向间隔设置;优选的,所述支撑件为硬质件。
37.这样,支撑件在可卷曲显示模组被收卷时,呈间隔支撑在相邻两圈的柔性显示面板之间。
38.在一种可以实现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端和所述被支撑部的抵接处设置有嵌合结构,所述嵌合结构包括嵌入槽和嵌入件,所述嵌入槽的形状与所述嵌入件的形状相适配,且相互嵌合。
39.所述嵌入槽位于所述支撑端和所述被支撑部中的一者上,所述嵌入件位于所述支
撑端和所述被支撑部中的另一者上。
40.优选的,所述嵌入槽的槽深范围为0.1mm-1mm。
41.这样,在收卷可卷曲显示模组时,嵌入件嵌入到嵌入槽内,避免柔性显示面板错位,起到限位作用。
42.优选的,所述嵌入槽沿所述收卷方向延伸,且所述嵌入槽的延伸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可卷曲显示模组沿所述收卷方向的延伸长度;或,所述嵌入槽有多个,多个所述嵌入槽间隔设置,所述嵌入件的数量与所述嵌入槽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设置。
43.这样,嵌入槽在可卷曲显示模组的一侧呈连续或间断分布,对应的嵌入件在可卷曲显示模组的另一侧呈配合的连续或间断分布,便于提升卷绕操作的便利性;通过增加嵌入件和嵌入槽的数量,提高卷绕操作的稳定性。
44.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可卷曲显示装置,包括卷轴和上述的可卷曲显示模组,所述可卷曲显示模组的沿收卷方向的一端与所述卷轴之间通过连接部连接。
45.当所述可卷曲显示装置处于卷曲状态时,所述可卷曲显示模组与所述卷轴之间具有间距。
4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卷曲显示装置,包括卷轴和可卷曲显示模组。该可卷曲显示模组包括互相连接的柔性显示面板和支撑件,至少部分柔性显示面板位于可卷曲显示模组的显示区内,至少部分支撑件位于可卷曲显示模组的沿收卷方向延伸的外围区内,支撑件具有支撑端,可卷曲显示模组具有被支撑部。当可卷曲显示模组卷曲至少两圈时,任一圈的可卷曲显示模组的支撑件的支撑端抵接相邻圈的可卷曲显示模组的被支撑部,该任一圈的可卷曲显示模组的柔性显示面板与该相邻圈的可卷曲显示模组的柔性显示面板之间具有间距。这样,当卷绕可卷曲显示模组时,借助支撑端和被支撑部的配合,使相邻两圈的柔性显示面板之间具有间距,避免了相邻两圈的柔性显示面板之间产生摩擦,防止对柔性显示面板带来摩擦损伤,延长了柔性显示面板、以及具有该柔性显示面板的可卷曲显示模组和可卷曲显示装置的使用寿命。
47.本技术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4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49.图1为相关技术中可卷曲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50.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卷曲显示模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51.图3为图2的俯视图;
52.图4为图2卷绕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53.图5为图2中第一支撑部的结构示意图;
54.图6为图5的仰视图;
55.图7为图5中第一支撑部连接第二支撑部后的结构示意图;
56.图8为图7的俯视图;
57.图9为图7中第一支撑部表面涂覆第二粘接层后的结构示意图;
58.图10为图9的第一支撑部粘接柔性显示面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59.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卷曲显示模组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60.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卷曲显示模组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61.图1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卷曲显示模组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62.图1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卷曲显示模组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63.