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载帐篷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可收纳车载房。
背景技术:2.目前,市面上的车载帐篷展开后仅门可打开,空气流通不畅且视野狭窄,而且帐篷内部空间较小,人在帐篷内无法直立行走,而且展收比较困难,这些因素均会影响用户体验。
3.有鉴于此,如何进一步提升车载帐篷的用户体验,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收纳车载房的侧墙组成,所述侧墙组成包括多面侧墙,至少一面所述侧墙由多个侧墙单元沿平行于该侧墙的方向拼接而成,至少一个所述侧墙单元包括上墙体和下墙体,所述上墙体与所述下墙体连接且能相对所述下墙体上下滑动并锁定。
5.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相互拼接的侧墙单元的上墙体各自单独上下滑动或者同步上下滑动。
6.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每面所述侧墙的底端与车载房的地板铰接且铰接轴线平行于地板,使所述侧墙能相对地板旋转收纳至与地板平行的位置或旋转展开至与地板呈夹角的位置,展开状态下相互邻接且互成夹角的两面侧墙与地板的铰接轴线位于不同高度位置。
7.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侧墙组成还包括侧墙展收机构;展开状态下相互邻接且互成夹角的两面侧墙,一者与车载房的房顶连接,在车载房的升降机构的驱动下相对地板旋转,另一者与所述侧墙展收机构连接,在所述侧墙展收机构的驱动下相对地板旋转。
8.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侧墙展收机构包括侧墙展收组件,所述侧墙展收组件包括旋转件、移动件和顶撑件,所述移动件与所述旋转件配合,能随所述旋转件的旋转而沿所述旋转件的旋转轴线移动,所述顶撑件的顶端与所述侧墙连接,所述顶撑件的底端与所述移动件连接,所述顶撑件能随所述移动件的移动而摆转,从而带动所述侧墙旋转。
9.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展开状态下,所述旋转件、移动件和顶撑件均位于所述侧墙内侧,所述侧墙展收机构还包括驱动杆,所述驱动杆的一端伸到所述侧墙内侧与所述旋转件连接,另一端伸到所述侧墙外侧与动力元件连接。
10.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杆穿过车载房的地板展收机构上的过孔,同时与多组侧墙展收组件的旋转件连接。
11.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至少一面所述侧墙上开设门洞并铰接有侧门,所述侧门包括上门体和下门体,所述上门体与所述下门体连接且能相对所述下门体上下滑动并锁定。
12.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所述下墙体包括上墙部和下墙部,所述下墙部相对所述上墙部向外错开一段距离,从而在所述上墙部外侧、下墙部上方形成第一容纳空间,用
于容纳滑动下来的所述上墙体,并在所述上墙部下方、下墙部内侧形成第二容纳空间,用于容纳车载房内的部分设施。
13.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侧墙的侧框边设有止挡件,展开状态下相互拼接的两面侧墙的所述止挡件相互交叠并在垂直于这两面侧墙的内外方向上相互抵挡。
