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再生混凝土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热聚合浸渍混凝土混合用加料装置。
背景技术:2.再生混凝土是指将废弃的混凝土块经过破碎、清洗、分级后,按一定比例与级配混合,部分或全部代替砂石等天然集料,主要是粗集料,再加入水泥和水等配而成的新混凝土。目前,为了提升混凝土的强度和密实度,通常在混凝土内加入高分子聚合物进行混合,使混凝土强度更高。
3.在混凝土混合加料时,物料下落到装置内会产生大量的粉尘,为了防止灰尘四处扩散污染环境,现有的混合加料装置一般为密闭设计,但是,这样会导致混合加料装置在使用后不方便对内部进行清理,影响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4.为了改善现有的混合加料装置在使用后不方便对内部进行清理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热聚合浸渍混凝土混合用加料装置。
5.本技术提供一种热聚合浸渍混凝土混合用加料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热聚合浸渍混凝土混合用加料装置,包括底座、安装在底座上的混合箱和设在混合箱上方的两个加料斗,所述混合箱的顶部滑动安装有两个相对称的盖板,两个所述盖板紧贴在混合箱的顶部,所述底座上表面位于混合箱的两侧分别固定安装有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的顶部转动安装有双向螺杆,所述第二支架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导杆,两个所述盖板的一端均固定安装有与双向螺杆相适配的螺纹块,两个所述螺纹块分别螺纹连接在双向螺杆的两端,两个所述盖板的另一端均固定安装有与导杆相适配的滑块,两个所述滑块分别滑动连接在导杆的两端;
7.所述底座的两端均固定安装有l型支架,所述l型支架的顶端通过转轴转动安装有连接杆,所述加料斗固定安装在连接杆的一端,所述加料斗的底部固定安装有下料管,所述下料管的下端滑动安装有延长管。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加料时,可启动第二电机驱动双向螺杆转动,使双向螺杆带动两个螺纹块相对移动,从而带动两个盖板靠近并闭合,对混合箱的顶部进行遮盖,尽量避免混合箱内产生的粉尘四处扩散污染环境,在混合结束后,可再次启动第二电机将两个盖板移开,使混合箱顶部敞开,从而方便对混合箱内部进行清理。
9.可选的,所述混合箱的内底壁转动安装有搅拌桨,所述底座底部的中部固定安装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与搅拌桨的下端固定连接。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物料加入混合箱后,启动第一电机带动搅拌桨转动,对混合箱内的物料进行搅拌混合。
11.可选的,所述第一支架一侧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
与双向螺杆的一端固定连接。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动第二电机可驱动双向螺杆转动,无需人工转动双向螺杆,使盖板的开闭更加省力。
13.可选的,两个所述盖板相对的一端均开设有延长管相适配的通孔,所述下料管的外侧壁开设有限位槽,所述延长管上端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位于限位槽内。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延长管滑动时,限位块会在限位槽内移动,对延长管起到限位作用。
15.可选的,所述混合箱外侧壁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出料管,所述出料管的顶部安装有阀门。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混合结束后,打开阀门将物料从出料管排出。
17.可选的,所述底座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支撑腿,所述支撑腿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所述支撑腿分别设在底座底部的四角处。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腿能够对装置起到支撑作用,增加装置的离地高度,方便排料。
19.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效果:
20.1.本技术通过盖板、双向螺杆、导杆、螺纹块、滑块和第二电机的设置,可使用第二电机控制盖板进行开合,在加料时,可快速对混合箱的顶部进行遮盖,尽量避免混合箱内产生的粉尘四处扩散污染环境,在混合结束后,可快速将混合箱顶部敞开,方便对混合箱内部进行清理,省事省力,提高工作效率;
21.2.本技术通过l型支架、转轴、连接杆和延长管的设置,使加料斗能够绕转动l型支架水平转动,从而可调整加料斗的位置,进而在清理混合箱时,可将加料斗从混合箱上方旋转移开,有利于混合箱的清理。
