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金属材料 专利正文
一种智能高效的锤头淬火装置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03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智能高效的锤头淬火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金属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高效的锤头淬火装置。


背景技术:

2.在锤头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对锤头进行淬火,以提高锤头的各项物理性能,如强度、硬度、耐磨性等。
3.在现有的淬火工序中,大都将锤头直接放入淬火池的内部,在一定时间后将锤头取出即可。这种操作简单便捷,但是存在一些问题。如由于淬火液不流动,导致淬火液局部温度升高,延长淬火时间、降低淬火效率、影响淬火效果;淬火液与锤头相对静止,导致锤头容易与不同温度的淬火液接触,不同位置的淬火效果不同;淬火过程中容易产生铁屑,后续其他锤头淬火时,这些铁屑容易粘附在锤头的表面,影响淬火效果以及后续生产效率。
4.目前针对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淬火液局部升高、淬火时间长、淬火效率低、淬火效果不均匀、铁屑影响后续锤头淬火等问题,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智能高效的锤头淬火装置,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淬火液局部升高、淬火时间长、淬火效率低、淬火效果不均匀、铁屑影响后续锤头淬火等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7.一种智能高效的锤头淬火装置,包括:
8.基座单元;
9.支撑单元,所述支撑单元设置于所述基座单元的内部,并与所述基座单元的底壁连接;
10.淬火单元,所述淬火单元设置于所述基座单元的内部,并与所述支撑单元连接,用于放置淬火液;
11.震动单元,所述震动单元设置于所述基座单元的内部,并与所述淬火单元的侧壁、底壁接触,用于向所述淬火单元提供水平方向、竖直方向的震动,以使所述淬火单元的淬火液流动;
12.升降单元,所述升降单元设置于所述基座单元的内部,并位于所述淬火单元的上部;
13.转动单元,所述转动单元设置于所述基座单元的内部,并与所述升降单元连接,用于在所述升降单元的作用下沿竖直方向进行往复运动;
14.放置单元,所述放置单元具有过滤结构,所述放置单元设置于所述淬火单元的内部,并与所述转动单元连接,用于在所述转动单元的作用下进行自转;
15.过滤单元,所述过滤单元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淬火单元的内部,且靠近所述淬火单元的底部设置。
16.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座单元包括:
17.底板元件;
18.侧板元件,所述侧板元件对称地设置于所述底板元件的两侧,并与所述底板元件连接;
19.顶板元件,所述顶板元件设置于所述侧板元件的顶部,并与所述侧板元件连接。
20.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座单元还包括:
21.第一连接元件,所述第一连接元件设置于所述底板元件的上部;
22.第二连接元件,所述第二连接元件设置于所述侧板元件的下部,用于与所述第一连接元件进行连接。
23.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座单元还包括:
24.第三连接元件,所述第三连接元件设置于所述侧板元件的上部;
25.第四连接元件,所述第四连接元件设置于所述顶板元件的下部,用于与所述第三连接元件进行连接。
26.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单元包括:
27.第一支撑元件,所述第一支撑元件设置于所述基座单元的内部,并与所述基座单元连接;
28.第二支撑元件,所述第二支撑元件设置于所述基座单元的内部,并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元件、所述淬火单元连接;
29.其中,所述第二支撑元件与所述第一支撑元件固定连接或滑动连接。
30.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淬火单元包括:
31.槽元件,所述槽元件设置于所述基座单元的内部,并与所述支撑单元连接,用于放置淬火液。
32.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淬火单元还包括:
33.温度监测元件,所述温度监测元件设置于所述槽元件的内部,用于监测淬火液的温度。
34.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淬火单元还包括:
35.液位监测元件,所述液位监测元件设置于所述槽元件的内部,用于监测淬火液的液位高度。
36.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淬火单元还包括:
37.报警元件,所述报警元件设置于所述槽元件的外部,并与所述温度监测元件和/或所述液位监测元件连接,用于在温度与预设温度阈值不匹配和/或液位高度与预设液位高度阈值不匹配的情况下报警。
38.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震动单元包括:
39.第一驱动元件,所述第一驱动元件设置于所述基座单元的侧壁;
40.第一传动元件,所述第一传动元件与所述第一驱动元件连接,用于在所述第一驱动元件的作用下沿水平方向进行往复运动;
