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备加热介质的加热器的加热装置以及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2.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印刷装置,其在对介质进行支承的引导面上,通过来自加热部的红外线和来自送风部的气流而对被喷出至介质m上的油墨进行干燥。此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能够通过被配置在加热器附近的热敏电阻而对来自加热器的红外线的温度进行检测。
3.使气流沿着介质的表面流动并通过加热器加热介质而进行干燥的记录装置可能会因所述介质的宽度方向上的加热不均匀而在所述介质的一部分上产生皱折。在产生所述皱折的部分处,由于该皱折,而使沿着所述介质的表面的气流的流动会被扰乱,从而产生湍流。
4.在以与产生所述皱折的部分对置的方式而配置了温度检测部的情况下,所述湍流的一部分会被吹送至该温度检测部。存在以下问题,即,所述温度检测部因碰到所述湍流所引起的影响而使温度检测的精度容易降低的问题。
5.在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2中,对于由于上述皱折的产生而引起的问题,既没有考虑该问题的记载,也没有给出启示。
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1501号公报
7.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15904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8.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加热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介质支承部,其具有对介质进行支承的支承面;加热器,其从所述支承面分离并对所述介质的表面进行加热;气流供给部,其沿着所述介质的表面向所述介质与所述加热器之间的区域供给气流;多个加热器支撑部,其支撑所述加热器;至少一个温度检测部,其位于从所述支承面分离的位置,并对所述区域的空间温度进行检测,所述至少一个温度检测部被配置在所述多个加热器支撑部中的彼此相邻的两个加热器支撑部之间。
9.在本实用新型的加热装置中,优选为,两个以上的所述第一温度检测部被配置在所述多个加热器支撑部中的彼此相邻的两个加热器支撑部之间。
10.在本实用新型的加热装置中,优选为,具备输送所述介质的输送部,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温度检测部在所述介质被输送的输送方向上被配置于所述加热器的下游。
11.在本实用新型的加热装置中,优选为,多个所述气流供给部被配置在与所述气流的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温度检测部在所述气流的流动方向上被配置于所述加热器的上游。
12.在本实用新型的加热装置中,优选为,所述加热器与沿着所述介质的表面的所述区域之间通过网体进行划分,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温度检测部相对于所述网体而被配置在所
述加热器侧。
13.在本实用新型的加热装置中,优选为,所述介质支承部具备与所述第一温度检测部分开的至少一个第二温度检测部,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温度检测部被配置在与所述多个加热器支撑部中的彼此相邻的两个加热器支撑部之间对应的位置处。
14.此外,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介质支承部,其具有对介质进行支承的支承面;记录部,其在所述介质上进行记录;加热器,其从所述支承面分离并对所述介质的表面进行加热;气流供给部,其沿着所述介质的表面向所述介质与所述加热器之间的区域供给气流;多个加热器支撑部,其支撑所述加热器;至少一个温度检测部,其位于从所述支承面分离的位置,并对所述区域的空间温度进行检测,所述至少一个温度检测部被配置在所述多个加热器支撑部中的彼此相邻的两个加热器支撑部之间。
15.根据本实用新型,至少一个第一温度检测部被配置在多个加热器支撑部中的彼此相邻的两个加热器支撑部之间。由此,即使通过加热而在介质上产生了皱折,由于第一温度检测部位于介质的难以产生皱折的部分处,因此,能够在由皱折引起的湍流的影响较小的状态下高精度地对空间温度进行检测。由于空间温度与介质的温度相关,因此,能够高精度地对介质的温度进行检测。
附图说明
16.图1为表示具备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加热装置的记录装置的概要纵剖视图。
