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臭氧发生器领域,具体涉及集成式臭氧发生模组。本实用新型还涉及相关的臭氧发生器。
背景技术:2.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能够有效地灭菌,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环保、医疗卫生、水处理、制药、食品制备、化妆品制备等需要灭菌或消毒的领域。
3.为此,当前提出了多种臭氧发生器和相关设备,其通常是利用放电产生低温等离子气体来实现的。
4.常见的臭氧发生器类型包括管式、罐式或机柜式臭氧发生器。但是,这些臭氧发生器往往是根据具体需求定制的,臭氧发生器自身的可扩展性较差。而且,这些臭氧发生器通常属于大型设备或大型设备的附属设备,不能灵活地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
5.本实用新型人还获知某些可扩展的板式结构臭氧发生器,但其仍然存在占地面积较大的问题。
6.有鉴于此,当前存在着提供结构紧凑的板式臭氧发生结构的需求,以便适用于方便携带的小型臭氧发生器。
7.上述描述仅作为了解本领域相关技术的背景,并非承认其属于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8.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一种集成式臭氧发生模组,其能具有紧凑的结构,适用于方便携带的小型臭氧发生器,同时还能具有相对高效的产气效率。
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出相关的臭氧发生器以及地电极。
10.根据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集成式臭氧发生模组,其包括位于第一端的第一端盖、位于第二端的第二端盖、设置在所述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之间的第一地电极和第二地电极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地电极和第二地电极之间的高压放电装置。所述端盖为盲端盖。借助于端盖加紧地电极对的方式能够允许实现紧凑的臭氧发生模组结构,尤其是能够在保证实现相对较小面积的地电极的前提下,使得地电极或其他模组部件是易于制造的。
1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地电极包括在面对所述第二地电极的相对面中形成的紧贴高压放电装置的接触面和从所述接触面下凹形成的至少一个微气道。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地电极包括在背对所述第二地电极的背对面中形成的第一布气道和第二布气道。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地电极还包括将所述第一布气道与所述微气道的第一端相连的第一通孔和将所述第二布气道与所述微气道的第二端相连的第二通孔。通过将微气道等反应结构和布气结构分设在地电极的相反表面不仅能够极大地提高制造和安装的便利性,而且重要的是能够允许气体接入结构在体积空间受限的情况下仍能够便利地安装,同时还保证了即使在非常紧凑的模组结构下,仍能获得高效的气体反应效率。
1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地电极包括在面对所述第一地电极的相对面中形成的
紧贴高压放电装置的接触面和从所述接触面下凹形成的至少一个微气道。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地电极包括在背对所述第一地电极的背对面中形成的第一布气道和第二布气道。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地电极还包括将所述第一布气道与所述微气道的第一端相连通的多个第一通孔和将所述第二布气道与所述微气道的第二端相连通的多个第二通孔。
1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地电极包括在相对面中形成的凹陷区,所述接触面和微气道位于所述凹陷区内。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地电极包括在相对面中形成的凹陷区,所述接触面和微气道位于所述凹陷区内。所述凹陷区可以用于容纳高压放电装置。
1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地电极的凹陷区比第一地电极的凹陷区深。
15.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盖包括连通所述第一地电极的第一布气道的贯穿的通气孔。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端盖包括连通所述第二地电极的第一布气道的贯穿的通气孔。
16.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地电极包括与所述第一地电极的第二布气道相连的贯穿的通气孔。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地电极包括与所述第二地电极的第二布气道相连的贯穿的通气孔。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端盖的通气孔可以临近第一布气道的端部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地电极的通气孔可以临近第二布气道的端部设置。
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地电极的通气孔与所述第二地电极的通气孔相对准。
19.由此,可以形成经第一端盖的通气孔、第一地电极的第一布气道、第一地电极的微气道(第一端至第二端)、第一地电极的第二布气道、第一和第二地电极的通气孔、第二地电极的第二布气道、第二地电极的微气道(第二端至第一端)、第二地电极的第一布气道、第二端盖的通气孔的气体流通(正反两个方向的流动均是可行的)。这样的结构允许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臭氧发生模组以极其紧凑的结构实现了相当长的有效气体反应通道,从而有效地提高了产气率。这能够充分地将流入/流出口分开,并且允许其互换使用,从而利用相对紧凑的空间。