14.采用本方案,用户可根据需要灵活调整上墙体的高度位置,将上墙体调整到与房顶间隔一段距离的位置,可提升房内空气流通性并获得通透的视野,而且可根据需要灵活调整上门体的高度位置,而且侧墙展开和收纳便捷,因此能提升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15.图1和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收纳车载房两种展开状态下的立体图;
16.图3、图4和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收纳车载房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17.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收纳车载房收纳状态下的立体图;
18.图7为图3中a位置的放大图;
19.图8为图3中b位置的放大图;
20.图9为图3中c-c向剖视图;
21.图10为图3中d位置的分解放大图;
22.图11为图5中a位置的放大图;
23.图12为图5中b位置的放大图
24.图13为部分侧墙随房顶展开的过程图;
25.图14为部分侧墙通过连杆连接房顶的示意图;
26.图15为部分侧墙由侧墙展收机构展开的示意图;
27.图16为图15中a位置的放大图;
28.图17为图15中b位置的放大图。
29.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30.10前侧墙,q1侧墙单元,q2第二侧墙单元,20后侧墙,q3第三侧墙单元,q4第四侧墙单元,30左侧墙,q5第五侧墙单元,q6第六侧墙单元,40右侧墙,q7第七侧墙单元,q8第八侧墙单元;
31.g开口滑槽,u止挡片,v长凸棱,w长滑槽,x1上墙体,x2下墙体,x21上墙部,x22下墙部,y铰轴,z连杆;
32.50房顶;
33.60地板,61第一地板板块,62第二地板板块,63第三地板板块,64第四地板板块,67卡套;
34.70地板展收机构,701滑动件;
35.80升降机构;
36.90设施组成;
37.102b斜向支撑杆;
38.110侧墙展收机构,1101旋转件,1102移动件,1103顶撑件,1104驱动杆,1105导轴;
39.120侧门,1201上门体,1202下门体,1203上铰轴,1204下铰轴。
具体实施方式
40.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文中所述的前后方向为图中的front-back方向,所述的左右方向为图中的left-right方向。相对承载车载房的车而言,前后方向可以是该车的车长方向或者车宽方向或者与车宽方向和车长方向均呈夹角的任意一个水平方向。“前”和“后”是相对的,可以对调。“左”和“右”是相对的,可以对调。
41.如图1和图2,车载房包括房顶50、多面侧墙(图示方案中设有四面侧墙,分别为前侧墙10、后侧墙20、左侧墙30和右侧墙40)、地板60、用于展收地板的地板展收机构70、用于升降房顶的升降机构80、位于房内的设施组成90等。
42.至少一面侧墙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侧墙单元沿平行于该侧墙的的方向拼接而成。图示方案中,前侧墙10由第一侧墙单元q1、第二侧墙单元q2沿左右方向拼接而成,后侧墙20由第三侧墙单元q3、第四侧墙单元q4沿左右方向拼接而成,左侧墙30由第五侧墙单元q5、第六侧墙单元q6沿前后方向拼接而成,右侧墙40由第七侧墙单元q7、第八侧墙单元q8沿前后方向拼接而成。