17.图2为该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加热装置部分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18.图3为该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加热装置部分的主视图。
19.图4为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加热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以下,首先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概要地说明。
21.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印刷装置的第一方式的特征在于,具备:介质支承部,其具有对介质进行支承的支承面;加热器,其从所述支承面分离并对所述介质的表面进行加热;气流供给部,其沿着所述介质的表面向所述介质与所述加热器之间的区域供给气流;多个加热器支撑部,其支撑所述加热器;至少一个第一温度检测部,其位于从所述支承面分离的位置并对所述区域的空间温度进行检测,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温度检测部被配置在所述多个加热器支撑部中的彼此相邻的两个加热器支撑部之间。
22.在多个加热器支撑部中的彼此相邻的两个加热器支撑部之间,基于所述加热的介质的温度高于与所述加热器支撑部对置的部分的温度。因此,该部分的介质会伸展,即,具有难以产生皱折的倾向。另一方面,基于加热的温度较低的与加热器支撑部对置的部分受到周围的所述伸展的影响,从而易于产生皱折。
23.根据本方式,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温度检测部被配置在所述多个加热器支撑部中的彼此相邻的两个加热器支撑部之间。由此,即使通过加热而在介质上产生了皱折,由于所述第一温度检测部位于所述介质的难以产生皱折的部分处,因此,能够在由皱折引起的湍流的影响较小的状态下高精度地对所述空间温度进行检测。由于所述空间温度与所述介质的温度相关,因此,能够高精度地对介质的温度进行检测。
24.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式所涉及的加热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中,两个以上的所述第一温度检测部被配置在所述多个加热器支撑部中的彼此相邻的两个加热器支撑部之间。换言之,在所述彼此相邻的两个加热器支撑部之间,在两个以上的位置处配置有所述第一温度检测部。
25.根据本方式,两个以上的所述第一温度检测部被配置在所述多个加热器支撑部中的彼此相邻的两个加热器支撑部之间。由此,两个以上的第一温度检测部能够在不受皱折的影响的条件下对与所述彼此相邻的两个加热器支撑部之间对应的空间温度进行检测,因此,通过在所述彼此相邻的两个加热器支撑部之间取得在两个以上的位置处被检测到的介质的温度的平均值,从而能够进一步高精度地对所述空间温度进行检测。因此,能够高精度地对介质的温度进行检测。
26.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式所涉及的加热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中,具备输送所述介质的输送部,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温度检测部在所述介质被输送的输送方向上被配置于所述加热器的下游。
27.根据本方式,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温度检测部在所述介质被输送的输送方向上被配置于所述加热器的下游。由此,在所述介质被充分地加热的状态下实施由所述第一温度检测部进行的温度检测。即,在所述空间温度与所述介质的温度的相关性较高的位置处实施由所述第一温度检测部进行的温度检测。因此,能够提高所述介质的温度检测精度。
28.本实用新型的第四方式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中,多个所述气流供给部被配置在与所述气流的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所述至少一个温度检测部在所述气流的流动方向上被配置于所述加热器的上游。
29.在本方式中,多个所述气流供给部被配置在与所述气流的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由此,在介质的宽度方向上气流一致。但是,在多个气流供给部中的任意一个产生了故障的情况下,在介质的宽度方向上,与产生了所述故障的气流供给部对应的位置的气流比其它位置的气流弱。