图1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卷曲显示模组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64.图1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卷曲显示模组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65.图1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卷曲显示模组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66.图1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卷曲显示模组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67.图1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卷曲显示模组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68.图2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卷曲显示模组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69.图2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卷曲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70.附图标记说明:
71.1-可卷曲柔性显示模组;2-卷绕轴;3-可卷曲柔性显示面板;31-第一圈可卷曲柔性显示面板;32-第二圈可卷曲柔性显示面板;33-第三圈可卷曲柔性显示面板;34-双面胶;
72.100-可卷曲显示模组;101-第一圈可卷曲显示模组;102-第二圈可卷曲显示模组;103-第三圈可卷曲显示模组;104-显示区;105-外围区;106-支撑端;107-被支撑部;
73.110-柔性显示面板;111-第二粘接层;112-柔性屏;113-功能层;114-第一粘接层;115-封装层;116-支撑保护层;117-出光面;118-背光面;119-侧面;
74.120-支撑件;1201-第一子支撑件;1202-第二子支撑件;
75.121-第一支撑部;1211-嵌入槽;1212-第二连接件;
76.122-第二支撑部;1221-嵌入件;1222-粘接件;
77.200-可卷曲显示装置;
78.210-卷轴;211-第一连接件;
79.d-相邻两圈的柔性显示面板之间的间距;h-第二支撑部的端部与出光面之间的间距;n-第二支撑部与柔性显示面板的侧面之间的距离;k-嵌入槽的槽深;
80.x-宽度方向;y-收卷方向;z-厚度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81.相关技术中,如图1所示,可卷曲柔性显示模组1包括可卷曲柔性显示面板3和卷绕轴2,可卷曲柔性显示面板3沿收卷方向的一端通过双面胶34粘接在卷绕轴2上。可卷曲柔性显示面板3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支撑保护层、oled柔性屏体、偏光片和柔性盖板。可卷曲柔性显示面板3具有出光面和背光面,柔性盖板位于可卷曲柔性显示面板3的出光面一侧。
82.当出光面位于收卷的内侧,通过卷绕轴2对可卷曲柔性显示面板3逐圈收卷时,第一圈可卷曲柔性显示面板31的支撑保护层和第二圈可卷曲柔性显示面板32的柔性盖板之间存在摩擦,第二圈可卷曲柔性显示面板32的支撑保护层和第三圈可卷曲柔性显示面板33的柔性盖板之间也存在摩擦,依次类推,内圈可卷曲柔性显示面板的支撑保护层和外圈可
卷曲柔性显示面板的柔性盖板之间存在摩擦。同理,当背光面位于收卷的内侧,通过卷绕轴2对可卷曲柔性显示面板3逐圈收卷时,内圈可卷曲柔性显示面板的柔性盖板和外圈可卷曲柔性显示面板的支撑保护层之间存在摩擦。综上,上述收卷方式,相邻圈层的可卷曲柔性显示面板3的支撑保护层和柔性盖板之间都会存在摩擦,这种摩擦会对可卷曲柔性显示面板3造成摩擦损伤,降低可卷曲柔性显示面板3的使用寿命。
83.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卷曲显示模组和可卷曲显示装置。该可卷曲显示模组包括互相连接的柔性显示面板和支撑件,至少部分柔性显示面板位于可卷曲显示模组的显示区内,至少部分支撑件位于可卷曲显示模组的沿收卷方向延伸的外围区内,支撑件具有支撑端。当可卷曲显示模组卷曲至少两圈时,任一圈的可卷曲显示模组的支撑件的支撑端抵接相邻圈的可卷曲显示模组的被支撑部,该任一圈的可卷曲显示模组的柔性显示面板与该相邻圈的可卷曲显示模组的柔性显示面板之间具有间距。这样,当卷绕可卷曲显示模组卷曲时,借助外围区内的支撑端和被支撑部的配合,使相邻两圈的柔性显示面板之间具有间距,避免了相邻两圈的柔性显示面板之间产生摩擦,防止对柔性显示面板带来摩擦损伤,延长了柔性显示面板以及具有该柔性显示面板的可卷曲显示模组和可卷曲显示装置的使用寿命。
