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家具门窗 专利正文
一种防水平开窗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7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防水平开窗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玻璃幕墙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防水平开窗。


背景技术:

2.玻璃幕墙是建筑的外墙围护,由面板和支承结构体系组成,可相对主体结构有一定位移能力或自身有一定变形能力、不承担主体结构所作用的建筑外围护结构或装饰性结构。
3.目前,公告号为cn107269168a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组合式外平开窗,包括窗扇、换向框、窗框以及钢附框,窗扇包括撞角扇、卡接于撞角扇顶部的压线框、卡接于压线框内的容置玻璃和内部中空且贯穿撞角扇的第一排水卡件;换向框包括可拆卸连接于窗框一端的连接框架、固定连接于连接框架的承载框体和内部中空且贯穿承载框体的第二排水卡件。
4.这种组合式外平开窗虽然实现了防水功能,但这种防水是通过排水卡件依次将进入窗扇的水排入窗框,再讲进入窗框的水排入墙壁或者支架,若水流过大导致窗扇进水速度大于排水速度,水流依然存在穿过窗扇进入室内的可能。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水平开窗,其优点是隔断水流进入室内。
6.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防水平开窗,包括窗框和与窗框密封连接的窗扇,所述窗框两侧设置有抵接架;
7.所述抵接架与窗框之间设有内层防水条;
8.所述抵接架远离窗框的一侧连接有固定相邻抵接架的安装架;
9.所述安装架包括分别设置在两个抵接架外侧的子架和母架;所述子架和母架通过卡接配合连接;
10.所述子架和母架均连接有衔接架,所述衔接架上安装有防水胶条;
11.所述衔接架靠近窗框的一侧固定有抵接柱,所述窗框上固定有与抵接柱相抵的防水压条。
12.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窗框与窗扇密封连接,防止水流由窗框与窗扇之间的缝隙流入;防水压条设置在窗框和抵接柱之间,对水流进行初步隔断,采用抵接方式,防止冲击力较强的水流大量流入抵接架;内层防水条设置在抵接架和窗框之间,对渗入抵接架的水流再次进行隔断;安装架设置在相邻抵接架之间,作为抵接架的支撑;防水胶条设置在衔接架上,子架与相邻母架卡接时,两衔接架相对设置,两防水胶条相抵,对水流进行隔断,防止水流进入安装架内。
13.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窗扇下方设置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一侧固定有排水架,所述排水架上设有与窗扇相抵的横向防水条;所述排水架内开有泄水孔。
14.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架设置在窗扇底部,用于固定排水架;排水架设置在支撑
架的底部且设置有泄水孔,用于排出进入防水压条和内层防水条之间的水流;横向防水条与外层玻璃相抵,防止水流沿外层玻璃滑下,进而滑落至排水架内。
15.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窗框上固定有锁具,所述抵接架上固定有与锁具配合的锁扣。
16.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窗框和抵接架通过锁具进行连接,增强两者的连接紧固度,进而使内层防水条受到挤压产生变形,增加窗框和抵接架的密封度。
17.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窗扇为三层玻璃窗,所述窗扇包括依次设置的外层玻璃、中层玻璃和内层玻璃;所述外层玻璃和中层玻璃之间通过铝合金密封条固定连接。
18.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外层玻璃与内层玻璃通过铝合金密封连接,进一步提升平开窗的隔音性和隔热性。
19.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中层玻璃与内层玻璃之间涂覆有防紫外线涂层。
20.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提升平开窗的隔热和防紫外线性能。
21.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窗框远离锁具的一侧预留有铰链安装槽。
22.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铰链安装槽开设在窗框一侧,可根据需要选择铰链类型和开启方式,增强平开窗的灵活性。
23.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抵接架与安装架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所述螺栓外侧涂覆有密封胶。
24.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密封胶涂覆在螺栓外侧,对螺栓进行保护,防止螺栓锈蚀。
25.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子架两外壁设有倾斜向外的倒齿凸刺;所述母架两内壁固定有倒齿凸起和倾斜向内的防水倒齿;所述倒齿凸起和防水倒齿围成供倒齿突刺固定的固定槽。