30.根据本方式,与所述气流供给部的故障部位对应的温度检测部能够对基于所述气流变弱的情况的空间温度的上升进行检测。由此,除了能够与第一方式和第二方式同样地高精度地对所述空间温度进行检测,还能够容易地对所述气流供给部有无故障进行检测。进一步,能够容易地确定多个所述气流供给部中的哪一个产生了故障。因此,能够立即采取针对所述气流供给部的故障的处理。
31.本实用新型的第五方式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至第四方式的任意一个方式中,所述加热器与沿着所述介质的表面的所述气流所流动的区域之间通过网体进行划分,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温度检测部相对于所述网体而被配置在所述加热器侧。
32.根据本方式,由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温度检测部相对于所述网体而被配置在所述加热器侧,因此,当在所述介质支承部的支承面上设置介质时以及介质卡纸处理等时,能够降低操作人员不小心而接触到所述第一温度检测部的可能性。
33.本实用新型的第六方式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至第五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中,所述介质支承部具备与所述第一温度检测部分开的至少一个第二温度检测部,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温度检测部被配置在与所述多个加热器支撑部中的彼此相邻的两个加热器支撑部之间对应的位置处。
34.根据本方式,所述介质支承部具备与所述第一温度检测部分开的第二温度检测部,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温度检测部被配置在与所述多个加热器支撑部中的彼此相邻的两个加热器支撑部之间对应的位置处。由于该第二温度检测部被配置在所述介质支承部上,因此,对基于热量从被加热后的介质经由该介质支承部而逃逸的情况的、该介质支承部的温度进行检测。由此,当根据第一温度检测部所检测出的所述空间温度求出所述介质的温度时,由于可以依据从所述介质逃逸的热量的量来实施,因此,能够进一步高精度地对介质的温度进行检测。
35.本实用新型的第七方式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介质支承部,其具有对介质进行支承的支承面;记录部,其在所述介质上进行记录;加热器,其从所述支承面分离并对所述介质的表面进行加热;气流供给部,其沿着所述介质的表面向所述介质与所述加热器之间的区域供给气流;多个加热器支撑部,其支撑所述加热器;至少一个第一温度检测部,其位于从所述支承面分离的位置并对所述区域的空间温度进行检测,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温度检测部被配置在所述多个加热器支撑部中的彼此相邻的两个加热器支撑部之间。
36.根据本方式,在记录装置中,能够获得所述加热装置的各方式的效果。
37.实施方式1
38.以下,参照图1至图4,对具备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加热装置的记录装置的实施方式1进行详细说明。
39.在以下的说明中,如各图所示,将彼此正交的三个轴分别设为x轴、y轴、z轴。z轴方向相当于铅直方向。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相当于水平方向。另外,将记录装置的前后方向设为y轴方向,并将宽度方向设为x轴方向。
40.在图1中,示出了作为记录装置1的一个示例的喷墨式打印机。该记录装置1在介质m上喷出油墨而对各种信息进行记录。记录装置1具备加热装置30。加热装置30对被喷出至介质m的油墨进行加热而干燥。
41.作为介质m,可以列举出纸张(卷筒纸、单张纸)、纺织品(织物、布等)等各种各样的素材之物。
42.在本实施方式中,加热装置30具备:介质支承部5,其具有对介质m进行支承的支承面3;至少一个加热器9,其从支承面3分离并对介质m的表面7进行加热;气流供给部15,其沿着介质m的表面7向介质m与加热器9之间的区域11供给气流13;多个加热器支撑部17、17、
……
,其支撑加热器9。
43.此外,还具备至少一个第一温度检测部19,其从支承面3分离并对与介质m的表面7相接的区域11的空间温度进行检测。并且,至少一个第一温度检测部19被配置在多个加热器支撑部17、17、
……
中的彼此相邻的两个加热器支撑部17、17之间。
44.介质支承部
45.如图1所示,介质支承部5具有平坦的支承面3。支承面3位于受到由加热器9实施的加热的位置处,并对通过输送部21而向输送方向f被输送的介质m从背面2侧进行支承。介质支承部5由铝、sus等热传导率较大的材料构成。
46.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面3被构成为相对于水平方向而倾斜的倾斜面。另外,支承面3不限定于图示的倾斜面,既可以为水平面,也可以为垂直面。
47.在与介质支承部5相比靠输送方向f的上游设置有省略了图示的记录头。从该记录
