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航天航空 专利正文
一种用于航空航天的无人机起落架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8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用于航空航天的无人机起落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无人机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航空航天的无人机起落架。


背景技术:

2.无人驾驶飞机简称“无人机”,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机,或者由车载计算机完全地或间歇地自主地操作,随着航空科技的发展,无人机在航天航空领域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无人机起落架是安装在无人机的机体底部位置以向上支撑机体,是能够保证无人机安全着陆和起飞稳定性的重要部件。
3.现有的用于航空航天的无人机起落架多为结构固定,角度不可调节,不便于在凹凸不平或倾斜地面上降落,同时无人机在起飞和降落时,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地面强烈的反作用力冲击,在一定程度上会损伤无人机机体和架设于无人机上的精密仪器。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无人机起落架不能缓解无人机起落时的振动和不便于在凸凹不平或倾斜地面上降落的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用于航空航天的无人机起落架,包括无人机底座,还包括:支撑腿,铰链连接在所述无人机底座底部;减震部,设于所述支撑腿远离无人机底座一端,其中,所述减震部由凸块、波纹管和配重球台组成,所述凸块铰链连接在所述支撑腿远离无人机底座一端,所述波纹管固定连接在所述凸块底部,所述配重球台固定连接在波纹管底部,所述凸块底部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侧壁上开设有若干限流孔,所述波纹管与凹槽相连通;电动伸缩杆,设于所述无人机底座下方,用于调节支撑腿展开角度。
7.为了进一步对无人机进行减震,优选地,所述波纹管内设有弹簧,所述弹簧一端与凹槽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弹簧另一端与波纹管底部固定连接。
8.为了增大配重球台与地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进一步的,所述配重球台上开设有若干防滑槽。
9.为了便于调节支撑腿展开角度,更进一步的,所述无人机底座底部固定连接有基座,所述电动伸缩杆一端铰链连接在基座上,所述电动伸缩杆另一端铰链连接在支撑腿上。
10.为了保证无人机起落架降落时的稳定性,优选地,所述支撑腿、减震部和电动伸缩杆均对称设有四组。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航空航天的无人机起落架,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2.1、该用于航空航天的无人机起落架,通过减震部上开设的限流孔对波纹管内气体进出进行阻碍,从而消耗无人机降落过程中的动能,将动能转化成空气摩擦的热能,对无人机进行减震防护。
13.2、该用于航空航天的无人机起落架,通过安装在波纹管内的弹簧,对无人机降落过程中的动能进行转化为弹簧弹性势能短暂储存,然后再通过限流孔阻碍空气转化为空气摩擦的热能,可进一步对无人机进行减震,避免无人机降落过程中受到地面反作用力冲击损坏机体或无人机上的精密仪器。
14.3、该用于航空航天的无人机起落架,通过无人机控制中心根据勘测的地面降落环境对四组电动伸缩杆进行分别调节,从而保证无人机降落后不会因为地面的凸凹不平或倾斜而导致无人机翻倒或损坏。
15.该装置中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减震部将无人机下降过程中动能转化为空气摩擦产生的热能散热在空气中,避免了无人机在起飞和降落的过程中不会受到地面强烈的反作用力冲击,保护了无人机机体和无人机上的精密仪器,并且通过无人机控制中心根据地面的降落环境调节支撑腿的倾斜角度,可方便无人机在不同降落环境下降落,避免无人机降落后翻倒或损坏。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用于航空航天的无人机起落架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用于航空航天的无人机起落架减震部的结构示意图一;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用于航空航天的无人机起落架减震部的结构示意图二。
19.图中:1、无人机底座;101、基座;2、支撑腿;3、减震部;301、凸块;302、限流孔;303、波纹管;304、配重球台;305、凹槽;306、弹簧;307、防滑槽;4、电动伸缩杆。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2.实施例:
23.参照图1

