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节能 专利正文
一种污染土壤修复装置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0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污染土壤修复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土壤修复领域,特别是一种污染土壤修复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田土壤的污染也在逐步加剧,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污染农田土壤的修复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3.污染农田修复实践中,通常采用工程措施、淋洗修复、固化/稳定化修复、植物修复、田间管理及联合修复等技术。其中,工程措施、固化/稳定化修复、田间管理仅将污染物转移,转化或限制作物吸收,不能从根本上去除土壤中的重金属,植物修复周期长,涉及收获植物的处理,淋洗技术容易带入其它污染物,造成二次污染,直接影响土壤理化性质。
4.公开号为cn108994076b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半预埋式土壤修复球及其使用方法,包括土壤修复球和辅助修复装置,土壤修复球包括主半球和副半球,辅助修复装置包括内螺纹筒、延伸管和锥形辅助杆,主半球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内螺纹筒,主半球的内部通过内螺纹筒与外界连通,主半球内放置有多个吸油球,内螺纹筒和副半球上均开凿有多个均匀分布的第一透气孔,通过提前在易于发生石油泄露的区域半预埋土壤修复球,以“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方法,当发生石油泄露时可先对石油进行吸附,大幅降低石油类泄露对土壤造成的危害,且大幅降低了后期土壤修复的难度和成本,利于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该专利中吸油球放置于主半球内,延伸管和锥形辅助杆中未放置吸油球,仅适合用于对泄漏的石油进行吸附,不合适应用于土壤污染的修复治理。
5.综上所述,开发一种基于吸附原理的可去除农田土壤污染物总量且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小的原位修复技术,对于农田污染修复具有重大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污染土壤修复装置,基于吸附原理的可去除农田土壤污染物总量且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小。
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污染土壤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吸附管和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开设有多个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的直径与所述吸附管匹配,多根所述吸附管的上端分别穿过所述安装孔,并与所述安装孔固定连接,所述吸附管的顶部设有可开启的密封盖。
8.本实用新型将吸附剂装于吸附管内,吸附饱和后,打开密封盖,批量更换吸附剂,将吸附了污染物的吸附剂从土壤中分离出来。
9.进一步地,所述吸附管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圆锥形尖底。利用吸附管底部的圆锥形尖底,便于插入污染土壤中进行吸附。
10.进一步地,位于所述固定板下方的所述吸附管的长度为20-40cm。
11.进一步地,为了便于移动所述修复装置,所述修复装置还包括提手,所述提手设置两个,且分别安装于所述固定板两侧。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将吸附材料包装成棒状并组合,可通过批量更换吸附剂,将污染物方便的从土壤中分离出来,克服了单纯吸附固化法难以从土壤中移除污染物的缺陷。
13.本实用新型制作工艺简单,可重复使用,操作简便。装置为模块化单元形式,多单元灵活组合后,可用于不同形状和面积的农田修复,适用范围广。
14.本实用新型将吸附材料包装成高密度分布的棒状,增大了吸附材料与土壤的接触面积,可提升修复效果。吸附棒的底部为圆锥形,便于插入待修复土壤中。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6.图中:1.吸附管,2.固定板,3.可开启的密封盖,4.圆锥形尖底,5.提手。
具体实施方式
17.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包括吸附管1和固定板2。吸附管1为表面开设有多个透水孔的硬质钢管。固定板2采用硬质防水材料,固定板2上开设有多个圆形安装孔,安装孔的直径与吸附管1的直径匹配,使吸附管1能从安装孔穿过。多根吸附管1的上端分别穿过安装孔,并与安装孔固定连接,可采用焊接、铆接或螺栓等方式固定在固定板上。吸附管1的顶部设有可开启的密封盖3,吸附管1的顶部设有螺纹,可开启的密封盖3的内部也设有相匹配的螺纹,可开启的密封盖3通过螺纹在吸附管1的顶部旋紧。吸附管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圆锥形尖底4,便于将吸附管1插入待修复的土壤中。位于固定板2下方的吸附管1的长度为30cm,吸附管1的内腔填充有固体吸附剂,用于吸附土壤污染物。吸附剂为粒状吸附剂和/或透水材料包裹的粉状吸附剂。粒状吸附剂为活性炭、生物炭、铁矿石中的一种或多种。透水材料可选用透水的纸质材料或布。提手5设置两个,且分别安装于固定板2两侧,便于移动本实用新型至污染土壤中,或修复完成后,利用提手5将本实用新型从污染土壤中取出。
18.利用上述装置进行农田土壤修复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9.(1)打开吸附管顶端的可开启的密封盖3,将吸附剂填入吸附管1内并封盖可开启的密封盖3。
20.(2)将多个填充了吸附剂的装置水平插入农田土壤中,使固定板下侧的吸附管与污染土壤完全接触。
21.(3)待吸附管1内的填料达到吸附饱和时,将装置取出,移除吸附管1内旧的吸附剂。
22.(4)多次重复步骤(1)、(2)、(3),待农田土壤内污染物浓度降至修复目标值后,即完成土壤修复。


技术特征:
1.一种污染土壤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吸附管(1)和固定板(2),所述固定板(2)上开设有多个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的直径与所述吸附管(1)匹配,多根所述吸附管(1)的上端分别穿过所述安装孔,并与所述安装孔固定连接,所述吸附管(1)的顶部设有可开启的密封盖(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染土壤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管(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圆锥形尖底(4)。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染土壤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固定板(2)下方的所述吸附管(1)的长度为20-40cm。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污染土壤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修复装置还包括提手(5),所述提手(5)设置两个,且分别安装于所述固定板(2)两侧。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污染土壤修复装置,包括吸附管和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开设有多个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的直径与所述吸附管匹配,多根所述吸附管的上端分别穿过所述安装孔,并与所述安装孔固定连接,所述吸附管的顶部设有可开启的密封盖,所述吸附管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圆锥形尖底,位于所述固定板下方的所述吸附管的长度为20-40cm,所述吸附管的内腔填充有吸附剂。本实用新型将吸附材料包装成棒状并组合,可通过批量更换吸附剂,将污染物方便的从土壤中分离出来,克服了单纯吸附固化法难以从土壤中移除污染物的缺陷。土壤中移除污染物的缺陷。土壤中移除污染物的缺陷。


技术研发人员:陈伟 刘喜 李慧 肖武 肖劲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电建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5.27
技术公布日:2022/2/8