20.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端盖的通气孔和/或所述第一和第二地电极的通气孔位于凹陷区的包络之外,从而不仅可以相对于该臭氧发生模组的紧凑结构进一步延长通道以提高产气率,而且在紧凑结构下仍能够有效保证跨电极板的气体流通不会影响有效的气体反应。
2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端盖的通气孔和/或所述第一和第二地电极的通气孔位于端盖和/或第一和第二地电极的角部。这能充分应用该紧凑结构的臭氧发生模组的空间,而不影响其有效功能。
2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地电极包括在所述背对所述第二地电极的背对面中形成的用于分布冷却流体的布流道。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地电极包括在所述背对所述第一地电极的背对面中形成的用于分布冷却流体的布流道。通过将冷却流体的流动结构设置在地电极的相反表面上不仅能够极大地提高制造和安装的便利性,而且重要的是能够允许流体接入结构在体积空间受限的情况下仍能够便利地安装,同时还保证了即使在非常紧凑的模组结构下,仍能获得高效的冷却效率。
2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盖包括连通所述第一地电极的布流道的贯穿的通流孔。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端盖包括连通所述第二地电极的布流道的贯穿的通流孔。
2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地电极包括与所述第一地电极的布流道相连的贯穿的通流孔。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地电极包括与所述第二地电极的布流道相连的贯穿的通流孔。
2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端盖的通流孔可以临近布流道的端部(如第一端) 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地电极的通流孔可以临近布流道的端部 (如第二端)设置。
2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地电极的通流孔与所述第二地电极的通流孔相对准。
27.由此,可以形成经第一端盖的通流孔、第一地电极的布流道的一端(如第一端)、所述第一地电极的布流道的另一端(如第二端)、第一地电极的通流孔、第二地电极的通流孔、第二地电极的布流道的一端(如第二端)、第二地电极的布流道的另一端(如第一端)、第二端盖的通流孔的流通(正反两个方向的流动均是可行的),从而不仅可以获得具有极高紧凑度的模组冷却流体分布结构,而且能够充分延长冷却流体流动路径,充分利用冷却流体的换热效应,在极其紧凑的结构下获得最大化的冷却效果。这能够充分地将流入/流出口分开,并且允许其互换使用,从而利用相对紧凑的空间。
2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端盖的通流孔和/或所述第一和/或第二地电极的通流孔位于所述凹陷区的包络之外,这不仅进一步延长冷却路径,而且在紧凑结构下仍能有效保证跨电极板的冷却流体流动而不影响有效的气体反应。
2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端盖的通流孔和/或所述第一和第二地电极的通流孔位于端盖和/或第一和第二地电极的角部。这能充分应用该紧凑结构的臭氧发生模组的空间,而不影响其有效功能。
3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端盖的通气孔和/或所述第一和第二地电极的通气孔位于端盖和/或第一和第二地电极的上角部;所述端盖的通流孔和/或所述第一和第二地电极的通流孔位于端盖和/或第一和第二地电极的下角部。
31.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设置在第一端盖和第一地电极之间的第一密封垫和设置在所述第二端盖和第二地电极之间的第二密封垫。
3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密封垫包括对准所述第一地电极的布流道的流道孔、对准所述第一地电极的第一布气道的第一气道孔和对准所述第一地电极的第二布气道的第二气道孔。
3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密封垫包括对准所述第二地电极的布流道的流道孔、对准所述第二地电极的第一布气道的第一气道孔和对准所述第二地电极的第二布气道的第二气道孔。
3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密封垫包括围绕所述流道孔的密封凸棱、围绕所述第一气道孔的密封凸棱和围绕所述第二气道孔的密封凸棱。
3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密封垫包括围绕所述流道孔的密封凸棱、围绕所述第一气道孔的密封凸棱和围绕所述第二气道孔的密封凸棱。
36.优选地,所述密封凸棱设置在面向端盖的表面上;在面向地电极的表面不设置所述密封凸棱,即面向地电极的表面是平的。这能充分利用端盖的加紧效果来同时实现良好的密封效果,而不影响气体/冷却流体的有效流动。
3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高压放电装置包括紧贴所述第一地电极的第一介质板、紧贴所述第二地电极的第二介质板和包围所述第一介质板和第二介质板的密封垫圈。可选
地,所述高压放电装置包括设置在第一介质板和第二介质板之间的第一和第二导热板。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密封垫圈包括用于电连接高压保险装置的接头部和从接头部延伸出的至少一个弹性导电片,所述弹性导电片抵接所述第一和第二介质板。