84.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在附图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部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85.参照图2-图20所示,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可卷曲显示模组100,包括显示区104和围绕在显示区外围的外围区105。
86.可卷曲显示模组100包括柔性显示面板110,至少部分柔性显示面板110位于可卷曲显示模组100的显示区104内。
87.可以理解的是,可卷曲显示模组100的显示区104中包括至少部分柔性显示面板110,可以用于发光及显示图像。可卷曲显示模组100的外围区105可以包括延伸至该外围区的部分柔性显示面板110,该外围区105可以用于布置柔性显示面板110的走线。
88.参照图2-4示中,y方向为可卷曲显示模组100的收卷方向,本实施例中可卷曲显示模组100可以以自身的长度方向进行收卷,因此该收卷方向即为可卷曲显示模组100的长度方向。x方向可为可卷曲显示模组100的宽度方向。z方向可为可卷曲显示模组100的厚度方向。
89.如图2以及图11-19所示,柔性显示面板110包括沿厚度方向z层叠设置的柔性屏112、功能层113和封装层115。
90.柔性屏112包括层叠设置的衬底、驱动阵列层和有机电致发光组件层。衬底位于柔性屏112的远离薄膜封装层的一侧。在位于显示区内的柔性屏112中,驱动阵列层包括驱动有机电致发光组件层的薄膜晶体管。有机电致发光组件层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阳极层、空穴传输层、空穴注入层、有机发光层、电子注入层、电子传输层和阴极层等。薄膜晶体管与阳极层或阴极层连接,为有机电致发光组件层提供电信号。当该有机电致发光组件层内写入
电信号时,该阳极层的空穴经由空穴传输层和空穴注入层传输至有机发光层,阴极层的电子经由电子传输层和电子注入层传输至有机发光层,电子和空穴在有机发光层结合并产生光电子,使得有机发光层发出光线。
91.位于外围区内的柔性屏112中,设置有电源走线、时钟走线和用于连接薄膜晶体管的栅极驱动电路和源极驱动电路等各种线路,保证柔性显示面板的正常工作。
92.其中,柔性屏112与功能层之间还可以设置薄膜封装层,薄膜封装层用于封装柔性屏112,其可以包括层叠设置的有机层和无机层。薄膜封装层可以避免薄膜封装层外部的水蒸气及氧气渗透到柔性屏112,保证驱动阵列层和有机电致发光组件层的结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93.其中,功能层113可以包括偏光层和触控模组层等。偏光片用于使沿一定方向振动的光透过,能够提升柔性屏112的显示对比度。触控模组层具有多个阵列排布的触控元件,以实现显示面板的触控功能。
94.其中,上述的柔性显示面板110中还可以包括第一粘接层114,该第一粘接层可以位于功能层113和封装层115之间。第一粘接层114包括光学胶层,用于连接功能层和封装层。
95.其中,封装层115包括柔性盖板,其具有良好的防磨损与刮擦性能,能够对功能层和柔性屏112形成柔性防护。
96.基于上述柔性显示面板110的结构可知,柔性显示面板110的表面包括沿柔性显示面板110的厚度方向z间隔设置的出光面117和背光面118,以及沿柔性显示面板110的厚度方向z延伸的侧面119。
97.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封装层115远离柔性屏112的一侧的表面形成柔性显示面板的出光面117,柔性屏112的衬底的远离封装层115的一侧的表面形成柔性显示面板的背光面118。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为了进一步防止柔性屏112受损,在柔性屏112的衬底远离功能层的一侧还粘接有支撑保护层116。此时,支撑保护层116远离封装层115的一侧的表面形成柔性显示面板110的背光面118。
98.出光面117与背光面118之间连接有柔性显示面板的侧面119,在本实施例中,柔性屏112、功能层113和封装层115在侧面119齐平。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柔性屏112、功能层113和封装层115也可以呈长短不一的非齐平设置。
99.基于本实施例中,柔性显示面板110上连接有支撑件120,至少部分支撑件120位于可卷曲显示模组100的沿收卷方向y延伸的外围区105内,支撑件120具有支撑端106。
