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轨道车辆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转向架的牵引装置。
背景技术:2.轨道车辆是连接各城市的重要交通纽带,也逐渐成为城市内的主要交通工具,轨道车辆还是实现货物运输的主要载体。轨道车辆主要包括车体及设置在车体下方的转向架,转向架用于对车体进行承载并实现走行和转向功能。
3.传统的转向架主要包括构架、轮对、牵引装置、制动装置、缓冲装置、轴箱、一系悬挂和二系悬挂装置。其中,构架是转向架的主体结构,一般牵引装置安装在构架的中心位置,用于实现车体与构架之间的限位与能量传递。现有牵引装置不能承受较大纵向冲击载荷,本技术的牵引装置结构解决了牵引装置在纵向不能承受大冲击载荷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4.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转向架的牵引装置,该牵引装置能够在保证上、下车间的能量传递与结构强度的同时,较好的传递纵向冲击,并且在碰撞时可承受较大的冲击载荷。
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向架的牵引装置,该牵引装置包括箱体、固定连接于所述箱体顶部的上端板、以及固定连接于所述箱体的加强结构;
6.所述箱体为长方体形结构,并包括与所述上端板相对设置的底端板、以及固定连接于所述底端板和所述上端板之间的4个侧板;所述侧板之间沿周向依次首尾相连;
7.所述上端板设置有用于连接车体的连接结构。
8.优选地,4个所述侧板包括沿纵向延伸且相对设置的两个纵向侧板、以及沿横向延伸且相对设置的两个横向侧板;
9.所述加强结构包括沿纵向设置的至少一个管状加强件,每个所述管状加强件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两个所述横向侧板。
10.优选地,所述加强结构还包括位于两个所述横向侧板之间的带孔筋板,所述带孔筋板设置有与每个所述管状加强件一一对应的穿孔;
11.所述管状加强件穿过对应的穿孔,并与所述带孔筋板之间固定连接;
12.所述带孔筋板与所述底端板、所述上端板以及两个所述纵向侧板均固定连接。
13.优选地,还包括分布于两个所述横向侧板的外侧面的多个加强筋板,所述加强筋板的一侧边固定连接于所述横向侧板、另一侧边固定连接于所述上端板的底面。
14.优选地,多个所述加强筋板对称分布。
15.优选地,所述管状加强件为空心圆管。
16.优选地,所述加强筋板为直角三角形板或直角梯形板。
17.优选地,至少一个管状加强件为矩阵分布的4个管状加强件。
18.优选地,所述横向侧板设置有与每个所述管状加强件一一对应且间隙配合的通
孔;
19.所述管状加强件的端部插入对应的通孔内,且所述管状加强件的端面与对应端的横向侧板的外表面平齐。
20.优选地,所述连接结构为沿纵向对称设置的两排安装孔,每排安装孔包括沿横向均匀分布的多个安装孔。
21.采用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牵引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2.上述牵引装置采用长方体形箱体结构,包括箱体和固定连接于箱体顶部的上端板,并设置有固定连接于箱体的加强结构,通过箱体能够增强牵引装置在纵向上的结构强度和刚度,并且通过加强结构能够进一步提高箱体的结构强度和刚度,因此,与现有中心销结构的牵引装置相比,本技术实施例的牵引装置不仅具有结构简单的特点,而且还能够在保证上、下车间的能量传递与结构强度的同时,较好的传递纵向冲击,并且在碰撞时可承受较大的冲击载荷。
附图说明
23.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4.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向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图1中提供的转向架的俯视图;
26.图3为图2中提供的转向架的侧视图;
27.图4为图1中提供的转向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8.图5为图1中提供的转向架的牵引装置立体结构示意图;
29.图6为图5中提供的牵引装置在去除纵向侧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30.附图标记:
31.1-侧梁;2-横梁;4-轮对;6-二系悬挂装置;7-牵引装置;
32.71-连接板;72-挡板;73-肋板;74-上端板;75-底端板;76-侧板;77-管状加强件;78-带孔筋板;79-加强筋板;
33.741-安装孔;761-纵向侧板;762-横向侧板。
具体实施方式
34.为了使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所有实施例的穷举。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35.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纵向为轨道车辆的行进方向,即,两个轮对4的排列方向;横向为轨道车辆的车宽方向,即,转向架的轮对4中车轴的轴向方向或构架的横梁2的长度延伸方向;垂向为轨道车辆的高度方向。
3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向架的牵引装置7,牵引装置7的具体结构可以参考图5和图6,转向架的具体结构可以参考图1、图2、图3和图4,转向架包括由两个侧梁1和两个横梁2构成的构架、用于支承构架并沿轨道转动的轮对4、固定安装于横梁2上的牵引装置7、以
及安装于构架顶部的二系悬挂装置6;牵引装置7用于将车体连接到构架上;在横梁2与牵引装置7之间固定连接有牵引装置安装座,牵引装置7可以通过牵引装置安装座固定安装于横梁2上;牵引装置安装座既可以作为横梁2的一部分,也可以作为牵引装置7的一部分;牵引装置安装座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连接板71、相对设置的两个挡板72、以及固定连接在连接板71和横梁2之间的多个肋板73;连接板71与横梁2平行设置,并在每个横梁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一个连接板71,两个连接板71之间的空间恰好可以容置牵引装置7;沿横梁2的延伸方向,在两个连接板71的端部分别固定连接有一个挡板72,挡板72与连接板71垂直设置,并将牵引装置7包围在由挡板72与连接板71形成的空间内,限制牵引装置7在横向和纵向的位移;该牵引装置7包括箱体(图中未示出)、固定连接于箱体顶部的上端板74、以及固定连接于箱体的加强结构(图中未示出);箱体为长方体形结构,并包括与上端板74相对设置的底端板75、以及固定连接于底端板75和上端板74之间的4个侧板76;侧板76之间沿周向依次首尾相连;4个侧板76依次首尾相连形成矩形筒体结构,上端板74和底端板75封堵于矩形筒体结构的两端;上端板74设置有用于连接车体的连接结构。