38.根据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臭氧发生器,其包括根据任一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集成式臭氧发生模组。
39.根据第三方面,提供一种地电极,所述地电极具有第一表面和相反的第二表面。所述地电极包括在所述第一和第二表面中的一个形成的用于紧贴高压放电装置的接触面和从所述接触面下凹形成的至少一个微气道。所述地电极包括在第一和第二表面中的另一个形成的第一布气道和第二布气道。所述地电极还包括将所述第一布气道与所述微气道的第一端相连的第一通孔和将所述第二布气道与所述微气道的第二端相连的第二通孔。
40.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地电极可以本身即是单件式的,无需封堵元件,而无需其他附件,例如流道的封堵元件。
4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地电极包括在在所述第一和第二表面中的所述另一个形成的用于分布冷却流体的布流道。
4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地电极包括与所述地电极的第二布气道相连的贯穿的通气孔。
4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地电极包括与所述第一地电极的布流道相连的贯穿的通流孔。
4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地电极包括在所述第一和第二表面中的一个形成的凹陷区,所述接触面和至少一个微气道位于所述凹陷区中。
4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通气孔位于所述第二布气道的端部且在凹陷区的包络之外。
4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通流孔位于所述第二布气道的端部且在凹陷区的包络之外。
4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部分可从下文的具体实施方式获知,部分可以通过本文的教导而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推导而得。
附图说明
48.下文将结合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示出元件不受附图所示比例的限制,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其中:
49.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集成式臭氧发生模组的视图;
50.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集成式臭氧发生模组的视图;
51.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集成式臭氧发生模组的视图;
52.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集成式臭氧发生模组的视图;
53.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集成式臭氧发生模组的视图;
54.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集成式臭氧发生模组的视图;
55.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地电极的视图;
56.图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地电极的视图;
57.图9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地电极的视图;
58.图10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地电极的视图;
59.图1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地电极的视图;
60.图1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地电极的视图;
61.图1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地电极的视图;
62.图1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地电极的视图;
63.图1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地电极的视图;
64.图1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地电极的视图;
65.图1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地电极的视图;
66.图1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地电极的视图;
67.图19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端盖的视图;
68.图20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端盖的视图;
69.图2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端盖的视图;
70.图2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高压保险装置的视图;
71.图2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高压保险装置的视图;
72.图2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高压保险装置的视图;
73.图2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高压保险装置的视图。
74.附图标记列表
75.20、板式臭氧发生模组;200、相对面;202、背对面;