100.当可卷曲显示模组100卷曲至少两圈时,任一圈的可卷曲显示模组100的支撑件120的支撑端106抵接相邻圈的可卷曲显示模组100的被支撑部107,该任一圈的可卷曲显示模组100的柔性显示面板110与该相邻圈的可卷曲显示模组100的柔性显示面板110之间具有间距。
101.这样,当卷绕可卷曲显示模组100时,借助外围区105内的柔性显示面板110的侧面119的支撑端106和被支撑部107的配合,使相邻两圈的柔性显示面板110之间具有间距,避免了相邻两圈柔性显示面板110之间产生摩擦,防止对柔性显示面板110带来摩擦损伤,延长了柔性显示面板110以及具有该柔性显示面板110的可卷曲显示模组100的使用寿命。
102.作为一种可实现的实施方式,该任一圈的可卷曲显示模组的柔性显示面板110与
该相邻圈的可卷曲显示模组的柔性显示面板110之间的间距范围为0.1mm-3mm。
103.当该任一圈的可卷曲显示模组的柔性显示面板110与该相邻圈的可卷曲显示模组的柔性显示面板110之间的间距小于0.1mm时,相邻柔性显示面板之间仍可能产生摩擦,带来摩擦损伤。当该任一圈的可卷曲显示模组的柔性显示面板110与该相邻圈的可卷曲显示模组的柔性显示面板110之间的间距大于3mm时,相邻柔性显示面板的间距过大,卷曲后的可卷曲显示模组体积增大,不变携带。因此在实际使用中,用于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上述的间距数值,本实施例对此并不加以限制。
104.在本实施例中,支撑件的结构可以包括以下三种:
105.作为第一种可以实现的支撑件的结构实施方式中,支撑件120包括第一支撑部121和第二支撑部122。
106.第一支撑部121连接在柔性显示面板110上,且至少部分第一支撑部121延伸至侧面119外的外围区105内,第二支撑部122连接在位于侧面119外的外围区105内的第一支撑部121上;第二支撑部122的端部形成支撑端106,第一支撑部121背离第二支撑部122的一面形成被支撑部107。
107.这样,当卷绕可卷曲显示模组100时,由于外围区内第二支撑部122的支撑端106和第一支撑部121的被支撑部107的配合,可以使相邻两圈的柔性显示面板110之间具有间距,避免了相邻两圈柔性显示面板110之间产生摩擦,防止对柔性显示面板110带来摩擦损伤,延长了柔性显示面板110以及具有该柔性显示面板110的可卷曲显示模组100的使用寿命。
108.将支撑件120分为第一支撑部121和第二支撑部122,通过第一支撑部121将第二支撑部122连接在柔性显示面板110上,增加第二支撑部122与柔性显示面板110连接关系的稳定性。第一支撑部121的设置还能提高柔性显示面板110的支撑强度。
109.具体的,该第一支撑部121和第二支撑部122连接的实施方式包括以下两种:
110.参照图2-10所示,在第一种可以实现的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连接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部121连接在位于外围区105内的柔性显示面板110的背光面118上,第二支撑部122位于第一支撑部121的靠近出光面117的一侧,第二支撑部122的端部朝向出光面117一侧延伸,第二支撑部122的端部高于出光面117。
111.可以实现的是,第一支撑部和背光面之间可以设置第二粘接层111,第一支撑部121通过第二粘接层111与背光面118连接,第二粘接层111可选光学胶。
112.第二支撑部122位于柔性显示面板110的侧面外的外围区105内,且可以沿收卷方向y延伸。第二支撑部122连接在第一支撑部121的靠近出光面117的一侧。第二支撑部122通过第二连接件1212连接在第一支撑部121上,第二连接件1212可选双面胶。其中,第二支撑部122的端部高于出光面117,可以理解为第二支撑部的端部凸出于出光面117.
113.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支撑部121呈整层设置,第一支撑部121的靠近背光面118的表面与整个背光面118连接,且第一支撑部121延伸至柔性显示面板110的侧面外的外围区105内(即第一支撑部121沿宽度方向x延伸)。
114.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二支撑部122的端部朝向出光面117延伸,并高出出光面117形成支撑端106。第二支撑部122的端部高于出光面117的间距范围为0.1mm-3mm。
115.当第二支撑部122的端部高于出光面117的间距小于0.1mm时,第二支撑部122的端部不足以形成支撑端106,相邻柔性显示面板之间仍可能产生摩擦,带来摩擦损伤。当第二
支撑部122的端部高于出光面117的间距大于3mm时,第二支撑部122的端部形成的支撑端106过于凸出,影响显示区的视觉效果,且相邻柔性显示面板的间距过大,卷曲后的可卷曲显示模组体积增大,不变携带。因此在实际使用中,用于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上述的间距数值,本实施例对此并不加以限制。
