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艺制品 专利正文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5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消费者对高屏占比显示面板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柔性显示面板具有可折叠、可卷曲等特点,因此受到广泛关注。但是现有技术中在将柔性屏体弯折之后,对应位置处的线路容易折断,降低显示面板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能够提高显示面板的可靠性。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5.柔性屏体;
6.支撑膜,贴附于所述柔性屏体的一侧,所述支撑膜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部、第二部和第三部,且所述第二部的弹性模量小于所述第一部和所述第三部的弹性模量。
7.其中,所述第二部的弹性模量小于所述第三部的弹性模量,所述第三部的弹性模量小于所述第一部的弹性模量。
8.其中,所述第二部和所述第三部的材质包括光学胶;其中,所述第二部和所述第三部的光学胶的配方不同,或者,所述第二部和所述第三部的光学胶的配方相同,且所述第二部的光学胶的固化率低于所述第三部的光学胶的固化率。
9.其中,所述第三部的粘性大于所述第二部的粘性。
10.其中,所述显示面板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所述第一状态为所述柔性屏体和所述支撑膜展平的状态,所述第二状态为所述柔性屏体弯折形成容置空间、所述第二部变形并填充所述容置空间、且所述第一部与所述第三部相对并贴合的状态;
11.其中,所述显示面板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二部背离所述柔性屏体的一侧具有凹槽,所述凹槽对应所述柔性屏体的弯折中心线。
12.其中,所述凹槽呈长条状,其长度延伸方向为所述弯折中心线的延伸方向;
13.优选地,所述凹槽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凹槽在所述弯折中心线的延伸方向上间隔排布。
14.其中,所述显示面板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部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部未设置所述凹槽的区域的厚度,所述第二部未设置所述凹槽的区域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三部的厚度。
15.其中,所述显示面板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二部未设置所述凹槽的区域的厚度的两倍与所述第一部和所述第三部的厚度之和相同;
16.所述显示面板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二部的最大厚度为所述第一部和所述第三部的厚度之和。
17.其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保护膜,贴附于所述柔性屏体背面所述支撑膜的一侧;其中,所述显示面板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二部在所述柔性屏体的正投影落在所述保护膜在所述柔性屏体的正投影之内;
18.优选地,所述显示面板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保护膜在所述柔性屏体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三部在所述柔性屏体的正投影部分重叠。
19.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20.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显示面板;
21.盖板,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一侧。
2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的显示面板包括柔性屏体和支撑膜,其中,支撑膜贴附于柔性屏体的一侧,支撑膜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部、第二部和第三部,且第二部的弹性模量小于第一部和第三部的弹性模量。弹性模量表示材料发生弹性形变的难易程度,弹性模量越小,越易发生弹性形变。本技术设置第二部的弹性模量小于第一部和第三部的弹性模量,使得第二部较易发生弹性形变,则在将柔性屏体进行弯折时,可将弯折中心线设置为与第二部对应,使得弯折之后,柔性屏体对应第三部的部分弯折至其对应第一部的背面,提高屏占比。而且,第二部发生弹性形变之后填充于柔性屏体弯折形成的容置空间,能够提高柔性屏体弯折处的抗冲击性,降低对应位置处的线路折断的几率,从而提高显示面板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24.图1为本技术显示面板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图1中n-n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26.图3为图1中显示面板弯折之后的截面示意图;
27.图4为本技术显示面板另一实施方式的截面示意图;
28.图5为图1中虚线框内的放大示意图;