76.21、第一地电极;210、接触面;2100、凹陷区;211、布流道;212、微气道;2121、凹座;2122、凹座;213、第一布气槽;214、第二布气槽; 215、第一通孔;216、第二通孔;217、通流孔;218、通气孔;
77.22、第二地电极;220、接触面;2200、凹陷区;221、布流道;222、微气道;2221、凹座;2222、凹座;223、第一布气槽;224、第二布气槽; 225、第一通孔;226、第二通孔;227、通流孔;228、通气孔;229、容纳槽;
78.23、第一端盖;237、通流孔;238、通气孔;
79.24、第二端盖;237、通流孔;238、通气孔;
80.25、第一密封垫;251、流道孔;2511、密封凸棱;253、第一气道孔; 2531、密封凸棱;254、第二气道孔;2541、密封凸棱;
81.26、第二密封垫;261、流道孔;2611、密封凸棱;263、第一气道孔; 2531、密封凸棱;264、第二气道孔;2641、密封凸棱;
82.32、高压保险装置;321、第一导线、322、第二导线、323、第一弹性绝缘护套;324、第二弹性绝缘护套;325、保险管;326、导热绝缘板;3260、 3262、3264、长孔;3261、3263、3265、定位锐角;3266、3267、间隔部; 3268、3269、电连接部;327、绝缘隔热膜;328、熔断丝;329、熄灭颗粒;
83.40、高压放电装置;41、导热板;411、缺口;42、导热板;421、缺口; 43、介质板;44、介质板;45、密封垫圈;450、密封垫圈主体;451、弹性导电片;452、弹性导电片;453、接头部。
具体实施方式
84.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
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此,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85.在本文中针对“地电极”和“高压放电装置”及其板状部件的描述中,“表面”是指板的延伸面的那一侧,也可以“(板)面”来指代,而不局限为平面并且在同一“表面”上可能具有不同的高度(例如凹陷或凸起);“侧边”是指板的非顶部和底部的窄侧边。
86.在本文中,“第一”、“第二”并不体现相对重要性和次序,只是为了区分不同的元件或特征。
87.在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臭氧发生器、尤其是基于板状结构的集成式臭氧发生模组的臭氧发生器以及相关的臭氧发生器部件。所述集成式臭氧发生模组可以包括一对端盖、位于端盖之间的一对地电极和位于该对地电极之间的一个高压放电装置。该对端盖例如可以对叠置的各部件起加紧作用。
8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该集成式臭氧发生模组可应用于便携式臭氧发生器或小型/微型臭氧发生器(例如30g产量)场合,该臭氧发生模组 (地电极)例如是不可扩展的。
89.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臭氧发生器、例如小型或微型臭氧发生器还可以包括集成在臭氧发生模组中或与其独立的高压保险装置,其例如通过插接头(未标示)电连接高压放电装置。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高压保险装置例如在图22至图25中示出。
90.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臭氧发生器、例如小型或微型臭氧发生器还可以包括多个电气元件,其例如给所述臭氧发生模组供电和/或提供控制、监控、显示功能。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臭氧发生器、例如小型或微型臭氧发生器还可以包括可选的冷却流体和/或气体管路和/或接头。
91.下面结合附图描述示例性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
92.如图1至图5以及图19至图2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集成式臭氧发生模组20可以包括位于第一端的第一端盖23、位于第二端的第二端盖24、设置在所述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之间的第一地电极21(临近第一端盖23)和第二地电极22(临近第二端盖24)、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地电极和第二地电极之间的高压放电装置40。在所示的实施例中,集成式臭氧发生模组20可以包括设置在第一端盖23和第一地电极21之间的第一密封垫25和设置在所述第二端盖24和第二地电极22之间的第二密封垫26。在此,借助于端盖加紧地电极对的方式能够允许实现紧凑的臭氧发生模组结构,尤其是能够在保证实现相对较小面积的地电极的前提下,使得地电极或其他模组部件是易于制造的。
93.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端盖、地电极和可选的密封垫是成对设置的。由此,它们各自具有相面对的相对面和相背对的背对面。在此,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盖23、第一地电极21和可选的第一密封垫25的相对面与所述第二端盖24、第二地电极22和可选的第二密封垫26的背对面在同一方向上,例如可称为第一表面。类似地,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盖 23、第一地电极21和可选的第一密封垫25的背对面与所述第二端盖24、第二地电极22和可选的第二密封垫26的相对面在同一方向上,例如称为第二表面。相应地,高压放电装置40及其部件的表面也可以类似地限定。
94.由此,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提供用于臭氧发生器的地电极。所述地电极可包括在所述第一和第二表面中的一个形成的用于紧贴高压放电装置的接触面和从所