116.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二支撑部122与柔性显示面板110的侧面119间距设置,该间距的距离范围为0.1mm-1mm。第二支撑部122与侧面119之间填充有粘接件1222,粘接件1222连接第二支撑部122和侧面119。粘接件1222可选紫外光胶(ultraviolet light adhesive,uv胶)。
117.当第二支撑部122与柔性显示面板110的侧面之间的间距小于0.1mm时,两者之间的间距内填充的粘接件不足以使两者紧固连接,卷绕使用过程中两者可能发生分离,使可卷曲显示模组100遭到破坏,降低可卷曲显示模组100的使用寿命。当第二支撑部122与柔性显示面板110的侧面之间的间距大于1mm时,增大了粘接件占用可卷曲显示模组100的空间,降低了柔性显示面板的占用空间,使显示区的面积变小。因此在实际使用中,用于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上述的间距数值,本实施例对此并不加以限制。
118.如图5-图10示出可卷曲显示模组100的基本制作过程。首先,制作如图5和图6所示的第一支撑部121。然后,如图7和图8所示,在第一支撑部121上粘接第二支撑部122。其次,如图9和图10所示,在第一支撑部121的表面涂覆第二粘接层111,将柔性显示面板110通过第二粘接层111粘接到第一支撑部121上。最后,在第二支撑部122和柔性显示面板110的侧面119之间填充粘接件1222,形成如图2所示的可卷曲显示模组100。
119.如图4所示,其中,d表示相邻两圈的柔性显示面板之间的间距,k表示第二支撑部的端部与出光面之间的间距,n表示第二支撑部与柔性显示面板的侧面之间的距离。可卷曲显示模组100卷曲至少两圈后,第二圈可卷曲显示模组102的第二支撑部122的支撑端106抵接第一圈可卷曲显示模组101的第一支撑部121的被支撑部107,第三圈可卷曲显示模组103的第二支撑部122的支撑端106抵接第二圈可卷曲显示模组102的第一支撑部121的被支撑部107,以此类推,任一圈可卷曲显示模组卷曲的第二支撑部122的支撑端106抵接相邻圈可卷曲显示模组的第一支撑部121的被支撑部107,使该任一圈的可卷曲显示模组的柔性显示面板110的出光面117与该相邻圈的可卷曲显示模组的柔性显示面板110的第一支撑部121之间具有间距。
120.这样,第一支撑部121在出光面117一侧形成支撑端106,第二支撑部122在背光面118一侧形成被支撑部107,通过支撑端106和被支撑部107的配合,同样可以在当卷绕可卷曲显示模组110时,使相邻两圈的柔性显示面板110之间具有间距(该间距形成于出光面117与相邻圈的第一支撑部121之间),避免了相邻两圈柔性显示面板110之间产生摩擦,防止对柔性显示面板110带来摩擦损伤,延长了柔性显示面板110以及具有该柔性显示面板110的可卷曲显示模组的使用寿命。
121.第一支撑部121连接在柔性显示面板110的背光面118,可以增大第一支撑部121与柔性显示面板110的连接面积,提高柔性显示面板110的支撑强度,提高卷绕后相邻两圈的柔性显示面板110之间的间距均一性。
122.参照图12所示,在第二种可以实现的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连接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部121连接在位于外围区105内的柔性显示面板110的出光面117上,第二支撑
部122位于第一支撑部121的靠近背光面118的一侧,第二支撑部122的端部朝向背光面118一侧延伸,第二支撑部122的端部凸出于背光面118。
123.如图12所示,第一支撑部121连接在位于外围区105内的柔性显示面板110的出光面117,并延伸至柔性显示面板110的侧面外的外围区105内(即第一支撑部121沿宽度方向x延伸)。第二支撑部122位于柔性显示面板110的侧面外的外围区105内,且可以沿收卷方向y延伸。第二支撑部122粘接于第一支撑部121的靠近背光面的一侧。第二支撑部122与柔性显示面板110的侧面119之间间距设置,并连接有粘接件1222。第二支撑部122的端部朝向背光面118延伸,并凸出于背光面118形成支撑端106。
124.这样,第二支撑部122在背光面118一侧形成支撑端106,第一支撑部121在出光面117一侧形成被支撑部107,通过支撑端106与支撑部107的配合,同样可以在当卷绕可卷曲显示模组110时,使相邻两圈的柔性显示面板110之间具有间距(该间距形成于背光面118与相邻圈的出光面117之间),避免了相邻两圈柔性显示面板110之间产生摩擦,避免对柔性显示面板110带来摩擦损伤,延长了柔性显示面板110以及具有该柔性显示面板110的可卷曲显示模组100的使用寿命。