头向介质m喷出油墨以记录预定的信息。
48.被喷出了所述油墨的介质m在通过输送部21而被输送并到达支承部5的支承面3上时,通过加热器9而被加热,从而实施所述油墨的干燥处理。被实施了干燥处理的介质m被进一步向下游传送,并通过未图示的收卷辊而被收卷。或者,被实施由剪切器进行的切断处理。
49.加热器
50.如图2及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加热器9使用了长度较长的棒状的红外线加热器。
51.以与介质支承部5的支承面3对置的方式设置有加热干燥单元4。加热干燥单元4对被喷出到介质m上的油墨进行干燥。加热器9为构成加热干燥单元4的主要构成要素之一,并以与介质支承部5的支承面3对置的方式被配置。
52.在图1以及图2中,符号6为反射板。从红外线加热器被射出的电磁波中的一部分朝向与介质m相反的方向。反射板6用于将所述一部分的电磁波反射从而照射至支承面3上的介质m。反射板6由两个凹面镜构成,一个为加热器9a用的反射板6a,另一个为加热器9b用的反射板6b。
53.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两个加热器9。两个加热器9包括位于介质m的输送方向f的上游的加热器9a和位于下游的加热器9b。
54.棒状的加热器9a、9b被设置为,其棒的长边方向都沿着与输送方向f交叉的方向。即,棒状的加热器9a、9b沿着介质m的宽度方向而被设置。
55.此外,至少一个加热器9基于由后述的第一温度检测部19和第二温度检测部25中的至少一方实施的介质m的温度的检测结果,通过未图示的控制部而被控制。具体而言,以使由第一温度检测部19和第二温度检测部25中的至少一方检测出的介质m的温度与预定的目标温度的差异(偏差)尽可能接近零的方式,来对至少一个加热器9进行pid控制。
56.加热器支撑部
57.如图3所示,棒状的加热器9a、9b的一端(图3的左侧)被保持于由单一的部件构成的端部加热器支撑部17el。棒状的加热器9a、9b的另一端(图3的右侧)被保持于由单一的部件构成的端部加热器支撑部17er。
58.在本实施方式中,一个棒状的加热器9a的两端以外的部分以不会因自重而向下弯曲的方式由三个加热器支撑部17a保持。另一个棒状的加热器9b的两端以外的部分也以不会因自重而向下弯曲的方式由三个加热器支撑部17b保持。三个加热器支撑部17a、三个加热器支撑部17b都在介质m的宽度方向上以大致等间隔的方式被配置,且被配置在大致相同的位置处。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加热器支撑部17、17、
……
由三个加热器支撑部17a、三个加热器支撑部17b、端部加热器支撑部17el和端部加热器支撑部17er构成。多个加热器支撑部17、17、
……
都由例如sus等金属材料构成。
59.另外,各加热器支撑部17a、17b的配置数量不被限定为所述三个,而也可以是两个或四个以上。
60.气流供给部
61.如图1所示,至少一个气流供给部15沿着介质m的表面7向介质m与加热器9(9a、9b)之间的区域11供给气流13。
62.在本实施方式中,四个气流供给部15在与气流13的流动方向(与输送方向f相同)交叉的方向上被配置在相对于反射板6而与加热器9相反的一侧的区域8中。具体而言,四个气流供给部15以大致等间隔的方式而被配置在介质m的宽度方向上。由此,在介质m的宽度方向上使气流13一致。此处,气流供给部15使用了风扇。
63.区域8与区域11经由折返区域10而被连通。区域8被构成为能够导入外部空气。即,被构成为,通过由风扇构成的气流供给部15来抽吸外部空气,并使气流13流经区域8、折返区域10以及区域11。
64.第一温度检测部
65.至少一个第一温度检测部19位于从支承面3分离的位置。至少一个第一温度检测部19对与介质m的表面7相接的区域11的空间温度进行检测。此处,至少一个第一温度检测部19使用了热敏电阻。
66.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两个第一温度检测部19。两个第一温度检测部19分别被配置在彼此相邻的两个加热器支撑部17el与17b之间以及彼此相邻的两个加热器支撑部17b与17b之间这两处。另外,被配置在彼此相邻的两个加热器支撑部17、17之间的第一温度检测部19不限于所述两处,也可以是一处或三处以上。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针对彼此相邻的两个加热器支撑部17el与17b之间以及彼此相邻的两个加热器支撑部17b与17b之间,分别设置有多个第一温度检测部19。换言之,在彼此相邻的两个加热器支撑部17el与17b之间的多个部位、以及在彼此相邻的两个加热器支撑部17b和17b之间的多个部位处,以分别对应于多个部位的方式而配置有多个第一温度检测部。
67.此外,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温度检测部19在介质m被输送的输送方向f上被配置于加热器9a、9b的下游。具体而言,第一温度检测部19被配置在反射板6b的内侧,且被配置于加热器9b的斜下方的位置处。另外,为了使第一温度检测部19不直接从加热器9接收电磁波,而优选为,在该第一温度检测部19与加热器9之间设置遮挡部件。