附图说明
22.图1是本实用新型主视结构示意图;
23.图2是本实用新型主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24.图3是本实用新型体现盖板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5.图4是本实用新型图2中a处结构的放大图。
26.附图标记说明:1、底座;2、混合箱;3、加料斗;4、盖板;5、第一支架;6、第二支架;7、双向螺杆;8、导杆;9、螺纹块;10、滑块;11、l型支架;12、转轴;13、连接杆;14、下料管;15、延长管;16、搅拌桨;17、第一电机;18、第二电机;19、通孔;20、限位槽;21、限位块;22、出料管;23、阀门;24、支撑腿。
具体实施方式
27.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8.请参阅图1,一种热聚合浸渍混凝土混合用加料装置,包括底座1、安装在底座1上的混合箱2和设在混合箱2上方的两个加料斗3,将不同的物料分别加入两个加料斗3内,通过两个加料斗3向混合箱2内加料混合,底座1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支撑腿24,支撑腿24的数量
为四个,四个支撑腿24分别设在底座1底部的四角处,支撑腿24能够对装置起到支撑作用。
29.参照图2和图3,混合箱2的顶部滑动安装有两个相对称的盖板4,两个盖板4紧贴在混合箱2的顶部,在加料混合时,使两个盖板4靠近并闭合,能够对混合箱2的顶部进行遮盖,尽量避免粉尘四处扩散污染环境,底座1上表面位于混合箱2的两侧分别固定安装有第一支架5和第二支架6,第一支架5的顶部转动安装有双向螺杆7,第二支架6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导杆8,双向螺杆7和导杆8均为横向布置,且双向螺杆7和导杆8相互平行,两个盖板4的一端均固定安装有与双向螺杆7相适配的螺纹块9,双向螺杆7的两端设有方向相反的螺纹,两个螺纹块9分别螺纹连接在双向螺杆7的两端,且两个螺纹块9以双向螺杆7的中线呈对称设置,两个盖板4的另一端均固定安装有与导杆8相适配的滑块10,两个滑块10分别滑动连接在导杆8的两端,且两个滑块10以导杆8的中线呈对称设置。
30.当双向螺杆7转动时,由于滑块10和导杆8的导向限位作用,使两个螺纹块9无法发生转动,两个螺纹块9会沿双向螺杆7的长度方向相对或相反运动,从而带动两个盖板4进行开闭。
31.参照图1和图3,为了方便控制双向螺杆7转动,第一支架5一侧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第二电机18,第二电机18的输出端与双向螺杆7的一端固定连接,启动第二电机18可驱动双向螺杆7转动,无需人工转动双向螺杆7,使盖板4的开闭更加省力。
32.参照图2和图4,加料斗3底座1的两端均固定安装有l型支架11,l型支架11的顶端通过转轴12转动安装有连接杆13,加料斗3固定安装在连接杆13的一端,通过l型支架11、转轴12和连接杆13的设置,能够对加料斗3进行支撑,同时,使加料斗3能够绕转动l型支架11水平转动,从而可调整加料斗3的位置,进而在清理混合箱2时,可将加料斗3旋转移开,有利于混合箱2的清理。
33.参照图2、图3和图4,加料斗3的底部固定安装有下料管14,物料进入加料斗3后,从下料管14落下,为了使物料能够直接落入到混合箱2内,下料管14的下端滑动安装有延长管15,两个盖板4相对的一端均开设有延长管15相适配的通孔19,在下料时,两个盖板4闭合,将延长管15对准通孔19向下滑动并进入到通孔19内,从而可将物料直接下落到混合箱2内,避免下料时粉尘飞溅,为了防止延长管15与下料管14脱离,下料管14的外侧壁开设有限位槽20,延长管15上端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限位块21,在延长管15滑动时,限位块21会在限位槽20内移动,对延长管15起到限位作用。
34.参照图1和图2,混合箱2的内底壁转动安装有搅拌桨16,底座1底部的中部固定安装有第一电机17,第一电机17的输出端与搅拌桨16的下端固定连接,物料加入混合箱2后,启动第一电机17带动搅拌桨16转动,对混合箱2内的物料进行搅拌混合,混合箱2外侧壁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出料管22,出料管22的顶部安装有阀门23,混合结束后,打开阀门23将物料从出料管22排出。
35.本技术的实施原理为:在加料时,启动第二电机18驱动双向螺杆7转动,使双向螺杆7带动两个螺纹块9相对移动,从而带动两个盖板4靠近并闭合,对混合箱2的顶部进行遮盖,然后,将两个加料斗3转动到对应的通孔19上方,再将延长管15对准通孔19向下滑动并进入到通孔19内,然后,将不同的物料分别加入两个加料斗3内,物料进入加料斗3后,经过下料管14和延长管15直接落入到混合箱2内,通过盖板4可尽量避免粉尘四处扩散污染环境,物料加入混合箱2后,启动第一电机17带动搅拌桨16转动,对混合箱2内的物料进行搅拌
混合,混合结束后,打开阀门23将物料从出料管22排出,然后,启动第二电机18驱动双向螺杆7反向转动,带动两个盖板4分离,使混合箱2顶部敞开,此时可对混合箱2内部进行清理,若加料斗3影响清理时,可对加料斗3进行旋转,将加料斗3从混合箱2上方移开。
36.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