125.上述两种可以实现的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连接的实施方式中,可选第一支撑部121与第二支撑部122均可以为一体成型。
126.其中,第一支撑部121的材质可以为钢片,第二支撑部122的材质可以为树脂,如异形高弹性耐磨橡胶,则第一支撑部121和第二支撑部122通过硫化工艺一体成型。第一支撑部121和第二支撑部122还可以均为树脂,两者通过塑胶二次注塑一体成型。将第一支撑部121与第二支撑部122一体成型制作,进一步提高了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
127.在该第一种可以实现的支撑件的结构实施方式中,支撑件120的第二支撑部122通过第一支撑部121连接在柔性显示面板110上,利用第一支撑部110提高了柔性显示面板的支撑强度。
128.作为第二种可以实现的支撑件的结构实施方式中,支撑件120连接在位于外围区105内的110柔性显示面板上,可以包括以下四种实施方式:
129.在第一种可以实现的实施方式中,支撑件120连接在出光面117。
130.参照图14所示,支撑件120连接在位于外围区105内的柔性显示面板110的出光面117上,支撑端106高于该出光面117,位于外围区105内的柔性显示面板110的背光面118形成被支撑部。
131.这样,支撑端形成于位于外围区105内的出光面117一侧,位于外围区105内的背光面118形成被支撑部,通过支撑端与被支撑部的配合,同样可以在当卷绕可卷曲显示模组110时,使相邻两圈的柔性显示面板110之间具有间距(该间距形成于出光面117与相邻圈的背光面118之间),避免了相邻两圈柔性显示面板110之间发生摩擦,防止对柔性显示面板110带来摩擦损伤,延长了柔性显示面板110以及具有该柔性显示面板110的可卷曲显示模组100的使用寿命。
132.支撑件120连接在柔性显示面板110上,占用更小的连接面积,同样尺寸的可卷曲显示模组100可以提供具有更大面积的显示区。支撑件120位于外围区105内,对柔性显示面板的显示画面不产生影响。
133.在第二种可以实现的实施方式中,支撑件120连接在背光面118。
134.参照图15所示,支撑件120连接在位于外围区105内的柔性显示面板110的背光面118上,支撑端106凸出于该背光面118,位于外围区105内的柔性显示面板110的出光面117形成被支撑部107。
135.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支撑件120连接在外围区105的柔性显示面板110的背光面118,且支撑件120凸出于背光面118并形成支撑端106。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支撑件120可以连接在柔性显示面板110的整个背光面118。
136.这样,支撑端106形成于背光面118一侧,位于外围区105内的出光面117形成被支撑部107,通过支撑端106与被支撑部107的配合,同样可以在当卷绕可卷曲显示模组110时,使相邻两圈的柔性显示面板110之间具有间距(形成于出光面117与相邻圈的背光面118之间),避免了相邻两圈柔性显示面板110之间发生摩擦,防止对柔性显示面板110带来摩擦损伤,延长了柔性显示面板110以及具有该柔性显示面板110的可卷曲显示模组100的使用寿命。
137.支撑件120连接在背光面118,不会对显示区104造成遮挡,提升柔性线面板的视觉体验。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支撑件120支撑整个背光面118,还能增强柔性显示面板110的支撑强度,提高卷绕后相邻两圈的柔性显示面板110之间的间距均一性。
138.在第三种可以实现的实施方式中,支撑件120连接在出光面117和背光面118。
139.参照图16和图17所示,支撑件120包括第一子支撑件1201和第二子支撑件1202,第一子支撑件1201连接在位于外围区105内的柔性显示面板110的出光面117上,第二子支撑件1202连接在位于外围区105内的柔性显示面板110的背光面118上,第一子支撑件1201和第二子支撑件1202相对设置;支撑端106位于第一子支撑件1201和第二子支撑件1202中的一者上,被支撑部107位于第一子支撑件1201和第二子支撑件1202中的另一者上。
140.第一子支撑件1201连接在出光面117,第二子支撑件1202可以如图16所示连接在外围区105内的柔性显示面板110的背光面118,也可以如图17所示连接在柔性显示面板110的整个背光面118。可选第一子支撑件1201和第二子支撑件1202其中之一高出其连接面,或第一子支撑件1201和第二子支撑件1202均高出各自的连接面,或第一子支撑件1201高出出光面117,第二子支撑件1202朝向靠近出光面117的方向凹陷设置,还可以第一子支撑件1201朝向靠近背光面118凹陷设置,第二子支撑件1202高出背光面118,使第一子支撑件1201和第二子支撑件1202互相配合,其中之一形成支撑端106,其中另一个形成被支撑部107,使可卷曲显示模组100卷绕后,支撑端106和被支撑部107配合,对相邻圈层的柔性显示面板110提供支撑,保证相邻两圈的柔性显示面板110之间形成间距。
