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图像形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废液收容体。
背景技术:2.在喷墨图像形成装置中,通常情况下,为了防止因油墨的堵塞而引起的印刷品质的降低而实施的打印头清洗动作、或者在打印过程中,都会产生废油墨。为了吸收这样的废油墨,一般会设有废液收容体。
3.现有技术中,废液收容体一般都是水平方向安装,在安装方向上,废液导入部或连接端子一般都设置在废液收容体的前端侧,即使在安装时有削屑产生,也不会对废液导入部或连接端子有任何影响。但对于在铅锤方向上安装的废液收容体,其连接端子或废液导入部设置在废液收容体的下端侧,在安装时产生的削屑将会对连接端子或废液导入部有所影响,导致废液收容体的废液导入部不能良好的接触、连接端子与装置侧连接端子接触不良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4.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废液收容体,其能够使其废液导入部和安装部的废液排出部良好接触、以及其连接端子与安装部的连接端子良好接触。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具体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6.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废液收容体,可拆卸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的安装部,用于回收图像形成装置产生的废墨液;所述废液收容体包括:
7.盒体,所述盒体具有用于容纳废墨液的容纳腔;
8.废液导入部,所述废液导入部设置于所述盒体的底面;
9.卡合部,所述卡合部连接于所述盒体的侧面,用于与所述安装部卡合固定;
10.阻挡部,所述阻挡部设于所述盒体的侧面,并位于所述卡合部的正下方,且位于所述废液导入部的上方。
11.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盒体的侧面还具有第一凹部,所述卡合部位于所述第一凹部,且所述卡合部能够朝向所述第一凹部弹性偏移。
12.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废液收容体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凹部内,且所述弹性件一端与所述第一凹部的内壁连接,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卡合部连接。
13.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废液收容体还包括第二连接端子,所述第二连接端子设置于所述盒体的侧面并位于所述阻挡部的下方。
14.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废液收容体还包括定位部,所述定位部连接于所述盒体的侧面并位于所述第二连接端子的两侧。
15.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盒体的底面还设置有定位孔。
16.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盒体包括外壳和吸收材料,所述外壳具有所述容纳腔,所述吸收材料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
17.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盒体还包括密封膜,所述密封膜密封连接于所述外壳。
18.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密封膜上设置有排气孔。
19.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废液收容体还包括把手,所述把手连接于所述盒体。
20.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废液收容体包括盒体、废液导入部、卡合部和阻挡部,盒体具有用于容纳废墨液的容纳腔,废液导入部设置于盒体的底面,卡合部连接于盒体的侧面,用于与安装部卡合固定,阻挡部设于盒体的侧面,并位于卡合部的正下方,且位于废液导入部的上方;在废液收容体安装入安装部时,卡合部与安装部的内壁卡合固定,阻挡部阻挡卡合部与安装部在卡合过程中产生的碎末,以使废液导入部与安装部的废液排出部、废液收容体上的连接端子与安装部内的连接端子稳定接触。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安装部的立体图。
22.图2为图1中的安装部的截面图。
23.图3为图1中的安装部的另一视角结构图。
24.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废液收容体的立体图。
25.图5为图4中的废液收容体的立体分解图。
26.图6为图4中的废液收容体的另一视角结构图。
27.图7为图4中的废液收容体的另一视角结构图。
28.图8为图4中的废液收容体的另一视角结构图。
29.图9为图4中的废液收容体安装到安装部中的截面图。