43.图示方案中,如图4,地板60具有四个地板板块,分别为第一地板板块61、第二地板板块62、第三地板板块63和第四地板板块64,其中,第一地板板块61和第三地板板块63前后拼接,第二地板板块62和第四地板板块64前后拼接,第二地板板块62和第一地板板块61左右拼接,第四地板板块64和第三地板板块63左右拼接。每面侧墙的侧墙单元的个数等同于在与该侧墙相平行的方向上拼接的地板板块的数目,图中,前侧墙10的侧墙单元个数(两个)或后侧墙20的侧墙单元个数(两个)与前后方向上拼接的地板板块数目(两块)一致,左侧墙30的侧墙单元个数(两个)或右侧墙40的侧墙单元个数(两个)与左右方向上拼接的地板板块数目(两块)一致。
44.第一侧墙单元q1和第五侧墙单元q5与第二地板板块62的前框边和左框边连接,收纳时,这两个侧墙单元先后层叠到第二地板板块62上方;第二侧墙单元q2和第七侧墙单元q7与第一地板板块61的前框边和右框边连接,收纳时,这两个侧墙单元先后层叠到第一地板板块61上方;第三侧墙单元q3和第六侧墙单元q6与第四地板板块64的左框边和后框边连接,收纳时,这两个侧墙单元先后层叠到第四地板板块64上方;第四侧墙单元q4和第八侧墙单元q8与第三地板板块63的右框边和后框边连接,收纳时,这两个侧墙单元先后层叠到第三地板板块63上方。
45.另外,收纳时,除侧墙外,房顶50以及设施组成90也层叠收纳到相应的地板板块的上方,在四个地板板块上方各形成一个堆叠体,然后再利用地板展收机构70收纳四个地板板块,使四个地板板块连同支撑在其上的四个堆叠体一起层叠至图6所示的层层叠置的收纳状态。
46.如图3,至少一个侧墙单元包括上墙体x1和下墙体x2,上墙体x1与下墙体x2连接且能相对下墙体x2上下滑动,滑动到目标高度位置后利用插孔、插销等锁止结构锁定,可在多个不同的高度位置分别设置锁止结构,从而能将上墙体x1锁定在不同高度位置。图示方案中,八个侧墙单元均设计成了包括上墙体x1和下墙体x2的结构,采用该结构,车载房展开后,用户可根据需求灵活调整上墙体x1的位置,比如可将上墙体x1向上滑动到与房顶相接触的位置(即图1所示的状态),作为房屋结构,也可将上墙体x1向下滑动到与房顶50间隔一
段距离的位置(即图2所示的状态),作为围栏结构,从而能顺畅地通风换气并获得通透的观景视野。
47.相互拼接的侧墙单元的上墙体x1可以单独上下滑动也可以同步上下滑动,例如,第一侧墙单元q1的上墙体和第二侧墙单元q2的上墙体可以单独上下滑动,也可以用连接销或者其他连接结构将两者连在一起从而同步上下滑动。
48.如图5,至少一面侧墙上设门洞并铰接侧门120,图示方案中,侧门铰接于第八侧墙单元q8。侧门120包括上门体1201和下门体1202,上门体1201与下门体1202连接且能相对下门体1202上下滑动,滑动到目标位置后利用插孔、插销等锁止结构锁定,可在多个不同的高度位置分别设置锁止结构,从而能将上门体1201锁定在不同高度位置,采用该结构,用户可将上门体1201向下滑动到与房顶50间隔一段距离的位置,以增强房内通风,同时下门体1202保障着安全(防止从车顶跌落)和隐私。上门体1201和上墙体x1可独立滑动,比如可将上墙体x1向上滑动到房顶接触的位置,而仅将上门体1201向下滑动到与房顶50间隔一段距离的位置。如图11,上门体1201的侧框边设有上铰轴1203,第八侧墙单元q8的侧框边设有铰接套,铰接套套在上铰轴1203外,上铰轴1203能在卡套内上下滑动和绕自身轴线旋转,从而使上门体1201既能旋转又能上下滑动。如图12,下门体1202的侧框边通过下铰轴1204与第八侧墙单元q8的下墙体x2铰接并上下限位,作为下门体1202的下端转轴,使下门体1202能旋转但不能上下活动。