141.这样,第一子支撑件1201和第二子支撑件1202其中之一形成支撑端106,其中另一个形成被支撑部107,通过支撑端106与被支撑部107的配合,同样可以在当卷绕可卷曲显示模组110时,使相邻两圈的柔性显示面板110之间具有间距(形成于出光面117与相邻圈的背光面118之间),避免了相邻两圈柔性显示面板110之间的摩擦,不会对柔性显示面板110带来摩擦损伤,提高了柔性显示面板110以及具有该柔性显示面板110的可卷曲显示模组100的使用寿命。
142.将支撑件120分为第一子支撑件1201和第二子支撑件1202,两者分别连接在出光面117和背光面118,可以根据需要适当调整第一子支撑件1201和第二子支撑件1202与连接面之间的距离,便于配合可卷曲显示模组100进行结构调整。
143.在第四种可以实现的实施方式中,支撑件120仅连接于柔性显示面板110的侧面。
144.参照图13所示,支撑件120连接在位于外围区105内的柔性显示面板110的侧面119上,支撑件120靠近出光面117的一端,以及支撑件120靠近背光面118的一端中的一者形成支撑端106,支撑件120靠近出光面117的一端,以及支撑件120靠近背光面118的一端中的另一者形成被支撑部107。
145.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支撑件120的靠近出光面117的端部高出出光面,形成支撑端106。支撑件120的靠近背光面118的端部形成被支撑部107。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支撑件120的靠近背光面118的端部可以伸出背光面118,形成支撑端106。支撑件120的靠近出光面117的端部可以形成被支撑部107。还可以参考第一子支撑件1201和第二子支撑件1202的设置方式,其中一端呈高出背光面,另一端凹陷设置。上述设置以使邻两圈的柔性显示面板110之间形成设计间距为准。
146.这样,支撑件120在柔性显示面板的侧面形成支撑端106和被支撑部107,同样可以在当卷绕可卷曲显示模组110时,使相邻两圈的柔性显示面板110之间具有间距(该间距形成于出光面117与相邻圈的背光面118之间),避免了相邻两圈柔性显示面板110之间产生摩擦,避免对柔性显示面板110带来摩擦损伤,延长了柔性显示面板110以及具有该柔性显示面板110的可卷曲显示模组100的使用寿命。
147.于柔性显示面板110的外侧形成支撑端106,避免对柔性显示面板110的出光面117和背光面118形成覆盖,不会影响柔性显示面板110显示区的视觉效果。
148.上述四种可以实现的实施方式中,可选支撑件120于其连接面一体成型,如支撑件120与背光面118所在层一体制作,以进一步提高了结构的连接稳定性。
149.在该第二种可以实现的支撑件的结构实施方式中,支撑件120直接连接在位于外围区105的柔性显示面板110上,连接关系简单,制作工艺简便。
150.作为第三种可以实现的支撑件结构实施方式中,支撑件120为上述两种可以实现的支撑件结构实施方式的结合。
151.如图18和图19所示,在柔性显示面板110的出光面117、侧面119和背光面118均连接有支撑件120,支撑件120与柔性显示面板110的侧面119之间填充粘接件1222,支撑件120和出光面117之间通过第二粘接层111连接,支撑件120和背光面118之间通过第二粘接层111连接。支撑件120与背光面118连接的部分可以如图18延伸在整个背光面118,也可以如图19所示仅连接位于外围区105内的柔性显示面板110的背光面118。与第一子支撑件1201和第二子支撑件1202的配合方式一致,支撑件120分别形成支撑端106和被支撑部107。
152.这样,通过支撑端106与被支撑部107的配合,同样可以在当卷绕可卷曲显示模组110时,使相邻两圈的柔性显示面板110之间具有间距(该间距形成于出光面117与相邻圈的背光面118之间),避免了相邻两圈柔性显示面板110之间的摩擦,不会对柔性显示面板110带来摩擦损伤,提高了柔性显示面板110以及具有该柔性显示面板110的可卷曲显示模组的使用寿命。
153.在一种可以实现的实施方式中,参照图2和图3所示,支撑件120为柔性件,支撑件120沿收卷方向y延伸,支撑件120的延伸长度等于或小于可卷曲显示模组100沿收卷方向y的延伸长度。
154.如图2-图3所示,支撑件120的长度等于可卷曲显示模组100沿收卷方向y的长度。
这样,可卷曲显示模组100被收卷时,支撑件120随柔性显示面板同步被连续卷绕,形成对每一处柔性显示面板110的支撑。可选的,支撑件120为树脂件。
155.参照图20所示,支撑件120还可以有多个,多个支撑件120沿收卷方向y间隔设置。这样,支撑件120在可卷曲显示模组100被收卷时,呈间隔支撑在相邻两圈的柔性显示面板110之间。可选的,支撑件120为硬质件,如钢片。