29.图6为图1中虚线框内的另一放大示意图;
30.图7为本技术显示装置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的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2.请参阅图1,图1为本技术显示面板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n-n方向的截面示意图,该显示面板包括柔性屏体11和支撑膜12。柔性屏体11具有显示区和位于显
示区边缘的布线区。图1所示为显示面板未弯折时的俯视示意,为清楚示意,从支撑膜12一侧俯视,图1中仅能看到支撑膜12,而不能看到柔性屏体11。
33.其中,支撑膜12贴附于柔性屏体11的一侧,具体为非显示面一侧,支撑膜12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部121、第二部122和第三部123,第一部121与柔性屏体11的显示区对应,第二部122和第三部123与柔性屏体11的布线区对应。
34.其中,第二部122的弹性模量小于第一部121和第三部123的弹性模量,弹性模量表示材料发生弹性形变的难易程度,弹性模量越小,越易发生弹性形变,使得第二部122比较容易发生弹性形变。则在将柔性屏体11进行弯折时,可将弯折中心线设置为与第二部122对应,使得弯折之后,柔性屏体11对应第三部123的部分弯折至其对应第一部121的背面。也就是说,将柔性屏体11的非显示区弯折至显示区的背面,从而提高屏占比。
35.请结合图2参阅图3,图3为图1中显示面板弯折之后的截面示意图。由图2和图3可见,本技术显示面板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第一状态为柔性屏体11和支撑膜12展平的状态,即图2所示状态,第二状态为柔性屏体11弯折形成容置空间、第二部122变形并填充该容置空间、且第一部121与第三部123相对并贴合的状态,即图3所示状态。第三部123与第一部121相对并贴合之后,柔性屏体11弯折形成的弧形处的容置空间被发生弹性形变的第二部122填充,从而提高柔性屏体11弯折处的抗冲击性,降低在进行后续测试和组装过程中造成弯折处内部线路损伤的几率,提高显示面板的可靠性。
36.其中,柔性屏体11的一个或者多个边缘的布线区均可弯折至显示区的背面,进一步提高屏占比。
37.优选地,第二部122的弹性模量小于第三部123的弹性模量,第三部123的弹性模量小于第一部121的弹性模量。结合图2和图3可知,支撑膜12弯折过程中,第二部122发生最大程度的弹性形变,本实施方式设置第二部122的弹性模量最小,最易发生弹性形变,从而尽可能地填充满上述柔性屏体11弯折形成的容置空间。弯折之后,为保持弯折状态,需要对第三部123进行压合,使第三部123与第一部121贴合,而此时柔性屏体11对应第二部122的部分呈弧面状。本实施方式设置第三部123的弹性模量稍大,使其相对第二部122更不易变形,则压合过程中,第三部123发生程度微小的弹性形变,一方面与第一部121贴合密实,降低弹开的几率,另一方面能够阻止第二部发生更大程度的形变,从而降低柔性屏体11呈弧面状处的内部线路发生死折的几率,对其起到保护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显示面板的可靠性。
38.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部122和第三部123的材质包括光学胶,使得第二部122粘合于柔性屏体且背离柔性屏体11的一侧表面具有粘性,第三部123同样粘合于柔性屏体且背离柔性屏体11的一侧表面具有粘性。将柔性屏体11弯折至使第三部123与第一部121相对设置之后,压合第三部123,可使其与相对设置的第一部121粘合固定。在上述弯折过程中,第二部122自身粘合并填充柔性屏体11弯折处的容置空间。弯折之前,对应第一状态时的第二部122呈平板状,弯折之后,对应第二状态时的第二部122呈接近半圆柱状。
39.光学胶(optical clear adhesive,oca)是具有光学透明的一种特种双面胶,按其使用时的状态可分为两个种类,固态光学胶和液体光学胶。
40.其中,固态光学胶根据其配方包括多个型号,不同型号的固态光学胶具有不同的性质,如弹性模量等,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本实施方式可选择不同配方的光学胶形成第二部122和第三部123,具体地,选择弹性模量较低的光学胶形成支撑膜12的第二部122,选
择弹性模量较高的光学胶形成支撑膜12的第三部123,则能够实现上述技术效果。
41.其中,使用液体光学胶(loca)的流程主要包括点胶、下压贴合、固化三步,控制固化流程的条件参数可获得不同固化率的光学胶。本实施方式还可选择相同配方的液体光学胶形成支撑膜12的第二部122和第三部123,且控制两者固化流程的条件参数不相同,使得第二部122的光学胶的固化率低于第三部123的光学胶的固化率,从而使得第二部122的弹性模量低于第三部123的弹性模量,同样能够实现上述技术效果。
42.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三部123的粘性大于第二部122的粘性,使得粘性较高的第三部123与第一部121粘合之后,获得更加紧实的粘合效果,能够降低其弹开的几率,进一步提高显示面板的结构稳定性。
43.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4,图4为本技术显示面板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相同的部分不再赘述。与图1所示显示面板不同的是,本实施方式中,显示面板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二部122背离柔性屏体11的一侧表面具有凹槽a,该凹槽a对应柔性屏体11的弯折中心线。在显示面板从第一状态转弯为第二状态的过程中,第二部122由弯折前的平板状变为弯折后的近半圆柱状,第二部122对应上述弯折中心线位置处受到的挤压应力最大,本实施方式对应弯折中心线设置凹槽a,可缓解第二部122的挤压应力,更好地保护对应的柔性屏体11内部的走线,也使第二部122的变形过程更易实现。其中,凹槽a具体尺寸和深度可预先通过模拟计算获取,以最大化缓解弯折中心线处的挤压应力。
