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金属材料 专利正文
一种工业产品设计用模型工业品打磨装置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20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工业产品设计用模型工业品打磨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工业产品设计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工业产品设计用模型工业品打磨装置。


背景技术:

2.工业主要是指原料采集与产品加工制造的产业或工程,工业生产已经成为社会运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工业产品是人类为改善生存、生活条件而进行的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而产生的具有一定实用功能和审美价值的实物,工业设计的产品往往需要对其表面进行打磨作业
3.经检索,中国专利号cn 111347319 b公开了一种工业产品设计用球形工业品打磨装置,改公开的工业品打磨装置只针对球形工业品的打磨,具体的是将球形工业品夹持住,并能够推动球形工业品的升降,球形工业品在升降过程中对其表面进行打磨作业。
4.工业产品设计的工业品中的球形工业品只是占到很少的部分,大部分均为不规则工业品,所以公开的打磨装置功能单一,并不适用于现在的工业产品设计制造,且,打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灰尘杂质,若不及时处理,会影响工作人员的健康,且不利于打磨产品质量,因此,需要一种工业产品设计用模型工业品打磨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而提出的一种工业产品设计用模型工业品打磨装置。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工业产品设计用模型工业品打磨装置,包括打磨台,所述打磨台底端面四周固定连接有支撑柱,所述打磨台上端面四周固定连接有立柱,所述打磨台上端面前后两侧安装有打磨装置,所述打磨台上端面左右两侧连接安装有工业品夹持组件,所述打磨台上端面中间转动安装有支撑转盘,所述打磨台底端面安装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输出端与支撑转盘底端面中间固定连接。
8.进一步地,所述打磨装置包括横板,所述横板左右两端与左右两侧相邻的立柱固定连接,所述支撑转盘前后侧安装有纵向导轨,所述纵向导轨上滑动安装有移动柱,前后侧的横板相离一侧端面安装有第一气缸,前后侧的第一气缸的输出端分别与前后侧的移动柱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柱中间纵向穿设有竖槽,所述竖槽内设置有升降座,所述升降座通过螺纹竖直转动穿设有螺杆,所述螺杆上下两端与竖槽内上下端面转动连接,所述移动柱上端面安装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输出端与螺杆上端固定连接,前后侧移动柱中的升降座相离一端安装有第三电机,所述第三电机输出端穿过升降座并固定连接有打磨头,所述第三电机的输出端与螺杆交错设置。
9.进一步地,所述工业品夹持组件包括纵板,所述纵板前后端与前后侧相邻的立柱固定连接,左右两侧的纵板相离一端安装有第二气缸,所述第二气缸输出端固定连接有夹
框,所述夹框为

u’形框,左右两侧的夹框相对一端为开口设置,所述夹框内上下侧壁之间转动连接有夹辊。
10.进一步地,所述夹辊外表面套设有防滑橡胶套。
11.进一步地,所述立柱为三角状中空设置,所述立柱靠近支撑转盘一侧端面连接有若干吸尘头,所述立柱上端面安装有抽风机,所述抽风机输入端伸入立柱内,所述抽风机输出端连接有集尘装置。
12.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3.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构造清晰易懂,工业品夹紧效果好,打磨效率高,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单;
14.2、本实用新型在打磨过程中,通过抽风机能够快速将打磨碎屑吸收,避免环境污染,保证打磨质量,实现打磨环境的快速净化。
15.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构造清晰易懂,工业品夹紧效果好,打磨效率高,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单,在打磨过程中,通过抽风机能够快速将打磨碎屑吸收,避免环境污染,保证打磨质量,实现打磨环境的快速净化,功能性强,值得推广。
附图说明
16.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工业产品设计用模型工业品打磨装置的主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工业产品设计用模型工业品打磨装置的侧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工业产品设计用模型工业品打磨装置的主视图结构示意图。
20.图中:1-纵板、2-夹框、3-第二气缸、4-夹辊、5-立柱、6-打磨台、7
‑ꢀ
支撑柱、8-支撑转盘、9-横板、10-第一气缸、11-竖槽、12-打磨装置、13
‑ꢀ
第三电机、14-升降座、15-螺杆、16-工业品夹持组件、17-第二电机、18-打磨头、19-抽风机、20-吸尘头,21-纵向导轨,22-第一电机,23-移动柱。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3.参照图1-3,一种工业产品设计用模型工业品打磨装置,包括打磨台6,所述打磨台6底端面四周固定连接有支撑柱7,所述打磨台6上端面四周固定连接有立柱5,所述打磨台6
上端面前后两侧安装有打磨装置12,所述打磨台6上端面左右两侧连接安装有工业品夹持组件16,所述打磨台6上端面中间转动安装有支撑转盘8,所述打磨台6底端面安装有第一电机22,所述第一电机22输出端与支撑转盘8底端面中间固定连接。
24.本实用新型用于工业品模型的打磨作业,具体的,将工业品模型放置在支撑转盘8上,通过左右两侧的工业品夹持组件16将工业品模型夹紧固定,工业品模型被夹紧后通过前后侧的打磨装置12对工业品表面进行打磨作业,其中,第一电机22能够带动支撑转盘8及其上方的工业品模型转动,方便对打磨方位进行调控,方便打磨作业。
25.所述打磨装置12包括横板9,所述横板9左右两端与左右两侧相邻的立柱5固定连接,所述支撑转盘8前后侧安装有纵向导轨21,所述纵向导轨21 上滑动安装有移动柱23,前后侧的横板9相离一侧端面安装有第一气缸10,前后侧的第一气缸10的输出端分别与前后侧的移动柱23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柱23中间纵向穿设有竖槽11,所述竖槽11内设置有升降座14,所述升降座14通过螺纹竖直转动穿设有螺杆15,所述螺杆15上下两端与竖槽11内上下端面转动连接,所述移动柱23上端面安装有第二电机17,所述第二电机 17输出端与螺杆15上端固定连接,前后侧移动柱23中的升降座14相离一端安装有第三电机13,所述第三电机13输出端穿过升降座14并固定连接有打磨头18,所述第三电机13的输出端与螺杆15交错设置,所述工业品夹持组件16包括纵板1,所述纵板1前后端与前后侧相邻的立柱5固定连接,左右两侧的纵板1相离一端安装有第二气缸3,所述第二气缸3输出端固定连接有夹框2,所述夹框2为