156.在一种可以实现的实施方式中,参照图2、图11-图14和图17-图19所示,支撑端106和被支撑部107的抵接处设置有嵌合结构,嵌合结构包括嵌入槽1211和嵌入件1221,嵌入槽1211的形状与嵌入件1221的形状相适配,且相互嵌合。嵌入槽1211位于支撑端106和被支撑部107中的一者上,嵌入件1221位于支撑端106和被支撑部107中的另一者上。
157.这样,在收卷可卷曲显示模组100时,嵌入件1221嵌入到嵌入槽1211内,避免柔性显示面板110错位,起到限位作用。如图2所示,嵌入槽1211和嵌入件1221的横截面设置为互相匹配的半圆形,也可选嵌入槽1211和嵌入件1221的横截面呈方形、梯形等其他形状。
158.嵌入槽的槽深k的范围为0.1mm-1mm。
159.当嵌入槽的槽深k小于0.1mm时,使嵌入槽和嵌入件的嵌合深度过小,无法实现嵌合作用。当嵌入槽的深度大于1mm时,可以理解的是,嵌入槽1211的设置应避免对柔性显示面板110造成影响,其槽底应至少位于其与柔性显示面板110连接层的外侧。设置过深的嵌入槽,是该嵌入槽所在的支撑件距离其连接面的距离太大,致使柔性显示装置的厚度增加,不便于使用和携带。因此在实际使用中,用于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上述的间距数值,本实施例对此并不加以限制。
160.嵌入槽1211沿收卷方向y延伸,可选嵌入槽1211的延伸长度小于或等于可卷曲显示模组100沿收卷方向y的延伸长度,也可选嵌入槽1211有多个,多个嵌入槽1211沿收卷方向y间隔设置。当然,多个嵌入槽1211还可以沿垂直于收卷方向y的宽度方向x间隔设置,在实际使用中,多个嵌入槽1211的间隔设置的方向可以选用除宽度方向x和收卷方向y之外的其他方向,本实施例对此并不加以限制。嵌入件1221的数量与嵌入槽1211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设置。
161.这样,嵌入槽1211在可卷曲显示模组100的一侧呈连续或间断分布,对应的嵌入件1221在可卷曲显示模组100的另一侧呈配合的连续或间断分布,便于提升卷绕操作的便利性;通过增加嵌入件1221和嵌入槽1211的数量,提高卷绕操作的稳定性。
162.图2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卷曲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63.参照图21所示,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可卷曲显示装置200,包括卷轴210和上述的可卷曲显示模组100,可卷曲显示模组100的沿收卷方向y的一端与卷轴210之间通过第一连接件211连接。
164.当可卷曲显示装置200处于卷曲状态时,可卷曲显示模组100与卷轴210之间具有间距。
165.该显示装置可以是手机、电视、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虚拟现实设备等的移动或固定终端。
16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可卷曲显示装置200,包括卷轴210和可卷曲显示模组100。可卷曲显示装置200在卷绕时,由于第一连接件211的设置,第一圈的柔性显示面板110与卷轴
之间保留间距,避免柔性显示面板110与卷轴210之间的摩擦。该可卷曲显示模组100包括互相连接的柔性显示面板110和支撑件120,至少部分柔性显示面板110位于可卷曲显示模组100的显示区104内,至少部分支撑件120位于可卷曲显示模组100的沿收卷方向y延伸的外围区105内,支撑件120具有支撑端106,可卷曲显示模组100具有被支撑部107。当可卷曲显示模组100卷曲至少两圈时,任一圈的可卷曲显示模组的支撑件的支撑端106抵接相邻圈的可卷曲显示模组的被支撑部107,该任一圈的可卷曲显示模组的柔性显示面板与该相邻圈的可卷曲显示模组的柔性显示面板之间具有间距。这样,当卷绕可卷曲显示模组100时,借助支撑端106和被支撑部107的配合,使相邻两圈的柔性显示面板110之间具有间距,避免了相邻两圈的柔性显示面板110之间发生摩擦,避免对柔性显示面板110带来摩擦损伤,延长了柔性显示面板110以及具有该柔性显示面板110的可卷曲显示模组100和可卷曲显示装置200的使用寿命。
167.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使固定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168.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是另有精确具体地规定。
169.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170.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