41.第一震动元件,所述第一震动元件与所述第一传动元件连接,用于在所述第一传动元件的作用下沿水平方向进行往复接触所述淬火单元的侧壁;
42.第二驱动元件,所述第二驱动元件设置于所述基座单元的底壁;
43.第二传动元件,所述第二传动元件与所述第二驱动元件连接,用于在所述第二驱动元件的作用下沿竖直方向进行往复运动;
44.第二震动元件,所述第二震动元件与所述第二传动元件连接,用于在所述第二传动元件的作用下沿竖直方向进行往复接触所述淬火单元的底壁。
45.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传动元件为第一伸缩杆,所述第一震动元件为第一震动板。
46.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传动元件为第二伸缩杆,所述第二震动元件为第二震动板。
47.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传动元件为第一转动轴,所述第一震动元件为第一转动凸轮。
48.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传动元件为第二转动轴,所述第二震动元件为第二转动凸轮。
49.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升降单元包括:
50.第三驱动元件,所述第三驱动元件设置于所述基座单元的顶壁;
51.第三传动元件,所述第三传动元件与所述第三驱动元件连接,用于在所述第三驱动元件的作用下沿竖直方向进行往复运动;
52.安装元件,所述安装元件与所述第三传动元件连接,用于与所述转动单元连接。
53.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传动元件为第三伸缩杆。
54.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动单元包括;
55.第四驱动元件,所述第四驱动元件与所述升降单元连接,用于在所述升降单元的作用下沿竖直方向进行往复运动;
56.第四传动元件,所述第四传动元件分别与所述第四驱动元件、所述放置单元连接,用于在所述第四驱动元件的作用下沿所述第四传动元件的轴线自转。
57.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四传动元件为第三转动轴。
58.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放置单元包括:
59.框元件,所述框元件与所述转动单元连接,用于放置锤头;
60.第一过滤元件,所述第一过滤元件设置于所述框元件的侧壁、底壁;
61.盖板元件,所述盖板元件设置于所述框元件的顶部。
62.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放置单元还包括:
63.第一锁定元件,所述第一锁定元件设置于所述框元件的顶部;
64.第二锁定元件,所述第二锁定元件设置于所述盖板元件的侧部,用于在所述盖板元件封闭所述框元件的情况下,与所述第一锁定元件配合连接。
65.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过滤单元包括:
66.第二过滤元件,所述第二过滤元件设置于所述淬火单元的内部,且靠近所述淬火单元的底部设置;
67.限位元件,所述限位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二过滤元件的侧部,并与所述淬火单元进行可拆卸连接。
68.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过滤单元还包括:
69.挡板元件,所述挡板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二过滤元件的四周。
70.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71.第一缓冲单元,所述第一缓冲单元套设所述支撑单元设置,并分别与所述基座单元、所述淬火单元连接。
72.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73.第二缓冲单元,所述第二缓冲单元设置于所述淬火单元的侧壁和底壁,并与所述震动单元接触。
74.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75.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智能高效的锤头淬火装置,利用震动单元对淬火单元进行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震动,促进淬火单元的淬火液流动,从而使淬火液的温度保持均一,避免出现单点温度过高影响淬火效果,提高淬火效率,缩短淬火时间;利用转动单元对放置单元进行转动操作,使锤头的淬火效果均匀,提高淬火效率,缩短淬火时间;利用具有过滤结构的放置单元对淬火过程产生的铁屑进行过滤,避免铁屑进入淬火单元;利用过滤单元对淬火单元进行过滤,实时对淬火单元进行清理,避免铁屑停留于淬火液中,影响淬火效果。
附图说明
76.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智能高效的锤头淬火装置的示意图;
77.图2a~2b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基座单元的示意图;
78.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撑单元的示意图;
79.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淬火单元的示意图;
80.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震动单元的示意图;
