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建筑材料 专利正文
一种防水密封的穿屋顶管道结构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1-22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防水密封的穿屋顶管道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水密封的穿屋顶管道结构。


背景技术:

2.屋面穿管后,由于管道和屋面结构为两种不同的结构,两者无法实现紧密贴合,极其出现间隙;由于两种材质是不同的膨胀系数,长时间使用后管道和屋面结构之间因热胀冷缩出现缝隙,导致在屋面穿管处极易出现漏水问题,缝隙使得屋面的气密性降低,导致室内能耗增加。现有较多穿管屋面均存在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水密封的穿屋顶管道结构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水密封的穿屋顶管道结构,具有连续不间断的气密层,避免屋面出现裂缝、漏水及保温性的问题。
4.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5.一种防水密封的穿屋顶管道结构,包括管道、屋面结构、外保温结构和防水结构,所述管道穿过屋面结构竖向设置,所述外保温结构设在管道的外周,所述防水结构设在屋面结构上,并与管道连接;
6.所述外保温结构包括上保温结构和下保温结构,所述上保温结构设在管道上部,位于穿出屋面管道的外周,所述下保温结构设在管道下部,位于屋面下方管道的外周。
7.进一步地,所述屋面结构包括结构层、隔汽层、保温层和防水层,所述结构层、隔汽层、保温层和防水层由下而上依次设置。
8.进一步地,所述防水结构包裹在管道外周,包括防水隔汽膜和防水透汽膜;所述防水隔汽膜设在屋面结构下方,位于下保温结构与结构层之间;所述防水透汽膜设在屋面结构上方,位于上保温结构与隔汽层之间。
9.进一步地,所述所述上保温结构底端位于防水透汽膜的表面上,所述下保温结构的顶端位于防水隔汽膜的底面上。
10.进一步地,所述防水隔汽膜和防水透汽膜均包括横边和竖边,所述防水隔汽膜和防水透汽膜的竖边均粘接在管道的外周,所述防水隔汽膜的横边粘接在结构层的底面上,所述防水透汽膜的横边粘接在隔汽层的表面上。
11.进一步地,所述保温层分层设置,相邻的保温层相互粘接。
12.进一步地,所述防水层向上延伸包裹在上保温结构的外侧。
13.进一步地,所述管道顶部设有防水帽,所述上保温结构的顶端与管道之间设有防水密封胶。
14.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如下:
15.通过设置防水结构将屋面与管道连接,形成连续不间断的气密结构,避免屋面结构与管道之间形成缝隙,进而避免屋面出现渗漏缺陷;通过在管道外侧设置外保温结构,保
证管道以及和屋面连接位置的保温性能,提升建筑的保温性能,降低能耗,并提升舒适度。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7.附图标记:1-管道,2-屋面结构,21-结构层,22
‑‑
隔汽层,23-保温层,24-防水层,3-外保温结构,31-上保温结构,32-下保温结构,4-防水结构,41-防水隔汽膜,42-防水透汽膜。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9.在本专利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20.如图1所示,一种防水密封的穿屋顶管道结构,包括管道1、屋面结构2、外保温结构3和防水结构4,所述管道1穿过屋面结构2竖向设置,所述外保温结构3设在管道1的外周,所述防水结构4设在屋面结构2上,并与管道1连接。
21.本实用新型原理如下:在管道1和屋面结构2的结构层21之间设置防水结构4,将管道1和结构层21连接为一体,形成连续不间断的气密层,避免管道1和结构层21之间存在缝隙而导致的渗漏、保温性差的缺陷,避免了室内出现渗漏霉变的问题,并可以有效降低室内能耗,并且在管道1外侧包裹外保温结构3,加强管道1的保温性能,进一步降低室内能耗。
22.如图1所示,所述外保温结构3包括上保温结构31和下保温结构32,所述上保温结构31设在管道1上部,位于穿出屋面管道1的外周,所述下保温结构32设在管道1下部,位于屋面下方管道1的外周。在管道1外部包裹外保温结构3能够有效增强管道1的保温性能,保证管道1结构以及管道内的空气均处于保温状态,进而避免温差较大的空气直接对流,进而使得建筑实现低能耗运行。
23.如图1所示,进一步地,所述屋面结构2包括结构层21、隔汽层22、保温层23和防水层24,所述结构层21、隔汽层22、保温层23和防水层24由下而上依次设置。
24.如图1所示,进一步地,所述防水结构4包裹在管道1外周,包括防水隔汽膜41和防水透汽膜42;所述防水隔汽膜41设在屋面结构2下方,位于下保温结构32与结构层21之间;所述防水透汽膜42设在屋面结构2下方,位于上保温结构31与隔汽层22之间。
25.如图1所示,进一步地,所述上保温结构31底端位于防水透汽膜42的表面上,所述下保温结构32的顶端位于防水隔汽膜41的底面上。