26.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倒齿凸刺设置在倒齿凸起和防水倒齿之间,增强子架和母架的连接强度且易于安装;防水倒齿产生形变,抵接在子架和母架之间,增强子架和母架的防水性能。
27.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8.1.通过设置防水压条、内层防水条和防水胶条;防水压条和内层防水条分别设置在窗框的内外两侧,对水流进行双重阻隔,防止水流进入室内;防水胶条设置在衔接架之间,防止水流进入安装架;
29.2.通过设置横向防水条和泄水口,横向防水条与外层玻璃相抵,防止大量水流流入排水架;泄水口设置在排水架上,排出进入防水压条和内层压条之间的水流,防止水流滞留在排水架内。
附图说明
30.图1是本实施例的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31.图2是本实施例的窗框和抵接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32.图3是本实施例的排水架与窗扇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33.附图标记:1、窗框;2、窗扇;3、防水组件;4、安装架;5、支撑架;6、子架;7、母架;8、防水倒齿;9、倒齿凸刺;10、抵接架;11、衔接架;12、固定架;13、第一接部;14、第二连接部;15、安装部;16、抵接柱;17、外层玻璃;18、中层玻璃;19、内层玻璃;20、密封条;21、防紫外线
涂层;22、锁具;23、锁扣;24、防水压条;25、内层防水条;26、防水胶条;27、排水架;28、导流部;29、排水部;30、排水口;31、泄水孔;32、横向防水条。
具体实施方式
34.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5.实施例:
36.参考图1和图3,一种防水平开窗,包括窗框1和与窗框1连接的窗扇2、窗架;窗框1与窗扇2之间、窗架内部连接有防水组件3;窗框1连接窗扇2与窗架,带动窗扇2移动进而开合窗户;窗扇2固定在窗框1内,起透光、隔音、隔热的作用;窗架与窗框1连接,作为窗框1安装支架;防水组件3设置在窗框1、窗扇2之间和窗架内部,防水水流渗入室内,同时防止部分零部件锈蚀。
37.参考图2和图3,窗架包括设置在窗扇2下方的支撑架5和设置在窗框1两侧的安装架4;安装架4包括通过卡扣连接配合的子架6和母架7,每个窗框1配一组安装架4,子架6和母架7分别设置在窗框1的两侧,相邻的窗框1之间,子架6和母架7相互卡接配合;子架6和母架7的结构相似,两者卡接后形状接近日字形;母架7的一个外侧臂和中间的侧臂固定有倾斜向内的防水倒齿8,母架7的两端向内弯折形成倒齿凸起,倒齿凸起和防水倒齿8围成固定槽,子架6与母架7两个侧臂相配合的侧臂上设有倾斜向外设置的倒齿凸刺9,倒齿凸刺9设置在固定槽内;防水倒齿8为软质橡胶材料制成;母架7靠近窗框1的一侧固定有抵接架10,抵接架10与母架7连接处设置有密封胶;抵接架10呈l形,抵接架10一侧与母架7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另一侧设置在窗框1远离窗扇2的一侧,母架7与抵接架10连接处和螺栓处设置有密封胶。
38.参考图2,安装架4连接有衔接架11,衔接架11远离安装架4的一侧设有固定架12;衔接架11包括与安装架4卡接的第一连接部13、与固定架12卡接的第二连接部14和设置在第一连接部13与第二连接部14之间的安装部15;子架6和母架7均连接衔接架11,因此两衔接架11相对设置,两个安装部15相对设置的一侧均开有固定槽;第二连接部14和母架7之间固定有抵接柱16,抵接柱16为并排固定连接的两个方形型材,靠近母架7的方形型材朝向门框的方向延伸部分长度;抵接柱16与母架7通过连接柱和密封胶紧密连接,抵接柱16和第二连接部14抵接。
39.参考图1和图2,窗扇2为三层玻璃窗,窗扇2包括依次由外向内设置的外层玻璃17、中层玻璃18和内层玻璃19;外层玻璃17和中层玻璃18之间通过铝合金密封条20固定连接,密封条20处填充有防水胶;中层玻璃18与内层玻璃19之间涂覆有防紫外线涂层21,防紫外线涂层21由高硬度纳米微晶材料制成;窗框1设置在窗扇2的两侧,其中一侧的窗框1设置有锁具22,抵接架10上固定有和锁具22配合的锁扣23,两者均为常用五金件;另一侧的窗框1对应设置锁具22处为安装槽,供五金铰链安装;窗框1与外层玻璃17连接处、窗框1与内层玻璃19连接处均涂敷有密封胶。
40.参考图2,防水组件3包括设置在窗框1靠近抵接柱16一侧防水压条24、固定在窗框1相邻一侧的内层防水条25和安装在安装部15的固定槽内的防水胶条26;防水压条24一端固定在窗框1上,另一端向外延伸至与抵接柱16相抵;内层防水条25与抵接架10相抵;相邻的两个防水胶条26相抵,防止渗水。
41.参考图3,支撑架5设置在窗扇2下方,支撑架5设置同一幕墙系统的最下层,即上下两块窗户之间通过安装架4连接,最下层窗户与承重支架之间通过支撑架5连接;支撑架5通过螺栓固定在承重支架上;支撑架5一侧固定有排水架27,排水架27包括设置在窗扇2下方的导流部28和设置在导流部28一端的排水部29;导流部28呈斜坡状,其低端朝向排水部29;排水部29为长方形型材,靠近导流部28的一侧设有排水口30,排水部29的下侧壁上设有泄水孔31;排水部29上方靠近窗扇2的一侧安装有横向防水条32,横向防水条32与窗扇2的外层玻璃17相抵;窗扇2的内层玻璃19与安装架4之间设有固定柱和密封胶。
42.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和原理
43.水流冲击幕墙系统,防水压条24对水流进行初步隔断,内层防水条25对渗入窗框1内的水再次进行阻隔,防止水流进入室内;衔接架11的防水胶条26相抵对水流进行阻隔;横向防水条32与窗扇2相抵,防止水流渗入,渗入的水流落在导流部28上,随后滑落至排水口30,再穿过泄水孔31,排除排水架27;多处采用防水密封机构,增强幕墙的防水性能,防止水流进入室内。
44.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