81.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升降单元的示意图;
82.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动单元的示意图;
83.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放置单元的示意图;
84.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过滤单元的示意图;
85.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缓冲单元的示意图;
86.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缓冲单元的示意图。
87.其中的附图标记为:10、基座单元;11、底板元件;12、侧板元件;13、顶板元件;14、第一连接元件;15、第二连接元件;16、第三连接元件;17、第四连接元件;
88.20、支撑单元;21、第一支撑元件;22、第二支撑元件;
89.30、淬火单元;31、槽元件;32、温度监测元件;33、液位监测元件;34、报警元件;
90.40、震动单元;41、第一驱动元件;42、第一传动元件;43、第一震动元件;44、第二驱动元件;45、第二传动元件;46、第二震动元件;
91.50、升降单元;51、第三驱动元件;52、第三传动元件;53、安装元件;
92.60、转动单元;61、第四驱动元件;62、第四传动元件;
93.70、放置单元;71、框元件;72、第一过滤元件;73、盖板元件;74、第一锁定元件;75、第二锁定元件;
94.80、过滤单元;81、第二过滤元件;82、限位元件;83、挡板元件;
95.90、第一缓冲单元;
96.100、第二缓冲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9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98.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99.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100.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意性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智能高效的锤头淬火装置,包括基座单元10、支撑单元20、淬火单元30、震动单元40、升降单元50、转动单元60、放置单元70和过滤单元80。其中,基座单元10设置于水平面(如地面、工作台、生产线);支撑单元20设置于基座单元10的内部,并与基座单元10的底壁连接;淬火单元30设置于基座单元10的内部,并与支撑单元20的上部连接,用于放置淬火液以对锤头进行淬火;震动单元40设置于基座单元10的内部,并与淬火单元30的侧壁、底壁接触,用于向淬火单元30提供水平方向、竖直方向的震动,以使淬火单元30的淬火液流动;升降单元50设置于基座单元10的内部,与基座单元10的顶壁连接,位于淬火单元30的上部;转动单元60设置于基座单元10的内部,并与升降单元50连接,用于在升降单元50的作用下进行竖直方向的往复运动;放置单元70具有过滤结构,设置于淬火单元30的内部,并与转动单元60连接,用于在转动单元60的作用下进行自转;过滤单元80设置于淬火单元30的内部,并靠近淬火单元30的底部设置,用于过滤从放置单元70掉落的铁屑。
101.如图2a~2b所示,基座单元10包括底板元件11、侧板元件12、顶板元件13、第一连接元件14、第二连接元件15、第三连接元件16和第四连接元件17。其中,底板元件11放置于水平面(如地面、工作台、生产线);侧板元件12为两个,两侧板元件12对称设置于底板元件11的两侧,并与底板元件11连接;顶板元件13设置于两侧板元件12的顶部,并与两侧板元件12分别连接;第一连接元件14设置于底板元件11的上部的两侧;第二连接元件15设置于侧板元件12的下部,用于与对应的第一连接元件14进行连接(固定连接或可拆卸连接);第三连接元件16设置于侧板元件12的上部;第四连接元件17设置于顶板元件13的下部的两侧,用于与对应的第三连接元件16进行连接(固定连接或可拆卸连接)。
102.其中,底板元件11、侧板元件12和顶板元件13形成“口”字型结构。
103.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元件14设置于底板元件11的顶壁的两侧,第二连接元件15设置于侧板元件12的底壁。
104.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元件14设置于底板元件11的两侧壁,第二连接元件15设置于侧板元件12的侧壁的下部。
105.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连接元件16设置于侧板元件12的顶壁,第四连接元件17设置于顶板元件13的底壁的两侧。
106.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连接元件16设置于侧板元件12的侧壁的上部,第四连接元件17设置于顶板元件13的两侧壁。
107.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元件14为第一连接凸起,第二连接元件15为第
二连接凹槽。
108.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元件14为第一连接凹槽,第二连接元件15为第二连接凸起。
109.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元件14与第二连接元件15均为连接螺纹槽,通过连接螺栓进行螺纹连接。