牵引装置7通过上端板74与车体进行安装和连接,设置于上端板74上的连接结构可以为沿纵向对称设置的两排安装孔741,每排安装孔741包括沿横向均匀分布的多个安装孔741;如图1和图2结构所示,在上端板74上设置有两排安装孔741,安装孔741用于穿设螺栓,每排安装孔741的排列方向与横梁2的延伸方向相一致,两排安装孔741的排列方向与两个轮对4的排列方向相一致;安装孔741的实际设置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37.上述牵引装置7采用长方体形箱体结构,包括箱体和固定连接于箱体顶部的上端板74,并设置有固定连接于箱体的加强结构,通过箱体能够增强牵引装置7在纵向上的结构强度和刚度,并且通过加强结构能够进一步提高箱体的结构强度和刚度,因此,与现有中心销结构的牵引装置7相比,本技术实施例的牵引装置7不仅具有结构简单的特点,而且还能够在保证上、下车间的能量传递与结构强度的同时,较好的传递纵向冲击,并且在碰撞时可承受较大的冲击载荷。
38.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5结构所示,牵引装置7的4个侧板76包括沿纵向延伸且相对设置的两个纵向侧板761、以及沿横向延伸且相对设置的两个横向侧板762;纵向侧板761与横向侧板762之间垂直设置,并且两个纵向侧板761和两个横向侧板762之间通过焊接连接在一起,形成矩形筒体结构;加强结构包括沿纵向设置的至少一个管状加强件77,每个管状加强件77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于两个横向侧板762。如图6结构所示,构成加强结构的至少一个管状加强件77可以为4个,并且4个管状加强件77构成两行两列的矩阵分布,管状加强件77可以为空心圆管,管状加强件77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相对设置的两个横向侧板762中的一个横向侧板762上、另一端固定连接于相对设置的两个横向侧板762中的另一个横向侧板762上。用于对箱体的结构进行加强的管状加强件77可以设置1个、2个、3个、4个或多个,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仅以矩阵分布4个管状加强件77的牵引装置7为例进行说明,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管状加强件77的数量、分布形式、尺寸均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定。
39.通过设置在两个横向侧板762之间的管状加强件77能够进一步加强箱体在纵向上的结构强度和刚度,从而能够提高牵引装置7在纵向上的结构强度和刚度,并提高牵引装置7在纵向碰撞时能够承受的冲击载荷强度,实现较好的传递纵向冲击的目的。
40.为了进一步提高牵引装置7的结构强度和刚度,如图6结构所示,加强结构还包括
位于两个横向侧板762之间的带孔筋板78,带孔筋板78设置有与每个管状加强件77一一对应的穿孔;管状加强件77穿过对应的穿孔,并与带孔筋板78之间固定连接;带孔筋板78与底端板75、上端板74以及两个纵向侧板761均固定连接。如图6结构所示,在箱体内还设置有带孔筋板78,带孔筋板78可以设置在两个横向侧板762正中间的位置,即,两个横向侧板762以带孔筋板78为对称轴对称设置;带孔筋板78上设置有用于穿设管状加强件77的穿孔,管状加强件77与穿孔之间可以为间隙配合,并通过焊接进行连接;带孔筋板78除与管状加强件77固定连接外,带孔筋板78的顶部与上端板74固定连接,带孔筋板78的底部与底端板75固定连接,并且带孔筋板78的两侧边与相对设置的两个纵向侧板761固定连接,从而通过带孔筋板78再次将上端板74、两个纵向侧板761、底端板75以及管状加强件77连接为整体结构,使得牵引装置7无论是在纵向、横向和垂向上均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能够满足轨道车辆在碰撞过程中对牵引装置7的承载要求。
41.如图5和图6结构所示,上述牵引装置7还包括分布于两个横向侧板762的外侧面的多个加强筋板79,加强筋板79的一侧边固定连接于横向侧板762、另一侧边固定连接于上端板74的底面。多个加强筋板79对称分布,即,在两个横向侧板762的外侧面对应位置均设置有加强筋板79,如图5结构所示,在横向侧板762的外侧面设置有3个加强筋板79。加强筋板79的设置数量、位置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并且,还可以在纵向侧板761的外侧面设置多个加强筋板79。加强筋板79可以为直角三角形板或直角梯形板。
42.通过设置在横向侧板762的外侧面的多个加强筋板79,加强筋板79沿纵向设置,并且两侧边分别固定连接于横向侧板762和上端板74,从而对横向侧板762和上端板74之间的结构强度和刚度进行加强,有利于提高上端板74与箱体的结构强度。
43.在上述各种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5和图6结构所示,横向侧板762设置有与每个管状加强件77一一对应且间隙配合的通孔,即,当箱体内设置有4个管状加强件77时,在横向侧板762上开设有4个通孔;管状加强件77的端部插入对应的通孔内,且管状加强件77的端面与对应端的横向侧板762的外表面平齐。
44.由于在横向侧板762上设置有用于穿设管状加强件77的通孔,因此,在安装管状加强件77时,可以在形成箱体之后再将管状加强件77的一端穿过通孔进行安装固定,从而方便了管状加强件77在箱体上的装配,同时,通过沿纵向贯穿的管状加强件77还能提高箱体在纵向上的结构强度和刚度,有利于提高牵引装置7在纵向上承受冲击载荷的能够力,而且还有利于提高牵引装置7在纵向上传递冲击载荷。
45.尽管已描述了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技术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46.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技术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技术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技术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技术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