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建筑技术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节能型钢混结构建筑的剪力墙结构。
背景技术:2.剪力墙又称抗风墙或抗震墙、结构墙。房屋或构筑物中主要承受风荷载或地震作用引起的水平荷载和竖直荷载的墙体,防止结构剪切破坏。
3.现有的专利申请号为cn201720055801.7的中国专利,提出了一种剪 力墙,包括直角墙体,所述的直角墙体由a层砌块与b层砌块组成,所述的直角墙体内部形成用于浇铸混凝土的空腔,且空腔上下相通,所述的直 角墙体同一层两直角边分别包括a层砌块与b层砌块自锁,所述的直角墙体的同一面墙上下包括 a层砌块与b层砌块相互交错循环进行榫接扣合。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直角墙体由相互交错循环的a层砌块和b层砌块榫接扣合而成,直角墙体受到的荷载强度低,且并未对直角墙体进行支撑,存在直角墙体荷载不够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5.为了改善剪力墙荷载强度低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节能型钢混结构建筑的剪力墙结构。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节能型钢混结构建筑的剪力墙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节能型钢混结构建筑的剪力墙结构,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第一墙体以及与所述第一墙体垂直设置的两个第二墙体,所述第一墙体和所述第二墙体均与地面之间设置有固定件,所述第一墙体和所述第二墙体顶面的两端均设置有卡接槽,所述卡接槽内卡接有插杆,所述插杆与所述卡接槽之间设置有用于实现所述插杆卡接的转动件,相邻的所述插杆间设置有连接件。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围设成浇筑混凝土的空间,在固定件的作用下,实现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与地面的固定效果,在转动件的作用下,插杆插接于卡接槽内,实现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与插杆的固定效果,在连接件的作用下,实现相邻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间沿水平方向的连接,将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整体化,实现对剪力墙的支撑效果,且增加了剪力墙的荷载强度,抗风和抗震性能好,人们的安全受到保障。
9.可选的,所述转动件设置为卡接块,所述卡接槽内壁设置有用于所述卡接块滑动的滑槽,所述卡接槽内壁于所述滑槽底端设置有转动槽,所述转动槽一端与所述滑槽连通,所述转动槽另一端闭合,所述转动槽所在轴线方向与所述滑槽长度方向平行,所述卡接块固定连接于所述插杆的底端侧壁,所述卡接块在所述滑槽内滑动后转动至所述转动槽内。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卡接块滑动至滑槽底端时,将插杆朝向转动槽的方向转动,卡接块卡接于转动槽内,插杆沿着卡接槽的轴线方向的运动被限制;转动插杆,使卡
接块朝向滑槽的方向转动,再沿滑槽的开口端滑出,完成了对插杆的拆卸,便于工作人员操作。
11.可选的,所述连接件设置为连接杆,所述插杆远离于所述卡接槽的一端水平开设有贯穿的连接孔,所述连接杆依次穿过相邻所述第一墙体和所述第二墙体上的所述连接孔,所述连接杆穿过所述连接孔的两端均设置有紧固件。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杆将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沿水平方向连接,并在紧固件的作用下,将相邻第一墙体以及第二墙体沿与地面平行的方向进行连接,实现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的整体化。
13.可选的,所述紧固件设置为第一螺帽,所述连接杆的两端均设为螺纹,所述第一螺帽与所述连接杆的螺纹端螺纹连接,所述第一螺帽与所述插杆周壁抵接。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螺帽将连接杆与插杆固定,加固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的连接效果。
15.可选的,所述固定件设置为预埋在地面内的螺纹杆,所述第一墙体和所述第二墙体的底端外侧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开设有多个沿竖直方向贯穿的通孔,所述螺纹杆穿过所述通孔,所述螺纹杆于所述通孔处螺纹连接有第二螺帽,所述第二螺帽端面与所述固定板抵接。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螺纹杆穿过固定板上的通孔与地面固定,实现了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沿垂直地面方向的固定,同时,第二螺帽与螺纹杆螺纹连接,强化了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沿垂直地面方向的固定效果,对剪力墙的支撑进行加固,增大了剪力墙的荷载,抗风和抗震效果好,保障了人们的安全。
17.可选的,所述第二墙体靠近所述第一墙体的两侧壁均固定连接有定位板,所述第一墙体靠近于所述第二墙体的一端均开设有与所述定位板适配的定位槽,所述定位槽顶端为开口设置,所述定位板插接于所述定位槽内。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位板从定位槽的开口端插接于定位槽内,使第一墙体垂直于第二墙体,实现了对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的限位作用,便于安装,提高了安装效率,同时保证第一墙体以及第二墙体的整体化,使浇筑的剪力墙完整,增大剪力墙的荷载强度。
19.可选的,所述螺纹杆套设有垫片,所述垫片位于所述固定板与所述第二螺帽之间。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垫片增大了第二螺帽与固定板的接触面积,加强了第二螺帽的锁定效果。