68.网体
69.在本实施方式中,加热器9与沿着介质m的表面7的气流13所流动的区域11之间通过网体23而被划分。网体23使用了将线材编织成格子状所获得的网体。并且,第一温度检测部19相对于网体23而被配置在加热器9侧。
70.第二温度检测部
71.在本实施方式中,介质支承部5具备与第一温度检测部19分开的至少一个第二温度检测部25。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两个第二温度检测部25、25。
72.设置第二温度检测部25的位置为不从支承面3露出的内侧的位置,并且为与第一温度检测部19对应的位置,而且是与多个加热器支撑部17、17中的彼此相邻的两个加热器支撑部之间对应的位置。此处,第二温度检测部25也使用了热敏电阻。
73.实施方式1的作用及效果的说明
74.基于图1至图3,对实施方式1的加热装置30以及记录装置1的作用进行说明。
75.在与加热装置30的介质支承部5相比靠输送方向f的上游处,从省略图示的所述记录头向介质m喷出油墨从而记录预定的信息。在通过输送部21而将被喷出有所述油墨的介质m输送并到达介质支承部5的支承面3上时,通过加热装置30的加热器9进行加热,从而实施所述油墨的干燥处理。
76.(1)正如上文所说明的,在实施方式1的加热装置30中,在多个加热器支撑部17、17、
……
中的彼此相邻的两个加热器支撑部17、17之间,基于所述加热的介质m的温度会高于与加热器支撑部17对置的部分。其原因是,来自加热器9的电磁波难以被多个加热器支撑部17、17、
……
遮挡。因此,该部分的介质m在加热干燥时会伸展,即,具有难以产生皱折的倾向。另一方面,基于加热的温度较低的与加热器支撑部17对置的部分受到周围的所述伸展的影响,从而易于产生皱折。
77.根据本实施方式,至少一个第一温度检测部19被配置在多个加热器支撑部17、17、
……
中的彼此相邻的两个加热器支撑部17、17之间。由此,即使通过加热而在介质m上产生了皱折,由于第一温度检测部19位于介质m的难以产生皱折的部分处,因此,能够在由皱折引起的湍流的影响较小的状态下,高精度地对所述空间温度进行检测。由于所述空间温度与介质m的温度相关,因此,能够高精度地对介质m的温度进行检测。
78.作为记录装置1,通过具备所述加热装置30,从而在记录装置1中能够获得基于所述加热装置30的效果。具体而言,通过高精度地对介质m的温度进行检测,从而也高精度地实施加热器9的控制。由此,向介质m的图像的定影高精度地被实施,从而提高了图像的品质。在以下的说明中,也能够在记录装置1中获得基于加热装置30的效果。
79.(2)根据介质m的种类,介质m上产生的皱折的周期会有与多个加热器支撑部17、17、
……
的排列周期(排列间隔)不一致的情况。具体而言,有可能在介质m上产生的皱折的周期短于多个加热器支撑部17、17、
……
的排列周期(排列间隔)。根据本实施方式,两个以上的第一温度检测部19被配置在多个加热器支撑部17、17、
……
中的彼此相邻的两个加热器支撑部17、17之间。由此,两个以上的第一温度检测部19能够在不受到皱折的影响的条件下对与所述加热器支撑部17、17之间对应的空间温度进行检测,因此,通过在所述加热器支撑部17、17之间取得在两个以上的位置处被检测到的介质的温度的平均值,从而能够进一步高精度地对所述空间温度进行检测。因此,能够高精度地对介质m的温度进行检测。此外,根据介质m的种类,即使当在介质m上产生的皱折的周期与多个加热器支撑部17、17、
……
的排列周期(排列间隔)不一致的情况下,也能够进一步高精度地对所述空间温度进行检测。
80.根据本实施方式,至少一个第一温度检测部19在介质m被输送的输送方向f上被配置于加热器9的下游。由此,会在介质m被充分地加热的状态下实施由第一温度检测部19进行的温度检测。即,在所述空间温度与介质m的温度的相关性较高的位置处实施由第一温度检测部19进行的温度检测。因此,能够提高介质m的温度检测精度。
81.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至少一个第一温度检测部19相对于网体23而被配置在加热器9侧,因此,当在介质支承部5的支承面3上设置介质m时以及介质m的卡纸处理等时,能够降低操作人员不小心而接触到第一温度检测部19的可能性。
82.根据本实施方式,介质支承部5具备与第一温度检测部19分开的第二温度检测部25,至少一个第二温度检测部25被配置在与多个加热器支撑部17、17、
……
中的彼此相邻的两个加热器支撑部17、17之间对应的位置处。该至少一个第二温度检测部25被配置在介质支承部5上,因此,对基于热量从被加热后的介质m经由介质支承部5而逃逸的情况的、介质支承部5的温度进行检测。多个加热器支撑部17、17、
……
中的彼此相邻的两个加热器支撑部17、17之间具有难以产生皱折的倾向。换言之,在介质支承部5上与彼此相邻的两个加热器支撑部17、17之间对应的位置处,介质m难以从介质支承部5翘起。由此,当根据由第一温