44.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请结合图1和图4参阅图5,图5为图1中虚线框内的放大示意图,凹槽a呈长条状,其长度延伸方向为上述弯折中心线的延伸方向。优选地,凹槽a的数量为多个,这多个凹槽在弯折中心线的延伸方向上间隔排布,如图6所示,图6为图1中虚线框内的另一放大示意图。本实施方式能够缓解第二部122的挤压应力,更好地保护对应的柔性屏体11内部的走线。
45.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请继续参阅图2-图4,本技术显示面板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部121的厚度小于第二部122未设置凹槽a的区域的厚度,第二部122未设置凹槽a的区域的厚度小于第三部123的厚度。第一部121对应柔性屏体11的显示区,通常面积最大,本实施方式将其设置为厚度最小,有利于显示面板整体的轻薄性。更重要的是,弯折过程中,更厚的第二部122在挤压变形的过程中可以尽量减少对其一侧的柔性屏体11的挤压。而且,最厚的粘度较高的第三部123在弯折过程中直接与第一部121紧密粘合,能够进一步减少对第二部122及其一侧的柔性屏体11的挤压,以保护柔性屏体11内部的走线,降低走线损伤的几率,提高显示面板的可靠性。
46.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请继续参阅图2-图4,本技术显示面板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二部122未设置凹槽a的区域的厚度的两倍与第一部121和第三部123的厚度之和相同。显示面板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二部122的最大厚度为第一部121和第三部123的厚度之和。如此设置使得弯折之后,支撑膜12的两面均较为平整,从而柔性屏体11的表面也较为平整,从弯折至背面的布线区至显示区之间平滑过渡,从而更好地保护内部的走线,并提高显示面板的可靠性。还使得弯折之后的第二部122最接近半圆柱形,从而更好地填充柔性屏体11弯折之后形成的容置空间,更好地支撑柔性屏体11的弯折处,减少悬空的区域,从而提高柔性屏体11弯折处的抗冲击性,降低内部线路损伤的几率。
47.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请结合图2-图4,本技术显示面板还包括保护膜13,贴附于柔性屏体11背离支撑膜12的一侧,即柔性屏体11的显示面。其中,本技术显示面板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二部122在柔性屏体11的正投影落在保护膜13在柔性屏体11的正投影之内,且保护膜13对应柔性屏体11边缘的布线区贴附,具体可以为涂覆在柔性屏体11布线区的uv胶,从柔性屏体11的显示面一侧对内部线路提供保护,降低内部线路损伤的几率。而且,保护膜13与较厚的第二部122对应设置在柔性屏体11布线区的两侧,在弯折过程中可相互抵消应力,更好地保护内部线路。
48.进一步地,显示面板处于第一状态时,保护膜13在柔性屏体11的正投影与第三部123在柔性屏体11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使得与第三部123对应的柔性屏体11的最边缘部分,即与外部线路连接的部分从保护膜13中露出,以与外部线路连接,例如与驱动芯片及柔性线路板fpc等连接。可以理解的是,驱动芯片及柔性线路板fpc等也设置在柔性屏体11被弯折至背面的区域,以最大化提高屏占比。
49.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请参阅图7,图7为本技术显示装置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该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100和盖板200。其中,显示面板100为上述任一实施方式所述的显示面板,盖板200位于显示面板100的显示面一侧。可以理解的是,显示面板100中柔性屏体11的表面还具有偏光层、触控层和封装层等功能膜层300,这些功能膜层300与现有技术中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50.其中,盖板200通常为玻璃盖板,边缘具有弧度。显示面板100对应玻璃盖板200的弧度部分可适应盖板200的弧度而形成弧度。与柔性屏体11边缘的布线区完全弯折至其背面的弯折弧度相比,盖板200边缘的弧度较小,显示面板100中的柔性屏体11和支撑膜12对应的部分跟随该较小的弧度轻微弯折即可与盖板200的弧度贴合。其中,支撑膜12的第一部121的材质可以是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硅胶等。
51.本实施方式提供的显示装置中,发生弹性形变的第二部122填充于柔性屏体11弯折形成的容置空间内,能够降低该弯折弧形处出现悬空的几率,从而提高该弯折处的抗冲击性,降低弯折处内部线路损伤的几率,提高显示装置的可靠性。
52.需要说明的是,附图中各层厚度和区域大小、形状不反应各层的真实比例,目的只是示意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内容。
53.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