述接触面下凹形成的至少一个微气道。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地电极包括在第一和第二表面中的另一个形成的第一布气道和第二布气道。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地电极还包括将所述第一布气道与所述微气道的第一端相连的第一通孔和将所述第二布气道与所述微气道的第二端相连的第二通孔。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地电极包括与所述地电极的第二布气道相连的贯穿的通气孔。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地电极包括在在所述第一和第二表面中的所述另一个形成的用于分布冷却流体的布流道。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地电极包括与所述第一地电极的布流道相连的贯穿的通流孔。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地电极包括在所述第一和第二表面中的一个形成的凹陷区,所述接触面和至少一个微气道位于所述凹陷区中。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通气孔位于所述第二布气道的端部且在凹陷区的包络之外。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通流孔位于所述第二布气道的端部且在凹陷区的包络之外。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地电极可以本身即是单件式的,无需封堵元件,而无需其他附件,例如流道的封堵元件。
95.在此,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的地电极,在第一表面设置接触面和微气道,在第二表面设置布气道和布流道。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的地电极,在第二表面设置接触面和微气道,在第一表面设置布气道和布流道。
96.以下结合附图描述所示出的示例性实施例。
97.结合参考图1至5与图7至图1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地电极21。如图所示,所述第一地电极21可以包括在面对所述第二地电极的相对面200(如第一表面)中形成的紧贴高压放电装置40的接触面210 和从所述接触面下凹形成的至少一个、如多个微气道212(在此为三个)。如图8最佳地示出,所述微气道为水平延伸。
98.继续参考图7至图11,所述第一地电极21可以包括在相对面200中形成的凹陷区2100。如图8最佳地示出,所述接触面210和微气道212位于所述凹陷区2100内。
99.结合参考图1至5与图7至图11,所述第一地电极21包括在背对所述第二地电极的背对面202(如第二表面)中形成的第一布气道213和第二布气道214。在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布气道可以设置成l形,且可选地是彼此对称设置的。如图7最佳地示出,所述第一地电极还可包括将所述第一布气道213与所述微气道212的第一端相连的第一通孔215(在此为三个)和将所述第二布气道214与所述微气道212的第二端相连的第二通孔216 (在此为三个)。如图8最佳地示出,在微气道212的端部(第一端)可形成有从微气道下凹的凹座2121,所述第一通孔215位于所述凹座2121中。类似地,在微气道212的端部(第二端)可形成有从微气道下凹的凹座2122,所述第二通孔216位于所述凹座2122中。凹座设置有利于平稳反应气流,提升气体反应效率。
100.在此,通过将微气道等反应结构和布气结构分设在地电极的相反表面不仅能够极大地提高制造和安装的便利性,而且重要的是能够允许气体接入结构在体积空间受限的情况下仍能够便利地安装,同时还保证了即使在非常紧凑的模组结构下,仍能获得高效的气体反应效率。
101.返回参考图1至图5,所述第一端盖23可以包括通气孔238。如图6和图4最佳地示出,所述第一端盖23可包括连通所述第一地电极21的第一布气道213的贯穿的通气孔238。结合参考图1至图5和图7至图11,第一端盖23的通气孔238可以临近第一地电极21的第一布气道213的端部设置。
102.继续参考图7至图11,所述第一地电极21可包括与所述第一地电极21 的第二布气道214相连的贯穿的通气孔218。如图7最佳地示出,第一地电极21的通气孔218可以临近第二布气道214的端部设置。
103.如图1至图5和图7至图11所示,第一端盖23的通气孔238可以位于第一地电极21的凹陷区2100的包络之外,即按平面投影看,通气孔238位于凹陷区2100之外。如图1至图5和图7至图11所示,所述第一地电极21 的通气孔218可以位于第一地电极21的凹陷区2100的包络之外。由此,不仅可以相对于该臭氧发生模组的紧凑结构进一步延长通道以提高产气率,而且在紧凑结构下仍能够有效保证跨电极板的气体流通不会影响有效的气体反应。
104.如图1至图5和图7至图11所示,第一端盖23的通气孔238和/或所述第一地电极21的通气孔218可以位于第一端盖和/或第一地电极的角部。例如在所示的实施例中,通气孔238可以位于第一端盖(同样对应于第一地电极)背对面的右上角;通气孔218可以位于第一地电极(同样对应于第一端盖)背对面的左上角。这能充分应用紧凑结构的臭氧发生模组的空间,而不影响其有效功能。
105.结合图1至图5和图7至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地电极 21还可包括在所述背对所述第二地电极22的背对面202中形成的用于分布冷却流体的布流道211。在此,通过将冷却流体的流动结构设置在地电极的相反表面上不仅能够极大地提高制造和安装的便利性,而且重要的是能够允许流体接入结构在体积空间受限的情况下仍能够便利地安装,同时还保证了即使在非常紧凑的模组结构下,仍能获得高效的冷却效率。
106.如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地电极21的布流道211可以是在背对面 202(第二表面)中曲折延伸的。
107.返回参考图1至图5,所述第一端盖23可以包括通流孔237。如图6和图4最佳地示出,所述第一端盖23可包括连通所述第一地电极21的布流道 211的贯穿的通流孔237。结合参考图1至图5和图7至图11,第一端盖23 的通流孔237可以临近第一地电极21的布流道211的端部(如第一端)设置。
108.继续参考图7至图11,所述第一地电极21可包括与所述第一地电极21 的布流道211相连的贯穿的通流孔217。如图7最佳地示出,第一地电极21 的通流孔217可以临近布流道211的端部(如第二端)设置。