30.图10为图4中的废液收容体安装到安装部的另一截面图。
31.图11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废液收容体的结构示意图。
32.图12为本技术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废液收容体的结构示意图。
33.图13为图12中的废液收容体安装到安装部的截面图。
34.图14为本技术再一实施例提供的废液收容体的截面图。
35.附图标识:
36.1、安装部;10、安装腔;101、底壁;102、第一侧壁;103、第二侧壁;104、第三侧壁;105、第四侧壁;11、废液排出部;12、定位凸起;13、第一连接端子;14、凹位;2、废液收容体;20、盒体;201、底面;202、顶面;203、第一侧面;204、第二侧面;205、第三侧面;206、第四侧面;207、外壳;207a、容纳腔;208、吸收材料;209、密封膜;21、废液导入部;22、第二连接端子;23、卡合部;24、阻挡部;25、第一凹部;26、第二凹部;27、定位部;28、定位孔;29、排气孔;30、废液引导部;31、把手;32、卡合凸部;33、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37.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
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3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除非另有规定或说明,术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9.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技术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等方位词是以附图6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
40.废液收容体一般是用于盛装在清洗打印头或打印的过程中产生的废墨液,废墨液产生之后会通过废墨管道进入到废液收容体中。不同图像形成装置的废液收容体形态、大小及存放位置都各不相同,但废液收容体通常都配有芯片和废墨垫,芯片用于计数,废墨垫用于吸墨。
41.通常,废液收容体的容量有限,废墨液过度堆积会导致废墨液从废液收容体上沿溢出,如果搬动图像形成装置,可能会导致超容的废墨液在图像形成装置内部乱流。同时,墨液具有导电性,一旦流入到图像形成装置主板或无绝缘保护的电器元件上,一通电,打印头和图像形成装置主板就很容易被烧毁。所以说,废液收容体是图像形成装置内部的定时炸弹,稍不留神,就有可能毁了一整部图像形成装置。
42.针对上述情况,图像形成装置设定一个保护计数器。这个计数器将每次废墨量记录下来,当废墨液达到上限的时候,图像形成装置会有不同方式的提示,例如,有的图像形成装置会通过蜂鸣器报警声音或者面板提示灯闪烁的次数来表示;而另一些图像形成装置则通过打印面板上所有指示灯的交替闪烁来表示。
43.参照图1至图3所示,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安装部的立体图;图2为图1中的安装部的截面图;图3为图1中的安装部的另一视角结构图。安装部1具有安装腔10,其具有底壁101、第一侧壁102、第二侧壁103、第三侧壁104和第四侧壁105,第一侧壁102和第二侧壁103相对设置,第三侧壁104和第四侧壁105相对设置,且底壁101与第一侧壁102、第二侧壁103、第三侧壁104和第四侧壁105分别相连。
44.具体地,安装部1包括废液排出部11、定位凸起12、第一连接端子13和凹位14。废液排出部11设置于底壁101,定位凸起12设置有两个,两个定位凸起12分别设置于底壁101,且两个定位凸起12分别位于废液排出部11的两侧。第一连接端子13设于第一侧壁102,凹位14分别设于第一侧壁102、第二侧壁103和第四侧壁105(图中并未显示),第一连接端子13用于与废液收容体的第二连接端子接触,实现电连接,凹位14用于与废液收容体的卡合部卡合固定。
45.参照图4所示,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废液收容体的立体图。该废液收容体2可拆卸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的安装部1内,用于回收图像形成装置在清洗打印头或打印过程
中产生的废液。具体地,废液收容体2包括盒体20,盒体20大致呈长方体结构,其具有底面201、顶面202、第一侧面203、第二侧面204、第三侧面205和第四侧面206。其中,底面201和顶面202相对设置,第一侧面203与第二侧面204相对设置,第三侧面205和第四侧面206相对设置,且底面201与第一侧面203、第二侧面204、第三侧面205及第四侧面206相连,顶面202与第一侧面203、第二侧面204、第三侧面205及第四侧面206相连。
46.参照图5所示,图5为图4中的废液收容体的立体分解图。盒体20包括外壳207、吸收材料208和密封膜209,外壳207具有容纳腔207a,容纳腔207a用于容纳由图像形成装置流出的废墨液。吸收材料208设置于容纳腔207a内,用于吸收废墨液。密封膜209密封连接于外壳207,以防止废墨液流出容纳腔207a之外。