21.可选的,所述卡接块外套设有橡胶套。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橡胶套增大了卡接块与转动槽之间的摩擦力,稳固卡接块与转动槽之间的连接,也降低了卡接块与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的磨损。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固定件将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与地面固定,在转动件的作用下,插杆插接于卡接槽内,将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与插杆固定,连接件将相邻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间沿水平方向连接,实现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的整体化,实现对剪力墙的支撑效果,且增加了剪力墙的荷载强度,抗风和抗震性能好,人们的安全受到保障;
25.2.卡接块卡接于转动槽内,插杆沿着卡接槽的轴线方向的运动被限制,完成了对插杆的安装;转动插杆,使卡接块从滑槽的开口端滑出,完成了对插杆的拆卸,便于工作人
员操作;
26.3. 橡胶套增大了卡接块与转动槽之间的摩擦力,稳固卡接块与转动槽之间的连接,也降低了卡接块与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的磨损。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墙体、第二墙体和定位板的结构示意图;
29.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墙体、第二墙体、固定板、插杆和连接杆的结构示意图;
30.图4是图3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31.附图标记:1、第一墙体;2、第二墙体;3、定位槽;4、卡接槽;5、插杆;6、卡接块;7、滑槽;8、转动槽;9、连接杆;10、连接孔;11、第一螺帽;12、螺纹杆;13、固定板;14、第二螺帽;15、定位板;16、地面;17、垫片。
具体实施方式
32.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3.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节能型钢混结构建筑的剪力墙结构。参照图1,节能型钢混结构建筑的剪力墙结构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第一墙体1以及与第一墙体1垂直设置的两个第二墙体2,两个第一墙体1和两个第二墙体2构成内部中空的四边形。
34.参照图2-图3,第二墙体2靠近第一墙体1的两侧均焊接有定位板15,第一墙体1朝向第二墙体2的两侧开设有定位槽3,定位槽3的上端为开口设置,定位板15卡接于定位槽3内,在定位板15的限位作用,使得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构成的四边形为正四边形,确保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的整体化。
35.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的顶端边缘处均设置有卡接槽4,卡接槽4内插接有插杆5,插杆5上设置有转动件,转动件设置为卡接块6,卡接块6焊接在插杆5插接于卡接槽4一端的周壁,卡接槽4内壁设置有用于卡接块6滑动的滑槽7,卡接槽4内壁于滑槽7底端开设有转动槽8,转动槽8为弧形,转动槽8的一端与滑槽7连通,转动槽8的另一端为闭合,转动槽8所在轴线方向与滑槽7长度方向平行。
36.参照图3-图4,将插杆5插接于卡接槽4的过程中,卡接块6随着插杆5运动的方向在滑槽7内滑动,当卡接块6运动至滑槽7底端时,将插杆5朝向远离于滑槽7的方向转动,卡接块6转动至转动槽8内,完成了插杆5和第一墙体1与第二墙体2的固定,卡接块6外套设有橡胶套,橡胶套降低了卡接块6与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间的磨损,也增大了卡接块6与转动槽8之间的摩擦力,稳固卡接块6与转动槽8之间的连接,使卡接块6的固定效果叠加,相邻两插杆5之间设置有连接件。
37.连接件设置为连接杆9,插杆5远离于卡接块6的一端水平开设有贯穿的连接孔10,连接杆9依次穿过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上的插杆5,完成了对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的连接,连接杆9穿过连接孔10的两端均设置有紧固件,紧固件设置为第一螺帽11,连接杆9的两端均设为螺纹,第一螺帽11与连接杆9的螺纹端螺纹连接,且第一螺帽11与插杆5周壁抵接,实现了对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沿水平方向的固定。
38.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与地面16之间设置有固定件,固定件设置为螺纹杆12,螺
纹杆12预埋在地面16内,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的底端外壁均焊接有固定板13,固定板13沿竖直方向开设有多个贯穿的通孔,螺纹杆12于通孔的开口处螺纹连接有第二螺帽14,螺纹杆12穿过通孔后与第二螺帽14螺纹连接,完成了对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沿垂直于地面16方向的固定,同时,也可实现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的可拆卸效果,为了加强螺纹杆12对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的固定效果,螺纹杆12套设有垫片17,垫片17夹紧在固定板13与第二螺帽14之间。
39.本技术实施例一种节能型钢混结构建筑的剪力墙结构的实施原理为:将两个第一墙体1平行设置且对应的螺纹杆12穿过第一墙体1的固定板13上的通孔,拧紧第二螺帽14,再将第二墙体2的定位板15从第一墙体1的定位槽3开口端插入定位槽3内,使得第二墙体2垂直于第一墙体1设置,相对应的螺纹杆12穿过第二墙体2的固定板13上的通孔后用第二螺帽14锁紧,即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沿垂直于地面16的方向完成了固定。
40.将卡接块6对准滑槽7,人工驱动插杆5朝向卡接槽4内运动,使得卡接块6沿着滑槽7滑动,当卡接块6运动至滑槽7底端时,将插杆5上的卡接块6朝向转动槽8的方向转动,卡接块6卡接于转动槽8内,实现了插杆5与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的固定。
41.将连接杆9依次穿过相邻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再将第一螺帽11与连接杆9的螺纹端螺纹连接,且第一螺帽11与插杆5抵接,完成了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沿水平方向的固定,第一墙体1和第二墙体2水平和竖直方向均实现了固定,对剪力墙体进行支撑,增大了剪力墙体的荷载强度。
42.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