3,一种用于航空航天的无人机起落架,包括无人机底座1,还包括:支撑腿2,铰链连接在无人机底座1底部;减震部3,设于支撑腿2远离无人机底座1一端,其中,减震部3由凸块301、波纹管303和配重球台304组成,凸块301铰链连接在支撑腿2远离无人机底座1一端,波纹管303固定连接在凸块301底部,配重球台304固定连接在波纹管303底部,凸块301底部开设有凹槽305,凹槽305侧壁上开设有若干限流孔302,波纹管303与凹槽305相连通;电动伸缩杆4,设于无人机底座1下方,用于调节支撑腿2展开角度。
24.波纹管303内设有弹簧306,弹簧306一端与凹槽305内壁固定连接,弹簧306另一端与波纹管303底部固定连接,配重球台304上开设有若干防滑槽307,无人机底座1底部固定
连接有基座101,电动伸缩杆4一端铰链连接在基座101上,电动伸缩杆4另一端铰链连接在支撑腿2上,支撑腿2、减震部3和电动伸缩杆4均对称设有四组。
25.无人机降落过程中,可通过无人机上的摄像系统对将要降落的地面进行勘测,再通过无人机控制中心对地面的凸凹度或倾斜度进行计算,然后通过控制中心对四组电动伸缩杆4进行控制调节,当勘测到地面较为平整且不倾斜时,可控制四组电动伸缩杆4同步伸长,以减小支撑腿2与无人机底座1间的夹角,降低无人机整体的重心,增大无人机与地面的支撑形成的支撑面积,防止无人机降落后因地面的反作用力弹起翻倒,损坏无人机,当勘测到地面较为凸凹不平且不倾斜时,可控制四组电动伸缩杆4同步适当缩短,以适当增加支撑腿2与无人机底座1间的夹角,增大无人机底座1与支撑腿2最低端的距离,防止无人机降落过程中,无人机底座1与地面凸起部分发生碰撞而损坏无人机,并且需要注意控制降落速度,防止地面反作用力弹起无人机导致翻倒,损坏无人机,当勘测倒地面较为平整但是具有一定倾斜角度时,可控制四组电动伸缩杆4分别调节伸长或缩短,使无人机降落后,无人机主体部分重心控制在无人机底座1中心位置,防止因为重心不稳而导致无人机降落后翻倒损坏无人机,如此可通过无人机的摄像系统、无人机处理中心与四组电动伸缩杆4相配合,针对不同降落环境都可以很好的调节控制无人机的降落,避免无人机降落后翻倒造成损伤。
26.当无人机降落与地面接触时,减震部3上的配重球台304与地面接触,配重球台304上开设有防滑槽307,可增大与地面最大静摩擦力,防止降落后在倾斜地面上无人机发生滑动,同时配重球台304具有一定自重,可降低无人机整体的重心同时还可以调节支撑腿2展开角度时,配重球台304始终与地面第一时间接触,以保证减震部3充分对无人机进行减震,具体为配重球台304与地面接触后,无人机主体部分在重力的作用下还会继续向下移动,如此可带动支撑腿2向下移动,从而带动凸块301向配重球台304挤压移动,而凸块301向配重球台304移动的过程中,波纹管303内的气体会被挤压通过限流孔302排除,因为限流孔302为阻碍空气流动的小孔,气体通过限流孔302排除的过程中,限流孔302会对波纹管303内的气体具有一个阻碍的反作用力,从而消耗了凸块301向下移动过程中的动能,将动能转化为空气与限流孔302摩擦产生的热能,并且波纹管303内的弹簧306也在此过程中对配重球台304施加弹力,进一步消耗了动能,将部分动能转化为弹簧306的弹性势能,当凸块301向下位移过程中达到最低点时,凸块301会在弹簧306的弹力作用下向上移动,释放弹簧306的弹性势能,从而带动波纹管303拉伸,如此波纹管303内气压会低于外接大气压从而使外接的空气通过限流孔302进入波纹管303内,限流孔302依旧会阻碍空气进入,如此可将弹性势能转化为空气与限流孔302摩擦的热能,如此无人机主体在减震部3的作用下降下降过程中的动能转化为空气摩擦的热能散发在空气中,从而对无人机进行减震,防止无人机降落后受到地面强烈的反作用力冲击,导致无人机和无人机上的精密仪器损坏。
27.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减震部3将无人机下降过程中动能转化为空气摩擦产生的热能散热在空气中,避免了无人机在起飞和降落的过程中不会受到地面强烈的反作用力冲击,保护了无人机机体和无人机上的精密仪器,并且通过无人机控制中心根据地面的降落环境调节支撑腿2的倾斜角度,可方便无人机在不同降落环境下降落,避免无人机降落后翻倒或损坏。
2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
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