109.如图1至图5和图7至图11所示,第一端盖23的通流孔237可以位于凹陷区2100的包络之外。如图1至图5和图7至图11所示,所述第一地电极21的通流孔可以位于所述凹陷区2100的包络之外。由此,这不仅进一步延长冷却路径,而且在紧凑结构下仍能有效保证跨电极板的冷却流体流动而不影响有效的气体反应。
110.如图1至图5和图7至图11所示,第一端盖23的通流孔237和/或所述第一地电极21的通流孔217位于第一端盖23和/或第一地电极21的角部。例如在所示的实施例中,通流孔237可以位于第一端盖(同样对应于第一地电极)背对面的右下角;通流孔217可以位于第一地电极(同样对应于第一端盖)背对面的左下角。这能充分应用该紧凑结构的臭氧发生模组的空间,而不影响其有效功能。
111.如图1至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盖的通气孔和通流孔和所述第一地电极的通气孔和通流孔分别位于端盖和/或第一地电极的四角,其中通气孔位于上角部,通流孔位于下角部。
112.结合参考图1至5与图12至图1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地电极22。如图所示,所述第二地电极22可以包括在面对所述第一地电极的相对面200(如第二表面)中形成的紧贴高压放电装置40的接触面220 和从所述接触面下凹形成的至少一个、如多个微气道222(在此为三个)。如 14最佳地示出,所述微气道为水平延伸。
113.继续参考图12至图18,所述第二地电极22可以包括在相对面200中形成的凹陷区2200。如图14最佳地示出,所述接触面220和微气道222位于所述凹陷区2200内。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地电极的凹陷区2200可以比第一地电极的凹陷区2100深,但可以想到具有相同的深度或反过来。如图13和14最佳地示出,第二地电极22还可以包括用于容纳高压放电装置40的接头部453的容纳槽229。所述容纳槽229可以与凹陷区2200连通。
114.结合参考图1至5与图12至图18,所述第二地电极22包括在背对所述第一地电极的背对面202(如第一表面)中形成的第一布气道223和第二布气道224。在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布气道可以设置成l形,且可选地是彼此对称设置的。如图7最佳地示出,所述第一地电极还可包括将所述第一布气道223与所述微气道222的第一端相连的第一通孔225(在此为三个)和将所述第二布气道226与所述微气道222的第二端相连的第二通孔216 (在此为三个)。如图8最佳地示出,在微气道222的端部(第一端)可形成有从微气道下凹的凹座2221,所述第一通孔225位于所述凹座2221中。类似地,在微气道212的端部(第二端)可形成有从微气道下凹的凹座2222,所述第二通孔216位于所述凹座2222中。凹座设置有利于平稳反应气流,提升气体反应效率。
115.在此,通过将微气道等反应结构和布气结构分设在地电极的相反表面不仅能够极大地提高制造和安装的便利性,而且重要的是能够允许气体接入结构在体积空间受限的情况下仍能够便利地安装,同时还保证了即使在非常紧凑的模组结构下,仍能获得高效的气体反应效率。
116.返回参考图1至图5,所述第二端盖24可以包括通气孔248。如图6和图4最佳地示出,所述第二端盖24可包括连通所述第二地电极22的第一布气道223的贯穿的通气孔248。结合参考图1至图5和图12至图18,第二端盖24的通气孔248可以临近第二地电极22的第一布气道223的端部设置。
117.继续参考图12至图18,所述第二地电极22可包括与所述第二地电极 22的第二布气道224相连的贯穿的通气孔228。如图12最佳地示出,第二地电极22的通气孔228可以临近第二布气道224的端部设置。
118.如图1至图5和图12至图18所示,第二端盖24的通气孔248可以位于第二地电极22的凹陷区2200的包络之外。如图1至图5和图12至图18 所示,所述第二地电极22的通气孔228可以位于第二地电极22的凹陷区 2200的包络之外。由此,不仅可以相对于该臭氧发生模组的紧凑结构进一步延长通道以提高产气率,而且在紧凑结构下仍能够有效保证跨电极板的气体流通不会影响有效的气体反应。
119.如图1至图5和图12至图18所示,第二端盖24的通气孔248和/或所述第二地电极22的通气孔228可以位于第二端盖和/或第二地电极的角部。例如在所示的实施例中,通气孔248可以位于第二端盖(同样对应于第二地电极)背对面的左上角(第二端盖/第二地电极相对面的右上角);通气孔228 可以位于第二地电极(同样对应于第二端盖)背对面的右上角(第二端盖/ 第二地电极相对面的左上角)。这能充分应用紧凑结构的臭氧发生模组的空
间,而不影响其有效功能。
120.结合图1至图5和图12至图18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地电极22还可包括在所述背对所述第二地电极22的背对面202中形成的用于分布冷却流体的布流道221。在此,通过将冷却流体的流动结构设置在地电极的相反表面上不仅能够极大地提高制造和安装的便利性,而且重要的是能够允许流体接入结构在体积空间受限的情况下仍能够便利地安装,同时还保证了即使在非常紧凑的模组结构下,仍能获得高效的冷却效率。
121.如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地电极22的布流道221可以是在背对面 202(第一表面)中曲折延伸的。
122.返回参考图1至图5,所述第二端盖24可以包括通流孔247。如图6和图4最佳地示出,所述第二端盖24可包括连通所述第二地电极22的布流道 221的贯穿的通流孔247。结合参考图1至图5和图12至图18,第二端盖 24的通流孔247可以临近第二地电极22的布流道221的端部(如第一端) 设置。
123.继续参考图12至图18,所述第二地电极22可包括与所述第二地电极 22的布流道221相连的贯穿的通流孔227。如图12最佳地示出,第二地电极22的通流孔227可以临近布流道221的端部(如第二端)设置。
124.如图1至图5和图12至图18所示,第二端盖24的通流孔247可以位于凹陷区2100的包络之外。如图1至图5和图12至图18所示,所述第二地电极22的通流孔可以位于所述凹陷区2200的包络之外。由此,这不仅进一步延长冷却路径,而且在紧凑结构下仍能有效保证跨电极板的冷却流体流动而不影响有效的气体反应。