49.如图7和图8,上墙体x1的侧框边以及下墙体x2的侧框边设长滑槽w和长凸棱v,长凸棱v沿长滑槽w的长度方向插装到长滑槽w内,上墙体x1上下滑动时,长凸棱v在长滑槽w内上下滑动。这样设计,上墙体x1和下墙体x2利用自身的侧框边实现滑动导向连接,而不需要额外设置导向连接结构。类似的,如图11,上门体1201的侧框边以及下门体1202的侧框边设长滑槽w和长凸棱v,长凸棱v沿长滑槽w的长度方向插装到长滑槽w内,上墙体x1上下滑动时,长凸棱v在长滑槽w内上下滑动。这样设计,上门体1201和下门体1202利用自身的侧框边实现滑动导向连接,而不需要额外设置导向连接结构。而且,长滑槽w和长凸棱v还能起到降低侧墙接缝处以及侧门与侧墙的接缝处漏风漏雨的风险。其中,长滑槽w和长凸棱v有多种设置形式,不限于图示形式。
50.如图9,至少一个下墙体x2包括上墙部x21和下墙部x22,下墙部x22相对上墙部x21向外错开一段距离,从而在上墙部x21外侧且下墙部x22上方形成第一容纳空间x3,用于容纳滑动下来的上墙体x1,并在上墙部x21下方且下墙部x22内侧形成第二容纳空间x4,用于容纳车载房内的设施组成90。这样设计,能提升车载房收纳体的空间利用率且能提升下墙体x2的结构强度。图示方案中,前侧墙10的下墙体x2和后侧墙20的下墙体x2采用这种设计。
51.如图10,侧墙的底端(也即每个侧墙单元的底端)与地板铰接,图示方案中,侧墙底端设平行于地板的铰轴y,地板的框边设卡套67,卡套67套接在铰轴y外,以此实现侧墙和地板的铰接。侧墙通过相对地板的旋转实现展开和收纳,侧墙展开状态下大致垂直于地板,侧墙收纳状态下,先后层叠在地板上方且大致平行于地板。
52.如图7和图8,侧墙的侧框边设有止挡件u,车载房展开状态下,相互拼接的两个侧墙单元(可以是同一面侧墙的侧墙单元,比如图7中的q5和q6,也可以是不同侧墙的侧墙单元,比如图8中的q3和q6)的止挡件u相互交叠并在垂直于这两个侧墙单元的内外方向上相互止挡,例如,图8中,第三侧墙单元q3的一个止挡件u和第六侧墙单元q6的一个止挡件u在
垂直于第三侧墙单元q3的内外方向上相互止挡,同时,第三侧墙单元q3的另一个止挡件u和第六侧墙单元q6的另一个止挡件u在垂直于第六侧墙单元q6的内外方向上相互止挡。
53.止挡件u能起到止挡加固作用,使相互拼接的两面侧墙,在地板合拢后,相互插接、止挡而连接,能使两面侧墙平面拼接对同时相对地板由内向外旋转(比如图7中的q5和q6),以及到一定位置(大致垂直于地板的位置)后相互止挡而无法继续向外旋转,还使相互拼接且互成夹角的两面侧墙转角拼接对(比如图8中q6和q3)在两个内外方向上都无法继续向内(由插销锁定不脱开,插销未图示)、无法继续向外旋转,并与地板一起构建成稳固的三面立体结构;另外还起到密封作用,能一定程度上降低两面侧墙的拼接处漏风漏雨的风险。当上述八面侧墙由内向外旋转到位后(大致垂直于地板的位置),由于,四个转角处相互拼接且互成夹角的两面侧墙转角拼接对(q1-q5、q6-q3、q4-q8、q7-q2)上的止挡件u相互插接,止挡,使得所有八面侧墙都无法继续向内、无法继续向外旋转,如在侧墙平面拼接对(q2-q1、q5-q6、q3-q4、q8-q7)拼接处的上、下墙体x1、x2框梁内配以插销(未图示)滑动连接侧墙平面拼接对,可进一步保障侧墙平面拼接对(q2-q1、q5-q6、q3-q4、q8-q7)共面,同时,八面侧墙全部旋转拼接到位后,止挡件u不仅允许八面侧墙中的任一上墙体x1在下墙体x2的基础上上下滑动,而且,在上下滑动后,上墙体x1止挡件u与下墙体x2止挡件u,以及,两面侧墙拼接对之间的止挡件u之间,都保持插接、止挡。其中,止挡件u有多种设置形式,不限于图示形式。
54.如图10,相互临接且互成夹角的两面侧墙相对地板的旋转轴线不同高,比如图中的第六侧墙单元q6和第三侧墙单元q3,前者的旋转轴线为r1,后者的旋转轴线为r2,r1高于r2。这样设计,第六侧墙单元q6和第三侧墙单元q3收纳能平行地层叠到第四地板板块64上方而且第六侧墙单元q6所在的层和第三侧墙单元q3所在的层之间有间隔,该间隔能给设施组成提供层叠空间。