110.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连接元件16为第三连接凸起,第四连接元件17为第四连接凹槽。
111.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连接元件16和第四连接元件17均为连接螺纹槽,通过连接螺栓进行螺纹连接。
112.如图3所示,支撑单元20包括第一支撑元件21和第二支撑元件22。其中,第一支撑元件21设置于基座单元10的内部,并与基座单元10连接;第二支撑元件22设置于基座单元10的内部,并分别与第一支撑元件21、淬火单元30连接。
113.具体地,第一支撑元件21设置于底板元件11的上部,第一支撑元件21的第一端与底板元件11固定连接;第二支撑元件22的第一端与第一支撑元件21的第二端连接,其第二端与淬火单元30的底部连接。
114.其中,第一支撑元件21与第二支撑元件22为固定连接或滑动连接。
115.如图4所示,淬火单元30包括槽元件31,槽元件31设置于基座单元10的内部,并与支撑单元20的顶部连接,槽元件31的侧壁和底壁分别与震动单元40接触,槽元件31的内部放置于淬火液。
116.具体地,槽元件31的底部与第二支撑元件22的顶部(第二端)固定连接。
117.其中,槽元件31的顶部设置有开口,用于容纳放置单元70。
118.进一步地,淬火单元30还包括温度监测元件32,温度监测元件32设置于槽元件31的内部,用于监测槽元件31的淬火液的温度,并显示该温度数据。
119.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温度监测元件32为温度传感器,包括但不限于温度计、温度探头。
120.进一步地,淬火单元30还包括液位监测元件33,液位监测元件33设置于槽元件31的内部,用于监测槽元件31的淬火液的液位高度,并显示该液位高度数据。
121.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液位监测元件33为液位传感器,包括但不限于高度计、超声波液位传感器。
122.进一步地,淬火单元30还包括报警元件34,报警元件34设置于槽元件31的外部,并与温度监测元件32、液位监测元件33连接(电性连接或通信连接),用于在温度与预设温度阈值不匹配、液位高度与预设液位高度阈值不匹配的情况下报警,以提示对淬火液进行降温或补充淬火液。
123.其中,报警元件34不做数据判断,数据判断由温度监测元件32、液位监测元件33自行完成。
124.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报警元件34为灯光传感器、声音传感器,包括但不限于led灯、蜂鸣器等。
125.如图5所示,震动单元40包括第一驱动元件41、第一传动元件42、第一震动元件43、第二驱动元件44、第二传动元件45和第二震动元件46。其中,第一驱动元件41设置于基座单
元10的侧壁;第一传动元件42设置于基座单元10的内部,并与第一驱动元件41连接,用于在第一驱动元件41的作用下沿水平方向进行往复运动;第一震动元件43设置于基座单元10的内部,并与第一传动元件42连接,用于在第一传动元件42的作用下沿水平方向进行往复接触淬火单元30的侧壁;第二驱动元件44设置于基座单元10的底壁;第二传动元件45设置于基座单元10的内部,并与第二驱动元件44连接,用于在第二驱动元件44的作用下沿竖直方向进行往复运动;第二震动元件46设置于基座单元10的内部,并与第二传动元件45连接,用于在第二传动元件45的作用下沿竖直方向进行往复接触淬火单元30的底壁。
126.具体地,第一驱动元件41设置于侧板元件12的内侧,第一传动元件42的第一端与第一驱动元件41的输出端连接,第一传动元件42的第二端与第一震动元件43连接,第一震动元件43接触槽元件31的侧壁,第二驱动元件44设置于底板元件11的上侧,第二传动元件45的第一端与第二驱动元件44连接,第二传动元件45的第二端与第二震动元件46连接,第二震动元件46接触槽元件31的底壁。
127.其中,第一驱动元件41通过螺栓安装于侧板元件12,第二驱动元件44通过螺栓安装于底板元件11。
128.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驱动元件41为一个,即仅对槽元件31的一侧的侧壁进行震动。
129.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驱动元件41为两个,两个第一驱动元件41分别与两侧板元件12连接,对槽元件31的两侧的侧壁进行震动。
130.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驱动元件41为第一液压缸或第一气压缸,第一传动元件42为第一伸缩杆,第一震动元件43为第一震动板。
131.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驱动元件41为第一电机,第一传动元件42为第一转动轴,第一震动元件43为第一转动凸轮。
132.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驱动元件44为第二液压缸或第二气压缸,第二传动元件45为第二伸缩杆,第二震动元件46为第二震动板。
133.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驱动元件44为第二电机,第二传动元件45为第二转动轴,第二震动元件46为第二转动凸轮。
134.如图6所示,升降单元50包括第三驱动元件51、第三传动元件52和安装元件53。其中,第三驱动元件51设置于基座单元10的顶壁;第三传动元件52设置于基座单元10的内部,并与第三驱动元件51连接,用于在第三驱动元件51的作用下沿竖直方向进行往复运动;安装元件53设置于基座单元10的内部,并分别与第三传动元件52、转动单元60连接。
135.具体地,第三驱动元件51设置于顶板元件13的底壁,第三传动元件52的第一端与第三驱动元件51的输出端连接,第三传动元件52的第二端与转动单元60的上部连接。