125.如图1至图5和图12至图18所示,第二端盖24的通流孔247和/或所述第二地电极22的通流孔227位于第二端盖24和/或第二地电极22的角部。例如在所示的实施例中,通流孔247可以位于第二端盖(同样对应于第二地电极)背对面的左下角(第二端盖/第二地电极相对面的右下角);通流孔227 可以位于第二地电极(同样对应于第二端盖)背对面的右下角(第二端盖/ 第二地电极相对面的左下角)。这能充分应用该紧凑结构的臭氧发生模组的空间,而不影响其有效功能。
126.如图1至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端盖的通气孔和通流孔和所述第二地电极的通气孔和通流孔分别位于端盖和/或第二地电极的四角,其中通气孔位于上角部,通流孔位于下角部。
127.返回参考图1至图5并且结合参考图7至图11和图12至图18,在组装后的集成式臭氧发生模组中,第一地电极21的通气孔218可与第二地电极 22的通气孔228相对准(例如均在第一表面的右上角/第二表面的左上角)。可选地,在平面的投影中,第一端盖的通气孔238可与第二端盖的通气孔248 重叠/对准(例如均在第一表面的左上角/第二表面的右上角)。
128.由此,可以形成经第一端盖23的通气孔238、第一地电极21的第一布气道213、第一地电极21的微气道212(第一端至第二端)、第一地电极21 的第二布气道214、第一地电极21的通气孔218和第二地电极22的通气孔 228、第二地电极22的第二布气道226、第二地电极22的微气道222(第二端至第一端)、第二地电极22的第一布气道224、第二端盖24的通气孔248 的气体流通(正反两个方向的流动均是可行的)。这样的结构允许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臭氧发生模组以极其紧凑的结构实现了相当长的有效气体反应通道,从而有效地提高了产
气率。这能够充分地将流入/流出口分开,从而利用相对紧凑的空间。
129.并且,该结构可以允许分开的通气孔互换使用。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以通气孔238作为反应气体入口,通气孔248作为臭氧出口,即从第一端盖的通气孔至第二端盖的通气孔的反应/流动路径。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以通气孔248作为反应气体入口,通气孔238作为臭氧出口,即从第二端盖的通气孔至第一端盖的通气孔的反应/流动路径。这尤其在小型、微型应用场合中是尤为有利的,因为这为安装受限的空间提供了灵活度。
130.类似地,返回参考图1至图5并且结合参考图7至图11和图12至图18,在组装后的集成式臭氧发生模组中,第一地电极21的通流孔217可与第二地电极22的通流孔227相对准(例如均在第一表面的右下角/第二表面的左下角)。可选地,在平面的投影中,第一端盖的通流孔237可与第二端盖的通流孔247重叠/对准(例如均在第一表面的左下角/第二表面的右下角)。
131.由此,可以形成经第一端盖23的通流孔237、第一地电极21的布流道 211的一端(如第一端)、第一地电极21的布流道211的另一端(如第二端)、第一地电极21的通流孔217、第二地电极22的通流孔227、第二地电极的布流道221的一端(如第二端)、第二地电极22的布流道221的另一端(如第一端)、第二端盖24的通流孔247的流通(正反两个方向的流动均是可行的),从而不仅可以获得具有极高紧凑度的模组冷却流体分布结构,而且能够充分延长冷却流体流动路径,充分利用冷却流体的换热效应,在极其紧凑的结构下获得最大化的冷却效果。这能够充分地将流入/流出口分开,从而利用相对紧凑的空间。
132.并且,该结构可以允许分开的通流孔互换使用。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以通流孔237作为冷却流体入口,通流孔247作为冷却流体出口,即从第一端盖的通流孔至第二端盖的通流孔的冷却流体流动路径。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以通气孔247作为冷却流体入口,通流孔237作为冷却流体出口,即从第二端盖的通流孔至第一端盖的通流孔的冷却流体流动路径。这尤其在小型、微型应用场合中是尤为有利的,因为这为安装受限的空间提供了灵活度。
133.本领域技术将明白,除非特别说明(如贯穿的通气孔/通流孔等),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在地电极的相反表面设置的微气道和布气结构是沉槽形式的。
134.继续参考图1至图5,第一密封垫25可包括对准所述第一地电极21的布流道211的流道孔251、对准所述第一地电极21的第一布气道213的第一气道孔253和对准所述第一地电极21的第二布气道214的第二气道孔254。如图6最佳地示出,第一密封垫25可包括围绕所述流道孔251的密封凸棱 2511、围绕所述第一气道孔253的密封凸棱2531和围绕所述第二气道孔254 的密封凸棱2541。
135.继续参考图1至图5,第二密封垫26可包括对准所述第二地电极22的布流道221的流道孔261、对准所述第二地电极22的第一布气道223的第一气道孔263和对准所述第二地电极22的第二布气道224的第二气道孔264。虽然未示出,第二密封垫同样可包括围绕所述流道孔的密封凸棱、围绕所述第一气道孔的密封凸棱和围绕所述第二气道孔的密封凸棱。
136.图6最佳地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密封凸棱可设置在面向端盖的表面上;在面向地电极的表面不设置所述密封凸棱,即面向地电极的表面是平的。这能充分利用端盖的加紧效果来同时实现良好的密封效果,而不影响气体/冷却流体的有效流动。
137.尤其是参考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高压放电装置40。所述高压放电
装置40可包括紧贴所述第一地电极21的第一介质板43、紧贴所述第二地电极22的第二介质板44和包围所述第一介质板43和第二介质板 44的密封垫圈45。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高压放电装置40可选地包括设置在第一介质板43和第二介质板之间44的第一和第二导热板41、42。所示导热板可以提供良好的均匀热负荷的作用。