26.如图1所示,进一步地,所述防水隔汽膜41和防水透汽膜42均包括横边和竖边,所述防水隔汽膜41和防水透汽膜42的竖边均粘接在管道1的外周,所述防水隔汽膜41的横边粘接在结构层21的底面上,所述防水透汽膜42的横边粘接在隔汽层22的表面上。
27.优选的,所述防水隔汽膜41和防水透汽膜42均采用胶带进行粘接的方式进行连接,采用胶带粘接的连接方式具有气密性好的优点,可以有效杜绝连接位置的渗漏隐患。
28.进一步地,所述保温层23分层设置,相邻的保温层23通过粘接砂浆相互粘接。
29.进一步地,所述防水层24向上延伸包裹在上保温结构31的外侧。
30.进一步地,所述管道1顶部设有防水帽,所述上保温结构31的顶端与管道1之间设有防水密封胶。
31.优选的,所述上保温结构31的材质为发泡聚氨酯,所述下保温结构32为立管外包橡塑保温材料。
32.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技术特征:
1.一种防水密封的穿屋顶管道结构,其特征是,包括管道(1)、屋面结构(2)、外保温结构(3)和防水结构(4),所述管道(1)穿过屋面结构(2)竖向设置,所述外保温结构(3)设在管道(1)的外周,所述防水结构(4)设在屋面结构(2)上,并与管道(1)连接;所述外保温结构(3)包括上保温结构(31)和下保温结构(32),所述上保温结构(31)设在管道(1)上部,位于穿出屋面管道(1)的外周,所述下保温结构(32)设在管道(1)下部,位于屋面下方管道(1)的外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水密封的穿屋顶管道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屋面结构(2)包括结构层(21)、隔汽层(22)、保温层(23)和防水层(24),所述结构层(21)、隔汽层(22)、保温层(23)和防水层(24)由下而上依次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防水密封的穿屋顶管道结构,其特征是:所述防水结构(4)包裹在管道(1)外周,包括防水隔汽膜(41)和防水透汽膜(42);所述防水隔汽膜(41)设在屋面结构(2)下方,位于下保温结构(32)与结构层(21)之间;所述防水透汽膜(42)设在屋面结构(2)上方,位于上保温结构(31)与隔汽层(22)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防水密封的穿屋顶管道结构,其特征是:所述上保温结构(31)底端位于防水透汽膜(42)的表面上,所述下保温结构(32)的顶端位于防水隔汽膜(41)的底面上。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防水密封的穿屋顶管道结构,其特征是:所述防水隔汽膜(41)和防水透汽膜(42)均包括横边和竖边,所述防水隔汽膜(41)和防水透汽膜(42)的竖边均粘接在管道(1)的外周,所述防水隔汽膜(41)的横边粘接在结构层(21)的底面上,所述防水透汽膜(42)的横边粘接在隔汽层(22)的表面上。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防水密封的穿屋顶管道结构,其特征是:所述保温层(23)分层设置,相邻的保温层(23)相互粘接。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防水密封的穿屋顶管道结构,其特征是:所述防水层(24)向上延伸包裹在上保温结构(31)的外侧。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水密封的穿屋顶管道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管道(1)顶部设有防水帽,所述上保温结构(31)的顶端与管道(1)之间设有防水密封胶。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水密封的穿屋顶管道结构,包括管道、屋面结构、外保温结构和防水结构,所述管道穿过屋面结构竖向设置,所述外保温结构设在管道的外周,所述防水结构设在屋面结构上,并与管道连接;所述外保温结构包括上保温结构和下保温结构,所述上保温结构设在管道上部,位于穿出屋面管道的外周,所述下保温结构设在管道下部,位于屋面下方管道的外周。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防水结构将屋面与管道连接,形成连续不间断的气密结构,避免屋面结构与管道之间形成缝隙,进而避免屋面出现渗漏缺陷;通过在管道外侧设置外保温结构,保证管道以及和屋面连接位置的保温性能,提升建筑的保温性能,降低能耗,并提升舒适度。并提升舒适度。并提升舒适度。


技术研发人员:杨振兴 张博昊 赵学丹 孙鸿志 刑继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城建六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9.02
技术公布日:202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