u’形框,左右两侧的夹框2相对一端为开口设置,所述夹框2内上下侧壁之间转动连接有夹辊4。
26.具体的,进行打磨作业时,将工业品模型放置在支撑转盘8上,第二气缸3推动夹框2及其内安装的夹辊4向着工业品移动,通过左右两侧的若干夹辊4将工业品夹紧固定,工业品模型被夹紧固定后,第一气缸10推动前后侧的移动柱23沿着纵向导轨21向着工业品移动,其中,第三电机13能够带动打磨头18转动,实现工业品的打磨作业,打磨过程中,第二电机17能够带动螺杆15转动,螺杆15与升降座14通过螺纹转动连接,所以,螺杆15 转动时,能够推动升降座14及其上安装的第三电机13沿着螺杆15做升降运动,从而实现对工业品表面进行全方位打磨作业,调控方便,自动化程度高,打磨效率高。
27.所述夹辊4外表面套设有防滑橡胶套,提高夹辊4的夹紧效果,且能够避免对工业品造成损害,此外,当打磨圆柱形或者圆形工业品时,第一电机 22能够直接带动工业品转动,工业品沿着夹辊4滚动,提高打磨效率。
28.所述立柱5为三角状中空设置,所述立柱5靠近支撑转盘8一侧端面连接有若干吸尘头20,所述立柱5上端面安装有抽风机19,所述抽风机19输入端伸入立柱5内,所述抽风机19输出端连接有集尘装置。
29.打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碎屑,为了避免环境污染,对打磨工业品造成损害,打磨过程中,抽风机19工作,打磨碎屑从吸尘头20被吸入立柱5 内,能够快速净化打磨环境。
30.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进行打磨作业时,将工业品模型放置在支撑转盘8上,第二气缸3推动夹框2及其内安装的夹辊4向着工业品移动,通过左右两侧的若干夹辊4将工业品夹紧固定,工业品模型被夹紧固定后,第一气缸10推动前后侧的移动柱23沿着纵向导轨21向着工业品移动,其中,第三电机13能够带动打磨头18转动,实现工业品的打磨作业,打磨过程中,第二电机17能够带动螺杆15转动,螺杆15与升降座14通过螺纹转动连
接,所以,螺杆15转动时,能够推动升降座14及其上安装的第三电机13沿着螺杆15做升降运动,从而实现对工业品表面进行全方位打磨作业,当工业品的一面被打磨完后,此时,第二气缸3推动夹辊4松开工业品,此时,第一电机22推动支撑转盘8及其上方的工业品转动,对工业品其余表面进行打磨,自动化程度高,操作方便,并且,当打磨圆柱形或者圆形工业品时,第一电机22能够直接带动工业品转动,工业品沿着夹辊4滚动,提高打磨效率,除此之外,打磨过程中,抽风机19工作,打磨碎屑从吸尘头20被吸入立柱5内,能够快速净化打磨环境。
3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