138.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密封垫圈45可包括用于电连接高压保险装置的接头部453和从接头部延伸出的至少一个弹性导电片,在所示的实施例中为两片,即第一弹性导电片451和第二弹性导电片452,所述弹性导电片可分别抵接所述第一和第二介质板。如图6所示,接头部453可以套设插接头 (未标示)以便连接高压保险装置。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导热板41、42可包括用于容纳弹性导电片的缺口411和421。如图6所示,所述密封垫圈45 还可包括密封垫圈主体,其呈框形以在其中容纳介质板和可选的导热板。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密封垫圈45的接头部453如前所述地被容纳在容纳槽229中,而密封垫圈主体450则可以被容纳在凹陷区2100、2200中,并受其约束。
139.参考图22至图25,示出了一种高压保险装置32的实施例,其例如可用于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集成式臭氧发生模块。所示高压保险装置32可包括位于第一端的第一导线321;位于第二端的第二导线322;保险管325;设置在所述保险管325内的导热绝缘板326;至少一片(图示为一张周向完全包裹的)绝缘隔热膜327;在所述密封腔中延伸且连接所述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的熔断丝328以及装在所述保险管325内的熄灭颗粒329或熄灭流体。熄灭颗粒329例如为石英砂。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高压保险装置32还可包括在所述第一端套设在所述保险管上的第一弹性绝缘护套323和在所述第二端套设在所述保险管上的第二弹性绝缘护套324。
140.如图22和图24所示,所述至少一片绝缘隔热膜327覆盖在所述导热绝缘板326上以包围出密封腔。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臭氧发生器的高压保险装置能够具有长期稳定工作的能力,而且具有极高的安全性。作为解释而非限制地,特别是借助于导热绝缘板一方面能够允许处于严苛条件并通常会由此引起熔丝的高温借助于所述导热绝缘板迅速将热量传导出去,而且还能保证该导热介质绝缘板保持很高的结构稳定性;另一方面还能有有效地在熔丝过载失效时可能会引起的极高温度传导至整个导热绝缘板,而使得绝缘隔热膜熔化并造成熄灭颗粒或熄灭流体覆盖熔丝,避免引起火灾或尽快熄灭已产生的燃烧。
141.如图25所示,所述导热绝缘板326可包括在轴向上间隔设置的多个长孔3260、3262、3264(例如奇数个,在此为3个)和位于所述多个长孔之间的间隔部3266、326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熔断丝沿所述多个长孔延伸并骑跨所述间隔部。由此,可以通过熔丝在长孔延伸并骑跨间隔部极大地提高高压保险装置的工作稳定性和结构强度。在图24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熔断丝沿所述多个长孔延伸并交错地在所述导热绝缘板的顶面和底面骑跨所述间隔部。这能够进一步平衡熔丝结构加载,提供更高的工作稳定性和结构长度。
142.如图25所示,所述长孔3260、3262、3264可包括位于轴端的定位锐角 3261、3263、3265。借助于定位锐角能够更进一步提高高压保险装置的工作稳定性,这尤其是使得两端的导线和熔丝能够更好地对准。
143.如图25所示,所述高压保险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导热绝缘板两端处的两个电连接部3268、3269,用于将所述熔断丝的两端分别电连接至所述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结合参考
图22和图24,所述电连接部3268、3269被包覆在所述导热绝缘板和所述绝缘隔热膜之间。这种包覆设置的电连接部能避免连接部位成为熔丝失效的主要热传导部位,这据信能显著提高了高压保险装置的工作稳定性。优选地,所述电连接部为焊接、如锡焊。
14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热绝缘板由耐高温无机介质材料制成,优选由陶瓷制成。
145.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保险管是透明的,优选为透明石英管。这可以给操作人员或监控装置提供更好的失效监控能力。
14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绝缘隔热膜可具有高于熔断丝的熔点。
147.除非明确指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记载的方法或步骤并不必须按照特定的顺序来执行并且仍然可以实现期望的结果。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多任务处理和并行处理也是可以的或者可能是有利的。
148.在本文中,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为简明起见,各实施例的描述并不是详尽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或相似的特征或部分可能会被省略。在本文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意指适用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而非所有实施例。上述术语并不必然意味着指代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149.已参考上述实施例具体示出并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系统及方法,其仅为实施本系统及方法的最佳模式的示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可以在实施本系统及/或方法时对这里描述的系统及方法的实施例做各种改变而不脱离界定在所附权利要求中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