47.同时参照6和图7所示,图6为图4中的废液收容体的另一视角结构图;图7为图4中的废液收容体的另一视角结构图。废液收容体2还包括废液导入部21、第二连接端子22、卡合部23、阻挡部24、第一凹部25和第二凹部26。废液导入部21设置于底面201,其能够与废液排出部11配合连通。第二连接端子22设置于第一侧面203,其能够与第一连接端子13配合接触,实现废液收容体2与图像形成装置的电连接。第二凹部26设置于第二侧面204,其与安装部1的凸起部配合。第一凹部25设置于第一侧面203,卡合部23连接于第一侧面203并位于第一凹部25,其能够朝向第一凹部25弹性偏移,进而实现与凹位14的卡合固定或脱离凹位14。阻挡部24设置于第一侧面203并位于卡合部23的正下方,且位于废液导入部21、第二连接端子22的上方。在废液收容体2装入安装部1时,卡合部23与凹位14在卡合固定的过程中产生的碎末会被阻挡部24阻挡住,避免碎末影响废液导入部21与废液排出部11、第二连接端子22与第一连接端子13连接的良好接触。
48.参照图8所示,图8为图4中的废液收容体的另一视角结构图。废液收容体2还包括定位部27,在本实施例中,定位部27为肋状。进一步地,定位部27设置有两个,两个定位部27分别设置于第一侧面203,并位于第二连接端子22的相对两侧。在将废液收容体2安装入安装部1时,第二连接端子22与第一连接端子13接触,两个定位部27分别与第一连接端子13的两侧抵接,使第二连接端子22和第一连接端子13能够更稳定地实现电连接。
49.继续参照图7所示,废液收容体2还包括定位孔28,定位孔28设置有两个,两个定位孔28分别设置于底面201,用于与两个定位凸起12配合定位。
50.进一步地,废液收容体2还包括排气孔29、废液引导部30、把手31和卡合凸部32,排气孔29设置于密封膜209,用于排出容纳腔207a内的气体,以便于吸收材料208更好地吸收废墨液。废液引导部30设置于外壳207,通过废液引导部30将由废液导入部21流入的废墨液引流至容纳腔207a的中部,便于吸收材料208能够充分地对废墨液进行吸收。把手31连接于外壳207,通过把手31便于安装或拆卸废液收容体2。卡合凸部32设置于第一侧面203、第二侧面204和第三侧面205,用于与安装部1的凹槽配合。
51.参照图9和图10所示,图9为图4中的废液收容体安装到安装部中的截面图;图10为图4中的废液收容体安装到安装部的另一截面图。当废液收容体2安装到安装部1时,废液排出部11插入废液导入部21,定位凸起12插入定位孔28,卡合部23与安装部1的凹位14卡合,两定位部27与第一连接端子13的两侧定位卡合,使得第二连接端子22与第一连接端子13稳定接触,废墨液通过废液引导部30流入容纳腔207a内,被吸收材料208吸收。
52.在废液收容体2安装到安装部1的过程中,卡合部23沿铅垂方向向下移动,并与安
装腔10的侧壁接触摩擦,在接触摩擦过程中产生的碎末会被阻挡部24阻挡,防止碎末下落到安装腔10的底部或第一连接端子13上,影响废液导入部21与废液排出部11、第二连接端子22与第一连接端子13的良好接触。
53.在取出废液收容体2时,手持把手31往上提,卡合部23朝向第一凹部25弹性偏移,脱离安装部1的凹位14,并与安装腔10的侧壁接触摩擦,在接触摩擦的过程中产生的碎末被阻挡部24阻挡,并被带出安装腔10。
54.基于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技术还公开了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1所示,图11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废液收容体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端子22设置于第一侧面203,第一凹部25设置于第二侧面204,卡合部23连接于第二侧面204并位于第一凹部25,其能够朝向第一凹部25内弹性偏移。
55.基于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技术还公开了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2和图13所示,图12为本技术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废液收容体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为图12中的废液收容体安装到安装部的截面图。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凹部25设置于第三侧面205并靠近于把手31设置,卡合部23连接于第三侧面205并位于第一凹部25,其能够朝向第一凹部25内弹性偏移。
56.基于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基础上,本技术还公开了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4所示,图14为本技术再一实施例提供的废液收容体的截面图。本实施例与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废液收容体2还包括弹性件33,例如弹簧。弹性件33设置于第一凹部25内,其一端与第一凹部25的内壁连接,另一端与卡合部23连接。本实施例通过弹性件33的设置,增强了卡合部23的回复力,避免了由于废液收容体2使用时间长而使卡合部回复力不足的情况。
57.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