136.其中,第三驱动元件51通过螺栓安装于顶板元件13。
137.其中,安装元件53为安装板。
138.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驱动元件51为第三液压缸或第三气压缸,第三传动元件52为第三伸缩杆。
139.如图7所示,转动单元60包括第四驱动元件61和第四传动元件62。其中,第四驱动元件61与升降单元50连接,用于在升降单元50的作用下沿竖直方向进行往复运动;第四传动元件62分别与第四驱动元件61、放置单元70连接,用于在第四驱动元件61的作用下沿第
四传动元件62的轴线自转。
140.具体地,第四驱动元件61与安装元件53连接,第四传动元件62的第一端与第四驱动元件61的输出端连接,第四传动元件62的第二端与放置单元70的顶部连接。
141.其中,第四驱动元件61通过螺栓安装于安装元件53。
142.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四驱动元件61为第三电机,第四传动元件62为第三转动轴。
143.如图8所示,放置单元70包括框元件71、第一过滤元件72和盖板元件73。其中,框元件71与转动单元60连接,用于在升降单元50的作用下沿竖直方向进行往复运动以及在转动单元60的作用下沿第四传动元件62的轴线自转;第一过滤元件72设置于框元件71的侧壁和底壁,用于对淬火液进行过滤,避免框元件71的内部铁屑掉入淬火单元30;盖板元件73设置于框元件71的顶部,用于取拿锤头。
144.具体地,框元件71的顶部与第四传动元件62的第二端连接;盖板元件73活动地设置于框元件71的顶部,包括但不限于转动连接、可拆卸连接。
145.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过滤元件72为第一过滤网。
146.进一步地,放置单元70还包括第一锁定元件74和第二锁定元件75。其中,第一锁定元件74设置于框元件71的顶部;第二锁定元件75设置于盖板元件73的侧部,用于在盖板元件73封闭框元件71的顶部的情况下,与第一锁定元件74配合连接,避免在淬火过程中盖板元件73与框元件71分离。
147.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锁定元件74为锁定扣,第二锁定元件75为锁定杆。
148.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锁定元件74为锁定槽,第二锁定元件75为锁定块。
149.如图9所示,过滤单元80包括第二过滤元件81、限位元件82和挡板元件83。其中,第二过滤元件81设置于淬火单元30的内部,并靠近淬火单元30的底部设置;限位元件82设置于第二过滤元件81的侧部,并与淬火单元30进行可拆卸连接;挡板元件83设置于第二过滤元件81的四周。
150.具体地,第二过滤元件81设置于槽元件31的内部,限位元件82与槽元件31的侧壁进行可拆卸连接。
151.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过滤元件81为第二过滤网。
152.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限位元件82为限位挂钩。
153.如图10所示,第一缓冲单元90套设支撑单元20设置,并分别与基座单元10、淬火单元30连接,用于在淬火单元30沿竖直方向进行往复运动的情况下提供缓冲作用。
154.具体地,第一缓冲单元90套设第一支撑元件21和第二支撑元件22设置,并分别与底板元件11、槽元件31连接。
155.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缓冲单元90为缓冲弹簧或缓冲套筒,包括但不限于硅胶套筒、橡胶套筒。
156.如图11所示,第二缓冲单元100设置于淬火单元30的侧壁和底壁,并与震动单元40接触,用于震动单元40对淬火单元30的冲击力。
157.具体地,第二缓冲单元100设置于槽元件31的侧壁和底壁,并分别与第一震动元件43、第二震动元件46接触,用于减少第一震动元件43、第二震动元件46对槽元件31的冲击力。
158.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如下:
159.打开盖板元件73,将锤头放入框元件71的内部,将第二锁定元件75与第一锁定元件74锁定连接;
160.启动第三驱动元件51,以驱使第三传动元件52向下运动,使框元件71浸没槽元件31的淬火液中,停止第三驱动元件51;
161.启动第四驱动元件61,以驱使第四传动元件62转动,使框元件71进行转动,使锤头与淬火液均匀接触;
162.启动第一驱动元件41,以驱使第一传动元件42沿水平方向进行往复运动,并使第一震动元件43沿水平方向往复接触槽元件31的侧壁;
163.启动第二驱动元件44,以驱使第二传动元件45沿竖直方向进行往复运动,并使第二震动元件46沿竖直方向往复接触槽元件31的底壁;
164.待淬火完成,停止第一驱动元件41、第二驱动元件44、第四驱动元件61,启动第三驱动元件51,以驱使第三传动元件52向上运动,使框元件71离开淬火液,停止第三驱动元件51;
165.停留一定时间后,打开盖板元件73,取出锤头。
166.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利用震动单元对淬火单元进行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震动,促进淬火单元的淬火液流动,从而使淬火液的温度保持均一,避免出现单点温度过高影响淬火效果,提高淬火效率,缩短淬火时间;利用转动单元对放置单元进行转动操作,使锤头的淬火效果均匀,提高淬火效率,缩短淬火时间;利用具有过滤结构的放置单元对淬火过程产生的铁屑进行过滤,避免铁屑进入淬火单元;利用过滤单元对淬火单元进行过滤,实时对淬火单元进行清理,避免铁屑停留于淬火液中,影响淬火效果。
16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