55.如图11,在上墙体x1框架上,设置有开口滑槽g,使得当侧墙需要支撑时,斜向支撑杆102b(斜向支撑杆102b为图示一侧,图示方向另一侧,可同理设置)的t型滑动连接部能通过开口滑槽g的开口套入侧墙上墙体x1的框架内,使得上墙体x1既能在下墙体x2的基础上上下滑动,又被斜向支撑杆102b支撑而稳固,以及,这种套入连接可在地面实现。
56.如图13-图15,相互临接且互成夹角的两面侧墙,一者与车载房的房顶50连接,在升降机构80的驱动下实现展收,另一者与侧墙展收机构110连接,在侧墙展收机构110的驱动下实现展收。图示方案中,第五侧墙单元q5、第六侧墙单元q6、第七侧墙单元q7、第八侧墙单元q8与房顶50连接,具体可以如图14,采用连杆z与房顶50连接,如图8,连杆z连在下墙体x2上,不影响上墙体x1的上下滑动。图示方案中,第一侧墙单元q1与侧墙展收机构110的一组侧墙展收组件连接,第三侧墙单元q3与侧墙展收机构110的另一组侧墙展收组件连接。
57.展开时,先利用升降机构80驱动房顶50升起,带动第五侧墙单元q5、第六侧墙单元q6、第七侧墙单元q7、第八侧墙单元q8相对地板60由内向外旋转,由于,第五侧墙单元q5的止挡件u和第六侧墙单元q6的止挡件u相互交叠,第七侧墙单元q7的止挡件u和第八侧墙单元q8的止挡件u相互交叠,所以能随第二侧墙单元q2和第四侧墙单元q4一起向外旋转,然后再利用侧墙展收机构110驱动第一侧墙单元q1和第三侧墙单元q3由内向外旋转,由于第二侧墙单元q2的止挡件u和第一侧墙单元q1的止挡件u相互交叠,第四侧墙单元q4的止挡件u和第二侧墙单元q2的止挡件u相互交叠,所以能随第二侧墙单元q2和第四侧墙单元q4一起
向外旋转。
58.具体的,如图15和图16,侧墙展收组件包括旋转件1101、移动件1102和顶撑件1103,移动件1102与旋转件1101配合,能随旋转件1101的旋转而沿旋转件1101的旋转轴线移动,顶撑件1103的顶端与相应侧墙连接,顶撑件1103的底端与移动件1102连接,顶撑件1103能随移动件1102的移动而摆转,从而能带动前侧墙10、后侧墙20相对地板60旋转,以此实现展开和收纳。
59.图示方案中,旋转件1101采用螺杆,移动件1102包括两个套体,一个套体套在螺杆外与螺杆螺纹配合,另一个套体套在与螺杆平行的导轴1105外,与导轴导向配合。两个套体之间设连接柱,顶撑件1103的底端设叉口,叉口叉在连接柱外,这样,车载房展开后,可很方便地解除顶撑件1103的底端和移动件1102的连接(顶撑件1103的上端与侧墙10、20可类似设置),然后调节顶撑件1103至贴着侧墙或者直接取下顶撑件1103,以避免顶撑件1103影响房内空间利用。两个套体上可分别设插接体,两个套体可分别布置在两个相互拼接的地板板块联动,当这两个地板板块拼接时,两个套体上的插接体相互插接形成所述连接柱。
60.另外,如图15和图17,车载房展开状态下,侧墙展收组件位于侧墙内侧,侧墙展收机构还包括驱动杆1104,驱动杆1104的一端伸到侧墙外与动力元件连接,另一端伸到侧墙内侧与侧墙展收组件的旋转件1101连接,从而能将动力传输给旋转件1101。
61.具体的,一根驱动杆1104可仅驱动一组侧墙展收组件的旋转件1101,也可同时驱动多组侧墙展收组件的旋转件1101,图示方案中,地板展收机构70的用于带动地板板块滑动的滑动件701上设供驱动杆1104穿过的过孔,驱动杆1104穿过该过孔,同时与两组侧墙展收组件的旋转件1101连接,以同时驱动二者。
62.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可收纳车载房的侧墙组成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