度检测部19检测出的所述空间温度而求出介质m的温度时,可以依据从介质m逃逸的热量的量来实施,因此,能够进一步高精度地对介质m的温度进行检测。此外,由于在介质支承部5上与彼此相邻的两个加热器支撑部17、17之间对应的位置处,介质m难以从介质支承部5翘起,因此,能够利用第二温度检测部25高精度地对从介质m逃逸的热量的量进行检测。
83.实施方式2
84.接下来,基于图4的示意图对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加热装置30的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另外,对与实施方式1共通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此外,也省略了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作用以及效果的说明。
85.图4的示意图表示,将视点置于气流供给部15侧而对加热器9a、区域11以及支承面3所在位置的方向进行观察时的加热器9a、第一温度检测部19、气流13(位于区域11的气流13)、气流供给部15的相对位置。
86.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温度检测部19在气流13的流动方向上被配置于加热器9(9a、9b)的上游。当以图1来说明时,被配置在加热器9a的斜上方且反射板6a的内侧。另外,在图1中没有其图示。
87.再次以图4进行说明。多个气流供给部15被配置在与区域11中的气流13的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向、即介质m的宽度方向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宽度方向上以等间隔的方式而配置有四个气流供给部15a、15b、15c、15d。另外,当然并不限于四个。
88.此外,在气流13的流动方向上,在加热器9a的上游处配置有温度检测部19。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四个温度检测部19。另外,当然并不限于四个。
89.一个温度检测部19a位于与气流供给部15a对应的位置。同样地,温度检测部19b位于与气流供给部15b对应的位置,温度检测部19c位于与气流供给部15c对应的位置,温度检测部19d位于与气流供给部15d对应的位置。
90.在本实施方式中,四个气流供给部15a、15b、15c、15d被配置在与气流13的流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由此,在介质m的宽度方向上气流13一致。
91.但是,在多个气流供给部15a、15b、15c、15d中的任意一个产生了故障的情况下,在介质m的宽度方向上,与产生了所述故障的气流供给部对应的位置的气流13比其它位置的气流弱。例如,在气流供给部15b产生了故障的情况下,与产生了故障的气流供给部15b对应的位置的气流13比其它位置的气流弱。
92.根据本实施方式,与气流供给部15a、15b、15c、15d的故障部位(例如15b)对应的温度检测部19b对基于气流13变弱的情况而引起的空间温度的上升进行检测。由此,除了能够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高精度地对所述空间温度进行检测,还能够容易地对气流供给部15a、15b、15c、15d有无故障进行检测。进一步,能够容易地确定多个气流供给部15a、15b、15c、15d中的哪一个产生了故障。因此,能够立即采取针对气流供给部15a、15b、15c、15d的故障的处理。
93.其它实施方式
94.虽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装置30以及记录装置1以具有如上文所述的结构作为基础,但是,当然也能够对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的部分的结构进行变更及省略等。
95.在上述实施方式1与实施方式2中,说明了第一温度检测部19仅被配置在多个加热
器支撑部17、17、
……
中的彼此相邻的两个加热器支撑部17、17之间的部位处的结构。也可以设为,除了该部位以外,还将第一温度检测部19配置在多个加热器支撑部17、17、
……
中的彼此相邻的两个加热器支撑部17、17之间的部位以外的部位处。
96.此外,在实施方式2中,也可以设置第二温度检测部25。
97.加热器9也可以不为棒状。例如,也可以使用圆环状的加热器9。
98.符号说明
[0099]1…
记录装置;2
…
背面;3
…
支承面;4
…
加热干燥单元;5
…
介质支承部;6
…
反射板;7
…
表面;8
…
区域;9
…
加热器;10
…
折返区域;11
…
区域;13
…
气流;15
…
气流供给部;17
…
加热器支撑部;19
…
第一温度检测部;21
…
输送部;23
…
网体;25
…
第二温度检测部;30
…
加热装置;f
…
输送方向;m
…
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